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小说八条——不谈成绩,只说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平 参加讨论

     关于小说,我说的好话不少了,今天只说问题。
    一、评奖多大程度上操纵了创作
    都说小说受到挤压,生存状态不好,其实也有相反的一面。相对今天小说拥有的读者数量而言,发表作品还是一件很容易、很受到照顾的事,竞争不算激烈。实际上中国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体制性的保护,对于维护纯文学的发展十分有利。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创作的惰性也受到了保护。不仅名家发表作品象玩儿一样,普通作家的写作也可以大体不考虑读者。
    评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操纵着创作?没法统计。感觉到的是,无论有可能获奖还是没可能获奖的大批作者都在奔着同一条道。文学的格局本应该是多样化的,例如,应该在纯文学以外存在一个更为庞大的通俗文学领域,它会造就一些畅销书作家,有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声势,可是至今这一格局无法形成。在评奖里也有区别,照我看,只要肯下功夫,获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几率要大得多,但现在都奔着茅盾文学奖。
    创作也有品牌问题,一个名作家就是一个名品牌,他写的东西总是有人要看的,但是,经过几次失望之后,这个品牌还会继续带来许多效应吗?小说整体上也是一个品牌,在读者中流传着“现在的小说挺有意思”还是“现在的小说没什么看头”的说法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是后者,好的作品在其中被淹没了岂不太冤枉?
    二、评判好小说的简单标准是什么
    理论上,大部分普通小说都可以评判为优秀小说或低劣小说,因为以理论解释小说是可以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也可以使小说仅仅作为六经注我之话题。
    其实评判好小说可以有最简单,最基础的标准,这就是感动。凡感动了你的小说就是好小说,感动越深,就越是好小说(虽然存在情感欺骗的情况),深的感动也可以是深的感触,这个基础上你再去分析好在哪里,因为文学和艺术都主要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而不是别的。奇怪的是,大家都不喜欢谈这一点,谈别的,使得对作品的估价十分混乱,扩展之,会造成良莠不分,败坏读者的胃口,也误导作者的取向。
    三、别过多指望读者帮你创作
    作品描绘了现实生活,但读者弄不懂你想要表达什么。你说,对于非常复杂的生活现象,作者最好不要企图像上帝一样解释一切,作者的责任只是“呈现”,内在涵义需要交由读者解读,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文本。这当然是现代写作方式的一种。但这种方式用多了,读者能不急吗?
    “呈现”的背后,应该隐蔽着作者深入的思考,这样就成为含蓄。不过读者一旦发现你的含蓄其实仅仅掩盖着你的无能,他能不愤怒吗?对于生活表象,读者不一定比你见得少,而认识日益复杂的现代生活,本是摆在现代作家和现代读者面前的最严峻课题,你把责任推给读者,还要读者花钱买你的小说,稿费是否应该平分?
    四、读小说应该成为享受吗
    读小说成为一种负担和读小说成为一种享受是两种必要的阅读经验。读一些艰涩但大有深意的作品,当然有负担,但读懂了也大有快意。而大部分小说读起来应该是享受的过程。我最近看的一本好书,使我感到最不能接受的是快要读完了。如果相当一部分小说创作都朝着这个效果努力并且实现了,小说在市场上会一定不敌于电视剧吗?
    五、小说家的想象力够用吗
    到底有多少作家,特别是已经写出一些作品的作家现在主要靠想象力创作,还搞不清。对于侧重刻画内心的作家,他深入生活的领域主要在内心,而对于主要刻画外部世界的作家,过多依靠想象力就有危险了。譬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生了几千年里未曾有过的变化,如果作家仍凭以往的田园经验外加想象描绘当下乡村,就可能写出伪乡土文学。
    创作的一部分是想象的开展,另一部分是与外部世界信息的交换,信息量总是越大越好。
    六、小说需要什么样的故事
    有过一个阶段,时兴去故事化,小说里最好没有故事,或者故事成分越稀薄越好。后来觉得这样下去把读者丢光了,刊物也难卖了,就回过头来为故事正名,重新强调故事的重要性。今天的小说里,完全没有故事的很少了。
    小说里,特别是短篇小说里,当然应该有一部分没多少故事。编故事本身是蒙骗的一种特殊形式。但由于人类天生喜欢听人讲故事,所以故事又被称为多数小说的基本面。小说是要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故事吸引人的。
    问题在于,一般的故事解决不了小说的出路,我们需要令人难忘和回味的好故事。《德伯家的苔丝》中,克莱尔寻找到苔丝,发现她仍与亚雷同居,苔丝为了表白自己对克莱尔的爱,杀了亚雷与克莱尔出走,这是故事中重要一笔。它所产生的震撼力与其说来自人物,倒不如说来自情境。我们需要的是这种成色的故事。
    七、小说人物需要个性吗
    小说中的人物,从扁形人物发展到圆形人物,又由人物发展到人,再由人发展到人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纯文学化和专业化的过程。现在正、反、合,除少数创作外,又从人向人物方向返归,但没有返归到传统的人物,而是出现一种介于人与人物之间的形态。
    这种回归的底层动机在于争取读者,但为何效果不尽如人意呢?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许多小说中的人物是扁圆形的,缺乏个性。
    要我说,想争取读者,就要做得彻底一点,不必在个性问题上再有保留。其实个性是世界客观性的一部分,是小说人物生动性的主要来源,作用不下于故事。我们现在的故事片,总是干不过30至60年代的故事片,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搞不出鲜活的人物个性。所以,不要以为塑造个性一定会影响你要表达的意念,更不要以为个性是小儿科。先不要鄙薄,先搞出来再说,那时你会发现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家都在避免小说中的直接引语,而直接引语就是最回避不了人物个性的。
    八、当小说家的“四无”
    无编辑、无修改、无批评、无师承,也许是今日当小说家的四种自发和无师自通状况。都承认创作是教不出来的,也没有几位小说家承认师承于哪位名家。但写小说虽然主要靠天分、靠悟性,也还是有些门道和经验可循的,否则当年福楼拜就不用费那些力气了。在写作问题上个性倒是被强调得越来越凸显,由于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理由,所以谁也不要批评,谁也不要修改,编辑也就仅仅成为约稿人和发稿人。小说家怎样写,刊物就怎样登,一字不易,演为惯例。其实,有一定比例的新创作,由编辑或什么人物动手砍去三分之一篇幅,就成为精品了。有的作者,生活积累绝对丰富有特色,出版作品后,满怀喜悦地请名家指点,名家点拨一二,方知看取生活的视角有缺陷,否则,完全可能入围茅盾文学奖,这个责任又在谁呢?
    有些小说家去编电视剧,才发现浑身都是毛病。
    所以,如今当小说家是多少有点容易了一些,这容易之中,潜伏了危机。
    以上八条,看有没有说得对的地方。
    原载:《小说选刊》2006年第1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