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人类进入网络文化时代,电脑写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引发了思维方式的巨大革命,写作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思维的变革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写作者透过电脑彼此沟通这种网络经验,已逐渐形成电脑改变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本文试图从传统写作到电脑写作思维方式变革、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结构、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前景等四个方面探讨电脑文化对写作思维方式影响的深广度,从而为写作思维理论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召开的年会上,正式将网络定名为继报纸、 广播、电视之后的大众传播的“第四媒体”,这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了“网络文化时代”,换句话说,网络的意义早已突破了技术范畴而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电脑写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就是缘于信息传递媒体的改变。 什么是电脑写作?电脑写作主要是指人们借助电脑对信息进行文字处理,其写作资料可以来自于网络但不局限于网络,而作品可以在网上发表,也可在纸质媒体上发表,是以现代信息思想为指导,以电脑网络为写作环境,充分发挥作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新型写作模式。美国电脑写作学家约翰·布络克曼在他的著作《未来英雄》中指出:“新媒体和旧媒体的不同,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思考方式的形成过程”。由于书写工具的改革,使写作者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写作的本质就是思维,思维的变革是一种观念的变革,电脑写作思维的变革也是一种写作思维理论的变革。比照传统写作思维方式的特点,将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我们的写作理论才可能真正随着时代进步,从而将写作理论研究推向深入。 一、从传统写作到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改变 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思考问题的模式,即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模式。“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时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 写作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在用传统的媒体笔和纸书写的情况下,人们大脑中所形成的某种思维方式。电脑写作的思维方式,是指在用新的书写媒体如键盘、显示屏和网络来进行信息传递的情况下,人们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思维框架。电脑写作与传统写作,思维方式有哪些本质的的区别呢? 1.写作思维整体结构看,由单一线性结构向多维网络结构发展 传统的写作主要是依靠平面媒体进行传播,因此,不管文字是以横行的方式排列,还是依照竖行的方式排列,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都要依靠一种相继的单一线形顺序进行,段落与章句之间必然依照逻辑、连接和顺序联结成为一体,这是印刷文化的特点。按照马克·波斯特的说法,“句子的线性排列,页面上的文字的稳定性,白纸黑字系统有序的间隔,出版物的这种空间物质性使读者能够远离作者。”[2] 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段距离,在没有高度的互动性进行弥补的时候,就赋予了作者讳莫如深,而造成了读者理性读解的小心翼翼。不管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满怀激情的作者和充满期待的读者所面对的都是没有厚度的一维平面和文字线条。 电脑写作却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克服了文本的传播载体加于文本表现和接受之上的限制。电脑的文字录入速度几乎可以跟上构思速度或思考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灵感和信息的散失,可以暂时把突然闪现的思考快速地堆栈式地录记下来,而后用扩充、拼接、删除、复制、剪切、粘贴、移动等手段进行再加工、多次加工。电脑文本形成后,仍可以对它进行任意的再思考,随意的调换、插入、删除。电脑写作思维是网状的、离散的、多维的和立体的,作者可以随意地从文本的一处跳到另一处,从一端跳到另一端,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媒体之间穿梭往来。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智慧冲击力,因此电脑写作的思维结构不再被强制地运行在一个线性维面上,而是允许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穿梭往来。网络是一种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立体化的,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电子文本有着开放式结构,有着众多的交互式开放节点,这些节点可以伸向其他相关的文本,不管这个文本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网络联结就行。它还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性的节点放大,从而使电子文本的结构呈现为个性化的变化格局。电子文本还可以进行网络化的集体创作,它可以进行接力式的写作,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变动文本的结构,改写其中的情节和结局。集体创作的电子文本,总是处于动态的格局之中,不会有终极的形态。 2.从写作思维主体看,由个体独立走向群体互动 纸张书写时,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不一样,因而一旦运笔成文,具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字迹便充盈于整个纸张中。但在电脑书写中,这种艺术消失了,原因在于其存在的基础书写个性消失了,不论何时何地,一切男女老少所输字体被齐齐规划于电脑提供的某几种字体之中,字与字之间毫无差别,古人所云“字如其人”在这里突然成为一个人类无法企及的梦想。此外,纸张书写中,纸张上的每一处更改、每一处标示都说明作者在这里经过了细心的思考,显示出主体对此处的再思考、再挖掘。思考愈深,更改标示的墨迹也就愈重,它如同旗帜一样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作者的思想精华。一部纸质的作品原稿,其实就包含着作者整个带有个性化色彩的思想历程。与纸张书写相比,电脑无疑是善于遗忘历史的,这归功于它的精妙,它能轻而易举抹杀一切更改和标示的历史痕迹。电脑书写创造出来的文本,更像是已经设想好的适合大众阅读互动的“公众文本”,从承载文字的工具到呈现文字的方式,无一不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3.从写作思维时空角度看,由凝固封闭走向互联开放 传统的书面文本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尽管其也可以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或多线索结构,但由于媒介的物理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空间是凝固的,容量是有限的,总体而言,作者只能按照时空流程来展示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这使传统文本不可能真正清晰有序地体现大容量、多走向的非线性思维状态,因为非线性叙述常意味着要在一种叙述中插入许多其他的内容,这在传统文本中,插入部分势必占有原情节一定的空间,这就阻断原情节的发展。 电脑写作的载体几乎没有空间的限制,完全可以突破时间顺序和逻辑秩序的线性轨道,自由翱翔于广阔天地,进行随意的跳跃和生发而没有体积和重量。在一张光盘上刻录100部小说或没有任何信息,光盘不会有一点改变。这就意味着通过网络的连接,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小,像一个“地球村”,同时也意味着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可以摆脱地域的局限,来到网络所延伸到的任何地区,网络中没有空间方位的坐标,只有一个个网点,时间和空间方位将压缩为零。由于电子文本是比特形态,所以电子文本没有重量和体积,是超时空和免费的。如果说要付费的话,那不是比特的钱而是占用网络的电话费或光盘媒体成本。而传统文本的传播完全受时空的严格限制,因为它们是原子形态的,有重量和体积。它们的移动和获得受时间、距离和资金的制约。例如当作家写完一部小说付梓出版,又通过书店发行,周期相当长,而如果作家通过电子文本传递,那么当他在电脑网络上按完作品的最后一个符号时,作品已在全世界发行。 4.从写作思维要素看,由于载体的变化使受体的延时阅读向实时对接发展。 写作思维活动是由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载体、思维受体等要素构成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传统写作到电脑写作,从纸质媒介阅读到联网电脑的荧屏阅读,不仅给写作思维载体带来了多媒体的丰富性,同时也使受体的接受方式不再沿袭传统的由作品到出版物的周期性延期时段这个既有路线,而呈现出新的面貌。依托于网络的电子文本,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使作品的发行量、阅读面、参与度都达到一个纸介质文本传播所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从此,创作不再是一种延迟性的享受,而成为一种即时性的文化消费,文学创作从未像互联时代这样和人们日常的审美情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瞬时抵达、快速反应。同时,创作者所面对的读者再也不是遥想中的倾听对象,而是能够迅速表达心声、进行对话交流的朋友。会写字的就能发展作品,并不是神话,熬一个通宵,写一篇文学作品发表出来,更是许多作者的拿手好戏。工具之易,转变成写作之易,是否真能实现人人写作的乌托邦,不必细究,但它为人人参与作品创作提供的平等平台,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好事。 二、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网络开放性 在电脑界,麦克尼利有句名言:“网络之美在于它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当电脑技术介入古老的写作活动时,主体思维在更大程度上的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切磋的网络开放性特征越来越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借助于现代电脑网络技术,写作的基础工作——材料准备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化,写作材料的搜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海量。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进行检索和下载材料;可以从电子出版物读取和调用有关材料;可以运用扫描仪对书报刊物上的材料进行扫描识别后存为待用的写作材料;可以通过网络收发电子邮件或传真来获取材料;当然也可以从自己平时输入的写作材料库中调取材料。电脑写作的起草从材料的输入直接进入写作阶段,在输入材料的过程中,写作主体调动思维的创造性,理出观点,而后借助文字处理软件强大的编辑功能,进行深加工。另外,“写作者既可以按定势思维模式从开头写起,也可突破定势思维从中间写起,甚至还可以从最后写起。这使电脑写作的起草可按思维所及,随意写来。不管作者从哪里入手,用什么方式写作,也不管起草时内容、顺序多么杂乱,都不会影响作者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和全局安排,最终都能按作者的意图而形成出色的作品。这也正是电脑写作在效益上超过传统写作的所在。”[3] 2.动态共享性 电脑写作主体的思维方式具有动态性,优势在于其资源的共享性。电子文本打破了传统写作在文本上以作者为中心的模式,将读者吸引到创作中来,实现了与创作者的互动。原因之一是它始终在人机互动的条件下运作,同时通过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又可以实现交互。传统的纸质媒介文本结构是固定的,不能改动的,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更改。而电脑写作的文本在形式与结构上则是开放的、全民参与的。一位作家将他的作品在网上发表,供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时通过跟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给作者发信、留言。作者通过读者的反馈也可以对作品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由此可见,电脑写作的内容是流动的、可变的,其意义是生成的。无论是在网络上断断续续地书写,还是一次性地发表于网络,作者都不可能置之不理、漠不关心,即他需要读者的反馈与呼应。就是在这种发帖与跟帖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完成了交流。这种交流对于作者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他可以获得批评或鼓励,在心理上改正或坚持自己的创作,而绝不是停止创作;另一方面,通过读者的建议,他会在文本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或修订。随着网页的每一次刷新,不断发生变化的文本与最初作者的原稿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的差别。对此,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指出,“一个本文潜在地能够有若干不同的实现,阅读决不可穷尽这全部的潜能,因为每一个个别的读者将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填补空白,所以就排除了其他各种可能性;当他阅读时,他将作出他自己如何填补空白的决定,就在这个行为中阅读的动力学得以展开。读者通过作出其决定,悄悄地承认了本文的不可穷尽性;同时,又正是这种不可穷尽性迫使他作出自己的决定。对于‘传统的’本文,这个过程或多或少是无意识的,但现代的本文完全有意地利用这个过程。”[4] 3.碰撞创造性 传统的写作构思完全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即使是集体创作,其集思广益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 而电脑写作则不然,它可以由首创作者设定某一文章题材框架或文体类型,让互联网上的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的艺术智慧进行创作。例如网络小说或剧本可以不必事先设定情节,甚至无头无尾,而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将作品提供的片断内容组合成自己想要得到的作品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反馈的网络信息校正原来的艺术构思,修改自己的创作设想。在这里,固定作品的结构被读者瓦解,或者说重新构造了。这说明人类思维的创造性,需要思想的联结和不同思想的碰撞。表面上看来是这部机器因特网上的联结,实际上并不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操作电脑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无数个人脑的高级联结。这种人脑的知识、信息、能力的联结,也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人的知识、智慧和能力的互相碰撞、补充、激励,从而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更高的智慧和能力。网络拓展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网络最终使人们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发挥想象力,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新境界。 三、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结构 与其他思维方式一样,电脑写作思维方式在横向结构上可分为四个部分: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中介和思维方法。 1.思维主体的个性化和群体性 一方面,如果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加以比较,可以看到,现实中写作主体的个性处处受到约束,而网络则鼓励、放任主体的个性化发展;现实中主体个性处处碰壁,而网络给人们以自由的空间。但另一方面,电脑文本进入网络传播后,主体的地位几乎丧失殆尽。因为网络传播中,电脑文本被随意删改、修补、续写、传写的范围无限扩大了,到最后有可能造成流传的文本同原始文本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无论哪种电脑文本,绝对不再带有个性色彩了,它处于一种主体与客体“共名”的状态,所以网络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是群体化、交互式的。网络在使思维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一种全新的群体意识的形成,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交互式的特征,也使公众主动、广泛地参与成为可能。 2.思维客体的多样化和一体性 同一般思维方式一样,电脑写作思维的客体也是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统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日益联为一体,更根本的是,信息网络使原本多样化的世界数字化,无限丰富的自然、社会存在形式,甚至人本身都可以变成为同质性的“比特”。另一方面,思维客体的一体化结果,不是将世界铸成一个模式,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各种不同存在方式和各种不同文化的个性特征。思维客体的一体化是建立在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基础之上,并内在包含多元化和多样性于其中的一体化。思维客体的一体化使思维主体的思维更加敏捷、快速和自由,而思维客体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思维主体更加具有思维创造力,思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3.思维中介的虚拟化和工具性 思维中介指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没有思维中介,就不会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作为形式的网络和作为内容的信息都看作是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与一般思维中介相比,作为电脑写作思维中介的网络和信息更为复杂,它们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和信息不同于客观现实,不是一种物理性的实在,而是一种虚拟实在,但它们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是更高级、更复杂的反映;第二,网络和信息通常是我们认识物理世界的直接对象,并且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成为思维客体的一部分。总之,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思维中介的网络和信息与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如此密切和复杂,以致我们常常很难把三者区分开来。 4.思维方法的革新创造性 数字时代借助于虚拟技术有可能实现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是真正的创造性时代。原本只是在人的思维空间中发生的事情,现在通过数字化的电脑软件合成,使思维行为化,将行为程序化,思维也是行为,变得可以操作。特别是虚拟世界是一个信息高速的流变过程,时常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处于一种不断更新的流程之中,使创新成为可能。于是,思维在路径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不是在前人、常人已有的成就面前踏步或仿效,不被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迷惑,不受原有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固定的框架束缚,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在考虑问题时可以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思维活动就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或不同的方法、技巧。 四、电脑写作思维方式的前景 1.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于电脑写作这种精神产品而言,科技和人文究竟谁更重要呢?答案无疑是后者。如果单纯瞩目技术而丢掉了人文的东西,我们宁可不要这种技术。因为创作可以不含技术,但绝不能没有人文精神、审美情怀和人性道义。文学创作,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网络的,应该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乐土,是表达人的理想、寄托人的期望的自由王国。因而,人伦关爱、终极关怀、价值理性、人文精神,始终是文学创作的筋骨、硬核和底线。电脑写作如果只有技术的新奇、发表的便捷、传播的神速和感官的快乐,而缺少人文精神方面的价值支撑,或者无视审美情怀的关注和浸透,那它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进入不了心灵的境界,满足不了提升人性的精神需求,这样的文学创作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这样的创作就只能栖身网络,而无法安居人类的心灵。所以,解决电脑写作的人文价值问题,将是网络文学在发展中需要认真解决的至关重要的深层次问题。 2.传统与创新的统一 传统文本的创作过程是感情的放飞和玄思妙想寻求寄托的过程,现代电子文本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时时融会科技与人文、表达重于感受的过程。传统文本的接受形式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送给了读者一个可以自由装饰的天地宇宙,使得秋月松林、夏雨芭蕉、冬夜品茗与阅读过程紧紧相连,使得创作文本平添了多少美妙的意味;多媒体网络文本的接受过程则深深地折射出高科技时代消费者至上的服务意识,读者的想像之足一展开,立刻就有新技术成果给你舒展的神经来一点紧张,满足读者的各种愿望。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对西方传媒提供的服务程度的描述:受众一打瞌睡,立即就会有传媒送上枕头。只有传统与创新统一起来,才是未来创作发展趋势。 3.打造智能化写作思维平台 写作现代化最诱人的前景是:让电脑自己来写作,人部分地退出写作主体。电脑写作要向纵深发展,要步入智能性的、柔性化处理系统,即只要给出条件,某种文章就会通过电脑自动生成,电脑会模拟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利用电脑辅助构思和代替部分构思,甚至文学创作。这才是我们所企盼的智能化思维。这些,有一部分已经成为现实。但是,最终坚冰的攻破,还需我们作出艰苦地努力。 目前,尽管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写作——电脑的智能化写作暂时还实现不了,但写作的计算机智能化趋势已经显现,这便是电脑的智能辅助写作。智能辅助写作,借助于人工智能,即电脑模拟人类的感觉和思维等能力,以辅助写作构思。写作成败的关键在于构思,写作构思包括确立主题、优选素材、设定框架、调动各种语言手段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都必须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的思维方式。就眼前而言,除灵感难以借助电脑辅助之外,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可以在电脑的辅助下展开联想、进行判断和推理的。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写作的漫长历程,电脑写作还是处在自己的幼年时期,虽然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了网络新技术给写作带来的种种新变化和产生的巨大冲击。在现阶段,电脑写作给人们的欣赏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审美世界和别样的审美体验,这对传统的创作世界既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金振邦.什么是电脑写作[J],应用写作,2001(1). [4]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原载:《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