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估中国当代文学 李朝全在2007年12月5日《中华读书报》上发表《重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一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可是,人们对当代文学的评价却偏低。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时间距离的远近会极大影响研究者的判断。在与近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相互对比中,一般人都容易将“历史文学”经典化,距离较近的文学普通受众总是抱有更高的阅读期待因而更容易受到不时褒贬苛求乃至吹毛求疵。现代文学史上许多当年看起来并不突出的作品现在都成了经典,许多一度湮没少闻的作家也被挖掘出来。这些证明,作品经典化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其次,当下文学可谓群雄蜂起,佳作迭出,所有优秀作家作品都要经历一个被读者逐渐认识、认同的过程,佳作也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淘汰沉淀的过程。许多优秀作品需要借助选家、评论家、媒体等的大力肯定和推崇,通过被授予重要奖项等途径才可能被更广泛地认同。第三,当下文艺批评存在严重缺陷,批评标准的西方化、媚俗化、游戏化、事件化、浅表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当代文学实际成就的客观、公正评价。 英雄粗鄙化成模式 王石川在2007年11月29日《文学报》上发表《英雄粗鄙化成模式》一文认为,当前的一些红色英雄剧同样陷入了另一种模式化,动辄让英雄出口成脏即是明证。英雄也是人,英雄也需要接地气,英雄也会说脏话,但为了表现英雄的豪爽,非要英雄骂骂咧咧;为了展现英雄凡人的一面,甚至让英雄变得匪气。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肉麻当有趣,把恶俗当时尚,把脏话当豪爽,把粗俗当作不拘小节,把流里流气当作洒脱不羁,这种塑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误读,甚至是一种刻意误读。这实际上说明了编导的两点倾向。一是想像力匮乏,模仿力惊人。二是利字当头,以市场为取向。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电视从业者,不能为了追求收视率而不顾其它,不能掉入娱乐至死的陷阱内,不能一味解构不知建设,也不能老是躲避崇高,回避应有的社会责任。 商业价值不能取胜文学价值 路艳霞在2007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上发表《80后:商业价值取胜文学价值》一文认为,和以往作家很是不同,80后确实更多展现出他们的商业才能而不是文学才能。他们配合出版商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包装、炒作、推销自己。他们通过团队组合产生出的销量惊人的杂志,让人们看到,文学作品的出笼已经从手工坊变成流水线生产。与此同时,在以销量定成败的今天,动辄百万的图书印数更使老一辈作家望洋兴叹。要论印数,要论畅销书排行榜,要论图书市场人气,80后是不折不扣的胜者。但是,定下神来细琢磨,80后的一派热闹有多少是跟文学有关的呢?如果一定要让80后的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相互比拼一把,倒是商业价值占据了绝对上风。 拒不道歉绝对不能原谅 李美皆在《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6期上发表《当非80后遭遇80后》一文认为,郭敬明抄袭事件是在挑战一个社会的理性和良知,影响极为恶劣。社会舆论对此却那么无能为力,令人黯然和无奈。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著名的作家们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跃而成为郭敬明粉丝团的龙头。即使郭敬明抄袭可以原谅,拒不道歉却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无论如何辩解,一些人的举动都包含着对这件事情的表态,至少表明,一些人不在意郭敬明拒不道歉的死硬态度,也不在意这件事情的恶劣影响。客观上,这对郭敬明的错误是一个鼓励。 判断与快感相伴 曾繁仁在《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上发表《是“判断先于快感”,还是“判断与快感相伴”?》一文中认为,看康德“判断先于快感”的美学观念,还是一种西方古典形态的美学观念,没有跳出“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这种古典的静态的形式的和谐美。它实际上是一种保持相当距离的静态的审美评判。而当代,以现象学美学为代表的美学理念则强调一种主观的能动的构成作用。因此,康德的这种静态的保持距离的美学理论不仅不适合各种当代大众文化形态,而且对于日间勃兴的生态美学观也不适应。因为,当代生态美学强调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生存,强调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都参与审美。因此,美国著名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力主一种“参与美学”,就是对于康德的古典的静观美学的反拨。总之,无论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还是从其自身的合理性来看,康德的“判断先于快感”这一美学观念都是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的。让我们改造这一命题,提出“判断与快感相伴”,从而使审美的内在张力与魅力进一步突显,也使理论的阐释力进一步增强。 原载:《文艺报》2008-1-1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