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世纪七十年代前半期,某次突然感到对《狂人日记》中一直困惑不解的第一则日记无师自通了。才知道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我不见他”这句话上,特别是“他”究竟
是指什么?悟出这里的“他”其实并非是指月光,而应是指封建礼教、封建社会的。“见”当认识讲,“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是说活了三十多年,对封建社会
的本质还没有认清。“今天见了”是说现在才认清了,因而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一直是糊涂的。而当狂人对封建
社会的本质彻底认清,开始觉醒和叛逆之后,他也就必然为反动统治阶级及其走狗所注意、所不容。所以下面接着说,“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
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但是大约80年还是81年
的某天,突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栏目里讲《狂人日记》。开头就是:“一个成年人,居然三十多年不见月光,这是很荒唐的。他的思想活动,
从‘精神分外爽快’,立即跳到‘须十分小心’,又是多么不合逻辑。他把很好的月光同赵家的狗相联系,更显得语无伦次。作品一开始,就把一个精神病人的鲜明
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后来在校图书馆里见到收录该讲座的《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二)》一书。得知原文为张大明、林志浩作,题为《〈狂人日记〉
——第一声伟大的‘呐喊’》。又看了另外一些参考书,才知道当时的主流观点大都认为,狂人是确实发了狂的人。遂不顾浅薄,写了一篇《关于〈狂人日记〉中狂
人的形象》一稿,于82年底寄《鲁迅研究》杂志。83年初收到了编辑部2月22日的退稿信,及编号为926号的退稿。但我始终不明白“他”是月光的正确性何在?后亦曾作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和“抓关键”的举例,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患病退休之后,得些空闲,遂再想纠缠一下。兹蒋82年原稿附于下面,以期再盼就正。原稿有删节,并稍有改动。 2007年7月21日记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82年原稿) 关
于狂人的形象,目前大都认为,狂人是确实发了狂的人。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书中说:“狂人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狂人”。张大明、林志浩在《〈狂人日
记〉——第一声伟大的‘呐喊’》(见《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二)》)中也说:“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人”。 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小说中狂人的“荒唐之言”和“语颇错杂无伦次”这一点上。本文准备结合对《狂人日记》的具体分析,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 《狂人日记》的第一则是这样的: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关
于这一段,张大明、林志浩的文章中说:“一个成年人,居然三十多年不见月光,这是很荒唐的。他的思想活动,从‘精神分外爽快’,立即跳到‘须十分小心’,
又是多么不合逻辑。他把很好的月光同赵家的狗相联系,更显得语无伦次。作品一开始,就把一个精神病人的鲜明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个
人认为,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中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我不见他”这句话上,特别是“他”究竟是指什么?我认为此处的“他”实质上并非是指月光,而是指封
建社会、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此处的“见”当认识讲。“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是说活了三十多年,对封建社会的本质还没有认清(鲁迅当时37岁)。
“今天见了”是说现在才认清了,因而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一直是糊涂的。而当狂人对封建社会的本质彻底认
清,开始觉醒和叛逆之后,他也就必然为反动统治阶级及其走狗所注意、所不容。所以下面接着说,“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由此可见,这里狂人一开始就是一个最清醒的叛逆者的形象,而绝不是一个精神病人。他的思想丝毫没有不合逻辑的地方,他的语言也毫不“荒唐”和“错杂无伦次”。所谓的狂人,所谓的荒唐,完全是表面假象。也是当时的“正常人”——实为不清醒者——的看法。 这里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是作者的影射手法,以比喻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全都如同黑夜一般。所以在狂人的笔下,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夜晚。同时也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荒唐”的假象。下文中“今天全没月光”,后面却又是“早上小心出门”,也应如此理解。 这
第一则日记,在整个《狂人日记》中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整个作品的关键所在。它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清醒的叛逆者的形象;一开始就指出了这个叛逆者与反动社会
的尖锐对立;一开始就揭示了整个文章深刻的反封建宗旨。它对以后的铺陈记述也是一个绝妙的开端。它也是打开我们正确理解分析的钥匙。 二 第二则到第五则日记论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实质。这里表面上是写一个“疯子”被围观、被看管,实质上是写一个叛逆者被封建势力及其影响所包围、所禁锢。这里狂人的语言仍然表面上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病态心理,实质上是一个觉醒者对封建罗网的真实感受和深刻写照。 第
二、三则日记中首先写了以赵贵翁、大哥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及在封建势力禁锢、麻醉下的路人等对狂人的敌视。在赵贵翁的眼里充满了仇视和攫取的凶光。一路上
的人也全同《药》中的茶客对夏瑜一样,都是非难和骇怪的议论。连小孩子也都铁青着脸。家里的人也都冷若冰霜的怪罪他,“装作不认识”。大哥和佃户也都把他
看成大逆不道的反叛。 而
狂人之所以被敌视,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看穿了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叛逆者。就是因为他对封建主义进行过批判。就是因为他可能说过“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一类“混账话”。就是因为他对狼子村吃人的事插了一句嘴,提出了异议——而这里所谓的“大恶人”可能就是徐锡林式的革命者或抗租反暴者。而狂人仅因为冷冷
地翻了一句:“这是恶人么?”或“吃人的事,对么?”因而被大哥和佃户都视为反叛,“看我几眼”。 这
种种现状,必然使狂人感到可怕。“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觉得他们“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他进而又联系到大哥的以善为恶、别有心思、以己划线
的言论和手段,并通过对几千年来是非颠倒,满纸仁义道德、实际血泪斑斑的历史的考察,终于揭穿了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实质。在第四、五则日记中又进一
步从一些所谓中医的骗子,和大哥的另一些封建说教中,佐证了说封建礼教吃人是千真万确、“毫不冤枉”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须特别地说一说。 一
是在狂人的笔下,同他作对的除了赵贵翁、大哥这样的封建礼教代表者外,还有路人、小孩子、家人、佃户等几乎所有的人。日记中一方面有意说明了这些人的被压
迫者身份,另一方面又相当明显地把笔锋也指向他们。多次强调他们“都是如此”,“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点呢?这是不是狂人的胡言乱语
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日记的后边明确写道:“也晓得他们的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
破他”。可见这里一点也不糊涂。但为什么又同时说“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并相当强调了这一点呢?因为他们都把叛逆者看成是大逆不道,“应该吃
的”。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一模一样的。这正是当时社会的历史真实,这正说明封建势力影响的深重。在这种封建势力的禁锢和毒害之下,造成了被压迫者的相当麻
木状态。使他们对受压迫反而认为似乎是正常的、理当的,而对任何叛逆思想却看作是惊雷骇电、洪水猛兽。因而他们受压迫时的脸色都没有见到狂人这个叛逆者时
那么怕、那么凶。佃户也一方面乞求大哥减租并遭到拒绝,另一方面又真心实意地把革命者或公开抗租者看成是“大恶人”。这正是当时可悲的历史真实。鲁迅有意
和着重强调这一点,正是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个角度出发的。所以这里并不存在鲁迅“过于强调他们的落后和不觉悟”的问题。至于这里是“反映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与广大群众隔膜的关系”的说法,则是脱离了小说主题的离题之谈。 作品中特别把小孩子放到更突出强调地位,其原因也是这样,为了强调封建毒素影响之深,以希引起注意,盼望“救救孩子”。 第
二,关于日记中说中医是刽子手的说法,应当联系鲁迅早期对中医的片面看法来理解。鲁迅早期吃一些江湖骗子的所谓中医的苦头是极多的,因而对中医采取了一概
否定的看法。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就明白地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下,鲁迅对《本草纲目》也取了一概否定的看
法,认为都是骗人的话。日记中说“‘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吃”也是有意的曲笔,其含义与说封建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一样。所以这里也并
非莫名其妙、无从解释的荒唐之言。 三 日记的第六则到第十则揭露了吃人者即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手段,及其凶恶、狡猾、顽固而又虚弱的特征。第六则起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以“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承接了前述的“吃人”现象,另一方面转向对吃人者特征的揭露分析。 这些吃人者是极其凶恶的,他们有着“狮子似的凶心”。然而又象“兔子样的怯弱,狐狸般的狡猾”。他们“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布满罗网,逼我自戕”——用软刀子杀人。这正是反动统治阶级迫害、压迫人民的最阴险的手段。 这
些吃人者,不但要吃人,而且还有一套“吃人有理”的诡辩术。他们先是千方百计的遮掩:“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没有的事……”。继则竭力辩护:“有许
有的,这是从来如此……”。当他们理屈词穷的时候,便立刻露出凶相:“我不同你讲这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这真是活画出一切反动势力及其帮
凶们“吃人有理”的否认、掩盖、狡辩、压制的真实嘴脸。 接
着日记中又通过劝转大哥的情节,揭露了吃人者的极端顽固性。他们是死也不肯改的。“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
但太平无事,怕还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正是他们颠倒是非的老谱。但尽管这样,狂人在了解吃人势力是“万分沉重”的同时,
也清醒地知道,他们的本质是虚弱的,“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因为他坚信:“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些吃人的人一定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这里狂人对吃人者的特征及其手段的揭露可真是穿肠翻肚、深切之至。从这里也可看出狂人不但是清醒的,而且是极其清醒的。他不但并非一个已经被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而且是是一个勇气百倍、毫不妥协的反封建战士。他其实才是小说中唯一清醒正常的非病人。 这里“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的话,也并非真正的“语误”,而是有意的假象。以强调“吃人”是针对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的,并非专指某一具体事件。故无须刻板求真。 这
部分里劝转情节的意思重心,也并非在真的劝转上,而是在对吃人者顽固性的揭露上。因为狂人是清醒地知道他们是死也不肯改的。所以这里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也并
非在于写了劝转情节,认为吃人者是能够劝转的这一点上。而是在于:把造成吃人现象的原因单纯看成只是一个心思不正的问题。认为只要“去了这心思,放心走路
吃饭睡觉”,“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人人太平”。且认为这不过“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而已。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
会存在和阶级根源。当然这在马列主义刚刚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当时是难免的。鲁迅自己后来也进一步感到,单纯只发“救救孩子”的议论,还是空洞的。 四 最
后三则进一步深化总结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这种封建礼教影响何等之深,为害又何样悲惨呀!在它的毒害下,连母亲也会吃她的亲生孩子。并且一面伤心一面又
认为应该吃的。连狂人自己也会于无意之中吃了她妹子的几片肉。这似乎是“奇极的事”,或者是狂人的胡言乱语。但我们联系《药》中的情节来看:华老栓买人血
馒头给小栓治病,反而丧送了小栓的性命;小栓一面自己被害而死,一面却又吃了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这难道不是千真万确的血淋淋的事实吗?这是何等万恶的
可诅咒的社会啊!至此,狂人对封建社会的本质真是揭露无余了。这又是何等深切的血管之血呀!,最后,狂人在“不能想了”的万分悲愤之中,以“难见真的人”
概括了这种吃人礼教,并发出了深长久远的“救救孩子……”的呼喊。 当
我们对整个《狂人日记》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这狂人并非确实发了狂也就很清楚了。在《野草》的《淡淡的血痕》中,鲁迅写道:“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
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
起来使人类苏生,……”狂人正是这样一个叛逆的猛士。 通
过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狂人日记》的主题和重心,是在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上。日记中虽然也写了狂人的反抗斗争,但主要还是为揭露这一中
心服务的。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也还没有找到一条明确的斗争道路来,也还停留在进化论的、抽象空洞的“救救孩子”的呼喊之中。还没有进到“唯新兴的
无产者才有未来”,和“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的地步。但是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来说,这样写已经足够了,已经极其充分圆满地完成了作品本身的主题目的。鲁
迅正是以这篇第一声伟大的“呐喊”而站在了当时时代的最前端。我们不能要求作者超越时代,超越小说本身的主题范围,再去开一张完整的药方来。所以不应再从
这个角度去对作者本人说三道四、指长论短。同样道理,我们也不应批评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是想补天而不是想变天。一个可能的现状是:至今我们可能都未见得
有企及两位大家的人,尽管借助于对他们的研究评论,我们已经产生了众多著名的专家大师或作家名人。也许只有把两位大家从地下重新唤醒,我们的“鲁研界”和
“红学界”才能拨开迷雾、脱离混沌吧! 1982年12月原稿,2007年7月删节稿 欢迎批评指正和交流。 西安南二环中段:长安大学校本部322信箱(710064)冯守卫 Email: fshw435200@tom.com http://blog.phoenixtv.com/962746.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