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写作不可过度商业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纯菲 参加讨论

    新世纪以降,文学商业化倾向愈益明显,一批文学丛书被推上商业炒作平台,阅读价值很快便转化为商业价值。正是在这一转化中,文学写作与大众趣味相遇,经过一番碰撞,前者找到融于后者的渠道,并在随顺后者中炙手可热。
    文学的商业化写作已然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当下形态,虽然尚有一批为捍卫文学高雅而孤独奋争的作家,但相当的一批写作者则追随大众趣味用极大的热情去寻找与发现文学商机。争获尽可能多的图书印数与发行量,成为一些写作者的目标,甚至是曾经写出优秀作品的作家的目标。商业化的文学写作身分,不断地产生蜕变的力量,使文学写作者蜕变为文学商人。
    文学的商业化写作就文学传统写作而言,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祛魅”,即对文学传统写作价值取向的解构,这主要表现为:
    其一,解构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的价值取向。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及历史必然性,这一现实主义真实性创作原则是文学传统写作一直坚持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文学的商业化写作颠覆了这一标准,一是商业化写作追随的大众趣味对文学反映生活本质问题缺乏接受期待,大众趣味对于直接利益的即时性、平面性关注,压抑着对生活的深度求解;一是现实文坛活跃的文学商业化写作者们,多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步入文坛者,而那段时间,正是传统现实主义借着“文革”灾难的余潮而遭受质疑与拆解的时候,这批商化写作活跃者的现实写作,已不再追随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自然很少有现实主义真实性认知或认知真实的内在束缚,在这样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真实性的认知价值被解构在所难免。
    其二,解构文学引导与教育大众的价值取向。文学传统写作中,文学引导与教育功能始终是文学的神圣职责,近百年来,社会各方面都赋予文学教育之责,赋予文学写作者以生活导师、灵魂工程师的身份。文学引导与教育大众的价值实现于文学的超越性,即精神自由对于物质生活的超越,社会普遍性对于现实具体性的超越,文学写作者要有这样的超越精神与境界方能写出具有引导与教育大众的作品。然而,在文学的商业化写作中,超越性不断被现实性放逐,关系写作者直接利益的文学商业属性阻断着写作者的视野,写作者自愿放弃了精英身份、施教身份而随顺大众趣味,他们不再拥有教育之责,也不再有这样的能力,即使写了些寓教于乐的东西,也是乐字当先,教字可去。写作者现实地弱化或失去了对于社会人生的引导与教育身份。
    其三,解构文学播撒高雅审美趣味的价值取向。高雅审美趣味,是相对众人的日常审美趣味而言。高雅审美趣味是历史的凝聚也是艺术发展的凝聚。它所以高雅,在于它经由历史净化,更合于人的心理健康,更合于人的有机整体性生存。传统经典的文学写作者将之作为至高的审美价值在写作中自觉追求。文学的商业化写作中,现实以其直接利益关系形成强大的笼罩的逼迫性,使得高雅审美趣味在注重利益关系的现实审美中被遮蔽与排挤。文学写作者身陷功利性审美活动时潮,追随大众感性活跃、情绪激发、紧贴实用、变动不居的审美趣味。正是在对大众这些审美趣味的迎合中,文学的商业化写作远离高雅审美趣味,向大众审美趣味臣服。
    其四,解构文学传统写作模式的价值取向。为实现文学的认知功能与教育引导功能,文学传统写作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写作模式,即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模式把承担着认识生活本质及规律、教育引导大众任务的主要人物置于写作中心,与之相关的各种作品要素均围绕主要人物设置与安排,主要人物与其他作品要素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在这样的主从关系中,文学作品成为一个由主要人物引发开来的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越是严密,越是一招一式、一词一句均能纳入主要人物引发开来的性格脉络、情节脉络,则作品选材与结构越是成功。而主要人物又是某种认知理念或道德理念的体现。这套文学写作模式在不少传统经典,尤其是红色经典中被具体地运用与实现。文学的商业化写作中,文学的引导与教育传统已很少再体现为理想的性格化的人物塑造,人物的进取垂范意义被淡化、消解。平常化、缺欠化、复杂化、甚至妖魔化,成为人物塑造的标准。作品总是努力使众人在阅读中面对无法用简单的善恶好坏标准进行分类的复杂的常人,先前那类革命的、英雄的、正面的、进取的、感动的、同情的人物塑造中性格的丰富性,被无所谓革命、无所谓英雄、无所谓进取、感动、同情的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所取代,这甚至成为当下文学解构文学的引导教育传统的时尚性努力与时尚性标准。
    用传统文学价值取向作尺度对文学的商业化写作进行分析,并不是扬此抑彼,对文学的商业化写作做否定。事实上文学的商业化写作与被现实所接受,会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学价值取向的反思:文学的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是否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感官愉悦的审美追求是否应该给予否定?传统的写作模式是否合于文学规律?文学有必要成为政治与伦理的追随者吗?等等,这类问题已成为新世纪以来写作与批评的普遍性质疑。
    文学的商业化写作肯定远离了文学传统写作的宗旨,远离了文学传统写作的价值体系,但它又开辟了新的价值体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读者中心取代了作者中心;审美感官愉悦取代了道德的受施;大众审美趣味取代了精英施教意识;平民文学取代了精英文学。而这是否更符合文学的本质呢?显然不符合。因此,我们不能由此对文学的商业化写作评价过高。文学的商业化写作如果过于商业化,文学性仅仅是附庸,文学写作者就会蜕变为文学商人,其作品就会在文学真正意蕴中退身。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