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孔子所说,他这样做,为的是:“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从此亦说明,孔子对其所交往的朋友、亲者、故者三者之间的不同含义,分得是泾渭分明。 2010年7月15日至10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争鸣”版,陆续发表李金坤、栾贵川、蒋国保、倪祥保四位先生讨论孔子“无友不如己者”释义的文章。此问题涉及孔子的交友之道,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亦颇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由于有分歧意见,笔者略评其中的是与非,并把所见相关史料刊布报端,供读者研读。 “无友不如己者”在《论语》中有两次记录。一是《学而》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二是《子罕篇》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毋”与“无”,古代通用。孔子所以极其看重“无友不如己者”,因为友之善恶,会影响人的品学修养和事业成败。因此,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从此亦能传达出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的含义所在。朱熹注此曰:“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论语集注》)可见,朱熹认为孔子是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否则“则无益而有损”。这正符合孔子所说“益友者三”、“损友者三”、“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之道。古人曰:“不知其人,看其友。”亦说明交友之重要。 然而,当今学者对孔子的交友之道,却有不同的诠释。李金坤先生于7月15日在其《〈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之正诠》文章中,归纳了当今学术界对“无友不如己者”有三种不同的诠释:一曰“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曰“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三曰“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他认为,孔子是说:“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或谓“作为朋友,总是有胜己之处”。栾贵川先生于8月12日发表《再探“无友不如己者”之正诠》,认为孔子的话大意是说:“在交朋友时,不和在品学上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蒋国保先生也在该报同日同版发表《也谈“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认为此句是说:“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与栾文不谋而合。 种种见解孰是孰非?我不同意李先生的见解,而赞同栾和蒋两位先生的诠释。尤其栾文从古注“取友必令胜己”,“无友不如己者”“取意于周公”以及孔门“朋友之道”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占有史料较全面,论述较清晰。 倪祥保先生于9月16日,又发表《“无友不如己者”集讼拾得——与李金坤、栾贵川、蒋国保三位先生探讨》一文,表示不同意三位先生的见解,另有别解,认为“无友不如己者”直译是“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和我一样(的)”;意译是“不与我同类型的人就不与他交朋友”,“其中不应有社会经济地位、知识能力水平、道德修养品格等在‘我’之上或在‘我’之下方面的考量”。所以,他强调孔子此话应当解释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更好。 对于倪先生的不同意见,栾先生于10月7日又发表了《又说“无友不如己者”——兼答倪祥保同志》,以回应倪文。栾先生此文,又补充些史料,使其立论更加稳妥。我认为,《孔子家语》卷八(以下简称《家语》)有则史料即明确无误地道出“无友不如己者”的真谛。此文曰:“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木椁(槨)。子路曰:‘由也,昔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往及为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讬于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之隐,佯不闻以过之。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于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也。’”(明覆宋刊本·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原壤为孔子“故旧”(老相识),其母死,孔子出于仁爱,救助之,为其治槨。当子路提出夫子曾说“无友不如己者”,劝他停止与此等人交往时,孔子说原壤只是“故旧”,“非友也”。就是此等曾被孔子斥骂为“幼而不孙弟(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题》),而又登木(槨材)陈辞托音、引吭高歌的低俗无礼之辈,孔子竟然能“屈节”若此,还是与其交往。何也?正如孔子所说,他这样做,为的是:“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从此亦说明,孔子对其所交往的朋友、亲者、故者三者之间的不同含义,分得是泾渭分明。 《家语》此则与《礼记·檀弓下》(栾文已引)所论大略相同的史料,显而易见,前者更为具体、生动、明确,清晰地阐明了孔子“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之道。《礼记》为西汉“博士”戴圣所辑,大抵为孔子与其弟子及其后学所犯。《家语》,班固《汉书·艺文志》载二十七卷,未说明何人辑。唐颜师古注曰:“非今所有家语。”据此,后人曾疑其中有伪托。而所谓“伪托”者云,实无道理。今传《家语》,为三国时王肃(王朗之子)所注,肃曾为《尚书》、《诗经》、《三礼》、《左氏传》做注,是当时训诂名家。说明三国时,《家语》已成为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即使在王肃注《家语》前,其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增益,也是孔门后学或知情者所为,因此谈不上“伪托”。 至于倪文说,如果孔子的交友之道确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有教无类”等就缺乏立论的根据。其实,倪文所说这些与孔子交友之道皆毫无关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是指多数,并非实指。能者为师,孔子向有一技之长者学习,正是他“不耻下问”的表现,更何况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呢?“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从反面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人非生而知之,学而知之也。所以,孔子主张“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总是谆谆善诱、“诲人不倦”,自然是会“有教无类”的。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2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