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国百科大辞典》少数民族文学条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关纪新 参加讨论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百科大辞典》
    《中国百科大辞典》少数民族文学条目
                                                   〇 关纪新
    
    
    目          录    
    阿昌族文学《遮帕麻与遮米麻》;
    白族文学赵藩杨苏晓雪张长《创世纪》《望夫云》
    白族调;
    保安族文学;
    布朗族文学;
    布依族文学;
    朝鲜族文学李旭李根全金哲金成辉任晓远林元春;
    达斡尔族文学;
    傣族文学《娥并与桑洛》《召树屯》赞哈康朗英康朗甩
    波玉温;
    德昂族文学;
    侗族文学苗延秀《珠郎与娘美》《吴勉的传说》大歌坐夜歌
    多耶;
    东乡族文学《米拉尕黑》汪玉良;
    独龙族文学;
    鄂伦春族文学;
    俄罗斯族文学;
    鄂温克族文学乌热尔图;
    高山族文学;
    仡佬族文学;
    哈尼族文学;
    哈萨克族文学《阿勒帕米斯》《阔孜库勒帕什与巴彦苏鲁》《萨里哈与萨曼》阿肯对唱阿合特·乌娄木吉唐加勒克·朱勒拜阿斯哈尔·塔塔乃阿斯哈尔·塔塔乃郝斯力汗·库孜巴尤夫哈吉乌买尔·夏布坦艾克拜尔·米吉提;
    赫哲族文学伊玛堪乌·白辛;
    回族文学《马五哥与尕豆妹》丁鹤年高深木斧马瑞麟张承志;
    基诺族文学《玛黑玛妞》;
    京族文学;
    景颇族文学;
    柯尔克孜族文学《玛纳斯》;
    拉祜族文学《牡帕密帕》;
    黎族文学;
    傈僳族文学《生产调》《逃婚调》;
    珞巴族文学;
    满族文学《尼山萨满》《三仙女》《夜谭随录》《萤窗异草》《熙朝雅颂集》岳端永忠敦诚颜一烟关沫南胡昭朱春雨赵大年;
    毛南族文学;
    门巴族文学;
    蒙古族文学《江格尔》《格斯尔传》《嘎达梅林》《巴拉根仓的故事》《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古拉兰萨尹湛纳希哈斯宝琶杰好力宝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
    苗族文学《苗族古歌》嘎百福《仰阿莎》陈靖伍略;
    仫佬族文学包玉堂;
    纳西族文学木公木增桑映斗牛焘杨世光《创世纪》《黑白之战》《阿一旦的故事》;
    怒族文学;
    普米族文学;
    羌族文学;
    撒拉族文学撒拉曲儿《骆驼泉》;
    畲族文学《盘古歌》;
    水族文学;
    塔吉克族文学;
    塔塔尔族文学;
    土族文学《拉仁布与且门索》《祁家延西》;
    土家族文学《锦鸡》彭秋潭汪承栋孙健忠蔡测海;
    佤族文学;
    乌兹别克族文学;
    维吾尔族文学《乌古斯传》《阿凡提的故事》《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艾里甫与赛乃姆》鲁提菲翟黎里尼扎里毛拉·毕拉勒黎·穆塔里甫尼米希依提祖农·哈迪尔艾里坎木·艾合坦木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克里木·霍加阿鲁孜诗律格则勒柔巴依;
    锡伯族文学郭基南;
    瑶族文学《密洛陀》蓝怀昌;
    彝族文学《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梅葛》《阿诗玛》李乔吉狄马加;
    裕固族文学《黄黛婵》《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
    藏族文学《格萨尔王传》《阿古登巴的故事》《尸语故事》鲁体民歌谐体民歌《萨迦格言》《贤者喜宴》《猴鸟故事》《仓洋嘉措情歌》米拉日巴才仁旺阶饶阶巴桑伊丹才让降边嘉措益希单增扎西达娃;
    壮族文学《布伯》《莫一大王》《刘三姐的传说》歌圩陆地黄勇刹韦其麟莎红周民震韦一凡
    
    
    阿昌族文学中国阿昌族历史上的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其中有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等。创世古歌《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表达了阿昌族先民对世界诞生、人类起源的原始认识。而《户撒定居》、《选头人》等故事,反映了该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对于了解阿昌族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形态,有着科学的价值。爱情题材的民间故事,如《眉间长旋的姑娘》等,体现了人类忠于自己美好感情的优秀品质。阿昌族的民歌十分丰富,有“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等种类,其中又以情歌最为突出。用阿昌族语言演唱的古老的情歌,可分为“则勒扎”、“相作”、“相勒摩”、“相勒吉”等调式,这些极富生活情趣的民歌,往往采取对答的形式演唱,有时甚至可以连续唱上几个昼夜。近年来,阿昌族的作家文学已经产生,孙宇飞等一批年轻的诗人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受到了世间的重视。
    《遮帕麻和遮米麻》中国阿昌族的民间创世古歌,流传于云南省粱河县阿昌族地区,是一部用韵文形式传唱的内容完整的神话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在远古时代,出现了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两位开辟大神。遮帕麻以金沙、银沙造了日月,他挥汗成雨、呼吸成风、咳嗽成雷;遮米麻用自己脸上的毛,织成了大地。为了让世间有人生活,遮帕麻和遮米麻结合,九年后生了一颗葫芦籽,把它种在地里,长出的秧上结了个大葫芦,剖开之后,走出来的人,便成了九个民族的祖先。后来,世上又出了个反王腊訇,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遮帕麻和遮米麻又与它斗智斗勇,终于扫除了魔害,使大地上的万物获得新生。《遮帕麻和遮米麻》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世古歌中的典型作品,充满了神秘主义的奇幻色彩,艺术地反映了阿昌族祖先对世界的原始认知。1983年云南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的整理本。
    白族文学中国白族的文学,由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部分构成。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创世纪》、《氏族的来源》、《大黑天神》等有关世界形成、人类起源的神话,形象地记录着白族先民早期思维,具有文化学的深刻价值;《望夫云》、《美人石》、《蝴蝶泉》等地方风物传说,浸透着白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感;关于六八、艾玉、赵成、黄三丈等机智人物的故事,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幽默。白族的民歌中,既有《我们用岩羊犁地》、《行人歌》一类十分古老的歌谣,也有流传广泛的以叙事为主的“本子曲”,还有大量兴起于近代和现代的“白族调”;同时,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对口山歌”,多用来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白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亦有流行。由于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与汉族在文化上较早建立交流关系的民族,故自唐代起,白族的知识分子就有用汉语文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唐代的赵叔达、杨奇肱、段宗义,明代的李元阳、高桂枝、杨黻、杨士云,清代的王崧、赵藩等人,都在白族的作家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白族的书面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小说家杨苏、诗人晓雪和张长、散文家马子华和那家伦、戏剧家杨明等人的作品,都在中国多民族的当代文学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赵藩(1851-1927)中国白族诗人。字樾村,别号仙,云南剑川人。 光绪乙亥举人,官至四川臬台,后来又做过广州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在清末的官场上,由痛恨朝廷的腐败,同情民间的疾苦,转而支持辛亥革命,投身民主,并将这种进步的思想倾向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作品数量很大,据《滇八家诗选》称:“自同治甲子起,迄民国丁卯止,存诗七十余卷,不下万首千首”,今存有《向湖村舍诗文集》、《骈文诗钞》等数种。他的诗,以怀古、唱和之作居多,其中不乏真切地反映现实和抒发胸臆的佳作。
    
    杨苏(1928-)中国白族当代作家。原名杨瑷,笔名甘宁、杨劲, 云南剑川人。早年在家乡读过私塾,1943年上中学时期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学籍,后多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从事地方性的负责工作。1957年起发表处女作散文《响吧!象脚鼓》,并从此步入文学生涯。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没有织完的统裙》、长篇小说《藏民飞骑》、长篇传记文学《白子将军》(与人合作)、电影文学剧本《景颇姑娘》(与人合作)等。其作品以表现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斗争题材见长。
    晓雪(1936-   )中国白族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杨文翰,云南大理人。自幼从白族民间文学中得到熏陶,中学时代即接触了中外文学家的大量名著,下决心致力于文学创作。1952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回云南,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组织活动。他的诗歌创作,以抒情诗为主,也兼而写作一些取材于民族民间神话、传说的叙事诗,代表作有诗集《祖国的春天》、《采花节》、《晓雪的诗》和长诗《大黑天神》等。1957年发表的文学评论集《生活的牧歌》,对艾青的诗作做了系统的评述;其后,又陆续发表有《浅谈集》、《诗的美学》等文学评论著作。
    张长(1938-   )中国白族当代诗人、作家。原名赵培中,云南云龙人。1956年毕业于昆明医士学校,曾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当乡村医生。1957年首次用“张长”的笔名,发表了以傣族青年恋爱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乘月亮钻进云彩》。此后,他借助于自己熟悉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特长,创作出许多描绘边寨风情的诗歌和散文。诗集《澜沧江之歌》、《凤尾竹的梦》、《勐巴纳西》、《边寨的爱》以及散文集《紫色的山谷》、《凤凰火与火把》等,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创世纪》中国白族的民间神话。其主要情节是说,在远古洪荒时代,不仅牛马猪狗和飞禽会说话,甚至连树木和石头也会走路。那时地上没有山和海,人们不分富和穷。这时龙王发了怒,连降多年暴雨,天地均遭到了毁灭。世间只有盘古和盘生兄弟两个还存在。他们决定分工由盘古变成天,由盘生变成地。结果虽然有了天地,天却没有布满西南方,只好用云来填;地也没有铺满东北方,只好用水来补。又发现地比天大,便把地缩起来,其褶皱成了山脉。他们还以四座山做顶天柱,四只鳌鱼做立地柱,让天地立稳。后来兄弟俩又变成巨人木十伟,木十伟的左眼成了太阳,右眼成了月亮,小牙变星斗,大牙变石头,头发变树林,眉毛变竹林,肝变湖,肺变海,气变风,油脂变云彩,肌肉变泥土,汗毛变草,骨头变岩石,血脉变道路,嘴巴变城乡,指甲变瓦片……这样,世界上又有了万物的存在。这则神话反映了人类的祖先在解释世间万物形成的时候,已经开始对自身的创造力有了比较充分的自信心。
    《望夫云》中国白族的民间风物传说。这则流传于云南大理地区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古代南诏国一位美丽的公主与勤劳勇敢的猎人相爱,二人私奔到苍山之巅结为夫妻。国王一怒之下派妖僧冰封了苍山。猎人为了让妻子避寒,去盗取妖僧的袈裟,却被打入洱海变成了石骡。公主不见丈夫归来,悲痛致死,并化成了一片白云,年年岁岁依苍山而望洱海。此后,每临秋季白云出现时,就要大风劲吹,把洱海水吹干,让化作白云的公主看到化作石骡的猎人。《望夫云》的传说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10多种异文,大理的各种地方志书上均有记述,当地的白族群众更是家喻户晓。
    白族调中国白族民间流传广泛的一种民歌形式。每首通常由八句组成。第一句多是三个音节的韵头,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七字句,第四句是五字句,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又是七字句,第八句是五字句。在这种句式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民歌中,二、四、六、八句的结尾要押韵。此外,还有七七五、七七七五和七三五、七七七五的句式,则要求在一、三、五、七句的结尾押韵。据说白族调共有36个韵头。白族调在三弦的伴奏下,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其中的情歌也比较多。
    保安族文学中国保安族的文学,以传统的民间文学为主,以近年来刚刚出现的书面文学为辅。在保安族的民间文学中,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笑话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其中最为保安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是一种称作“花儿”的民歌。保安族的“花儿”,属于甘肃临夏地区流行的“花儿”体式,基本形式是每首四句,前两句用比兴,后两句才表达本意;一般的“花儿”,一、三句结构一样,每句四顿,二、四句结构相同,每句三顿,歌词很少有首尾齐整的。在四句式的常见体例之外,六句式也比较多见,只是在四句式的基础上,在一、三两句之后各接一个半截的句子。保安族的“花儿”通常用汉语演唱,其中有时也出现保安语、撒拉语或藏语的借词和衬词。保安族的“花儿”在表现内容上十分切近现实,多为即兴生情之作,其中又以生动活泼的情歌最多。
    布朗族文学中国布朗族的文学,以在该民族民间长期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为主。由散文和韵文两种文体留存的神话,在布朗族文学中十分丰富,《顾比亚》、《阿布林嘎与依娣林嘎》、《艾洛卜我》等,分别记载着布朗族的祖先对开辟天地之神、人类的始祖神以及民族图腾物的崇拜,也真切地表达了他们在原始时期对世界万物朴素的理解。布朗族的民歌被总称为“布朗调”,其中又包括着“甩”、“宰”、“索”、“甚”等十余种不同的曲调,每种曲调的民歌,不仅表现的内容不同,而且在演唱时所产生的情绪效果也不同。布朗族的民间故事《岩章莱》、寓言《鹭鸶和猫》、传说《布朗少年》等,也都是布朗族民间文学中极富民族特点的作品。由于生活地域相近和宗教信仰相似等原因,历史上布朗族文学曾受到傣族文学明显的影响,同时布朗族文学也对傣族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布依族文学中国布依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力戛撑天》、《洪水潮天》等反映布依族先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认识的神话,占有重要位置。《力戛撑天》认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生活在天和地距离很近的空间里,极其不便,是英雄力戛把天“撑上去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高”,把地“蹬下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丈深”,并以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变化成为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为人们换来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布依族的神话,多以创世古歌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其中一些古歌由“歌头”、“歌身”、“歌尾”组成,篇幅较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的传说和故事在布依族中也颇丰富,《捉旱精》、《杀虎射鹰》、《王仙姑的传说》、《兄弟俩》、《甲金的故事》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布依族的民歌,包括“劳动歌”、“苦歌”、“习俗歌”、“情歌”等种类;叙事长诗《调北征南》和抒情长诗《月亮歌》等,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布依族祭司布摩的宗教经典中保存的文学作品,被称为摩经文学,是布依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布依族民间文学作品,而且成为该民族文学的一种典范。布依族当代作家文学的出现,是该民族文学发展的一大变迁,其中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家,有王廷珍、弋良俊、汛河、罗国凡、罗吉万等等。
    朝鲜族文学中国朝鲜族的文学,是该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朝鲜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民谣、传说、故事、“板说理”等种类。民谣中,以“劳动歌谣”起源最早,也流传较广,其中“渔歌”、“农歌”、“纺织歌”等都有数量很多的作品;“世态谣”和“时政谣”,也对朝鲜族的历史生活有着真切的反映。朝鲜族的民谣不仅有分节的短歌,也有不分节的长歌,多保留有本民族古代歌谣的创作形式及韵律。在朝鲜族民间传说中最突出的是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三胎星》、《金达莱》、《百日红》等作品,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朝鲜族中间被称为“民谭”,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和人参》等。“板说理”是一种朝鲜族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由一人表演,夹唱夹叙地表现故事,流传至今的“板说理”传统演出本,有《春香歌》、《沈清歌》、《裴姬咒语》等多种。中国朝鲜族的作家文学,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现的。早期作家有金泽荣、申采浩等。在抗日救亡时期,金昌杰、李旭等人的作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代朝鲜族的主要作家,有李根全、金哲、任晓远、金成辉、林元春等多人。
    李旭(1907-1984) 中国现代的朝鲜族诗人。曾用名鹤城,笔名月树。 生于海参崴, 3岁时到吉林和龙定居。幼年时读过私塾;青年时当过农民,做过小学教员,还担任过报社记者。1948年由东北军政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调任延吉《大众》杂志总编辑兼延边图书馆馆长,1951年起任教于延边大学。17岁时发表了用朝鲜文写的处女作诗歌《生命的礼物》,走上文学道路;1947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北斗星》。代表性作品还有诗集《北陆的抒情》、《长白山下》、《李旭诗选集》等。其作品以语言含蓄、哲理性强和具有民族传统特色而见长。
    李根全(1929-   )中国当代的朝鲜族作家。原名李根赫,吉林舒兰人。小学毕业后即开始做工,1945年起做过武工队员和土改工作队员,1948年到《吉林日报》工作,其后担任过《延边日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等职务。1951年开始文学活动,以写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货车》、短篇小说集《果树开花的时候》和长篇小说《老虎崖》、《苦难的年代》等。
    金哲(1932-    )中国当代的朝鲜族诗人。原名金龙燮,生于日本下关。幼年时曾随父飘流于台湾及南洋一带。1945年中学毕业后,做过小学教师。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某文工团任编导,创作了《血红的日记》等诗作。1953年转业到《东北朝鲜人民报》工作,发表了《拔界石》等作品。1962年起,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延边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等职务。金哲的主要作品,多收入《边疆的心》、《东风万里》、《黎明》、《山乡之路》、
    《晨星传》和《金哲诗选》等作品集中。
    金成辉(1933-1990)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笔名白金,吉林龙井人。1954 年毕业于沈阳外语学院俄语系。曾任延边中苏友好协会俄语教师、延边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创作员和常务副主席。1955年读大学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也兼而从事俄文作品及汉文作品的翻译工作。其代表作,有诗集《百合花》、《野菊花》、《洁白的爱》、《草坪》和长诗《说吧,长白山》、《一棵青松》等。
    任晓远(1926-   )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原名任镐,笔名百川、光芒、采玉,生于朝鲜咸镜南道,幼年随父母飘泊,到中国黑龙江省定居。青年时代起,做过小学教师、土改工作队员、编辑和记者。1956年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后历任文学期刊《阿里郎》主编、延边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主席等职务。194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性作品,有诗集《金达莱》、《啊,母亲的怀抱》、《心灵的地平线》、《长白拾翠》、《人生在世》、《海兰江的杜鹃 》和《遥远的情思》等。
    林元春(1937-)中国当代朝鲜族作家。吉林延吉人。1960 年毕业于延边大学语文系。195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历任延边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延边文联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延边分会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亲戚之间》、《彩霞》和长篇小说《波涛上的爱情》等。
    达斡尔族文学中国达斡尔族的文学,是该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总和。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既有韵文作品,也有散文作品。“达奥”是人们对民歌的称呼,达斡尔族人民对民歌很喜好,他们的民歌,包括“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和“教诲歌”等种类。“舞春”,是有别于“达奥”的一种吟诵体的叙事诗,没有固定的曲调,每四句一段,格律严谨。《捕鱼》、《伐木》等生产题材的作品以及《兵营之歌》、《送夫从军辞》等军旅题材的作品,在“舞春”中比较多见。“扎恩达勒”则是有山歌风味的作品,唱起来高亢悠扬,可以即兴抒情,多伴以“讷耶尼耶”做衬词。达斡尔族民间还保留有《阿勒坦噶勒布日特》、《绰凯莫日根》等英雄史诗。在民间文学的散文作品中,除了一些神话外,传说类和故事类作品都十分丰富。传说多涉及族源、风物、历史事件,而故事则包括动物故事和人物故事等多种。达斡尔族的作家文学,产生于清代的中期。阿拉布坦等作家运用满文进行创作,至今仍有他们的一些散文、诗歌和游记类作品传世。清末民初,达斡尔族又出现了乌尔恭博(孟庆元)等兼用满、汉文字进行创作的优秀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达斡尔族的文学创作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孟和博彦、李陀、巴图宝音等是其中成就比较突出的作家。
    傣族文学中国傣族的文学,由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部分组成。傣族的民歌,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及“起义歌”等种类,其中以“情歌”最丰富。《凤凰诗》、《鹦鹉之歌》、《逃婚情诗》等,是傣族情诗的代表作。而至今尚在民间以口头或手抄本形式保留的许多古歌谣,则是由傣族先民原始生活时代流传下来的。长篇叙事诗,是傣族民间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目前仍可搜集到 500多部。这些长篇叙事诗内容极其广泛,反映创世纪内容的《布桑盖与亚桑盖》、歌颂先人创业史绩的《叭阿拉吾射金鹿》、暴露统治者丑恶的《相勐》、描述青年男女爱情的《娥并与桑洛》和《召树屯》,以及受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影响产生的《兰嘎西贺》,都是其中著名的作品。此外,《因帕雅普》等神话,《糯乐多和赞哈》、《谷魂婆婆》等故事,《泼水节的由来》等传说,也都在傣族文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傣族的古典诗论产生较早,祜巴勐于1615年写作的《畦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诗歌》),全面论述了傣族诗歌的起源、发展、种类、特征及其受佛教的影响,是一部系统的诗论专著。傣族的诗歌创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了新的开拓,康朗英、康朗甩、波玉温等民间歌手,在继承传统民族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诗。继而,傣族文学中小说等体裁的创作也有了发展,征鹏、岩峰等作家,是其中的代表。
    《娥并与桑洛》中国傣族民间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14世纪,现流传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傣族地区。全诗13章,1600多行,叙述了一个出现在封建时代的爱情悲剧:出身于富户的英俊小伙子桑洛,出外经商时,与姑娘娥并真诚相爱并一同生活。他回家向妈妈诉说,要娶娥并为妻,遭到拒绝;而母亲要他娶他的表妹,他又不肯。怀孕的娥并来找桑洛,适逢桑洛不在家,却被桑洛的母亲伤害后逐出家门。娥并在返家途中产下婴儿后含怨死去。待桑洛得知赶到,见娥并已死,也抽刀自尽。这对恋人,死后化作了两颗闪亮的星斗,光照人间。《娥并与桑洛》是傣族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语言优美含蓄,人物生动传神,并采用了傣族传统诗歌创作的多种手段。这部长诗有汉文译本正式出版。
    《召树屯》中国傣族民间的长篇叙事诗。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傣族居住地区,流传有不同名称的多种异文。内容梗概是,孔雀公主喃诺娜从远方的勐董板飞到勐板加来,在金湖边,遇上了王子召树屯,二人相爱而结为伴侣。不久,敌人入侵勐板加,召树屯率兵出征。国王听信谗言,把喃诺娜当成不祥之物,要杀了祭鬼。喃诺娜借口要临终一舞,才得便飞回了故乡。召树屯凯旋后,得知爱妻已去,立志要找回她,终于历经三年的磨难,到达孔雀国,恩爱夫妻得以团圆。这部长诗,大约产生在傣族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初期, 反映了人们对安定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歌颂。《召树屯》的汉文译本,在国内已有3个不同的版本出版。与这部叙事长诗相类似的故事,在泰国、老挝、缅甸、印度等国也有不同形式的作品流传。
    赞哈中国傣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该民族民间对从事长篇叙事诗演唱的专业艺人的称呼。赞哈的民歌形式,产生于公元11世纪澜沧江流域景龙金殿国时期,之后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二人表演,或由一人吹笛一人演唱,或由二人对唱。后来,随着佛教在傣区的传播及傣文化的发展,赞哈这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得到了充分发展,逐渐出现了《召树屯》、《相勐》、《兰嘎西贺》等一系列传统的傣族叙事诗作品。在傣族民间,有着许多半职业的民间歌手,长期从事叙事诗的演唱和创作活动,这些民间歌手也被称为赞哈,他们是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千百年间,通过无数的傣族赞哈一代代地传承,为当今社会保留下来大约 500部左右的该民族的长篇叙事诗。1963年,傣族民间的赞哈们成立了赞哈协会,并开展起各种有利于傣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活动。
    
    康朗英(1903-1977)中国傣族的当代歌手和诗人。原名岩英, 云南佛海人。幼年生活很贫苦,曾为人放牧。10岁时即在勐海县大佛寺当僧侣,从而精通傣文,并大量涉猎佛教经典和民间故事唱本,获得了寺院的“都玛拉嘎”学位。16岁起开始从事民歌演唱,25岁还俗成为专职的民间歌手(赞哈),在赛歌活动中被封为有指导当地赞哈活动权利的“赞哈勐”。1949年后入县文化馆工作,并开始在继承傣族民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旨在表现新生活的新诗创作,陆续创作了长诗《流沙河之歌》、《澜沧江之歌》等作品,并被译成汉文发表。
    康朗甩(1911-   )中国傣族的当代歌手和诗人。原名岩甩,云南景宏人。 7岁时进入寺院为僧,学习傣文和佛教;18岁起研读佛学经典以及傣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叙事诗歌,同时开始学习编写歌词和演唱。22岁时还俗,其后成为一名民间歌手(赞哈),因不愿到领主府中演唱,曾出走缅甸和泰国。1949年后,历任县和州的赞哈(民间歌手)协会副主席和景宏县文化馆副馆长。是传统的傣族民间歌手中首先开始新诗创作的成员之一,主要的文学作品,有诗集《从森林眺望北京》和叙事长诗《傣家人之歌》等。
    波玉温(1902-1968)中国傣族的当代歌手和诗人。 自幼年时期即进入佛教寺院当和尚,对傣族的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后还俗,以演唱民间叙事诗为职业,成为一位深受西双版纳群众欢迎的赞哈(民间歌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新诗,以传统长诗的形式,写作了长篇叙事诗《彩虹》,并与康朗英、康朗甩共同出版了诗集《三个傣族歌手唱北京》。
    德昂族文学中国德昂族的文学,以传统的民间文学为主,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种类。《葫芦育人》、《天王地母》等神话作品,保存了德昂族原始初民对人类起源的看法,或认为人是从葫芦中走出来的,或认为人是天上飘下来的树叶变成的。《龙女人祖》则是一篇族源神话,认为德昂族的最早的祖先,是上古时代住在山洞里的一位仙女和发现她的一位仙人的后代。德昂族的传说,有《泼水节的由来》等多种,这类作品反映了德昂族民间文化曾经受到了傣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民间故事,有“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等不同的内容,《守地》、《两个寡妇》、《青蛙和绣花姑娘》等作品是代表性的作品。民间诗歌在德昂族中间十分丰富,除了表现创世题材的神话古歌外,叙事长诗《芦笙哀歌》、《历史调》、《下缅甸调》、《雷弄》等,也都在德昂族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民间歌谣,还有“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童话诗”等等。
    侗族文学中国侗族的文学,包括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在侗族民间文学中,“嘎”(歌谣)、“垒”(原始宗教祭词)和“暖”(神话传说)是出现比较早的部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例如《洪水滔天》、《开天辟地》,在侗族中间有广泛的流传。而长篇史诗《祖公之歌》(包括上篇《祖公上河》与下篇《祖公落寨》),则是追溯本民族祖先来历的叙事大歌。英雄史诗《萨岁之歌》歌颂了一位侗族古代的女英雄,也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侗族传说,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杨太公救飞山》、《杨天应收云雾》、《吴勉的传说》等人物传说以及《双龙斗凤》、《鼓楼的来历》等风物传说。而民间故事在侗族中也是题材广泛和内容丰富的,表现爱情生活、机智人物、歌师艺人、农民起义等情节的故事,都有大量的流传。侗歌在侗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分为“叙事歌”、“大歌”、“坐夜歌”、“玩山歌”、“劝世歌”、“礼俗歌”和“儿童歌”等多种类别。侗族民歌在其演唱形式上,有“嘎”、“耶”、“款”的区别,“嘎”是独唱或二人二声部重唱,“耶”是集体合唱,“款”则是只诵不歌的“款词”。在侗族民间,能唱歌又能编歌的人是受到尊敬的,被称为“歌师”。《歌师传》是侗族民歌中一部重要作品,全歌116行,叙述了历史上的14位歌师以及他们的19部作品。侗族文学中的某些优秀作品,还存在同一题材多种体裁的情况,例如《珠郎娘美》,就有故事,有只唱不说的叙事歌,有载叙载唱的叙事歌,以及侗戏等。大约在唐代,侗族即开始出现文人用汉字创作作品的情况,而现在所能看到的侗族文人作品,是从清代才开始流传下来的。姚复旦、杨廷芳、杨昭敏等是清代侗族作家的代表。自20世纪始,侗族作家文学有了明显的发展,潘万霖、张相材等是民国年间侗族作家的代表;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苗延秀、林河、张作为、滕树嵩、刘荣敏等侗族作家的大量作品,又为侗族文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苗延秀(1918-)中国当代侗族作家。原名伍延寿,广西龙胜人。1943 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曾在《晋察冀日报》、《东北日报》、《文学战线》等报刊任编辑。1949年之后,历任广西民族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广西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等职务。主要作品有小说报告文学集《南下归来》、长篇通讯《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大瑶山》、长诗《大苗山交响曲》和《元宵夜曲》等。
    《珠郎与娘美》中国侗族的民间叙事长诗。作品的题材来自民间传说,其故事梗概是,在黔东南的侗族地区,有一对青年恋人,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为了摆脱不情愿的包办婚姻,他们翻越了九十九个坳,在它乡安家。当地的地主银宜,蓄意要霸占美貌的娘美,便定计杀害了珠郎,还诬陷死者是奸细。娘美为了给丈夫报仇,以愿嫁给为珠郎下葬者为诱饵,斩杀了仇人银宜,然后背上心上人珠郎的遗体,重返故土。《珠郎与娘美》的故事在侗族地区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的异文,民间叙事长诗是在流传中由侗族民间歌师们加工完成的。1921年,侗族戏师梁绍华又将《珠郎与娘美》创作改编成同名侗戏。
    
    《吴勉的传说》中国侗族的民间传说。吴勉是明代洪武年间侗族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侗、苗等族20万人参加,波及黔、贵、湘三省。《吴勉的传说》,是侗族人民世代缅怀和歌颂这位民族英雄的产物,在作品中,吴勉被描绘成一位能够呼风唤雨、剪纸成兵、赶山退敌、死而复生的神奇英雄,作品处处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把传奇性与幻想性结合起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侗族聚居地区广泛地得到流传。
    大歌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大歌由集体吟唱,是一种多声部自然声的演唱方式。其主要流行地域是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的三江等侗族聚居地。大歌的歌队由少则三人多则十数人组成,要求在演艺方面训练有素。演唱往往在侗寨鼓楼中进行。大歌的种类很多,有“叙事大歌”、“抒情大歌”、“说理大歌”以及专门展现音调的“声音大歌”等等。《门龙之歌》、《娘美之歌》(即《珠郎与娘美》)、《肇兴歌》、《父母歌》、《三月歌》等,是侗族大歌的代表作。
    坐夜歌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坐夜歌又称走寨歌和青年男女歌,因经常用琵琶伴奏,也称琵琶歌。坐夜歌是一种情歌,男女青年在表达彼此爱慕之情时,可即兴而编,借歌传情。有些编得比较好的歌也会被他人借唱,从而逐渐变为传统的唱段。“情人歌”是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和湖南通道、绥宁以及广西三江、龙胜等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作品,是由《新情人》、《旧情人》、《本寨的情人》、《离散的情人》、《美丽的情人》等十几首歌构成组歌的形式。“情人歌”语言生动而且韵律严格。
    多耶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多耶是在寨和寨之间集体走访中的集体歌舞活动,男女分队,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歌唱的顺序是,先由女方唱三支歌,而后再由男方步女方歌意唱三支歌,这样每三支一套,对唱一二十套后,再唱结尾歌。在多耶活动中所唱所传统民歌,有“祖母耶歌”、“父母耶歌”、“星宿耶歌”、“争取平等耶歌”、“猜谜问答耶歌”等等。
    东乡族文学中国东乡族的文学,包括传统的民间文学与新型的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东乡族的民歌,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学留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且分类较多。东乡语民歌,有“了略”(收获时的歌)、“洛洛”(碾场号子)、“连格哇拉达”(连枷歌)、“打夯调”、“哈利”(婚礼歌)、“真扎诺”(趣味儿歌)等区别,而东乡族民间所流行的汉语民歌,则被称为“花儿”。东乡族人民对“花儿”有特别的亲近之感,他们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在东乡族“花儿”中,情歌数量很大。东乡族的叙事长诗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著名的有《米拉尕黑》、《战黑那姆》、《诗司尼比》等。东乡族的民间传说《哈姆则爸爸》和《安巴斯和布汉英吉尼》,涉及到民族的历史和民间的习俗等内容。而在民间故事中,以生活类故事为最多;同时,有关东乡族机智人物玉斯哈的系列故事,也颇受群众的欢迎。东乡族的作家文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汪玉良、马自祥等是当代东乡族作家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米拉尕黑》中国东乡族民间的长篇叙事作品,又名《月光宝镜》,有韵文体与散文体两种形式的不同异文。叙事长诗的故事大意为,青年猎人米拉尕黑与美貌的姑娘玛芝璐陷入热恋之中,不料战争爆发。米拉尕黑出征御敌,临行时把自己珍爱的月光宝镜掰下一半,留给心上人作信物。战事历经三年而结束,米拉尕黑在返回之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从一位智者那里,得知玛芝璐正面临强盗抢亲。他不畏艰难,找到快速的雪马,急驰回家。随后,他凭借月光宝镜与玛芝璐相认,并将她救出虎口,双方终于结成幸福的伴侣。
    汪玉良(1933- )中国东乡族当代作家。又名赫黎,甘肃东乡人。1956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甘肃省委宣传部干事、省文联编辑、甘肃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1949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汪玉良诗选》、《大地情思》,长诗《阿娜》、《马五哥和尕豆妹》、《米拉尕黑》,以及长篇小说《爱神?死神》(与人合作)等。
    独龙族文学中国独龙族的文学,主要是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在独龙族的神话中,充分显示了该民族原始先民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朴素认知。《嘎美嘎莎造人》认为,世上最早的男人“普”和女人“姆”,是天上两位大神嘎美和嘎莎用泥巴捏成的。《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则把天与地被分开的功绩说成是由古代的一群蚂蚁创造的。在独龙族神话中,也有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相类似的洪水滔天兄妹婚配蕃衍人类的作品。而被视为独龙族“根谱”的神话性史诗《创世纪》,则以口承文学的形式反映了该民族社会历史的大致发展脉络。“曼珠”是独龙族民间对民歌的称呼,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劳动歌”、“狩猎歌”、“生活歌”、“悲苦调”、“习俗歌”、“情歌”和“颂歌”等等。民间故事则包括“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和“动植物故事”,其中《星星姑娘》、《太阳山》、《老虎同火赛跑》等,都是很生动的作品。在与历代统治者、外国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过程中,独龙族群众又创作了《反抗察瓦隆土司的斗争》和《布里查坠江记》等一系列反映社会斗争历史业绩的民间故事。
    鄂伦春族文学中国鄂伦春族的文学,主要是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同时也包括晚近时期出现的新型的书面文学。在鄂伦春族民间,自然神话、动物神话、人类及民族起源神话、萨满神话都很丰富。古老的族源神话《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人》说,创造之神恩都力莫日根用飞禽的骨肉做出男人女人,再让他们结合,于是就有了鄂伦春人。民间传说又可分为“氏族传说”、“英雄传说”、“历史传说”、“风物传说”和“民俗传说”等多种;其中《九姓人的来历》对鄂伦春族主要的九个姓氏的来历做了生动的解说,在民间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鄂伦春族是一个富有讲故事传统的民族,历来有着许多受人尊重的民间故事家,他们所讲述的大量的“神幻故事”、“婚恋故事”、“狩猎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和“幽默故事”等,异常地生动感人。鄂伦春族民间还有一种传统的说唱故事的形式,其中边说边唱的一种叫做“摩苏昆”,完全型的叙事歌叫做“坚珠恩”。目前由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出来的说唱故事已有十篇左右,主要的篇目有《鹿的传说》、《双飞鸟的传说》、《波尔卡内莫日根》、《阿尔旦滚滚蝶》和《英雄格帕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鄂伦春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敖长福、孟淑珍、白石等一批鄂伦春族作家已经跻身于中国的多民族文坛。
    俄罗斯族文学中国俄罗斯族的文学,主要表现为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在俄罗斯族的传统民歌中,有习俗歌、爱情歌、叙事歌、舞蹈歌和浪漫小调等分类。在婚姻礼仪的不同时刻所唱的习俗歌,是世代流传的。其中《婚礼近》反映了婚礼前的喜庆气氛,《飞去的燕子》则表达了娘家亲人们在姑娘出嫁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俄罗斯族的民间情歌,充分体现了青年男女活泼爽朗的性格。民谣《孩子与小鸟》通过一个孩子与一只小鸟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俄罗斯族人民酷爱自由的民族性格。俄罗斯族的民间故事,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等门类,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老哥俩》、《非凡的纺织工》、《贫家女》等。此外,在俄罗斯族民间还有许多谚语、谜语、笑话之类的作品,也是深受人们欢迎的。
    鄂温克族文学中国鄂温克族的文学,包括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新型的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中,瑰丽奇幻的萨满神话着有重要的地位。神话《创世萨满》认为,在世间没有出现萨满的远古时代,大地只有一座小山那么大,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地只靠食草为生,只是因为出现了一位神通广大的萨满,才使大地变得辽阔起来,人和其他动物也区别开来。此外,《伊达堪》、《尼桑萨满》等表现萨满伟力的神话,也都是鄂温克族神话中的著名作品。关于民族起源的传说,亦在鄂温克族民间流传较广,《来莫日根》、《鄂温克族的根子在撮罗子里》等作品,形象地反映了鄂温克族先民的生存状态和变迁历史。鄂温克族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其中展示该民族早期狩猎活动的故事(例如《猎人的胜利》、《仔鹿之歌》、《猎人和猛虎》、《黑熊报恩》等等)占有很大的比重。反映爱情题材的民间故事《阿尔丹格勒尔和雅西林》与表现民族伦理观念的《羊尾巴堵嘴》等,也都是生动感人的作品。鄂温克族的民歌,分为“猎歌”、“牧歌”、“情歌”、“酒歌”和“萨满神歌”等种类。叙事猎歌《母鹿的嘱咐》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表达了鄂温克族猎人对自然与猎物的情感,也介绍了传统的狩猎知识。鄂温克族的作家文学是在历史发展的晚近时期才出现的,却取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乌热尔图等中青年作家的作品,使鄂温克族的文学发展跃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乌热尔图(1952- )中国鄂温克族当代作家。原名涂绍民,祖籍黑龙江甘南,出生在内蒙古乌兰浩特。1965年起在海拉尔市读初中,未久即因“文化大革命”初起而辍学。1968年起到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河畔的鄂温克族猎民村生活,做过猎人、工人、民警和乡党委副书记。197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是小说《大岭小卫士》。1980年调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文联工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呼伦贝尔盟文联主席等职。因代表作《一个猎人的恳求 》、《七叉犄角的公鹿》和《琥珀色的篝火》蝉联1981年、1982年和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受到中外文坛的瞩目。已出版的著作,有儿童故事集《森林骄子》(与人合作)和短篇小说集《琥珀色的篝火》、《七叉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小说选》等。
    高山族文学中国高山族的文学,是高山族内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所拥有的文学的总称。高山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部分。在民间文学中,多姿多彩的神话占有重要位置。一则射日神话说,古时候有两个太阳轮番照晒大地。人类不堪其苦,派六位勇士追射其中的一个,追到年迈了也没追上,便由三人继续追,另三人回乡叫来三个各背一个婴儿的青年,再上征途。结果前面的三勇士和后来的三青年都老死了,婴儿长大了,终于射落了一个太阳。这一代射日英雄返乡时也已是银发老翁了。高山族民间的传说和故事也很丰富,主要作品有《高山族和汉族的来源》、《纹面的起源》、《日月潭的独木舟》、《抗日领袖摩那·罗达奥》等等。高山族有着悠久的民歌传统,清人黄叔在《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中,曾记录了34首高山族民歌,其内容涉及到社会历史、祖先业绩、生产劳动、民间礼俗等各个方面。现代仍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尚有《凯旋歌》、《高山青》、《丰收舞曲》、《花莲港》等比较有影响的作品。高山族的作家文学,在20世纪的晚近时期也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一批有才华的高山族中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台湾省及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仡佬族文学中国仡佬族的文学,以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为主。在仡佬族中间,至今流传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和民歌。有关天地形成、日月运行、万物存在和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神话,表现了该民族原始初民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仡佬族的神话认为,世上的现存的人类并不是最早出现的人类的后代,人类曾经出现过不同性质的三槽:第一槽人是用泥巴捏制而成,后来被大风吹化了;第二槽人是用草编扎而成,结果被天火烧没了;第三槽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变成的,他们的后人又被滔天洪水吞没了,只剩下一对兄妹,奉天神之意婚配,才繁衍出了今天世间的人类。这则神话体现了仡佬族祖先关于人类不断进化而适者方能生存的体验。仡佬族的创世古歌《十二坛法事唱词》和《十二段经文》,也包含着许多有关天地开辟和民族早期生活的生动描述。仡佬族的民间传说,包括“族源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等多种,其中关于清代民族起义领袖山满的传说,是在贵州北部九龙山区长期流传的。在民间故事中,反映社会矛盾和斗争生活的作品很多,如《李万财和李万春》、《滚豆儿》、《龙女和老哥》等。仡佬族的民歌,分为“苦歌”、“情歌”、“劳动歌”、“仪礼歌”等部分,《清明菜》、《九妹和绕琬》、《薅草歌》等是代表性的作品。仡佬族的书面文学,在晚近时期也有了令人关注的成绩,新一代的仡佬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已经出现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坛上。
    哈尼族文学中国哈尼族的文学,是该民族历代口承的民间文学与新近出现的作家文学的总称。哈尼族的民间文学是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故事、民歌,都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神话以及从内容上看属于神话性质的创世古歌,是哈尼族文学中古老的部分,表现宇宙万事万物生成的《创世纪》(《窝果策尼果》),反映哈尼族起源与迁徙、发展的《哈尼阿培聪坡坡》,都在哈尼族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哈尼族的传说认为,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世间万物是大神稍玛耶玛播撒种籽后生成的,而最初只有猴子一样的人,后来才慢慢演化成现在的人。哈尼族的民间故事中,不仅有许多表现人民与自然及恶势力做斗争的作品,也有着相当数量以拟人化的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哈尼族的民歌,分为“哈八惹”和“阿其古”两大类。“哈八惹”曲调庄重,多在民族节日、祭祀活动或婚丧嫁娶的场合演唱,例如《祭祀酒歌》便是在宗教礼仪上才能唱的。而“阿其古”则是一种山歌,曲调欢乐奔放,以歌唱爱情和生产为主,例如一首《相聚调》就是表现男女青年赴约会时的喜悦心情的。此外,哈尼族的童谣、谚语和谜语等,也是深受欢迎的民间文学样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哈尼族的书面文学创作开始出现,朗确、诺晗、艾扎、存文学等一批青年作家的作品,为哈尼族的文学赢得了新的荣誉。
    哈萨克族文学中国哈萨克族的文学,包括历史悠久的民间口承文学与业绩丰厚的作家书面文学两个组成部分。《萨伽甘创世》和《神与灵魂》等民间神话,体现了哈萨克先民对自然神的崇尚,是该民族历史上信奉萨满教的观念遗存。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有关狼的题材相当多,这与古代突厥民族对狼的图腾崇拜是一致的。关于哈萨克族起源的另一则传说,把哈萨克族说成是古代一只白天鹅与一位青年勇士结合而繁衍的后裔,后人故而以白天鹅来命名自己的民族(“哈萨克”词意即“白天鹅”)。在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中,《阿勒克蔑尔根》、《骑栗色马的坎德拜》等有关射手和牧人的幻想故事,生动地反映出民族先民们战胜自然勇于发展自我的艰难历程;而各式各样的动物故事,也是哈萨克族牧民世代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精神产物。哈萨克族是民间叙事长诗异常丰富的民族,据目前已经了解到的资料看,该民族的民间叙事长诗大约有250部之多。这些长诗,可以分为“英雄长诗”、 “爱情长诗”、“历史长诗”和“宗教长诗”等几类。《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和《英雄塔尔根》等著名的英雄史诗,产生于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之间,反映了哈萨克族社会的历史面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阔孜库尔帕什与巴彦苏鲁》、《萨里哈与萨曼》等,则是哈萨克族爱情长诗的代表性作品,在广泛的流传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哈萨克族的民歌有“对歌”、“礼俗歌”、“生产歌”、“寓言歌”、“谜语歌”、“牧歌”和“谎言歌”等等,其内容涉及到生活与劳作的一切方面。哈萨克族民间的歌手和说唱艺人被称为“阿肯”,阿肯们多以民族乐器冬不拉伴奏,演唱叙事长诗和民歌,深受群众的欢迎。哈萨克族的作家文学,始见于古代鄂尔浑—叶尼塞文和回鹘文的典籍之中,但保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公元11世纪突厥语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曾收入了古代哈萨克族的书面文学片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亚的哈萨克族诗人阿拜·库南巴依成为哈萨克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的哈萨克族作家文学影响很大,阿合特·乌娄木吉等一批优秀的哈萨克族诗人随之出现。20世纪上半叶所涌现出来的著名的哈萨克族作家,还有唐加勒克、阿斯哈尔·塔塔乃等人。20世纪后半叶,哈萨克族作家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库尔班阿里、哈吉乌买尔·夏布坦、热合迈土拉、郝斯力汗以及艾克拜尔·米吉提等大批作家,成为了哈萨克族当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
    《阿勒帕米斯》中国哈萨克族的英雄史诗。作品大约产生在奴隶社会解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在长久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完善。这部英雄史诗讲述的是英雄阿勒帕米斯为保卫家乡和部落的利益而与卡勒玛克人奋力抗争的故事。史诗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洪吉喇惕部的富翁巴依布热晚年向真主求子而终于使妻子产下儿子阿勒帕米斯和女儿哈尔丽尕什的故事;第二部分讲述了阿勒帕米斯长大后去找寻未婚妻古丽巴尔星,在战胜了途中所遇的卡勒玛克汗之后,使未婚妻的父亲成为汗王,并把古丽巴尔星带回家的情况;第三部说的是卡勒玛克人再次入侵,阿勒帕米斯作战时被俘并关押 7年,终于在牧羊人克依库瓦特及阿依木姑娘的帮助下脱身,战胜了敌人,并让克依库瓦特登上王座的过程;第四部讲述了阿勒帕米斯返回自己的故乡,惩治了反叛的乌里坦,解救了亲人,并使本部落重新走上安定发展之路的故事。《阿勒帕米斯》在操突厥语的许多民族中,都有变体的作品流传。早在1899年,这部史诗的哈萨克文整理本,即在喀山以《叙事诗阿勒帕米斯》的题目首次出版。
    《阔孜库勒帕什与巴彦苏鲁》中国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亦被译为《少年阔孜与少女巴彦》。小伙子阔孜与姑娘巴彦,曾由双方的父亲“指腹订婚”。可是阔孜的父亲不幸身亡,巴彦之父哈拉拜为了不让女儿嫁给孤苦的阔孜,便举家搬迁到远方,还把女儿许给了能帮他解决大量马匹饮水问题的库达尔。巴彦对阔孜却毫不变心,她在搬迁的路上留下了多种标记。后来,阔孜历经万难,终于凭借巴彦留下的标记找到了情人。不料,哈拉拜与库达尔合谋杀害了他。巴彦为了给阔孜报仇,以短剑刺死了库达尔,然后自杀殉情。这部长诗在哈萨克民间流传极广,阔孜和巴彦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作品的雏形大约产生于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之前,故在其中保留有相当多的萨满教观念痕迹,为哈萨克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萨里哈与萨曼》中国哈萨克族爱情长诗。其故事梗概是,部落头人的女儿萨里哈与部落里的牧羊人萨曼彼此真诚相爱,却受到萨里哈的父亲极力阻挠。二人无奈而逃离家乡。可是萨里哈之父亲自率领部下追来,萨里哈被劫回,萨曼在搏斗中身受重伤。萨曼为了爱情,千里迢迢去天山求神人相助,却一无所获。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救萨里哈。谁知当他赶到时,萨里哈已绝望而死。萨曼见状,亦以身殉情而亡。1963年,哈萨克族作家库尔班阿里、叶尔哈里和马哈坦把这部民间文学作品改编为同名歌剧上演;198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长诗的汉文整理本。
    阿肯弹唱中国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演唱形式之一,因用弹拨乐器冬不拉伴奏,故又称为“冬不拉弹唱”。“阿肯”在哈萨克族民间,是指那些熟记民歌和民间叙事长诗且善于即兴创作、善于在群众中演唱的民间歌手或诗人。在久远的历史过程中,阿肯弹唱深受哈萨克人民喜爱。阿肯们所演唱的作品极为丰富,既有许多种英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也有各式各样的“情歌”、“牧歌”、“仪礼歌”、“寓言歌”和“谎言歌”。同时,哈萨克族的男女阿肯之间还时常进行传统赛歌形式的阿肯对唱。
    阿合特·乌娄木吉(1867-1940)中国哈萨克族的近代诗人。新疆富蕴人。自幼贫寒,7岁时进入宗教学校学习,因聪颖好学,至青年时代已熟练掌握阿拉伯语,并可以初步用察合台文及土尔其文阅读文学典籍。大约在20岁时,做过马背邮递员,并开始发表一系列的抒情短诗。1891年和1902年,先后发表了叙事长诗《吉夏汗》和《哈布德力——马里克》。1902年还随穆斯林代表团朝觐麦加,并进入布哈尔学校深造。1904年回到新疆,自办经文学校,随后又发表了《地狱景况》、《赛甫尔木力克与加卫力》等叙事长诗。十月革命之后,对以往的一些宗教意识有所醒悟,写出了《我有一支歌要唱》、《断手女》、《失和,众必散》等贴近现实、富有战斗性的诗歌。1937年,他的故乡爆发了反对盛世才反动统治的人民暴动,阿合特·乌娄木吉予以支持,因而在1939年被捕,1940年逝世于狱中。
    唐加勒克·朱勒拜(1903-1947)中国哈萨克族的民间歌手和现代诗人。新疆新源人。出身贫苦,青年时代即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萨迪克与萨丽哈》、《阿娜尔与萨吾列》、《娜孜古丽》等6部叙事长诗,《人民的秘密》、《狱中实况》等9部抒情长诗,以及另外一些对唱和短诗。他曾创办过哈萨克牧村学校和哈萨克文报纸,还创建了民族剧团,上演了哈萨克语话剧《曙光》。因为他一贯投身进步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两度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结识了共产党人士,更进一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参加了秘密革命组织“五一青年”的工作。1946年, 获释回到家乡,参与三区革命政府的水利建设工作,不幸因病逝世。
    阿斯哈尔·塔塔乃(1906-    )中国哈萨克族现代诗人。新疆阿勒泰人。 出身于贫苦牧民家庭,10岁时入宗教学校,15岁时辍学做牧工。1933年起任乡村教师。1935年后,到《阿勒泰报》和《启明星》月刊做排字工,并开始诗歌创作。1937年之后,发表了《让妄图吞没地球的日寇漂在自己的血泊中归去》、《两位大力士》、《迷路的熊》和《马勒比卡传》等诗作。1949年以后,发表了话剧《从奴役中解放出来的人》、诗集《三代歌》、长篇报告文学《历史与回忆》和诗体长篇小说《一个世纪》等。阿斯哈尔·塔塔乃还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所整理出版的叙事诗有《萨里哈与萨曼》、《沙克尔——沙克尔特》、《金鱼》和《断头人》等多种。
    库尔班阿里(1924-   )中国哈萨克族当代诗人。新疆伊犁人。自幼家庭贫穷,从8岁起即跟随身为民间歌手的父亲,参加各种民间赛歌活动,获得了充分的民间文学熏陶。上中学时期开始写诗。1944年参加了“三区革命”活动,曾任哈萨克文的报纸编辑、主编。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诗集《欢乐的歌》、《从小毡房走向全世界》、《天山之歌》、《珍珠》和《年代的足迹》等。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新疆文联的副主席。
    郝斯力汗·库孜巴尤夫(1924-1979)中国哈萨克族当代作家。新疆沙湾人。出身于贫苦牧民家庭,1942年起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肄业于迪化警官学校。曾任“哈柯文化会”干部和新疆省政府翻译室翻译。1949年之后,历任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文工团导演、《曙光》期刊编辑和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作家。1954年起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起点》、《牧村记事》、《猎人的道路》等,结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起点》和《郝斯力汗小说散文选》。
    
    哈吉乌买尔·夏布坦(1924-)中国哈萨克族当代作家。新疆塔城人。 1942年起在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读书,1945年参加“三区革命”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先后从事过教育、编辑和出版等工作。1944年开始创作文学作品,早期诗作有《所以》、《这是什么时代》等;1949年之后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在幸福的大道上》、诗集《抒情诗与叙事诗选集》和长篇小说《罪恶》(三部曲)等。
    艾克拜尔·米吉提(1954- )中国哈萨克族当代作家。新疆霍城人。 中学毕业后,曾经当过牧人、兽医,也做过翻译和新闻工作者。197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一度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1980年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其后历任《民族文学》杂志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民族文学处处长。已出版的小说集,有《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瘸腿野马》、《存留在夫人箱底的名单》和《蓝鸽,蓝鸽》等。
    赫哲族文学中国赫哲族的文学,是由传统的民间文学与当代的作家文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成的。赫哲族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说唱文学、传说、故事和民歌等不同体裁的大量作品。神话《七兄弟和七姓氏的由来》认为,赫哲族中最古老的七个姓氏,多来自原始的动物图腾观念;《恩都力造人》等神话,把人类的始祖说成是天神恩都力用泥捏成的;而在各式各样的萨满神话中,更是充分体现出赫哲族先民“万物有灵”、“人神相通”的朴素认识。“伊玛堪”是赫哲族所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它以说唱结合的方式表现篇幅长短各异的叙事作品,深为群众喜闻乐见。
    赫哲族把民间传说称作“特仑固”,传说的内容涉及了渔猎生活、民族历史和地方风物的各个领域。民间故事被叫作“说胡力”,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关于莫日根(英雄)和萨满的故事。赫哲族人民把民歌叫作“嫁令阔”,“仪式歌”、“叙事歌”和“抒情歌”,都在“嫁令阔”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赫哲族的作家文学,以作家乌·白辛在1960年前后创作的话剧与电影文学的成绩最为突出,同时,其他一批赫哲族的作家和诗人,如赵汝昌、尤金良、韩福德等的创作,也都标志着赫哲族当代文学可喜的发展。
    伊玛堪中国赫哲族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表演时,由民间歌手主唱,听众中间常有人发出有规律的应答声。演唱时可时唱时说,说唱结合。演唱的作品有长有短,均为叙事性作品。大型作品被称为“伊玛堪大唱”,小型的则叫作“伊玛堪小唱”。已经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过的“伊玛堪大唱”作品,有《安徒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和《阿格弟莫日根》等,其中篇幅较长的可达15万字左右,由民间歌手来演唱则需要10至20个小时。现已知名的“伊玛堪”说唱作品,大约已有40部。表现英雄斗争故事的“莫日根型”作品,在“伊玛堪”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类作品多洋溢着英雄主义的强烈气氛,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的模式可寻。在“伊玛堪”作品久远的流传过程中,世世代代的民间歌手们在传唱和充实完善作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的晚近时期为人们所熟知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有吴连贵、吴进才、葛长胜、卢明、尤树林、葛德胜等。
    乌·白辛(1920-1966)中国赫哲族当代作家。原名吴宇洪, 黑龙江瑷珲人。1938年考入奉天(今沈阳)佛学院,不久即违背父命离校,入沈阳协和剧团当话剧演员。1939年起辗转于沈阳、吉林等地,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45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曾主办《前进报》和《轻骑报》,并在吉林文工团任戏剧教员。1947年,创作了歌剧《大地是我们的》等作品。1948年,出版了小说集《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哈尔滨话剧院的编导。1960年,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和话剧剧本《赫哲人的婚礼》。《赫哲人的婚礼》以史诗般的结构和宏大的场面,展示了赫哲族300年间的历史命运; 剧作以赫哲族传统的民间说唱“伊玛堪”的形式贯穿始终,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回族文学中国回族的文学,是由该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两部分组成的。在回族民间文学中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叙事诗门类齐全。《阿丹和好娃》是回族神话的代表性作品,说在远古的时候,是真主造化了后来成为人类祖先的男性阿丹圣人,后来又用阿丹的一根肋骨造出了一位女性——好娃。阿丹与好娃因为受魔鬼的挑唆,偷吃了天堂里的麦果,被真主贬到地上来,二人生儿育女,便繁衍出了人类。民间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其题材涉及到宗教人物、民族起源、历史事件、风物习俗等多方面。回族民间故事中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产和斗争生活的作品很多,也有相当一部分故事带有宗教色彩,《曼苏儿》、《小克里木》、《伊布雷斯的故事》等,都是其中流传比较久远和广泛的。回族民歌以西北地区回民所喜闻乐见的“花儿”为最突出的形式,从内容上划分,包括传统的“苦歌”、“情歌”以及晚近出现的“颂歌”等。宴席歌,也是西北地区回族民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回族的民间叙事诗,以《歌唱英雄白彦虎》和《马五哥与尕豆妹》两部最为著名,前者是一部歌颂清代回族起义军领袖人物的作品,后者则是一部生动感人的爱情长诗。回族的作家文学大约出现于元代,元代的萨都剌、马九皋、乃贤、丁鹤年,明代的李贽、海瑞、金大车、金大舆,清代的丁澎、孙鹏、沙琛、蒋湘南,都是各自时代里的优秀作家。1949年以后,回族的作家文学日益繁荣,诗人沙蕾、木斧、马瑞麟、高深,小说家胡奇、张承志、马犁、查舜、霍达,散文及报告文学家穆青、马瑞芳,都在该民族的当代文学发展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马五哥与尕豆妹》中国回族的民间叙事长诗。是根据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发生在河州(今甘肃临夏)的一个真实事件编唱的。诗中叙述,青年长工马五哥与姑娘尕豆妹真诚相爱,遭到了财主马七五的恼恨。马七五为了自己霸占尕豆妹,先把尕豆妹强娶到家中给10岁的儿子尕西木为妻。一次,马五哥与尕豆妹相会,被尕西木发现。不得以,二人杀了尕西木。在马七五买通官家之后,马五哥与尕豆妹双双被斩杀于兰州的桦林山下。这部长诗在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方面的进步意义是明显的,在艺术上也颇具地方色彩。198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花儿选集》,曾收入了长诗的整理本。东乡族诗人汪玉良还根据这一题材,改编创作有同名的长诗。
    丁鹤年(1336-1424)中国回族的古代诗人。字亦鹤年,一说字永康, 号友鹤山人,武昌人。他出身于一个几代连续在元朝做官的家庭,而遭逢元末明初的社会动乱,半生颠沛流离,徒怀满腔抱负。其诗文多书写凄清悲苦怀国怀乡之感,亦时而有清新俏丽之笔。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丁鹤年集》中的300 多首诗歌,以及保留于他人诗集内的一些诗评。
    高深(1935-   )中国回族当代作家。原名高世森,辽宁岫岩人。1946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的回民支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做过工人、记者和编辑,曾任《宁夏日报》农村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副主席、《朔方》副主编、辽宁省锦州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诗集《路漫漫》、《小哥俩》、《大西北放歌》、《大漠之恋》和短篇小说集《军魂》,是他的代表作。
    木斧(1931-   )中国回族当代作家。原名杨莆,笔名木斧、牧羊、穆父、穆斯文、羊辛、洋漾等,四川成都人。1949年毕业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长期从事文学编辑的工作,曾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编审等职。1946年发表处女作小说《胡先生》。其代表作有诗集《醉心的微笑》、《美的旋律》、《木斧诗选》,文学评论集《诗的求索》,儿童文学集《故国历险记》等。
    马瑞麟(1929-   )中国回族当代诗人。笔名沙野,云南澄江人。少年时期曾入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教经文。以小学和中学教师为生平主要职业。代表性作品有诗集《河》、《父亲和他的黑棉袄》、《咕咚来了》、《松树姑娘》、《云岭短笛》以及寓言散文诗集《忘了大海的海豹》等。
    张承志(1948-   )中国回族当代作家。曾用笔名阿尔丁夫。祖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1967年中学毕业后,曾到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草原当牧民。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毕业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做考古工作。197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北方民族史的研究生课程,毕业时获硕士学位。其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部队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工作。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小说集《 老桥 》、《张承志集》、《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以及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是他的代表作。
    基诺族文学中国基诺族的文学,以传统的民间口承文学为主。神话,在基诺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创世神话《阿嬷尧白》和洪水遗民神话《玛黑玛妞》,是其代表性的作品。《阿嬷尧白》说,远古时代世间只有由水冻结而成的巨大的冰,在一声轰鸣之后,世界的开辟女神阿嬷尧白诞生了,她让轻的冰化为天,重的冰化为地,又造出了地上的各种动植物,人类就是她身上搓下的泥变成的;她给各民族划分天地时,基诺族的代表没有到,为了不叫基诺族的百姓生活贫困,她从山头上撒下茶籽,此后,基诺族便世代在这里以种植茶叶为生产方式。基诺族的传说,可以分为“族源传说”、“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和“风俗传说”等门类,其中的一则族源传说,认为今天的基诺族是蜀汉时期诸葛亮进军云南留下的一部分军队的后裔。基诺族民间故事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贫富关系和婚恋关系的作品比较多。民歌在基诺族民间有很大的蕴藏量,“情歌”和“礼仪歌”是流传久远的两种样式,而情歌还可以被区分为“恋歌”、“誓歌”、“生活歌”以及“殉情歌”等几种类别。
    《玛黑玛妞》中国基诺族的洪水遗民神话。相传在很古远的时候,有玛黑和玛妞兄妹二人,他们的父母在一场大洪水来临之前,把他们放在了鼓里。洪水退去之后,人世间只剩下他们兄妹。为了避免人类灭绝,哥哥只好向妹妹求婚,却遭到拒绝。他们决定向神仙求教,玛黑叫玛妞从弯路上去,自己则由捷径提前赶到神仙的山洞,并装扮成神的样子。妹妹来了,他以神的口气说:“人类不能没有后代,你们结婚吧!”兄妹于是成婚。婚后,他们听到所种的一个葫芦里有人说话,用烧红的火钳烙开了葫芦,从里面走出了许多小人,他们就是后来基诺、汉、傣、布朗等民族的先民。
    京族文学中国京族的文学,既包括传统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才出现的作家文学。京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十分丰富。据一则关于京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南海北部湾三岛的传说讲,古时候,有三条渔船在海上打渔,被大风浪掀翻,正在渔民们几乎要被群鲨吞食之际,神仙从天而降,用利剑赶走鲨鱼,并从海面画了三个小圈,结果三处冒出了沙岛,使渔民得以生还;后来三岛涌出清泉,盛产谷物,成了京族人民世代生息之地。在京族的民间故事中,动植物故事占有很大比重,《海白鳝和长颈鹤》、《白牛鱼的故事》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选统领》、《赶海妹》等生活故事,则反映了京族人民的社会理想。民歌,在京族民间文学中也是引人注目的样式,《出海歌》、《摇船曲》等表现传统的渔业生产的“海歌”,是其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李英敏、苏维光、潘恒济、莫振芳等作家和诗人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书面文学创作,为京族文学的史册,揭开了新的一页。
    景颇族文学中国景颇族的文学,由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民间文学与新型的作家文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成。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中间,神话、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民歌等不同类别的作品都比较多。被景颇族称作“木脑斋瓦”的一部记录本民族历史进程的古歌,长达万行,有五、六种异文,作品以神奇的构思,歌颂了人类始祖宁贯瓦改造天地、生育子女从而成为景颇族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古代英雄的生动故事。景颇族的长篇叙事诗,以表达善恶斗争和颂扬真挚爱情为两大主要题材,代表性作品有《凯诺与凯刚》、《腊必毛垂与羌退必波》等。在景颇族的民歌中,习俗歌非常丰富,“种庄稼歌”、“建寨盖房歌”、“结婚歌”、“丧葬歌”等不同门类的习俗歌,都可以用世代相传的固定曲调来演唱。景颇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和“动物寓言故事”等几个部分,其中《美丽的巴板鸟》、《邻居》之类的动物寓言故事,不仅十分精彩,而且富有哲理意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石瑞、岳丁、晨宏、玛波、岳坚等一批景颇族的中、青年作家,开始用汉文或景颇文发表了一系列文学作品,表现出很好的创作势头,从而结束了该民族只有口头文学的历史。
    柯尔克孜族文学中国柯尔克孜族的文学,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晚近出现的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可以分为神话、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民歌、传说和故事等类别。创世神话在迄今留存的该民族的文学中是最为古老的内容,认为最初的宇宙浓雾弥漫,汪洋大海上一条青鱼驮着一条公牛,公牛用犄角支撑着的才是大地,每当公牛因疲劳而将大地由一只角换到另一只角上的时候,大地上就会发生地震。在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史诗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规模巨大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全诗20余万行,由 8个分部构成,叙述了玛纳斯家族上下八代英雄抗击外侮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柯尔克孜人刚烈顽强的民族精神。此外,该民族的英雄史诗作品还有《交劳依汗》、《阿吉巴依》、《萨依卡勒》、《巴额什》、《托勒托依》等。柯尔克孜族的爱情长诗,以《库勒木尔扎与阿克萨特肯》、《奥尔交巴依与克茜姆江》、《萨林基与阔别依》等为代表作,这类作品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力量。柯尔克孜族的民歌有“劳动歌”、“仪礼歌”、“情歌”、“儿歌”等门类,“劳动歌”中的《守圈歌》、《牧马歌》等,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牧业生活场景,曲调古朴而深沉。在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中间,最引人关注的是英雄与神魔幻想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英雄与神魔幻想故事多带有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而以阿尔达尔·阔索和那斯尔丁·阿凡提为中心人物的机智人物故事则体现着幽默恢谐的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柯尔克孜族的书面文学得到了发展,一批诗人和作家开始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谱写本民族文学的新篇章。
    《玛纳斯》中国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是一部讲述民族英雄玛纳斯及其为代表的八代英雄前仆后继、抗拒外患辉煌业绩的民间文学巨作。目前根据民间歌手“玛纳斯奇”的演唱记录所得的作品,总计20余万行。全诗共分8部。第1部《玛纳斯》,讲述英雄玛纳斯联合各部落及其他受欺侮的民族,一同反抗卡勒玛克和克塔依强权侵略的斗争业绩;第 2部《赛麦台依》,表现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在父亲遇害后率领所部与强大的敌人英勇斗争,而终遭叛将杀害的情景;第 3部《赛依铁克》,说的是第三代英雄、赛麦台依之子赛依铁克内惩奸细外逐强敌从而振兴民族的功绩;第 4部《凯涅尼木》叙述了第四代英雄、赛依铁克之子凯涅尼木继承先辈平息内外忧患大业,惩治恶豪,为人民赢得安定生活的故事;第 5部《赛依特》表现了第五代英雄、凯涅尼木之子赛依特为民除害斩杀七头恶魔的情景;第 6部《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说的是第六代英雄、赛依特的两个儿子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的故事,哥哥不幸早亡,弟弟坚持了先辈和父兄的事业;第 7部《索木碧莱克》,讲述了第七代英雄、别克巴恰之子索木碧莱克战胜卡勒玛克、唐古特、芒额特的名将,击溃外来侵略者的业绩;第 8部《奇格台依》,歌唱了第八代英雄、索木碧莱克之子奇格台依坚持先辈遗志,与卡勒玛克掠夺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整部英雄史诗所反映的大约是公元13至16世纪之间的历史事件,其中第 1部《玛纳斯》可能最初形成于15到16世纪,后面的 7部则形成得更晚一些。史诗《玛纳斯》着力颂扬了古代柯尔克孜民族刚烈顽强的英雄主义精神,生动地塑造了以玛纳斯为代表的众多的英雄形象。各部情节相对完整,互不雷同,而彼此环环相扣,形成了链条式的叙事结构。作品在语言上大量借助民俗色彩强烈的比喻、夸张等手段,在诗体上运用古代阿尔泰民族习用的押头韵和后来人们喜爱的押脚韵两种并举的形式,使作品具有形象美与音乐美。
    拉祜族文学中国拉祜族的文学,以民间世代流传的口头文学为主,其中包括神话古歌、叙事长诗、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体裁的作品。被称为拉祜族“创世纪”的是神话古歌《牡帕密帕》,其内容涉及到开天辟地、兄妹婚配、民族起源和原始人类生活生产等多方面,反映了早期拉祜族先民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知。《扎努扎别》是一部以英雄巨人扎努扎别为主人公的长篇叙事诗,以韵文和散文相间的形式,歌颂了人类自身的伟大力量和敢于同自然做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传说《拉祜族为什么没有文字》说,开辟天地的大神厄莎当初曾为他所命名的九个民族分别造了文字,其他民族的文字被分别记在竹片、纸张和贝叶等物品上,都流传下来了;而给拉祜族造的文字是放在食物粑粑里面的,拉祜人因为一时饥饿,忘了粑粑里还有文字,就把它吃了,从此拉祜族一直没有文字,记事情只能靠心记。拉祜族的民间故事多产生于阶级分化之后的社会生活中,《贪心的龙王》、《偷钱的土司》等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痛恨与抨击。拉祜族的民间歌谣可以分为“情歌”、“习俗歌”等门类。情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短的可以是四句一首,长的可以是若干段六句歌词组成的长歌,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换花调》、《问路歌》、《搭桥歌》等。习俗歌则又包括《生产调》、《过年调》、《婚礼歌》、《丧歌》和《叫魂歌》等等,不同的习俗歌只有在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固定场合下才能演唱,其内容集中展示了该民族传统的观念和习性。
    
    《牡帕密帕》中国拉祜族的神话古歌,被称作该民族的“创世纪”类作品。整部古歌由《勐呆密呆》、《雅卜与乃卜》和《勐属密属》三部分组成。作品首先展示了天神厄莎造天造地造世间万物及造人类的伟大业绩,赞美了厄莎勤劳朴实的高贵品质;古歌说,人类的祖先扎笛和娜笛兄妹,是从厄莎种植的一个葫芦里出生的,兄妹长大后,厄莎让他们成婚,生出九双婴儿,便是后来世上九个民族的祖先;作品讲述了拉祜族的先民们在原始洪荒时代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情景,记录了人类逐步学会采集、狩猎和农耕技能的过程,还描绘了拉祜族的祖先所经历的民族战争和迁徙生活。《牡帕密帕》形象地反映了拉祜族初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风貌,具有多重的文化研究价值。1979年,《牡帕密帕》的汉文记录整理本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黎族文学中国黎族的文学,由民间口承的文学和作家创作的作品两部分组成,其中民间文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黎族的神话作品中,《洪水的故事》、《螃蟹精》、《南瓜的故事》等洪水神话相当丰富,这与黎族古来便聚居在海南岛而当地在远古时代曾遭到过异常规模的海侵不无关系,洪水神话带有该民族初民早期记忆的印痕。另一类图腾神话《天狗》、《黎母山的传说》、《约加拉西》等,则反映了黎族祖先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的朴素看法。黎族的民间传说,有《五指山的由来》、《黥面纹身的来源》、《鹿回头》等。民间故事,以表现男女青年的爱情和揭露剥削阶级的丑恶为两种常见的主题,《勇敢的打拖》、《甘工鸟》、《石门》等,在黎族民间都有广泛的流传。已经搜集和记录的黎族民间叙事诗,有将近10部。《阿丢和阿藤》,是一部讲述黎族各支系由来与变迁历史的长诗;其他表现黎族原始社会生活场景的叙事诗,还有《巴定》、《吞桃汉》等。黎族民歌可以分为“生活歌”、“情歌”、“劳动歌”、“仪礼歌”和“儿歌”等不同的门类。黎族民歌包括用黎语黎调演唱的和用海南汉语方言加配黎调演唱的两种,其中前者有脚韵、腰脚韵和头脚韵三种用韵形式,歌唱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感很强。黎族的作家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于文坛的,龙敏、王海等中青年作家的创作,为黎族书面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型的道路。
    傈僳族文学中国傈僳族的文学,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晚近时期出现的作家文学两个部分。神话作品《创世纪》、《洪水滔天》、《我们的祖先》、《猎神》、《山神》等,在傈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对世界万物及人类起源等根本性问题的朴素认知和奇特想象。叙事长诗也是傈僳族民间文学中的一个主要的品类:体现民族先民对本民族历史的记忆,有《古战歌》;展示劳动者的生活场景和生产知识,有《生产调》、《种瓜调》、《盖房调》、《牧羊调》和《打猎调》等;而《逃婚调》,则是一部反映男女青年为获取婚姻自由而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著名的叙事长诗。傈僳族民歌的曲调有多种,比较流行的是“木瓜布”、“拜系拜”、“由叶叶”和“木瓜熟”等几种。无论哪一种民歌,往往都只讲究句式,却不拘声韵。有关傈僳族早期首领木必和恒乍绷的种种传说,在该民族的民间也有着广泛的流传。傈僳族的民间故事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白兔和老虎》、《青蛙和乌鸦》、《兔子和熊》、《猪和狗》等动物故事,不仅生动传奇,而且颇具哲理意味。20世纪80年代,傈僳族的作家文学开始发轫,密英文、何君义、熊泰河、李四明等青年作家的创作,已经受到了文坛的充分关注。
    《生产调》中国傈僳族的民间叙事长诗。大致的内容是:在生产季节将临之时,姑娘就找好了地,并请来了小伙子帮忙。在一同劳动的过程里,二人彼此相爱了。随着粟米和高梁的成熟,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充分发展。然而,父母及家族却反对这门婚事。他们二人没有屈从,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幸福。这部长诗,以青年男女一同劳动的整个过程,衬托了二人相知相爱的整个过程;以从事割草、铺路、架桥、砍树等具体劳动场面,暗示了获得婚姻自由的不易。所以,这部长诗不仅介绍了生产的知识,反映了古代傈僳族的生产方式,也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语意和结构均具有双关含义,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1956年和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这部长诗的单行本及收入这部长诗的合编本《逃婚调·重逢调·生产调》。
    《逃婚调》中国傈僳族的民间叙事长诗。诗中叙述了一对互相爱恋的情人,为了冲破父母包办的婚姻,盟誓后,踏上了漫漫的逃婚之路。他们历尽万难,横跨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南下密猛和腊戍,又折返腾冲和保山,每处播种而到处都没有收获,一直到了大理,才找寻到了安居乐业的土地。他们靠劳动致富,生下一男一女。后来因为思念父母,便又购置了骡马和礼物,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乡。旧日,傈僳族地区盛行包办婚姻,这部长诗所反映的,正是现实中的重要问题。长诗对男女主人公敢于和旧式婚姻制度斗争行为的热情歌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1956年,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长诗的单行本;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收入该诗的《逃婚调·重逢调·生产调》。
    珞巴族文学中国珞巴族的文学,主要是该民族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由于珞巴族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以,珞巴族文学的原始文学特色极其浓郁。神话,在珞巴族文学中是发展得尤为充分而且保留得也非常完整的一个门类,其中,“开天辟地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诞生神话”、“祖先神话”和“英雄神话”等,应有尽有,各成系列。《九个太阳》,是一则开天辟地神话,讲述了世界出现之时由于天与地婚配而生了九个太阳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天体观念。《三头神牛》的神话,把大地上的万物,说成是由死去的铁神牛的皮毛、骨骼、血液和内脏变成的。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中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人类是大地母的一双儿女婚配而繁衍的后代,二是认为人类是一批短尾猴吃了用火烤熟的食品才变成的。长篇神话《阿巴达尼》是著名的珞巴族祖先神话,由几十个彼此互异而又相关的故事组成,全面地同时又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珞巴族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婚姻形式、家庭形态、社会关系、生产水平、宗教崇拜等情况。英雄神话《阿宾肯日》、《普苏达东和罗马达当》等,则形象地描述了原始人类与大自然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珞巴族的民间传说,也与该民族的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民族历史的传说《阿巴达尼的四个儿子》和关于民族间交往的传说《宾鸟追马》,都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在珞巴族的民间故事中,动物故事占有较大的比重,《蝙蝠》、《白头翁》、《猴子的屁股为什么红》等故事,寓意深刻,曲折地表达了人世间的社会关系。珞巴族的民间歌谣以其所表现的内容来划分,有“劳动歌”、“情歌”、“习俗歌”和“古史歌”等类别;从歌体上,又可以分为“夹日”体和“博力”体两种,“夹日”体民歌多用于赞颂和祝祷的场合,诗行偏长而带有衬字,而“博力”体民歌则往往在喜庆场合演唱,其风格欢快明朗,篇幅短小且富有变化。
    
    满族文学中国满族的文学,是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和。满族民间文学,由神话、传说、故事、民歌等体裁组成。满族的祖先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所以满族神话中充分体现着萨满教的自然观念,把宇宙分为天上国、地上国和地下国三层,认为人类是阿布凯恩都里(天神)比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女真定水》的神话展示了满族初民在蛮荒时代与自然界险恶势力的斗争情景;而《三仙女》、《布库里雍顺》等神话则对满族的源流做了生动的解说。此外,大量的萨满神话也在满族民间有着久远的传承,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尼山萨满》,讲述了一位女萨满为了救人性命而赴阴间夺魂的过程,对于研究萨满教和满族古代文化观念具有很高的价值。满族传说十分丰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罕诞生记》和《萨布素买军草》等英雄传说、《珍珠门》和《大马哈鱼》等风物传说、以及《海兰泡与大将军》和《火烧船厂》等历史事件传说。满族的民间故事以反映阶级社会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桦皮篓》、《采珍珠》、《德青天断案》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满族民歌可以分为“萨满祭祀歌”和“民间小唱”两类,“萨满祭祀歌”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时由神职人员萨满演唱,其内容往往因不同氏族而异;“民间小唱”则有《摇篮曲》、《子孙万代歌》、《十二月歌》等流传广泛的作品。满族的作家文学,一般认为可从公元1635年女真族更名为满洲族计起。成书于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典籍《满文老档》(额尔德尼、达海等著),其中若干部分已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清代,满族诗人和作家辈出。其中纳兰性德的词作《饮水集》和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此外,岳端、博尔都、文昭、长海、永忠、敦诚、铁保、英和等人的诗作,顾春等人的词作,和邦额、庆兰、文康等人的小说,也都在文坛上产生过积极影响。在清代的俗文学领域,曾出现过深受群众欢迎的鼓书说唱形式——“清音子弟书”,这种形式因大量作品为满族八旗子弟所创作而得名,其题材非常广泛,优秀的作品有《忆真妃》、《露珠缘》、《三难新郎》、《长板坡》、《侍卫叹》等,而“子弟书”的代表性作家则有罗松窗、韩小窗、鹤侣、喜晓锋等。在现代文学发展时期,老舍创作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典范性作品,此外,端木蕻良、舒群、关沫南、李辉英、马加等,也是有代表性的满族现代作家。1949年之后,满族作家文学持续发展,老舍的剧作《茶馆》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当代满族文学中最重要的收获,胡可、颜一烟、胡昭、戈非、李惠文、朱春雨、赵大年、马云鹏、江浩、赵玫、于德才、边玲玲等老中青年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展示了满族文学的现实成绩。
    《尼山萨满》中国满族的神话故事。在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中也有流传。作品描述了一位名叫尼山的女萨满(即萨满教的女性神职人员),为了救人性命而去阴间夺魂的过程。在一个山村里,富人巴尔都·巴彦50岁上才得到的儿子塞尔古岱·费扬古,15岁时进山打猎而不幸死亡。巴尔都为了让爱子重生,去求救于尼山萨满。尼山在一位助手的帮助下,穿戴上神衣神帽,带上神器,便上路了。她们如风疾行,连闯三关,才在阴间从尼山萨满的舅舅那里,把小费扬古夺到手。在返回的路上,她遇到了自己死去的丈夫,因为他已死多年骨肉早就腐朽了,便拒绝了帮他还阳的要求。随后,她们又路遇子孙娘娘,观看了地狱奉图城中各种恶鬼因生前作恶而遭受刑罚报应的情形。子孙娘娘让她回到人间把那些情形讲给大家听。尼山萨满回到巴尔都家,把其子的灵魂放还到死者的身上,经祷告作法,塞尔古岱·费扬古复活了。巴尔都很感激,以部分财产回赠尼山和她的助手。此后,塞尔古岱·费扬古一生多行善事,结果子孙满堂,都居高官。《尼山萨满》反映了历史上满族民间笃信萨满教的真实情况,为研究满族的社会历史、观念形态、宗教习俗、语言文字等提供了资料。从清末起,已在满族民间发现了各种《尼山萨满》的满文手抄本。历年来,《尼山萨满》已被译成汉文、俄文、英文、意大利文、朝鲜文,在中国的台湾省及一些有关国家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也已出版了赵展译写的汉文整理本。
    《三仙女》中国满族神话。相传在很古的时候,从天界飞来了三位仙女,她们是大姐恩库伦、二姐正库伦和三妹佛库伦。她们飞到长白山间的布尔湖里沐浴的时候,三妹佛库伦无意中吞食了一只神鹊衔来的红果,结果受了孕,没能再飞回天上。她只身留在了长白山间。直到怀胎12个月,生下了一个异常健壮的儿子。她给儿子取名为布库里雍顺,让他下山去开创生活。布库里雍顺沿山麓顺流而下,到山下后,凭借自己的勇武和才智,制止了部落纷争,被拥戴为首领。布库里雍顺和他所统领的部落的后裔,就是今天的满族。这则族源神话,在各地的满族聚居区普遍流传,其内容大同小异。
    
    《夜谭随录》清代文言小说集。作者满族和邦额(1736-?),字斋,号霁园主人,为乾隆甲午年举人,官山西乐平县令。《夜谭随录》全本凡4卷, 是作者在自己所搜集大量民间市井传闻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共有文言短篇小说 160篇,约16万字。作品的内容,涉及到北京和西北地区的风土民情,也有记载鬼神怪异的题材,其中不乏深刻揭露世态人情之作。《崔秀才》、《蜃气》、《柏林寺僧》、《铁公鸡》、《某太守》等,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全书撰毕于乾隆四十四年,至乾隆五十四年刊刻问世。
    《萤窗异草》清代文言小说集。作者庆兰,满族镶红旗人,字似村,笔名长白浩歌子,章佳氏,生卒年不详。《萤窗异草》凡3编,每编4卷,共12卷。 所收入的文言短篇小说有130余篇,逾25万字。其中许多作品曾得袁枚的评点。书内所辑的小说,或描写委婉曲折的爱情故事,或记录怪异奇特之事,或暴露和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或赞扬人们的义举与善行。文笔细腻平和,被认为是宗法《聊斋志异》而得其神韵之作。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落花岛》、《黄灏》、《仙涛》、《定州狱》、《瓢下贼》等。
    《熙朝雅颂集》清代前期至中期八旗诗人的作品总集。辑者铁保(1752-1824),满族正黄旗人,字冶亭,又字铁卿,旧谱觉罗氏,后改栋鄂氏,曾任礼部和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嘉庆九年,他奉旨编成《熙朝雅颂集》,全书134卷, 收入了自清初直至嘉庆初年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的534位诗人的诗作共6000余首,是这一历史阶段八旗诗作中最为完备的总集。集内每位诗人均有小传。此书是了解和研究清代满族、蒙古族乃至整个旗人文学的重要资料。1992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志辉等人重新点校补的全本《熙朝雅颂集》。
    岳端(1671-1704)中国清代的满族诗人。姓爱新觉罗, 名岳端(又写作袁端或蕴端),字兼山,又字正子,号玉池生,别号有红兰室主人、东风居士、长白十八郎等。出身于清初的皇室,为多罗安和亲王之子,初封勤郡王,后因事降为贝勒,再又革爵。岳端对汉文化有浓重的兴趣,大量结交汉族士人,与王士祯、姜宸英等交厚。他在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领域,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诗词创作方面尤为突出,作品以展示世态炎凉、状写边地风光和歌咏友谊爱情见长,有《玉池生稿》传世。此外,尚撰有戏曲《杨州梦传奇》,选有唐人诗《寒瘦集》,并有百幅以上绘画作品。1990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桂英校点的《玉池生稿》。
    永忠(1735-1793)中国清代的满族诗人。姓爱新觉罗,字良辅(良甫), 又字敬轩,号癯仙(蕖仙),又号栟榈道人、如幻居士。为康熙帝第14子允之爱孙,封辅国将军,任过宗学总管。允在夺嫡之争中失败后,皈依佛、道,对永忠影响很大。永忠一生以诗、酒、书、画以及禅、道为主要生涯,在艺术上达到了颇高水准,却对皇权执掌者怀着离心情绪。有诗文集《延芬室集》传世,其中《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等作品,表现出对曹雪芹所作《红楼梦》的深刻理解。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影印本《延芬室集》。
    敦诚(1734-1791)中国清代的满族诗人。姓爱新觉罗,字敬亭,号松堂。 曾授太庙献爵职,后以病告退。他是清初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因家族多历坎坷,故在平生常有慷慨凄凉之感。少年时在右翼宗学读书,即结识曹雪芹,并把彼此的友谊维持终生。诗风以爽朗清冽著称,在当时享有较高的诗名。著有《四松堂集》、《鹪鹩庵杂记》和《白香山〈琵琶记〉传奇》。
    颜一烟(1921- )中国当代的满族作家。女,北京人。出身于清末的旧贵族家庭,却自幼不为家族所容。青年时代,曾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就读。未毕业即逢抗日战争爆发,毅然回国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5年起到东北地区,曾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调到北京,多年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创作领域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长篇和中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颇丰。代表作有电影文学剧本《中华女儿》、中篇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长篇小说《盐丁儿》、散文集《烽火明星》等。
    关沫南(1919- )中国当代的满族作家。原名关东彦,又名关雁,曾用笔名泊丐、东彦、孟来等。吉林永吉人。自幼爱好文学,14岁时在《哈尔滨公报》上用笔名泊丐发表处女作《呼兰旅游漫记》。1938年起在邮政局当雇员,并从事左翼文学创作活动。1941年底,在哈尔滨被日伪当局逮捕,监禁4年时间。1945年起, 主编《新群》、《先锋》、《热风》等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松江省文联秘书长、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北方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名誉主席等职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沙地之秋》、《落雾时节》,短篇小说集《蹉跎》、《在镜泊湖边》、《雾暗霞明》,散文集《春绿北疆》等等。
    
    胡昭(1933- )中国当代的满族诗人。笔名关文修、冯浪声等。吉林舒兰人。1947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次年调到《吉林日报》副刊工作。1950年到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毕业后回吉林省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光荣的星云》、《草原夜景》、《雁哨》、《小白桦树》、《山的恋歌》、《冰雪小札》、《人生之旅》和《瀑布与虹》等。
    朱春雨(1939-   )中国当代的满族作家。原名朱子澄、朱学孟,笔名有迟犀、徐辛等。辽宁盖县人。1958年开始文学创作。1959年起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场记、编辑和翻译工作。1966年起任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宣传干事。1979年后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文化部,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在人海里》、《山魂》、《亚细亚瀑布》、《橄榄》、《血菩提》和中篇小说集《绿荫》、《白鹤浦》等。中篇小说《沙海的绿荫》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赵大年(1931- )中国当代的满族作家。北京人。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做过文工团员和宣传助理员。后退伍回到北京,曾在农业机械研究所工作。自1977年起,大量发表文学作品,并调到北京市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工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公主的女儿》、《狩猎伶仃洋》,长篇小说《大撤退》、《麝香大案》、《女战俘的遭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当代人》、《玉色蝴蝶》等。
    毛南族文学中国毛南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为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别。婆王,是毛南族神话中的生育女神,据说她掌管着花山,她赐给谁家红花,谁家就可以生男孩;她赐给谁家蓝花或者白花,谁家就可以生女孩;而她把一株红花与一株蓝花或白花移植到一起,人间就会有一对男女结为夫妻;此外,人们的生老病死,也都和婆王有关。毛南族民间还有洪水遗民神话《盘和古的故事》,说盘和古本是远古时代洪水之后仅存的兄妹俩,他们婚配三年不育,便用泥捏成了人型,由乌鸦衔到各地去丢,结果世间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人们。毛南族的传说,主要作品有《覃三九》、《黑衣人》、《三娘与土地》、《顶卡花》等。动物故事,在毛南族民间故事中占有重要位置,《老虎为什么生仔少》、《穿山甲》、《机智的野猫》等动物故事,多将动物人格化,在生动的故事叙述中传达人生哲理。毛南族的民歌很丰富,有“古歌谣”、“劳动歌”、“风俗歌”、“苦歌”、“情歌”和“儿歌”等不同的种类。抒情长歌《旱晴歌》和叙事长歌《枫蛾歌》,是毛南族民歌中的著名作品。毛南族的作家文学起始于清代的乾隆年间,谭德成、谭妙机等在当时用汉文创作有散文和诗歌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毛南族的作家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袁凤辰、蒙国荣、韦秋桐、谭亚洲等人,是毛南族当代的代表性作家。
    门巴族文学中国门巴族的文学,主要是该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在该民族的神话作品中,有关自然认知的神话《那嘎湖》、《三兄弟河》以及表现远古时代人类与魔怪斗争的神话《镇压女妖》、《吉萨格来战妖魔》等,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民间传说的主要作品,有《皮休嘎木》等。门巴族的民歌十分丰富。被称为“萨玛”的酒歌,是流传久远的一种民歌,多在婚礼、节日和各种酒会上演唱,有一段体和多段体的区别,《白鹤歌》、《宝贝》、《聚欢》、《牧人歌》、《挽留》等都是有名的酒歌。门巴族的情歌可以依据一定的曲式即兴填词歌唱,常常以比兴或借喻的手法,表达真诚热烈的男女爱恋之情。长篇叙事诗《太波嘎列》是门巴族叙事诗的代表作,全诗由《召唤歌》、《神牛歌》等14章组成,共有 500行左右,作品描述了牧业始祖太波嘎列自神界来到人间后神牛降生的故事,以及牵牛、放牛、赞牛、搭篷、修灶、挤奶、打酥油、迁牧场等牧业劳动的全过程,歌颂了太波嘎列身上所体现的门巴族劳动者的可贵品质。此外,民间戏剧也是门巴族文学的组成部分,代表性的戏剧作品《阿拉卡教父子》,反映了门巴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遭遇和抗争。
    蒙古族文学中国蒙古族的文学,包括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蒙古卫拉特部的神话说,远古时期天地尚未形成,只有洪水席卷一切,是女神麦德尔纵马踏遍三千个宇宙,进而开辟了天地,创造了人类。在蒙古族的民间,广泛流传着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格斯尔传》,这两部著名的英雄史诗和其他将近百部规模互异的英雄史诗,在蒙古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展示了蒙古民族雄浑生动的历史画卷,而且包容了古代蒙古族的多重文化信息。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常见体裁之一,源起于古代萨满教的祭祀歌,表达了人们企盼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迄今仍在民间传唱的,有《昂根仓》、《祭火祝词》、《蒙古马赞》、《弓箭赞》、《庄稼赞》等。蒙古族的民间叙事诗,有《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孤儿传》、《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陶克陶胡之歌》、《 嘎达梅林》等。民间歌谣,可以分为“劳动歌”、“宴歌”、“思乡歌”和“情歌”等类别,“劳动歌”中的各种牧歌显得格外丰富,“情歌”中的《森吉德玛》、《金珠尔》等则是十分感人的名篇。蒙古族的传说中,既有《天女之惠》、《化铁熔山》之类的族源传说,也有《兴安岭》、《五当昭》等风物传说。民间故事,是在蒙古族民间深受欢迎的文学形式,《老山羊和狼》等动物故事、《金钥匙》等生活故事以及以机智人物为主人公的《巴拉根仓的故事》等,都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智慧。蒙古族的作家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成书于13世纪的史传类典籍《蒙古秘史》的问世,在《蒙古秘史》和其后出现的《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历史著作中,文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月亮的光辉》、《内齐禅师传》等古代传记文学作品,也都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19世纪中后期,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写出了长篇小说《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作品,使蒙古族的书面文学发展走向了新的高度。与尹湛纳希同时代的蒙古族优秀文学家,还有哈斯宝和古拉兰萨等。20世纪中晚期,蒙古族作家文学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扎拉嘎胡、安柯钦夫、朝克图纳仁、云照光、查干、苏赫巴鲁、巴彦布、哈斯乌拉、白雪林等,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作家。
    
    《江格尔》中国蒙古族的英雄史诗。首先形成于新疆的蒙古族卫拉特部,后随着卫拉特诸部族的多次历史性迁徙,史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江格尔》由许多分部的史诗汇集而成,故在不同的传播地域和传播阶段的史诗总体情况也有变异。除去流传中各分部的异文,这部史诗的总量,大约在60部到80部之间,10万行左右。史诗的全部故事,均围绕着英雄江格尔及其率领的12名雄狮大将和6000名勇士共同保卫家乡保卫人民的壮烈斗争展开,内含的每个分部,都在保持人物、地域和历史背景连贯的前提下,由相对独立的情节组成。有一部早期用托忒蒙古文字记录的《江格尔》手抄本,其中共收入史诗分部13个:第1 部讲述江格尔和大将阿拉坦策吉二人的战斗故事;第2部讲述大将洪古尔的婚姻故事;第3部讲述英雄喀拉和萨纳拉的战斗故事;第4部讲述洪古尔与盗马贼的恶战;第5部讲述洪古尔和芒乃可汗间的战斗;第6部讲述大将萨布尔出走与返回间的故事;第7部讲述洪古尔之子等三位小英雄出征的故事;第8部讲述洪古尔酒醉出征的故事;第9部讲述美男子明彦获取敌方一万匹骏马的故事;第10部讲述明彦活捉库鲁门可汗的故事;第11部讲述因江格尔出走而造成家乡被洗劫的故事;第12部讲述江格尔、洪古尔与喀拉、黑纳斯部下斗争的故事;第13部讲述江格尔与西拉、蟒古斯的斗争。如果把不同异文的史诗中的所有故事梳理之后,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大致分为江格尔身世、江格尔与将士结交、江格尔及将士婚事、江格尔及将士出征等几种类型。史诗《江格尔》刻画了以江格尔、洪古尔为代表的一大批古代蒙古族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体现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审美追求。史诗又是一部古代蒙古族的风情长卷,其内容涉及到蒙古历史文化的所有方面,具有多领域的研究价值。《江格尔》是用卫拉特蒙古民间语言配以蒙古族传统音乐曲调演唱的作品,在诗律上采用押头韵、押脚韵和押腰韵兼而有之的形式。“江格尔奇”,是蒙古族对《江格尔》传唱艺人的称呼,历史上,众多的“江格尔奇”对发展和保留这部史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格斯尔传》中国蒙古族的英雄史诗。脱胎于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与《格萨尔王传》有若干共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彼此也有较大的差异,属于同源分流的两部作品。《格斯尔传》描述了英雄格斯尔秉承玉皇大帝的旨意,来到人间为民除暴消灾的曲折壮烈的斗争故事。主人公格斯尔所体现的与自然界和人世间一切恶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反映了古代蒙古族人民的追求和理想。史诗内容涵盖蒙古族古代社会的各个生活侧面,艺术上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格斯尔传》在民间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到明清时期开始有各种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出现。
    《嘎达梅林》中国蒙古族的叙事长诗。作品根据1929年发生在哲里木盟达尔罕旗的真实事件创编而成。嘎达梅林,本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是达尔罕旗王府的梅林(官职),因排行最小而得乳名为“嘎达”。他所领导的反对军阀与王公大量出卖牧场的人民起义,历经数年,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嘎达梅林本人拒不投降而壮烈牺牲。蒙古族人民怀念这位英雄,先是传唱一些歌颂他的短歌,后来这些短歌逐渐发展成为叙述嘎达梅林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叙事诗。作品以唱为主,唱讲结合,体现了蒙古民间语言刚劲清新的风格。
    《巴拉根仓的故事》中国蒙古族的机智人物型故事。由一组以巴拉根仓为主人公的故事组成。巴拉根仓是个机智、幽默、富有正义感的人,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经常去各处为被奴役和被欺侮的贫穷牧民申张正义,让那些统治阶级的恶人受罪出丑。作品常常运用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展开,对反面人物的行径予以无情的嘲弄,语言活泼,篇篇故事的结尾都妙趣横生。巴拉根仓的故事,长期而广泛地流传于蒙古族民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多年来,各有关出版部门已多次出版了蒙古文版和汉文版的《巴拉根仓的故事》。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国蒙古族的民间叙事诗。作品大约产生于13世纪,后来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诗中叙述,成吉思汗有两匹非常心爱的骏马,在围猎中为任何其他好马所不及。围猎归来,这两匹骏马因未得到主人的夸奖而伤心。在小骏马的提议下,两匹骏马离开主人远走他乡,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生活了三年。小骏马无忧无虑,长得膘肥体壮,大骏马却因怀念主人和其他同伴而瘦弱不堪。小骏马终于被哥哥所感动,便与大骏马一同回归了家乡。成吉思汗十分高兴,封大骏马为“神马”,又同意将小骏马放出于马群8年。8年后,成吉思汗骑上神速飞奔的小骏马围猎,获取了成群的盘羊,赢得了万民的称颂。从此,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远近驰名。这部叙事诗,以流畅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两匹骏马和成吉思汗三个生动的形象。1916年,大库伦(即今乌兰巴托)首次出版了这部叙事诗。1958年,中国出版了由额尔敦陶克陶整理的鄂尔多斯本。
    古拉兰萨(1820-1851)中国清代的蒙古族诗人。 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为著名的蒙古族小说家尹湛纳希的长兄。自幼对蒙、汉民族文化有较多的学习和修养。27岁时,以长子身份袭父爵,任协理台吉之职。曾将《水浒传》译为蒙古文,还翻译过《 红楼梦 》中的《好了歌》、《好了歌解》、《青埂峰顽石偈》和《题石头记》等诗文。个人创作以诗歌为主,留有83首诗作。其中《贼寇凶焰》、《太平颂》等作品,表达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情绪;另外,尚有若干揭露现实黑暗及抒发个性情趣的诗作。古拉兰萨被认为是博采蒙、汉诗歌传统,开辟蒙古族诗歌创作新境界的诗人。
    
    尹湛纳希(1837-1892)中国清代的蒙古族小说家。乳名哈斯朝鲁, 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其父旺钦巴勒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也是一位藏书家和历史学家。两位兄长古拉兰萨和贡纳楚克,都是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尹湛纳希自幼学习蒙、汉、满、藏文字,对蒙、汉文化传统有深入的理解,并擅长绘画。终身未曾出仕,遍历名山大川,广交学者名流,为从事创作活动做了充分的积累。进入中年之后,社会动荡,家道中衰,他在为生计所累的同时,坚持著书立说。其一生中,除撰写完成了父亲未能写就的长篇小说《青史演义》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与《红云泪》(未完成),以及一部分杂文和诗歌;他还把《红楼梦》和《中庸》译成了蒙文,但今已不存。《青史演义》是一部描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历史业绩的章回小说,是继承蒙古族史传文学传统的成功之作。《一层楼》和《泣红亭》,则是在借鉴《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基础上,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写成的长篇创作小说;两部小说是姊妹篇,以主人公璞玉和炉梅、琴默、圣如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男女青年的不幸遭遇,抨击了社会的腐败和丑恶。尹湛纳希的创作,在蒙古族的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哈斯宝中国清代的蒙古族文学翻译家和文学批评家。约生活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生平不详,内蒙古原卓索图盟人。“哈斯宝”的蒙古语含义为“玉的护身符”,据推断是慕《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之名而自拟的笔名。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他是《红楼梦》评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新译红楼梦》传世。该书将《红楼梦》120回的原著,缩译成蒙古文的40回。卷首有译者序言和读法,卷中有回批,卷尾有总录。哈斯宝对《红楼梦》的批评,显示了他所持的儒家思想观念以及杂糅其间的佛、道思想因素,在同情民间疾苦、主张提高妇女地位和批判封建官僚阶层的丑陋行径等方面,均体现出精辟的见解;同时,在对《红楼梦》的主题以及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评论中,也表达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琶杰(1902-1962)中国现代蒙古族的民间歌手、民间诗人。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人。自幼起给王爷做奴隶,又入寺院当小喇嘛。因遭大喇嘛欺凌,多次出逃均被追回,在几遭官府判罪之时,因其会说书才被当地的王爷保下来。18岁后,开始自由演唱,足迹所至达昭乌达、哲里木、锡林郭勒、察哈尔各盟的20多个旗。能完整地说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传》、《降魔传》、《呼日勒巴特尔》等作品。他所编唱和传唱的好力宝《格力布尔召赞》、《苏力赞》、《婚礼赞》、《骏马赞》等,深受群众欢迎。1949年以后,他参加了民间艺人训练班,并创作和演唱了《婚姻自由》、《杨根思》、《黄继光》等新的讲唱文学作品。生前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等职。
    好力宝中国蒙古族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又译为“好来宝”,意为“联韵”。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唱词以押头韵为主要特征,也有兼押脚韵的类型。每两行或四行一韵,或者交叉押韵。好力宝有单口演唱的,称作“扎拉盖”;二人以问答形式演唱的叫作“比图”,二人以论辩形式演唱的叫作“达日拉查嘎”;此外,还有多人演唱的“额勒古格”。好力宝的形式比较活泼自由,语言上有通俗上口的特点,故为广大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演唱好力宝的代表性艺人,有绰旺、毛依罕、琶杰等。《还是当艺人好》、《枣骝马诉冤》、《英雄格斯尔可汗》等,是传统的好力宝作品。
    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中国蒙古族的现代诗人。原名赛春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1937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东洋大学。1939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蒙古文的诗歌《窗口》。随后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心之友》。 1942年归国后做过小学教师。1945年又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市,入苏联赫巴托高级党校学习。1949年回国,在《内蒙古日报》社工作。1949年以后,历任《内蒙古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和内蒙古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蒙古文诗集《我们的雄壮呼声》、《金桥》、《蓝旗散歌》、《纳·赛音朝克图诗选》,以及汉译诗集《幸福和友谊》、《狂欢之歌》、《红色的瀑布》等。
    巴·布林贝赫(1928- )中国蒙古族的当代诗人和学者。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人。幼年贫苦,曾受到身为民间歌手的母亲的影响,培养了对文学的爱好。第一首作品《圆圆的山峰》,成为1946年前后流行于昭乌达盟的民歌。1948年入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文学艺术院学习,毕业后加入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从事文艺宣传和编辑翻译工作。1958年由部队转业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等职,是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主要作品有蒙古文诗集《你好! 春天》、《黄金季节》、《东风》、《生命的礼花》、《喷泉》、《星群》、《金马驹》、《巴·布林贝赫诗》,以及诗论专著《心声寻觅者的札记》等。
    玛拉沁夫(1930-   )中国蒙古族的当代作家。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少时曾学过 7年蒙古文。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后到内蒙古文工团工作。195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后与人合作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草原上的人们》。1952年曾进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内蒙古文联副主席、《民族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代表性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花的原野》、《玛拉沁夫小说选》,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爱,在夏夜里燃烧》,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下部),电影文学剧本《草原晨曲》(与人合作)、《祖国啊,母亲!》等。
    
    阿·敖德斯尔(1924-   )中国蒙古族的当代作家。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人。1945年参加内蒙古骑兵队,曾任团政治部主任。1948年进入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1956年再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 后来历任《草原》和《花的原野》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等职务。所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的戈壁》、《撒满珍珠的草原》、《月亮湖的姑娘》,短篇小说集《布谷鸟的歌声》、《敖德斯尔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骑兵之歌》(与人合作),散文集《银色的白塔》,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骑士的荣誉》、《蒙根花》(与人合作)等。
    苗族文学中国苗族的文学,是该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在苗族民间文学中,神话古歌(也被称为原始性史诗)占有重要的地位,远古时代先民们对天地形成、万物起源、民族出现及其迁徙演变、部族之间的矛盾斗争等的认知与记忆,多留存其间,《打杀蜈蚣》、《则嘎老》、《居诗老》、《活路歌》等,是神话古歌的代表性作品。苗族传说很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狗取稻种》、《四月八的来历》、《云雾茶》之类的风物传说和《菜粑粑》、《张秀眉》之类的历史传说。苗族的民间故事,可以分为“爱情故事”、“社会斗争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等类别。其中有关机智人物反江山的一组故事异常生动有趣,集中体现着苗族人民的情感与智慧。苗族的爱情叙事诗不仅作品多,而且流传得久远广泛,这类作品中最有影响的,是《仰阿莎》、《俄娇与金丹》、《雄当与配莉》、《久宜和欧金》、《哈迈》等。“劳动歌”、“苦情歌”、“反歌”、“情歌”、“酒歌”、“理歌理词”等,是苗族民间歌谣的不同种类,苗族人民酷爱民歌,几乎在人生的任何一种场合都伴随有传统形式的歌声。在贵州东南部的苗族地区,还流行着一种被称为“嘎百福”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以边说边唱的方式,叙述一些表现生活针砭社会的故事。苗族作家文学的发轫,是以该民族的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一系列优秀作品的问世为标志的,他所创作的小说《边城》、《长河》、《月下小景》等,为苗族文学赢得了很高的荣誉。比沈从文出现在文坛上稍晚的苗族作家,还有紫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苗族的文学创作渐趋活跃,50年代初期,陈靖、伍略的小说作品与石太瑞、潘俊岭的诗作,即已展示出苗族当代作家文学的实力;其后,李必雨、向秀清、石定、吴雪恼等苗族作家又陆续登上文坛,更使苗族作家文学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
    《苗族古歌》中国苗族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一系列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创世神话叙事诗(也被称作原始性史诗)的总称。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根据民间调查所得的资料整理而成的《苗族古歌》,由 4组共13首神话叙事诗组成,总计8000多行。其中的第 1组关于开天辟地内容的古歌,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等 4首,讲述了30多位带有神性的巨人和巨兽共同创造世间万物的故事;第 2组关于人类起源内容的古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等 4首,讲述了苗族的始祖本是古老枫树的故事;第 3组关于洪水遗民内容的古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 2首,讲述了洪水过后人类再造的故事;第 4组关于苗族历史性迁徙内容的古歌只有1首,即《跋山涉水歌》, 讲述的是苗族先民在巨人神的帮助下度过迁徙途中道道难关的故事。《苗族古歌》在演唱上采取“押调”(即以声母相谐)的形式,每句五言,问答体。
    嘎百福 中国黔东南苗族的说唱文学形式。其特点是散文体的说和韵文体的唱相结合,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散文部分用来讲述故事,韵文部分固定用五言押调的形式。嘎百福的内容多涉及爱情、婚姻和社会问题,表达上以讽喻不良现象为主。传统的嘎百福曲目,有《榜藏农》、《娥兰农》、《博翁勇和谷纪妮翁省》、《娥妮与久金》等。
    《仰阿莎》中国苗族的爱情叙事诗。作品流传于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地区,有大约1200行。仰阿莎是一位从水井中出生的清水姑娘,长得如同清水一般地甜美,心肠象清水一般地纯真。但她误信了乌云编造的谎言,嫁给了太阳做妻子。太阳懒惰而且无情,婚后才三天就抛掉仰阿莎去东海边作生意了。太阳一去就是六年,只有家里的长工月亮每天陪伴着仰阿莎。渐渐地,仰阿莎和月亮产生了爱情,他们逃到天边安下家。太阳到得知后,非常恼火,要调解纠纷的理老评判。结果,月亮把本来由他掌管的白天交给太阳做补偿,自己只管黑夜,双方才罢休。无情的太阳得意地说:“我宁愿要江山,不要仰阿莎!”而月亮却得到了仰阿莎,得到了无比珍贵的爱情。
    陈靖(1919-   )中国苗族的当代作家。贵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人。幼时只读过两年私塾。1935年冬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他的家乡时,投身军旅。曾先后在红一方面军人民剧社和四方面军演戏团工作。40年代起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57年发表了与人合作的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其后还陆续创作了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金沙江畔》、诗集《长征路上》、话剧剧本《贺龙前传》和回忆录《往事情深》等。
    

 
    伍略(1936-   )中国苗族的当代作家。原名龙明伍,贵州凯里人。读高中的时侯即爱好文学创作,并发表了根据苗族民间叙事长诗改写的《蔓多朵蔓萝花》。高中毕业后曾做过教育工作。1956年到贵州省文联工作,1962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历任《民族文学》杂志编辑、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麻栗沟》、《绿色的箭囊》,长诗《阿蓉和略刚》,以及多幕剧《枪与镯》等。
    仫佬族文学中国仫佬族的文学,由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种类型的作品组成。在仫佬族的神话中,有创造人类神话《婆王神话》、天地起源神话《天是怎么升起来的》和洪水遗民神话《伏羲兄妹》等。而《三界的传说》、《吃虫庙与吃虫节》、《风雨亭的传说》、《望郎石》等,则是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在仫佬族的民间故事中,动植物故事和带有幻想色彩的生活故事很多,《兔子请猴摘桃》、《公鸡、蜈蚣和马鹿》、《鹧鸪和斑鸠》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高尚的道德观,《侬达搬山》、《龙女和旺哥》、《七妹和蛇郎》等故事在虚幻的情节氛围里展现了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仫佬族的民歌,按照演唱风格来区分,有“随口答”(即兴创作的短歌)、“古条”(传统的叙事长歌)和“口风”(以口角、讽喻为主的歌),按照所表现的题材来区分,又包括“农事歌”、“风俗歌”、“苦歌”、“情歌”、“时政歌”、“儿歌”和“叙事歌”等多种;另外,在仫佬族民间传统的“依饭节”法事活动中,还存在着一种由唱师们依照唱本演唱的“唱师文学”,其中《白马姑娘》、《十劝人》等都是流传久远的作品。仫佬族的作家文学,最初出现于19世纪的中后期,潘继岳、罗荫南等人当时用汉文撰写的碑记散文和诗作,至今仍有少量保留。20世纪上半叶,仫佬族的文人创作以诗人龙谢兰的成绩最为突出,他的《十年吟咏集》收有旧体诗作240余首,其余不乏抒发高洁情操和表达爱国激情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仫佬族的作家文学有了较大发展。50年代,诗人包玉堂首先以《虹》和《回音壁》等作品,唱出了民族的新声;继之,刘名涛、龙殿宝、潘琦、海涛等人的创作,更为仫佬族作家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包玉堂(1934-   )中国仫佬族的当代诗人。广西罗城人。出身贫寒,曾读过一年私塾、两年半小学和半年中学。1949年入庆远专区行政干部学校学习。其后参加过土地改革工作,当过小学教员。1955年发表长篇叙事诗《虹》,从而成为仫佬族当代有影响的诗人。1963年起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工作。历任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等职。其代表作尚有诗集《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
    纳西族文学中国纳西族的文学,既有传统形式的民间文学,也包括自明代开始出现的作家文学。最早出现于纳西族文学中的,是原始的劳动歌谣和各种有关宇宙万物生成的神话。至今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打稗子歌》、《猎狗追马鹿》等歌谣,据认为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诗歌余音。《创世纪》等保留于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典籍中的神话,以及留存于民间的《太阳月亮的来历》、《黑底干木女神》、《月其嘎尔》等作品,构成了纳西族结构庞大的神话体系。被称作纳西族英雄史诗的《黑白之战》,也是一部记录于东巴教典籍中的著名的长篇作品。另外一部保存在东巴经中的作品《鲁般鲁饶》,则是一部长篇的民间爱情叙事诗,描述了纳西族青年恋人为追求爱而殉情的动人故事。纳西族的“传统大调”中,还有《猎歌》、《赶马调》、《蜂花相会》、《牧羊歌》等数量颇多的爱情叙事诗。民间小调,是一种即兴的歌谣,没有固定的唱词,所唱的内容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纳西族的传说中,关于玉龙雪山和泸沽湖等地方风物的作品都相当地生动传奇。民间故事的内容很广泛,有“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和“爱情故事”等多种,而最为人们所喜爱的,是有关机智人物阿一旦与土司统治者做斗争的一组故事。明代初年,随着汉族文化在纳西族上层的影响加大,在纳西族的木姓土司家族中开始出现了个人的书面文学创作,其中成就突出的是木公和木增。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桑映斗、牛焘、扬竹如、妙明等一大批文人的创作,为纳西族作家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20世纪的前期,李寒谷、赵银棠等人的小说和诗文,标志着纳西族新文学的诞生。50年代以后,牛相奎、木丽春、戈阿干、杨世光、王丕震、拉木·嘎吐萨等各个年龄层的作家大量涌现,更为纳西族文学的发展开拓了繁荣的局面。
    木公(1495-1553)中国明代的纳西族诗人。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 云南丽江人。33岁时袭丽江知府(土司)。木公从少年时代即就教于汉族老师,对汉族典籍文化修养颇深,并与杨慎、张志淳、张含等汉族文人交好。出仕前后始终以诗歌创作为人生爱好,共写有1400多首诗作,结成《雪山始音》、《隐园春兴》、《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录》、《仙楼琼华》等6部诗集。木公的诗,以描绘明代纳西族地区风俗民情和歌咏丽江美好河山之作居多,也有一些作品表达了维护国家统一、关注民间疾苦的襟怀,创作风格上展示出比较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木公是开纳西族作家文学先河的人物之一。
    木增(1587-1646)中国明代的纳西族诗人。字长卿,号华岳,亦号生白。 云南丽江人。自幼博闻好学,较早便开始文学创作。11岁时承袭丽江知府(土司)职。至35岁让政于子,到玉龙雪山的南麓过起隐居生活,静心地读书和创作。与汉族文人徐霞客、周月泉、董其昌等曾结下深厚的文缘。木增的诗文作品多收入《云淡墨》、《啸月堂诗》、《山中逸趣》、《芝山云集》、《空翠居集》《光碧楼诗抄》等集子里,约有1000多篇;他的作品中,尚有词作30多首和辞赋20多篇,是在纳西族书面创作中首先涉及这两类体裁的。木增的诗歌,表现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的愿望,在歌颂故乡的自然风光和追求隐逸生活的作品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
    
    桑映斗(1782-1850)中国清代的纳西族诗人。字聚伍,号沁亭。云南丽江人。自幼父母双亡,在家境日趋贫困的情况下,仍发愤读书,学有所成。在中秀才之后,多次应乡试,皆因坚持个人的不拘戒律的写作风格而落榜。在长期的贫困生活境遇下,所创作的大量诗歌作品,切近民情民瘼,反映了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间的社会动荡与黑暗,也抒发了个人深沉的爱国家爱故乡的情感。桑映斗一生创作的诗歌有2000多首,结集为《铁砚堂诗稿》,今只传世4卷414首诗作。另外,在《云南丛书·丽都诗文征》和《滇诗嗣音集》等文集里,尚存有他的部分作品。
    牛焘(1795-1860?)中国清代的纳西族诗人。字涵万,号笠午。云南丽江人。道光乙酉年(1925)优贡,次年赴京城朝考未第。在闲居家乡十数年后,为生计所迫,到昆明谋事,后曾在邓川、镇源、安宁、罗平等地做学官约10年时间。晚年归故里,境遇凄苦。传世的作品,有《寄秋轩吟草》4卷,收入古体诗和近体诗共250多首。牛焘为诗尚真,在大量描绘祖国和故乡山川的作品和对民间疾苦寄托同情的作品里,都体现着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他所创作的组诗《花马竹枝词》对丽江地区(古称花马国)的风情民俗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记录,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牛焘又是一位有成就的古琴艺师,纳西族人将他和马子云合称为“牛琴马笛”。在民间有牛焘晚年为避战乱而在丽江文笔洞内抱琴而亡的说法。
    杨世光(1940-   )中国当代的纳西族作家。笔名阳关。云南中甸人。读高中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60年起在昆明林学院读书,毕业后曾在丽江地区做文化工作。1980年到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担任副总编辑、编审等职。其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散文集《神奇的玉龙山》、《孔雀树》、《爱神在微笑》,故事集《巧断偷马案》,童话集《金沙姑娘》、《七色花水》等,尚整理发表有纳西族的传统长诗《创世纪》和《黑白战争》,同时还参与撰写或主编了《纳西族文学史》、《东巴文化论》、《贝叶文化论》等著作。
    《创世纪》中国纳西族的神话。为纳西族东巴经文中所保留的重要诗体作品之一,长约2000多行。纳西语音译名为《崇搬图》,另一种汉译名是《人类迁徙记》。在纳西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是散文体的相同内容的作品。作品的梗概是:远古时代,天地混沌,阴阳杂乱。终于由真和实相配变成太阳,虚与假相配变成月亮。后来由日光经过多重变化而成为神鸡,神鸡生了九对白蛋,孵化出神和人;由月光经过多重变化而成为黑鸡,生下黑蛋,孵出鬼怪。由白蛋生出的九兄弟和七姐妹分别造出了天和地。山上的妙音与山下的白气交合,生出白露,露变海,海生海蛋,蛋中出来的是人祖恨矢恨忍,他的九世孙是从忍利恩。从忍利恩时代遇到了大洪水,仅有他一人死里逃生。为了繁衍后代,从忍利恩向仙女衬红褒白求婚,但仙女的父亲子劳阿普百般阻挠,欲加害从忍利恩。在衬红褒白的帮助下,从忍利恩渡过道道难关,终于娶走了衬红褒白。二人回到人间,生出了藏、白、纳西三兄弟,他们在父母用秘方祭天之后,分别会操三种不同的语言说话,他们的后代,便是藏族、白族和纳西族。《创世纪》全面展示了纳西族关于世界生成、人类起源、民族派生的原始解说,其内容涉及到远古时代人类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家庭形态、婚姻状况、伦理观念以及纳西族先民的历史性大迁移等多方面,被称为是纳西族的一部创世性的“史诗”作品。
    《黑白之战》中国纳西族的英雄史诗。是纳西族东巴经文记载的重要作品之一,与《创世纪》、《鲁般鲁饶》并称纳西族东巴文学的三大支柱性作品。纳西语音译题目为《东埃术埃》,汉译文的题目也写做《东术争战记》或《黑白争战》。其故事大意是,远古时代由上方的喃喃妙音与下方的嘘嘘瑞气结合变成的白蛋,演化出米利东主和东族的天地日月山川。而妙音与瑞气结合变成的黑蛋,则演化出米利术主和术族的黑天黑地。为了一棵米丽达吉神海边的神树,东和术结下了仇怨。于是术主偷去了东族所居白界的日月。东主找回了日月,并把试图再来偷盗日月的术主的儿子铡死。术主率兵攻东族,又被东主的儿子阿璐战败;于是术主让女儿茨姆以美人计诱捕了阿璐。茨姆与阿璐真心相爱,生了两个孩子,可是阿璐仍不肯降。术主杀了阿璐。阿璐之子回到东主之处报信,东主在天兵天将帮助下,终于彻底战胜黑魔术主,使日月光明永驻,使东族获得了长久的繁荣。这部产生于纳西族历史上父系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诗体作品,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和象征性的艺术手段,表达了纳西族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和战胜邪恶的气魄。
    《阿一旦的故事》中国纳西族的民间故事。是一组以阿一旦为主人公的故事的总称。这组故事包括《木家败》、《公喜?母喜?》、《三口疯猪》、《爬粮架》、《学狗叫》、《张飞杀岳飞》、《阿一旦的诗》、《一个石头三两油》、《拜年》等共40多篇作品。其中多数作品讲述的是机智、幽默的纳西族农民阿一旦与丽江木土司之间斗智并且捉弄和惩罚了木土司的故事,也有一些作品是表现阿一旦为民申张正义而嘲弄木土司的故事,另外还有少量作品是阿一旦与其他地方上的恶势力做斗争的故事。这组故事个个短小精悍、妙趣横生,赞美了劳动者的聪颖智慧,讽刺了统治者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纳西族下层人民的爱憎情感。相传阿一旦本是清代道光、嘉庆年间丽江黄山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聪明机智,时常以各种方式捉弄土司,并因而遭迫害出逃多年。但是,自清代后期广泛流传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阿一旦的故事》,则早已不再拘泥于他的实事,而是经过群众高度概括后形成的寄托着人民理想的艺术典型了。
    
    怒族文学中国怒族的文学,以该民族民间长期流传的口头文学为主。怒族的神话,涉及到宇宙生成、人类起源、民族出现及迁徙等重大题材。相传远古时代,天地几乎连在一起,是巨人出来才把天地分开;在一场大洪水过后,世间只剩下了兄妹二人,他俩为了寻找其他存在的人,分头向北和向南走,许多年后二人也没有找到其他人,再相见时因为彼此都已白发斑斑而无法相认,在各自掏出分手前带走的半把木梳后才认出是兄妹。哥哥只好向妹妹求婚。妹妹要哥哥一箭射中针孔才肯答应,哥哥做到了,二人于是成婚,生了七男七女,这些孩子的后代,迁移到七条江畔去生活,便分别是怒族、独龙族、汉族、藏族、白族、傈僳族和纳西族。怒族民间还流传有一些动物图腾神话,把老虎、蜂、蛇等说成是有关氏族的始祖。怒族的民间故事十分丰富,《人和妖精交朋友》、《老妖婆的死》等讲述了人与鬼怪之间的斗争;《两朋友》、《两父子》、《两兄弟》、《两姐妹》等表现了私有制出现后具有不同观念的人之间的冲突;《谷玛楚与吴地布》、《七星姑娘》等则以爱情、婚姻为题材;此外,孤儿故事和动物故事在怒族民间故事中也比较多。在怒族民歌中,表现传统民俗生活场景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猎人调》歌咏了狩猎生产的情形和获得猎物后的喜悦;《龙潭》唱出了本民族由狩猎到农耕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盖房子的歌》、《收包谷调》再现了相关的劳动内容;《求婚调》、《出嫁》、《逼嫁》、《迎亲调》等颂扬了青年男女间的真挚爱情,控诉了旧式婚姻制度下产生的社会悲剧。
    普米族文学中国普米族的文学,以民间文学作品为主,其中包括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民歌等。《捉马鹿》,是一篇表达普米族祖先对世界起源认识的神话,说巨人简箭祖在天神赠给的红狗、白狗、金狗、银狗、铜狗、铁狗的帮助下,射杀了一只马鹿,把马鹿的头割下来造了天,马鹿的两只眼睛分别变成了日和月,牙齿变为星星,马鹿的血撒出来形成了海子,马鹿的皮形成了大地,马鹿毛成了草木,马鹿的心变山、肝和肺变湖、大肠变江河、小肠变道路,世间万物就是这样出现的。另外,在普米族民间,还流传着《兄妹结合》、《洪水滔天》、《什撰何大祖》等神话作品。《月亮上的红花树》、《火把节》和《百褶裙的来历》等,是有关自然风物和民族习俗的传说,其中体现着普米族人民传统的道德和理想。在普米族的民间故事中,把动植物人格化而做为故事主人公的作品很多,《狮子与小兔》、《青蛙与姑娘》、《虎养子》等,都有主题明确、哲理深刻的特点。《黑母牛》是一则著名的普米族童话故事,说的是有个狠毒女人,用魔法把小黑妞的妈妈变成了黑母牛,并且杀了黑母牛,而自己成了小黑妞的后妈;一次,王子在各地选妻子,黑母牛骨头变成了美丽的服饰和骏马,装备上小黑妞,使她中选了;后来小黑妞的后妈被马蜂蜇死,她的亲妈也复活了。普米族具有悠久的民歌传统,“风俗歌”、“仪礼歌”、“情歌”和“时政歌”各成体系。普米族的祖先曾信奉有着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在民间祭祀场合演唱的《祭祀歌》、《祭山神歌》、《祭锅庄》等歌谣,都是民族初民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真切记录。《熊巴佳佳和他的伙伴》是一篇民间的叙事诗,讲述了一群年轻人被征去当兵而大多数人战死于疆场,而他们的亲人却仍在时时盼望他们归来的故事,风格十分凄切哀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普米族民间开始出现和流传一些歌唱新生活的民间歌谣。
    羌族文学中国羌族的文学,主要是传统的民间文学,同时也包括晚近时期出现的作家文学。在民间文学中,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和民谣等类型的作品都有流传。羌族神话中讲,古时候有一只猴子上天玩耍弄翻了盛水的金盆,造成人间洪水滔天;灾后,大地上只留下姐弟二人,他们因滚两扇磨盘相合而感知天意,彼此结合,生了一个奇怪的肉坨;弟弟把肉坨砍碎撒向各处,结果次日天亮,发现各处炊烟升起,人类于是又得到了繁衍。羌族民间传说很多,《太子坟》、《黑虎将军》、《铁老鸦》、《黄金湾》、《维城的由来》等,分别反映着羌族的历史事件和观念形态。《人和人熊的故事》等讲述人与动物间关系的故事,是羌族民间故事中比较古老的作品,表现了早期人类用自己的智慧战胜无智慧可言的动物的情形。《青蛙花》等故事,则通过奇异的幻想情节,展示了人民群众赞颂纯朴美德、批判虚假行径的道德规范。叙事诗《羌戈大战》是一部描述民族先民历经迁徙和战争而获得生存的作品,另一部叙事诗《斗安珠和木姐珠》则歌颂了男女青年为了纯真的爱情而斗争的精神。在羌族的民间歌谣中,“祭祀歌”、“劳动歌”、“山歌”、“酒歌”、“情歌”和“喜庆歌”等门类的作品都比较多,有用羌语演唱的民歌,也有用汉语演唱的民歌,用羌演唱的民歌在形式上采取押脚韵的方法。羌族的书面文学,是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问世的,该民族青年作家的作品已经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撒拉族文学中国撒拉族的文学,以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主,另外也包括有晚近阶段出现的作家文学创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小型戏剧,构成了撒拉族的民间文学。神话《阿腾其根·麻斯睦》,描述了年轻的猎人麻斯睦与仙女古尼阿娜由爱恋而结合,又与九头魔怪莽斯罕尔进行殊死搏斗并取得胜利的情形,赞颂了追求幸福与战胜邪恶的撒拉族传统美德。《骆驼泉》、《格塞日和阿依阿娜》、《韩二个》等,是撒拉族的民间传说,其内容涉及到民族起源、英雄人物等方面。撒拉族的民间故事中,童话作品《巴斯巴家》说的是善良的老虎帮助贫穷的樵夫娶来美貌公主的故事,《阿古尕拉姐》说的是财主女儿与青年长工之间产生爱情被破坏后而双双死去的悲剧故事。在撒拉族的民歌中,“花儿”和“玉儿”是比较重要的两种类型。撒拉族的“花儿”属于中国西北地区“花儿”民歌中的河湟“花儿”,用汉语演唱;“玉儿”则是用撒拉语演唱的一种富有撒拉族特色的歌谣;另外,撒拉族的民歌还有“劳动号子”、“哭婚调”和“祝祷词”等形式。撒拉族的民间戏剧作品,保留下来的有《对依委纳》(即骆驼戏),多在婚礼上表演,剧中共有四个演员,二人饰演骆驼,一人饰演拉骆驼的阿訇,一人饰演蒙古人;剧情主要是由蒙古人和阿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撒拉族从中亚迁徙来到中国西北部循化地区的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撒拉族的书面文学开始发轫,一些撒拉族的青年作家已经出现在中国多民族的文学队伍中间。
    
    撒拉曲儿中国撒拉族的民间歌谣形式。又叫作“玉儿”。是一种用撒拉族语言演唱的民歌,歌词简短凝练,间或出现古代的撒拉族语汇;在曲调上采取一歌一曲,有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特点。在题材上,多用以表现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而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代表性的作品有《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巴尕》、《艳姑居固毛》、《皇上阿吾尼》和《尕格尕耶乃安》等。后来有的曲调也被套用于新词来演唱,例如用《巴西古溜溜》曲调编唱的《新循化》,也已成为撒拉族地区流行的民歌。
    《骆驼泉》中国撒拉族的民间传说。传说叙述了撒拉族的先人从中亚的撒马尔汗出发,途经雪山、沙漠、草原而终于来到中国西北地区的循化街子定居的过程。据说在撒拉族先人刚到循化街子的时候,当地没有任何水源。这时,一匹随主人一同来到这里的白色骆驼就地化为一尊石头骆驼,并从嘴里流淌出清洌甘甜的泉水。于是,撒拉族的先人就在这里留居下来,并且繁衍了自己的民族。《骆驼泉》的传说,一直流传在撒拉族居住的循化、化隆等地区,在该民族的民间戏剧《对依委纳》中也有表现。
    畲族文学中国畲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作家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成。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关民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作品异常地引人注意,这一题材的作品既有韵文体的神话古歌《盘古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体的神话《高辛与龙王》和《三公主》等,这些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的作品,讲述了畲族祖公龙麟因在争战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繁衍出畲族后代的故事。畲族的叙事民歌,还有《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在内容上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间的灾异事变等重要题材。“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是由近两个世纪以来畲族中懂汉语的歌手将汉族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叙事歌,如《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以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编写的“小说歌”作品,如《钟良别》、《钟景祺》、《蓝佃王》等。畲族的民歌也被称作“山歌”或“杂歌”,可以用来达到叙事、说理、咏物、抒情等多方面的目的,其中包括“劳动歌”、“情歌”、“风俗歌”、“时政歌”等门类,艺术上有语言质朴明快、音韵和谐悦耳的特点。畲族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莲》、《天眼重开》、《黄藤镯和毛竹筒》等。而流传于畲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卖炭》、《石牛》、《拾元宝》等,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道德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随着畲族作家文学的出现,畲族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盘古歌》中国畲族的民间神话古歌。又名《盘瓠王歌》、《高皇歌》、《祖公歌》。流传于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东部的畲族聚居区,是一部有关畲族起源的带有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韵文体神话作品。其情节大意是:上古时代,高辛皇帝掌管人间,皇后患耳疾三年,从中取出一条似蚕的虫子,放在盘子里三昼夜,竟变成一条周身五色斑斓的龙犬。高辛皇帝很喜爱这条龙犬,取名为“盘瓠”。一次,番王发兵来犯,高辛王在无奈之时,张榜求将,并许诺凡能退敌者可娶三公主为妻,并可得皇位。盘瓠闻讯而去,将番王头颅咬下带回,并大败敌兵。高辛皇帝因盘瓠是只犬,而不忍心把女儿嫁与。有臣子献计:将盘瓠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使之变成人形。谁知只到第六天,皇后心急而打开了金钟,盘瓠只得了人身却没有使犬头变形。三公主为不使父皇失信,与盘瓠结了婚,生了三男一女。后来,三男分别姓了罗、蓝、雷三姓,女儿姓了钟姓。他们的后代,便是后世其中绝大多数人姓罗、蓝、雷、钟四种姓氏的畲族。在畲族地区,还流传有题为《麟豹王歌》的神话古歌,其内容与《盘王歌》略有差异。
    水族文学中国水族的文学,以该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为主,也包括一部分书面文学创作。水族的神话,大多以韵文体的古歌形式出现,也有少量散文体的作品,这些神话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开天辟地》、《恩公开辟地方》、《拱恩点恒》等作品为代表的表现开天辟地内容的神话;第二类是以《造人歌》、《人类起源》等作品为代表的反映人类起源内容的神话;第三类是以《瓮古下与瓮古裸》、《人龙雷虎争天下》等作品为代表的叙述氏族争战内容的神话。在水族民间广泛流传的各式各样的传说,涉及到民族的古代迁徙、民间的岁时礼仪风俗、民族的物产用具和历史上的社会斗争等多方面。水族的民间故事也很丰富,《樵夫和龙女》和《鸡冠石》等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贫苦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叽啾怪》和《阿东与阿西》等体现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望郎榕》和《金凤凰的故事》等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而不懈追求的精神,《踩脑壳要猪崽》和《骑木马的女婿》等则展示了下层人民的聪慧与幽默。水族的民歌,包括“劳动歌”、“情歌”、“苦歌”等类别,同时,水族还有由“双歌”和“蔸歌”组成的民间说唱文学。水族书面文学的最早作品,大约可以追溯到清代末年潘文秀所创作的一首题为《一两五》的七言古诗。20世纪上半叶邓恩铭、潘一志的诗歌作品,在水族文学的发展中曾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水族的作家文学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潘毓章、石尚竹、石尚彬、潘朝霖等人的作品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塔吉克族文学中国塔吉克族的文学,不仅包括该民族的传统样式的民间文学,也包括由塔吉克作家们创作的书面文学。一则流传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神话传说讲述,从前有个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牧羊姑娘,为了爱情,他决心去采摘慕士塔格峰顶的仙花,却遭到了守花神女的阻拦;不得以,小伙子把采花原因如实说出,神女为之感动,将仙花拱手相赠;小伙子得到了爱情,而神女却因得罪上苍而被锁在山巅,她的泪水化作冰川,黑发变白化作山头的皑皑雪冠;世代的塔吉克人走过慕士塔格山峰脚下,无不为之肃然起敬。塔吉克族的民间故事传奇而生动,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鹰笛》、《吾拉兹英雄》、《公主堡的故事》、《可靠的朋友》、《白宝石》等等。叙事长诗,是塔吉克民间文学的重要分支,《鹰隼》、《白鹰》、《我是一个信徒》、《蓝光》、《沙枣飘香》、《受苦人》、《西琳江》等,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劳动歌”、“礼俗歌”、“情歌”等类别的大量民歌作品,构成了塔吉克族民歌的总体,这些民歌具有音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特征。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的书面文学,是从近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在塔吉克族的作家文学宝库中,鲁其克的长诗《白鹰》、《红手帕》和托合提玛玛奇的长诗《婚礼上的宝剑》、《伯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塔吉克族的作家文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诗人买买提肉孜、塔比力迪·吾守尔和剧作家木尼·塔比力迪的创作,为塔吉克族文学赢得了新的荣誉。
    
    塔塔尔族文学中国塔塔尔族的文学,是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民间故事,是塔塔尔族民间文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先民留传下来的早期故事,多带有鲜明的幻想色彩,常常围绕主人公将被恶魔抢走的国王之女夺回来并且随后与恶魔进行殊死斗争来展开,表达了塔塔尔族人民追求社会公正的理想和愿望,《第十一个艾赫买特》、《狩猎的小伙子》、《金苹果》、《神魔》等都属于这一类故事。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中,《白狼》、《三份礼物》等故事,体现了塔塔尔族祖先的图腾崇拜意识,而《山羊和狼》、《熊和狐狸》等,则是人类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关系的曲折反映。塔塔尔族的民间歌谣相当丰富,“情歌”、“婚礼歌”、“生活歌”等门类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塔塔尔族的民歌各有独特的曲调,象《阿斯勒牙尔》、《哈孜哈那特》、《赛哈拉之歌》、《沙尔曼河》等还有固定的歌词。塔塔尔族的作家文学,有着倾向于民主进步的优良传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在塔塔尔族诗坛的著名诗人阿布都拉·托哈依,曾以其富有战斗性的诗篇,反抗黑暗统治,歌颂人民的斗争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塔塔尔族的文学创作队伍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代表性的作家有格拉吉丁·欧斯满等。
    土族文学中国土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型的作家文学共同组成。民间叙事长诗,在土族的传统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登登玛秀》、《拉仁布与且门索》、《祁家延西》、《布柔有》、《太平哥》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登登玛秀》是一部流传很广的悲剧叙事诗,描述了一个远嫁的姑娘遭到公婆的虐待,无奈之下只好托一只叫作“登登玛秀”的小鸟带信给故乡的母亲,待母亲赶来,女儿已身着破衣烂衫上吊自尽了。这首叙事诗反映了在昔日封建婚姻制度下土族妇女的凄惨命运。土族的民歌,可以分为“家曲”和“山歌”两大类。“家曲”是在家里唱的歌,包括“问答歌”、“舞蹈歌”、“婚礼歌”、“赞颂歌”和“儿歌”等类型。而“山歌”则主要是男女青年之间所唱的情歌,其中既有用土族语言唱的传统情歌,也有用汉语唱的河湟“花儿”。土族的民间故事很丰富,《蟒古斯》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如何识别恶魔蟒古斯的真面目并与其进行殊死搏斗的情形,《被母亲抛弃的三姐妹》是一篇反对男尊女卑陋习的作品,《红水沟的传说》体现了土族人民反抗贪官污吏等地方恶势力的英勇精神,此外,土族民间故事的优秀作品还有《孔雀》、《贪婪的鸟王》、《想吃太阳的鸠》等。20世纪的后半叶,土族的作家文学开始出现,鲍义志等青年作家的创作,为土族文学的发展铺设了新的道路。
    《拉仁布与且门索》中国土族的民间叙事诗。全诗长 300余行。故事说的是,少女且门索爱上了她哥哥家的青年牧工拉仁布,二人私定终身,却遭到且门索嫌贫爱富的哥哥的极力阻止。双方各不让步,且门索的哥哥竟凶残地杀害了拉仁布。火葬拉仁布的时候,连烧三天三夜,尸体仍然未被烧燃。且门索悲痛之至,把自己所有的服饰都扔进大火,然后纵身跳进火中。二人的尸体瞬息间烧成灰烬。且门索的哥哥把他们的骨灰分葬在河的两岸,两岸长出的树竟隔岸相互连接;且门索的哥哥又将树砍掉用火烧,烟火中飞出两只鸳鸯,把且门索哥哥的眼睛啄瞎了,然后,两只鸳鸯飞回到他们最初相爱时的牧场。这部作品流传于青海省土族聚居的地区,除了韵文体的叙事诗外,还有韵文散文相杂体的和纯散文体的作品流传。
    《祁家延西》中国土族的民间叙事诗。全诗长 200余行,流传于青海省土族地区。作品描述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将祁延西,在外寇入侵的时候,毅然统率所部出征迎敌的故事。在他决定出征时,他的妻妾和部下都因其年迈而极力劝阻,他为了保卫家乡和民族,坚决地出发。在与敌作战时,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工于计谋,终于大胜敌军,凯旋而回。不料在回师途中,遭人毒箭暗算,壮烈牺牲。这篇叙事诗体现了土族人民崇尚英雄主义精神的民族传统。
    土家族文学中国土家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的宝库中,《梯玛神歌》(又名《社巴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一部由历代土家族的“梯玛”(即敬神的人)和民间歌手不断加工和填充而完成的神话古歌,多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演唱。《梯玛神歌》由4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讲述了远古时代洪水滔天、人类再造、日月重光等重大事件的过程;第 2部分叙述了土家族先民所经历的大迁徙;第3部分记载着从前土家族人民劳动生产的种种情形;第4部分则由土家族的一系列古老的故事组成。与《梯玛神歌》不同的,是土家族群众在民间祭祀活动之余跳舞时所唱的“摆手歌”,这类民歌是即兴抒情的短歌,具有浓重的山乡艺术风味。此外,“情歌”、“哭嫁歌”、“劳动号子”等,也都是土家族传统民歌中颇具特点的品类。《锦鸡》和《一根藤》,是土家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两首作品都是以爱情故事为题材。土家族的神话,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张古老制天和李古老制地》、《卵玉射太阳》、《巴务相》等。民间传说,则以《吴著冲霸占上湖南》、《向老官人》、《田好汉》、《杯子岩》等为代表作。土家族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其中最具艺术光彩的,是那些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和妇女命运的故事,同时,反映下层劳动者与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也有不少。土家族有自己的作家文学传统,田泰斗、彭勇行、田舜年、彭秋潭、向晓甫等古代诗人的作品,曾在土家族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较大影响;20世纪下半叶,该民族的作家文学又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汪承栋、孙健忠、蔡测海、颜家文、李传锋、田瑛等人的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锦鸡》中国土家族的民间叙事诗。故事大意是:有个名叫春哥的孤儿,10岁时就卖身到土司家里当长工,受尽了欺凌和奴役。有一次,他进山打柴,从蟒蛇的嘴边救出了一只锦鸡。锦鸡于是变为一个姑娘来报答春哥。因为有了锦鸡姑娘的赠予,春哥为10位长工兄弟和自己都赎了身,有了自己的田园。随后,春哥又娶锦鸡姑娘为妻。新婚之夜,罪恶的土司要对锦鸡姑娘施行初夜权,反被锦鸡姑娘用法术把他变成了床下的踏板。整篇叙事诗共 720行,表达了“千本故事万本经,都是善恶两相争”的观念,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痛恨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作品中也包含着对旧日土家族各类民间习俗的展示。
    彭秋潭( 1748-1808 )中国清代的土家族诗人。湖北长阳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举,自34岁起进入仕途。文学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业绩,是一生写了68首《竹枝词》。这些《竹枝词》模拟民歌的风格,或歌咏鄂西地区的山川景物,或状写当时土家族民间的社会风俗,或描绘清代中期他所处的环境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命运,艺术上具有用语浅近晓畅、格调朴素明快的特点。
    汪承栋(1930-   )中国当代的土家族诗人。湖南永顺人。1950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年后转业,到中南民族歌舞团做创作员。其后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员、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西藏分会副主席等职务。195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的作品有诗集《雅鲁藏布江》、《边疆颂》、《高原牧歌》、《拉萨河的性格》,散文特写集《昆仑山下的明珠》,长诗《黑痣英雄》、《雪莲花》、《雪山风暴》、《月夜》,诗歌散文集《从五指山到天山》等。
    孙健忠(1938-   )中国当代的土家族作家。湖南乾城人。1955年毕业于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在溆浦县当小学教师。195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并到县报社做记者工作。196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留在记忆里的故事》、短篇小说集《娜珠》、中篇小说集《五台山传奇》、儿童文学集《小水獭的遭遇》、中篇小说《甜甜的刺莓》、中短篇小说集《乡愁》、《猖鬼》,长篇小说《醉乡》等。
    蔡测海(1954-   )中国当代的土家族作家。湖南龙山人。1976年从卫生学校毕业后,做过医生、教师和广播电台的记者。1984年进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作家班读书。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性的作品,有散文《刻在记忆的石碑上》,短篇小说《远处的伐木声》、《麝香》,小说集《母船》、《穿过死亡的黑洞》、《今天的太阳》等。
    佤族文学中国佤族的文学,其主体是民间世代传承的口头文学,同时,也包括有该民族新型的作家文学。流传久远的神话《司岗里》,反映了佤族祖先对宇宙生成和人类起源等洪荒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认识,认为是吉力神造了地,路安神造了天,日月、万物和人类也都是这两位神创作的,同时,还对火种、谷物、房屋等起源以及佤族古老的剽牛、砍头祭神习俗做了解释。佤族的民间叙事诗《岩惹惹木》,讲述了善良的孤儿岩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娶来龙王的女儿,并战胜企图霸占其妻的王子的故事。在佤族的民歌中间,“劳动歌”和“习俗歌”相当丰富,《下种歌》和《猎歌》唱出了播种和狩猎生产的过程,表达了对勤劳美德的赞颂;《砍头歌》和《祭神歌》则洋溢着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浓重气息。“情歌”是佤族民歌中的又一大类,长约 250行的《恋歌》以及《我们奔向美好的地方》、《我们永远相好》等长篇情歌,传达出佤族青年男女对忠贞爱情的不渝追求。佤族的民间故事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的动植物故事,《老倌和鳄鱼》、《黄牛水牛和豹子》、《谷子就是金子》、《骄傲的老虎》、《爱漂亮的马鹿》等等,无不生动传神,带有鲜明的社会意义。近代以来,佤族人民和中国西南边疆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祖国领土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愚蠢的英国兵》、《炉房银厂的斗争》、《偷渡滚弄江》等历史故事记载下了当时的有关斗争情景。自20世纪80年代起,佤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董秀英等青年作家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乌兹别克族文学中国乌兹别克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种类型的作品。史诗和民间叙事诗,在乌兹别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阿勒帕米斯》、《坟墓中生的孩子》、《尤玉甫别克和艾合买特别克》、《罗鲜》、《塔依尔和祖赫拉》、《昔班尼可汗》等许多作品,都在民间广泛流传。史诗《坟墓中生的孩子》共包括40部长诗,描写了乌兹别克的民族英雄为捍卫故乡和人民所进行的长期艰苦的斗争,其中有些章节据说产生于伊斯兰教在乌兹别克族中间传播之前。乌兹别克族的民间故事可以分为“世俗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门类,其中《七位姑娘》、《达尼汗》、《夏里热甫与夏塞乃姆》、《美丽的公主巴努》等表现爱情题材的作品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乌兹别克族的民歌,有“劳动歌”、“风俗歌”、“情歌”等种类,“情歌”中常见的是抒情组诗,这些组诗一般的是由10至12首诗歌组成,而最多的可以由150至200首诗歌组成。乌兹别克族具有自己的作家文学传统,阿塔依、萨卡克、鲁提菲、纳瓦依等许多古代作家,都在乌兹别克族的文学史册上留有重要的成就。20世纪40年代的优秀诗人波拉勒·艾则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活跃于文坛的乌兹别克族作家们,又为该民族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维吾尔族文学中国维吾尔族的文学,由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构而成。在民间文学中,史诗和叙事诗占有突出的位置。《乌古斯传》被看成是一部古老的散文体的史诗作品,讲述的是乌古斯可汗英勇争战促成建立统一汗国的事迹;同时,11世纪成书的《突厥语大辞典》也收录了一些维吾尔族史诗的片断。爱情题材的叙事诗是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中最富有艺术光彩的类型,《艾里甫和赛乃姆》、《塔伊尔与祖赫拉》等都是其中的名篇。另外,维吾尔族的民间叙事诗中还有象《赛依特诺奇》之类的反映人民反抗黑暗统治内容的作品。维吾尔族是个爱好民歌的民族,“劳动歌”、“历史歌”、“生活歌”、“礼俗歌”、“情歌”等门类中,都有许多久远流传而不衰的优秀作品。在深受群众欢迎的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中,利用弹唱的形式来传播本民族的史诗、叙事诗和民歌的情景,是十分常见的。民间故事,在维吾尔族的口承文学中,是另一个重要的类别。《阿凡提的故事》是在维吾尔族中间家喻户晓的一组机智人物故事,该民族的机敏幽默的文学风格在这组故事里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此外,描述劳动者与剥削者做斗争的故事《聪明的姑娘和残暴的可汗》、《桑树下的荫影》,表现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的故事 《三条遗嘱》、《四个抽麻烟的懒汉》等,也是民间故事中的代表性作品。维吾尔族的作家文学创作,有着相当悠久的传统,其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大约出现于公元7至8世纪,之后又经历了突厥汗国—回纥汗国时期、高昌回鹘汗国—喀拉汗王朝时期、察合台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的充分发展,作家人才辈出,作品异彩纷呈。“鄂尔浑碑铭文献”是至今保留的维吾尔族早期典籍,其中某些作品已经显示出浓郁的文学色彩。 9世纪中叶,维吾尔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为书面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吐鲁番歌谣》、《摩尼赞美诗》、《恰希塔尼·伊力克伯客》等文学作品应运而生。至10世纪之后,维吾尔族的一些古典名著相继产生,其中包括马合木德·喀拉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艾哈买提·尤格纳克的《真理的入门》和艾哈买提·亚萨惟的《箴言集》等。13至18世纪,维吾尔族的重要作家,有拉布乌孜、阿塔依、赛喀克、鲁提菲、纳瓦依、赫尔克提、翟黎里、诺比提等等。由18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9世纪,是维吾尔族文学发展的近代时期,尼扎里的爱情长诗《热比亚与赛丁》、毛拉·毕拉勒的长诗《中国土地上的圣战》,以及古木纳木、凯兰代尔、萨布里、毛拉·夏克尔、泰介里等人的作品,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黎·穆塔里甫、阿不都哈勒克·维吾尔、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坦木、祖农·哈迪尔和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等人,以他们带有鲜明进步意义的作品,为维吾尔族新文学的诞生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维吾尔族文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尼米希依提、艾合坦木、铁依甫江、克里木·霍加、祖农·哈迪尔、克尤慕·图尔迪、祖尔东·萨比尔以及穆罕默德·巴格拉西等,成为了这个时代维吾尔族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
    《乌古斯传》中国维吾尔族的英雄史诗。也称作《乌古斯汗传说》。作品大约产生于公元 8世纪左右,经过在民间的长期流传、加工和丰富,至13世纪后期以回鹘文整理记录,并以手抄本的形式继续流传。史诗由两个部分组成,第1 部分描述了英雄乌古斯的诞生和成长,内容包括喀拉可汗皇后阿依可敦生下奇特英武的乌古斯,乌古思迅速长大并在放牧狩猎中消灭凶恶的独角兽,乌古斯在打猎过程中先后娶到天上美女和林间美女并由她们生下 6个孩子;第 2部分表现了乌古斯南征北战的英雄经历,内容包括乌古斯即可汗位,乌古斯战胜乌鲁木汗所部及先后征讨女真、身毒、唐兀惕、夏木、马萨尔,乌古斯在年迈之后将国土分给儿子们。这部史诗中收入了维吾尔族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所记述的内容中充分体现着维吾尔族祖先的宗教信仰、习俗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故而被看作是研究维吾尔族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的重要资料。
    《阿凡提的故事》中国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在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等民族中也有流传。是一系列以纳斯尔丁·阿凡提这一机智人物做主人公的故事的总称。这些故事多以聪明智慧的阿凡提嘲笑和战胜统治者剥削者为内容,也有部分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对人民内部某些人缺点的善意讽刺和批评。《阿凡提的故事》集中地体现出人民的爱憎立场和是非观念,体现出维吾尔族群众中蕴藏的乐观、幽默、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至今已在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间搜集到的作品,达数百篇之多。1958年以来,中国的各出版社已出版维、汉、哈萨克、藏、蒙古等文种的《阿凡提的故事》近20种。
    《突厥语大辞典》中国维吾尔族的大型语言文学工具书。由语言学家、文学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于1072年至1074年间写作完成。书中共收入条目7500余条,内容涉及广泛领域,以极其丰富的语言资料介绍了古代喀拉汗王朝时期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政治、道德、习俗等方面的情况。所辑入的文学作品,也相当丰富和有价值,其中包括有若干首“猎歌”、“战歌”、“季节歌”、“仪礼歌”、“情歌”、“挽歌”以及谚语、格言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训诫劝喻双行诗之类的书面文学作品。《突厥语大辞典》在古代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维吾尔文的译本。
    
    《福乐智慧》中国维吾尔族的古典长诗。作者尤素甫·哈斯·哈吉甫(1018?-?)是维吾尔族的诗人、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在喀什噶尔的喀拉汗王朝供职。《福乐智慧》以阐发治国兴邦之道为主题,于1969至1970年完成,被作者奉献给当时喀拉汗王朝的君主。这部长诗的维吾尔语音译题目为《库达德库·比力格》,意为“给予幸福的知识”,是一部主题鲜明的政治劝喻诗。作品塑造了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和苦行僧“觉醒”共 4个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示了作者呼吁正义、追求幸福、崇尚知识和希望君主以善德安邦的思想主张。《福乐智慧》正文有诗1300余行,按照维吾尔族传统的阿鲁孜诗律,以双行体的形式写成。作品流传至今有3种不同的早期抄本,分别存于奥地利、埃及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中国出版的《福乐智慧》,主要有198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编的拉丁字母原文转写和现代维吾尔语诗体译文的合刊本,以及1986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的汉文本。
    《艾里甫与赛乃姆》中国维吾尔族的民间叙事长诗。故事大意为:艾里甫和赛乃姆分别是丞相的儿子和国王的女儿,二人出生前曾被各自父亲指腹为婚,长大了彼此也培养起了纯真的爱情;后来丞相死去,艾里甫家道转向贫贱,国王便撕毁婚约,并将艾里甫流放他乡,最后,艾里甫和赛乃姆为了爱而双双殉情。作品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歌颂忠贞爱情、追求生活幸福的精神世界。这篇长诗的故事原型起源于古代中亚地区,后来不仅在中国的维吾尔族中间有多种异文流传,同时,在中亚的乌兹别克、阿塞拜疆、土耳其等民族中也有流传。
    鲁提菲(1366-1465)中国古代的维吾尔族诗人。原名艾拜都拉。 据多数学者推测,他出生于喀什噶尔,一生中的大半时间在呼罗珊汗国的首府亦鲁(今阿富汗的赫拉特)生活。鲁提菲是一位可同时用波斯文和维吾尔文写作的“双语作家”,其创作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门类,完成有20多部著作,但迄今仍能见到的只有《鲁提菲集》与《古丽和诺鲁兹》(前者是收有 300多首抒情诗的诗集,后者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他的抒情诗多为格则勒体的爱情诗,以各种艺术手段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诚和坚贞,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古丽和鲁诺兹》根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以纳沃夏德王子诺鲁兹与法尔哈尔公主古丽的爱情发展为主线,展示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正义与和平的美好理想。鲁提菲以其诗作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思想、艺术及语言造诣,在维吾尔族的文学史册上享有声誉。
    翟黎里(1674-1759)中国古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本名穆罕默德·斯迪克。 出身于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的贫苦农家,曾就读于宗教经文学堂。自青少年时代起,即热衷于文学艺术活动。40岁时,因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尚不成熟,离开家乡,到噶什喀尔与和田等地远游。这次远游,使他对广大人民的生活困难有了深入的体认,也使他文学创作中的爱国爱民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翟黎里的诗歌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维吾尔族传统样式格则勒、穆罕默斯、柔巴依等体裁的抒情诗,另一类是分别题为《漫游记》、《四十圣徒传》、《和卓穆罕默德·谢里夫传》的 3部叙事长诗。他的作品,笔法细致,情感高亢,语言优美,贯穿着主张社会正义、抨击黑暗邪恶的思想主旨。
    尼扎里(1776-1848)中国古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本名阿布都热依木。 出身于噶什喀尔的工匠家庭。曾入经学院读书,对维吾尔族及中亚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较深的修养。平生多数时间以代人抄写或装帧书籍为业,晚年时曾在衙署任过幕僚、在经学院任过教习。尼扎里以创作多产而著称于维吾尔族文坛,至今传世的作品尚有 33000行的《爱情长诗集》、哲理诗作《济世宝珠》和组诗集《穆罕默斯集》等。《爱情长诗集》中收入《法尔哈特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瓦穆克与乌卓娜》等12部爱情叙事诗,而在这些诗作中,尤以《热碧亚与赛丁》一篇最为引人瞩目。《热碧亚与赛丁》的创作突破了作为素材的民间传说的局限,将诗人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融入作品,使这篇爱情悲剧叙事诗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很高层次。
    毛拉·毕拉勒(1824-1899)中国近代的维吾尔族诗人。笔名拉孜米。新疆伊犁人。曾就读于伊犁经学院。青年时即完成了大量的诗歌创作,27岁时将所写的抒情诗共2000余行,结集为《格则勒雅特》,其中的作品,以赞美真挚爱情、抨击社会黑暗和谴责封建礼教为总主题。1875年,毛拉·毕拉勒创作了长诗《中国土地上的圣战》,这是一部以伊犁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作品。其后,他还完成了带有强烈的讽喻意味的长诗《长毛子玉素甫汗》和歌颂女英雄的长诗《诺孜古姆》。这位终身贫困却成就突出的诗人,被人们称作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优秀代表和该民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黎·穆塔里甫(1922-1945)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新疆尼勒克人。17 岁时进迪化(今乌鲁木齐)省立师范学校读书,其后曾在新疆日报社和阿克苏报社做编辑工作。他自15岁起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体裁涉及诗歌、话剧、散文、文艺理论等多方面。黎·穆塔里甫的文学生涯,深受30年代革命文艺思潮和抗日时期进步文艺主张的影响,其作品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中国》一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挚情感,表达了对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恨,号召人民投身于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此外,他的代表性作品还有诗歌《致人民 》、《直到红色的花朵铺满了宇宙》、《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爱与恨》、《冥想的追求》、《给岁月的答复》,剧本《战斗的姑娘》、《奇曼古丽》、《暴风雨后的太阳》,杂文《死前的慌乱》、《皇军的苦恼》等。1945年,黎·穆塔里甫因参加革命青年组织“星火同盟”活动而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并于同年 4月18日英勇就义。
    
    尼米希依提(1906-1972)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诗人。 原名艾尔米叶·伊里·赛依拉姆。新疆拜城人。曾在喀什汗里克伊斯兰大寺研修多年,对宗教经典和民族文学传统有深入的造诣。1930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的诗歌《巨大的妥协》、《智慧的光辉》、《帕尔哈德与希琳》以及剧作《莱丽与麦吉侬》等,充分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由反抗黑暗的进步思想倾向。1942年所写下的《伟大的中国》一诗,以火热的笔触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945年,诗人投身新疆的“三区革命”,又创作了《怀祖国英烈》、《觉醒了》、《黎明的礼赞》等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米希依提又以大量的优秀作品来讴歌祖国与人民的新生。已经出版的诗歌集,有汉文本的《祖国之恋》、《尼米希依提诗选》以及维吾尔文本的《诗选》等。
    祖农·哈迪尔(1911-   )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作家。新疆额敏人。出身于贫寒的家庭,年少时曾就读于家乡的宗教学校。15岁起到乌鲁木齐的中学和农业技校读书,并开始文学创作。1940年到伊宁剧团工作,后参加“三区革命”并任报刊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转入专业的文学创作活动,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等职。祖农·哈迪尔是在维吾尔族现代文坛上率先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作家,1940年写出了反映地主欺压农民题材的话剧《蕴倩姆》,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翻身解放的渴望;短篇小说《精疲力竭的时候》、《教师的信》、《慈爱的护士》和《锻炼》等,展现了现代和当代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画面。已出版的作品集,有《蕴倩姆》、《锻炼》、《往事回忆》等。
    艾里坎木·艾合坦木(1922-   )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新疆伊宁人。少年时代曾在煤矿劳动。17岁时入省立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在抗日爱国运动中,以诗歌为武器,号召大众投身于火热的斗争。1944年到伊犁参加了“三区革命”,其间写有《你赶走黑夜,撒下曙光》、《一条命》、《心愿》等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同时继续诗歌创作活动,不仅发表了《北京》、《天亮的时候》、《黑的榜样》等大量的抒情诗,而且还创作了《沙婀黛蒂汗》、《恶魔》等长诗。其代表作,尚有诗歌《月夜》、《岁月与人民》、《重温穆塔里甫的诗》、《心的叮咛》,以及诗歌集《希望的浪涛》、《斗争的浪涛》、《胜利的浪涛》等。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1930-1989)中国当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新疆霍城人。曾在故乡读小学和中学。14岁时即写出了歌颂新疆“三区革命”的诗歌《献给战士大哥》。17岁起任伊犁《前进报》副刊编辑,正式走上文学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和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祖国,我生命的土壤》、《迎来美好的春天》等政治抒情诗洋溢出诗人爱国主义的激情,而另一些爱情题材的诗作则体现着对维吾尔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已经出版的作品,有诗集《东方之歌》、《和平之歌》、《唱不完的歌》、《祖国颂》、《迎接更美丽的春天》、《铁依甫江诗选》、《春感》等。
    克里木·霍加(1928-1988)中国当代的维吾尔族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全名阿不都克里木·霍加耶夫。新疆哈密人。少年时代因避战乱而迁居甘肃,曾在酒泉和南京的汉族学校读书。1952年,把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的诗作译成汉文,是他文学创作活动的开始。自50年代中期起发表诗歌作品,当时所写的叙事诗《阿依汗》,反映了本民族妇女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其后,陆续出版诗集《第十个春天》、《春之歌》、《克里木·霍加诗选》、《春天·土壤·种子》和《春节带来的诗篇》等。此外,他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维吾尔语文学的汉译工作,还将郭沫若等汉族诗人的作品翻译介绍给维吾尔语的读者,并与他人合译了《红楼梦》、《李自成》等长篇小说。克里木·霍加生前曾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等职务。
    阿鲁孜诗律中国维吾尔族的诗歌格律之一。由公元 8世纪的阿拉伯学者哈里勒·伊宾·艾合买德创制,他将阿鲁孜诗律调式归结为16种,并各冠名称。其后,曾由波斯学者再增加 3种。在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的前后,阿鲁孜诗律被维吾尔族的古代诗人所接受,并在之后形成了维吾尔族诗歌运用阿鲁孜诗律的传统。阿鲁孜诗律的每种调式中,又有若干变体。这套维吾尔族的诗歌格律,以长短音节的排列与变异来组成各种调式和格式,诗歌因音节交错变化而富有音乐美。维吾尔族的古典名著《福乐智慧》,即采用了阿鲁孜诗律中的“穆台卡里甫”调式。
    格则勒中国维吾尔族的一种诗歌形式。“格则勒”原为阿拉伯文,以格则勒诗体写作的诗歌多为爱情诗。随着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的过程,格则勒诗体也成为了该民族普遍接受的文学创作形式。这种诗体韵律严格,每两行成一联,每篇诗作可有三联到十二联,第一联两行均须押韵,其后每隔行要押韵,在音律上采取阿鲁孜的诗律规范。在维吾尔族的文学史上,阿塔依、鲁提菲、纳瓦依等,都是写作格则勒体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柔巴依中国维吾尔族的一种诗歌形式。“柔巴依”原为阿拉伯文,是“四的组合”之意。柔巴依体的诗歌颇似汉族诗歌中的“绝句”形式,每首四行,一般要在第一、第二和第四行押韵。在维吾尔族接受伊斯兰教之前,柔巴依体的诗作已经出现于该民族的文学中间。自15世纪起,维吾尔族诗人才普遍以柔巴依的名字来称呼这种诗歌体裁。柔巴依体诗歌,体裁短小,其上乘之作往往需要有语言洗练、意蕴深邃的特征。维吾尔族的古典诗人鲁提菲、纳瓦依、翟黎里、诺比提以及当代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克里木·霍加等,都曾创作出许多柔巴依体的佳作。
    
    锡伯族文学中国锡伯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民歌,在锡伯族中被称作“舞春”,是该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锡伯族的先民曾经长期尊奉原始宗教萨满教,在旧日祭祀活动中唱的“萨满神歌”,是锡伯族民歌中最古老的一部分,迄今已经搜集到的“萨满神歌”有《陀思别,啾别》、《霍里塞》、《咤嘿—诛嘿》、《阿尔坦库里》等10多篇。在“礼俗歌”中,《婚礼歌》、《迎亲歌》和《送亲歌》表达出了锡伯族传统的习俗和观念。“猎歌”在锡伯族民歌中也是广泛流传的一类,从不同时期的“猎歌”中可以分辨出锡伯族各个历史阶段的狩猎场景以及狩猎人的情感变化。“田野歌”是锡伯族民歌中富于抒情气氛的一种,青年男女在初恋时所唱的情歌,也属于“田野歌”。锡伯族中的一部分曾于清代乾隆年间由故乡东北地区迁移至西部边陲伊犁地区,并为捍卫多民族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民间叙事诗《迁徙歌》、《拉希罕图》、《亚奇纳》等,描述了本民族这一段非凡而艰难的斗争历程。锡伯族的民间故事,有“人参故事”、“机智人物故事”、“蠢人故事”、“善恶斗争故事”和“动物故事”等类型,传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则有《察布查尔大渠》、《图伯特》等。清代,锡伯族便产生了自己的作家文学,《顿吉纳的诗》是诗人顿吉纳于1826年自东北故乡到西北地区探望民族同胞后所写的抒情诗作。清代锡伯族作家文学的主要作品,还有何耶尔·维克金创作的散文《辉番卡伦来信》等。20世纪,锡伯族文学获得了新的发展,郭基南、哈拜等作家和诗人的创作,使锡伯族的文学呈现出可喜的面貌。
    郭基南(1923-   )中国当代的锡伯族作家。原姓郭若罗氏,笔名伯基、嵇南。新疆察布查尔人。1939年进入由茅盾等在乌鲁木齐创办的文化干部班,遂开始文学创作。4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表现抗日题材的话剧《满天星》、《在太行山下》和描述锡伯族历史题材的话剧《察布查尔》,以及《月下闲谈》、《车夫怨》、《母亲》、《鼻子的纠纷》等散文、诗歌和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县长、《新疆民族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等职务,并继续文学创作活动,发表了诗集《心的歌》、《乌孙山下的歌》,散文集《准噶尔新图》、《箭乡的子孙》,以及组诗《彩色的花环》等。郭基南是能用锡伯文和汉文写作的“双语作家”,同时他还通晓维吾尔等民族语言,曾将汉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译成锡伯文发表。
    瑶族文学中国瑶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晚近时期产生的作家文学共同构成。在瑶族不同的支系中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伏羲兄妹》是一篇洪水遗民神话,反映了伏羲兄妹在人类遭特大洪水几近绝种的情况下彼此婚配再造人类的情形;有关始祖盘瓠的图腾神话,广泛地流传于广西、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的瑶族地区,讲述了龙犬盘瓠征战有功得以与平王之女结婚并进而繁衍出瑶族的过程。《盘王歌》是在祭祀盘瓠始祖时演唱歌谣的总集,这部有 3种手抄本不同异文的歌集,内容包罗万象,瑶族的神话、传说、古事以及生产、生活、恋情、苦情等等尽收其间,仅歌名就有数十种。以歌代信,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信歌”是该民族民间文学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着“迁徙信歌”、“查亲信歌”、“求援信歌”、“诉苦信歌”和“爱情信歌”等不同的类型;“信歌”用汉字书写,多以口语入歌,具有浑朴晓畅的风格。“说词”是瑶族民间文学中又一个特有的种类,一般不须入乐,以独诵或对诵的形式来朗诵多属排偶句的成文,其内容或涉及乡规民约,或为订亲娶亲、新房落成时说的吉利话。瑶族的传说,分别涉及历史人物、山川景物和民间习俗等内容,代表作有《金龙出大峒》、《太平军过瑶寨》、《千家峒》、《达努节的来历》等等。“动物故事”和“生活故事”,是瑶族民间故事中主要的门类,其中《赛本领》、《人和老虎打猎》、《公鸡为何早早啼》等动物故事,反映了瑶族早期先民对各种动物的认知及对某些动物的驯化过程。瑶族的作家文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的,莫义明、蓝怀昌、蓝汉东、李肇隆等人的作品,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色彩,引起了文坛内外的注目。
    《密洛陀》中国瑶族的神话古歌。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自称作“布努”的瑶族聚居地区。据传,在远古时代,天地混沌一片,只有一位密洛陀女神。她用自己远祖师傅留下来的一顶雨帽营造了天穹,又以师傅的手脚做柱子,撑起天穹的四角,再用师傅的身躯当大柱撑在天的中央。她又造了比天还要大的地,再把天边和地边缝缀到一起。地上凸起的为山脉,凹低的是河流。当她走在山上时刮来一场风,就此怀孕产下九个儿子。她指挥他们造了森林,又把造出来的各种动物放入林间;她还教儿子们用蜂蜡蜂蛹捏成人形,放到缸子里,九个月后,“人仔”们都活了,密陀洛哺养他们长大,教他们学会语言,再让他们彼此婚配,并去各地生活。于是,便有了世间的万物和人群。这篇神话古歌,反映了瑶族先民们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对世界起源问题的朴素看法。
    蓝怀昌(1945-   )中国当代的瑶族作家。广西都安人。1968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其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创作员、广西河池地区文工团副团长、地区文化局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等职务。197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散文《乡音情》,短篇小说《画眉笼里的格鲁花》、《钓蜂人》、《燕鸟琴声》,中篇小说《将军泪》、《金竹叶上的泪珠》,中短篇小说集《相思红》,长篇小说《波努河》、《一个死者的婚礼》等。
    
    彝族文学中国彝族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部分的作品。在彝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作品异常丰富,无论是流传于云南彝族地区的《梅葛》、《阿细的先基》、《查姆》、《阿鲁举热》,还是流传于四川彝族地区的《勒俄特依》,都涉及到世间万物起源的重要问题,都是彝族早期先民对自然与社会朴素认识的生动表达。《查姆》在表现人类进化主题的时候,是用眼睛的样子来划分其不同阶段的,说人类起初只有一只朝上生的眼睛;到了第二茬人,才有了两只眼睛,但还是朝上生;直到第三茬人,才具有一双平平地朝前生的眼睛。《火烧松明楼》、《耶鲁山》、《阿衣错比与阿丝木呷》、《火把节的来历》等民间传说,反映了彝族的历史风貌和风俗由来。在彝族的民间故事中,反抗奴隶主、头人等剥削阶级野蛮统治的作品例如《奴隶与主子》、《衣布拉惹的灭亡》等,表达了广大劳动者的爱憎感情;而《彩虹》和《雁姑娘》等故事则展示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彝族的民间叙事长诗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其中象《阿诗玛》、《逃婚的姑娘》、《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都与爱情生活及妇女命运相关联,唱出了对旧式婚姻制度的控诉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彝族的民歌可以分为“劳动歌”、“苦歌”和“情歌”等几类,由于从前彝族人民的命运相当悲惨,所以“苦歌”类的作品也比较多。彝族的书面文学,起源于原始宗教“毕摩教”的经典,《指路经》、《送魂曲》、《六祖分支》等经文,都含有民间的宗教职业者“毕摩”用老彝文对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进行的整理和加工。唐代南诏国寻格劝用汉文所写的诗文,是迄今人们所能读到的最早的彝族古代诗人作品,明代的高映、清代的那文凤,也都是在彝族文学史上占有位置的古典诗人。传世的彝族古代诗歌理论,有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和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等,举奢哲与布独布举都是彝族古代的著名“毕摩”,他们在世的时间据推测均不晚于唐代。20世纪,彝族的作家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李乔、李纳、普飞、苏晓星、熊正国、韦革新、吴琪拉达、吉狄马加等人的创作,为彝族文学赢得了新的声誉。
    《阿细的先基》中国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长篇史诗。其内容十分广泛,讲述了阿细人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各个阶段的经历和观念,其中包含有对世界起源、人类出现等重要事件的描述,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也是一部文学的长编。1944年,昆明北门出版社曾出版过光未然整理的以《阿细的先鸡》为题目的这部长诗,其第一部分由《序诗》、《创世记》、《开荒记》、《洪水记》组成,第二部分由《谈情记》、《成家记》组成。1958年由云南省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所搜集的这部长诗,约有5500行,分为《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两个部分。195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以《阿细的先基》做题目的这部作品。
    《勒俄特依》中国彝族的长篇史诗。题目译为汉语,即“传说历史书”的意思。包括“开天辟地”、“创造生物”、“支格阿龙谱系”、“射日月”、“洪水滔天”和“选住地”等10多个部分,不仅讲述了天神恩特古滋与支格阿龙造天造地造人类的伟大业绩,还记录了彝族先民迁徙进入凉山地区的历程和其后所出现的社会矛盾。《勒俄特依》有多种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60 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文本和1978年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刊印的彝文本。
    《梅葛》中国彝族的长篇史诗。全诗由“创业”、“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等 4部分组成。其中的“创业”部分讲述了格滋天神创造天地和人类的情形,神话色彩极浓;而其他各个部分则是对彝族人诸如盖房、狩猎、畜牧、农耕、恋爱、婚嫁、丧葬等社会生活场景的真实记载,为研究古代彝族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梅葛”是流传于云南楚雄彝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调的名称,史诗《梅葛》据此得名。每逢民间节日,当地的群众常聚在一起,听民间歌手演唱《梅葛》,有时要连续演唱三天三夜,听众由此而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阿诗玛》中国彝族的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圭山的彝族撒尼人中间。全诗分为13章,1500多行。故事大意是:阿黑与阿诗玛是穷苦的兄妹俩,财主热布巴拉趁阿黑外出之机,以抢婚方式掠走了阿诗玛。阿诗玛宁死不从,被投入黑牢。阿黑星夜赶回,经过一系列的较量,救出了妹妹。险恶的热布巴拉调来岩神,竟用洪水将阿诗玛冲走了。此后,阿诗玛再也没有回来,只是化作了山谷中的阵阵回声……1954年,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发掘整理的这部叙事诗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整理、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重新整理的同名作品。
    李乔(1909-   )中国当代的彝族作家。原名李桥安,云南石屏人。少年时在个旧锡矿做过工人,初中毕业后在东陆大学预科读过一年书。1929年流浪到上海,受到左翼文学活动的影响,发表了《锡是怎样炼成的?》、《未完成的斗争》以及《走厂》等作品。1939年随滇军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斗,写出了《禹王山争夺战》和《军中回忆》等报告文学。1949年之后,曾在云南民族学院和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后转到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历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等职。中后期的作品,以描写凉山彝族人民的历史命运为主。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欢乐的金沙江》(三部曲)、《破晓的山野》,短篇小说集《挣脱锁链的奴隶》,散文集《小凉山漫步》,小说散文集《春的脚步声》等。
    
    吉狄马加(1961-   )中国当代的彝族诗人。全名吉狄·略旦·马加拉格。四川大凉山人。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其诗歌创作以用现代人的眼光描绘彝族历史命运而见长。其代表作,有组诗《自画像及其他》和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等。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文联副主席兼《凉山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裕固族文学中国裕固族的文学,以民间口头文学为主。神话《莫拉》是在裕固族民间流传的一篇人类斗妖降魔的作品,说的是少年英雄莫拉为了斩除吞食人畜祸害草原的雪妖,历尽千难万险到东海向太阳神学本领,太阳神受他感动,借给他一个神火葫芦,教他了放宝与收宝之法;莫拉急于除妖,记住放宝的方法即赶回故乡,在用神火烧死雪妖后,却无法将眼看就要蔓延开来的大火熄灭,莫拉舍身扑向葫芦的喷火口,火灭了,少年英雄莫拉却被熔铸成了一座红石山。裕固族民间比较著名的传说和故事,有《萨尔阿玛珂》、《天鹅琴》、《珍珠鹿》、《一个虐待孩子的后母》等。民歌是裕固族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题材划分,有“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和“生活歌”等多种。裕固族民歌在曲调上广泛吸取周边汉、藏、回、蒙古等民族的音乐营养,形成了自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风格。民间叙事诗在裕固族文学中尤其引人瞩目,描述先民们历史性大迁徙情景的《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和歌颂坚贞爱情的《黄黛婵》,都是颇为裕固族人民所珍爱的作品。
    《黄黛婵》中国裕固族的民间叙事长诗。作品由“歌头”、“爱情”、“逼婚”、“冤恨”、“屈死”和“歌尾” 6个部分组成。情节大意为,美丽善良的黄黛婵姑娘与穷苦的牧人苏尔丹真诚相恋,而部落长保尔威却野蛮地把黄黛婵抢走要和她成亲;苏尔丹竭力相救,在走投无路之时,与黄黛婵双双跳入海子湖中;苏尔丹死在水中,黄黛婵却被保尔威家奴救出;保尔威把黄黛婵放逐到很远的地方放牧牛羊,一年之后,他以为黄黛婵会回心转意,便再次找来黄黛婵;黄黛婵刀刺保尔威后,跳进水井而殉情。
    《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中国裕固族的民间叙事诗。故事梗概是:裕固族原来称为“尧熬尔”,住在一个叫“西州哈卓”的地方。在原来的老部落长去世后,新部落长多行不义,不仅使本族内由富转穷,而且还遭到外族的联合攻击。为了生存,部落长命令杀掉所有的老人和孩子,然后全族远迁。只有一个聪明的姑娘,没有执行杀老人的命令,而将年迈的父亲装入扎开小洞的骆驼羔皮袋内。在途中遇到种种险阻,姑娘从父亲处得到好主意,才使整个民族化险为夷来到祁连山下双海子湖畔的新家园定居下来。后来部落长得知了真情,万分惭愧,便定下了永远不许虐待老人的族规。
    藏族文学中国藏族的文学,既包括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传统悠久的作家文学。在民间文学中,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民歌和民间戏剧等门类的作品都很丰富。神话《猕猴变人》认为藏族的始祖是经过观世音菩萨点化的一只神猴,《斯巴宰牛》则对世间万象的形成做出了充满天真幻想的解说。民间传说,涉及到历史人物、民族风俗、山川景物和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其中以《种子的起源》、《牦牛王》、《文成公主》、《唐东杰布》等最为著名。“动物故事 ”、 “善恶斗争故事”、“爱情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是藏族民间故事中的几种常见的类型,除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大量故事外,历代被记录下来的故事还结有《尸语故事》、《萨迦格言注释故事集》、《故事宝》等民间故事集。《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流传久远、规模宏大的英雄史诗,其传播范围遍及中国的所有藏族生活区域。藏族的民间叙事诗,代表作有《卡吉嘉洛》、《流奶记》、《不幸的擦瓦绒》、《达内兑》等。“鲁谐”是藏族对民歌的总称,其内容涉及劳动生产、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礼节习俗和恋爱婚姻等各个领域。藏戏,是颇受藏族人民欢迎的民间戏剧形式,《诺桑王子》、《顿月顿珠》、《智美滚登》、《卓娃桑姆》等都是有名的藏戏保留剧目。藏族的书面文学创作,大约发轫于公元7世纪前后, 当时的一些碑铭和传略作品中的文学成份已十分鲜明,同时,由作家写作的诗歌也开始出现。在藏族的古典诗坛上,米拉日巴等创作的“道歌体”诗作,贡嘎坚赞、贡唐·丹白准美、米庞嘉措等创作的“格言体”诗作,阿旺罗桑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等创作的“年阿体”诗作,仓洋嘉措等创作的“四六体”情歌,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藏族古代传记文学的代表作是《米拉日巴传》(作者桑吉坚赞)、《颇罗鼐传》(作者刀喀夏仲·才仁旺阶)和《多仁传》(作者多仁·丹增班觉)等,历史文学的代表作则有《巴协》(作者巴·塞囊)、《西藏王统记》(作者索纳坚赞)和《贤者喜宴》(作者巴俄·祖拉陈哇)等。藏族的古典小说作品也比较丰厚,除产生过一批优秀的短篇小说外,还有长篇小说《勋努达美 》(作者才仁旺阶)和《郑宛达娃》(作者罗桑登白坚参)传世。20世纪后半叶,是藏族作家文学发展的新阶段,饶阶巴桑、丹正贡布、伊丹才让、降边嘉措、益希单增、格桑多杰、扎西达娃、意西泽仁、丹珠昂奔、阿来等一大批作家,以他们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使当代的藏族文学获得了世间的普遍赞许。
    《格萨尔王传》中国藏族的长篇英雄史诗。流传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区的藏族聚居地。史诗的传播,主要靠民间艺人的演唱来口耳受授,而艺人们的演唱又有藏文的手抄本和木刻本的基本框架为依据。民间流传的史诗本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分章本,一种是分部本。不同的分章本少则3章或7章,多则9章或11章;分部本往往把分章本的某个故事扩充成完整的一部,或在分章本的情节之外发展出新的故事,成为新的一部。已经搜集到的民间艺人演唱资料证实,除去故事相近的异文,整部史诗有大约80部之多。据估算,这部作品的全长约为 150多万行。史诗以藏区岭国的格萨尔王一生的光辉业绩为主线展开故事,从格萨尔的出生成长并应菩萨之约下凡讲起,描绘了他通过赛马而称王,随后专门从事降服妖魔、除暴安良事业的全过程,他南征北战,先后征服了周边18个大宗、7个中宗和4个小宗;在无数战争故事中间,也穿插有一系列动人的生离死别和爱情故事,以及对藏族历史风情的真切介绍。作品着力讴歌了格萨尔王为民除害的正义精神,表达了反对民族分裂推进民族统一的思想要求。史诗中出现的人物多达上百个,其中许多主要人物均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格萨尔王传》与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阿古登巴的故事》中国藏族民间一组有关机智人物阿古登巴的故事的总称。阿古顿巴在故事中是一位智慧、善良、乐观、幽默的农奴,他富于正义感和斗争性,常常以巧妙的方法惩罚凶暴、愚蠢的统治者,使被奴役的穷苦人得到解救。在这组故事中,最著名的篇目,有《领主挨棒》、《酥油差》、《三不会的雇工》、《死鸽子》、《国王的座位》、《捡牛粪》、《朝真佛》、《登巴叔叔的宝物》等。据统计,已经从藏族民间搜集到的这类故事,有 100篇左右。1980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汉文和藏文两种版本的《阿古登巴的故事》。
    《尸语故事》藏族民间故事集。其故事的原型来自古代印度的《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公元 2世纪传入中国藏区,在广泛的流传过程中,得到了变异和充实。后来经过了藏族古代文人的搜集、整理,出现了多种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尸语故事》由一系列有着连锁关系的单篇故事组成,讲述有一位大仙人为了考验小乞丐的毅力,让他去背老尸精,只要他不说话,尸精即可变成金子,结果老尸精在途中讲了许多故事,小乞丐果然一句话也没说,《尸语故事》由此得名。这些故事大多具有积极意义,有的揭露了统治者的凶险本性,有的赞美了真诚的友谊,有的描绘了坚贞的爱情,有的抨击了人们的不良习气,同时也有少量作品散布了宿命论等消极的思想。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龙女智斗国王》、《鸟衣王子》、《六兄弟》、《骗亲被虎吃》、《猪头卦师》等。
    鲁体民歌中国藏族的民歌形式之一。一般的鲁体民歌由多段组成,而以三段者最为典型。三段体的形式,多在第一和第二段设喻,而在第三段里直接抒发情感。常见的情况是每段二至五句,也有多达十多句的。段与段之间相互对应的句子,在遣词、立意和掌握节奏等方面,都要取对称的关系。鲁体民歌的创作形式,早在公元9世纪前后即在藏族民间流传,后来,一些藏族诗人也运用这种形式写诗, 著名的《米拉日巴道歌》就是11世纪的古典诗人米拉日巴用鲁体诗歌的格式创作的。
    谐体民歌中国藏族的民歌形式之一。因其多为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所以也被称为“四句六言体”民歌。在每句的六个音节中,又要每两个音节之后有一个短小的停顿,也就是每句三顿。谐体民歌不讲求押韵,或整首诗歌都用比喻,或通篇均用直接表意,或前、后各两句分别用以比喻和实指。在藏族文学史上,《仓洋嘉措情歌》是诗人运用谐体民歌的表现形式创作作品的典范。
    《萨迦格言》中国藏族古典的哲理性格言诗集。作者是藏族的学者和诗人萨班·贡嘎坚参(1182-1251)。作品中所收的格言诗,均为四句七言体, 分别表达了诗人有关为政治国、勤学求知、待人处世、修养道德和尊崇佛教教义等方面的精到见解。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鲜明的对比,并引述种种民间谚语,将一系列的哲理思想讲述得活泼晓畅。由《萨迦格言》开创的格言体诗歌创作传统,在藏族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后问世的《甘丹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火的格言》、《天空格言》等等,都是深受《萨迦格言》的影响而产生的。
    《贤者喜宴》中国藏族古典的历史文学作品。作者巴俄·祖拉陈哇(1504-1566),原名米庞却吉杰布顿珠,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支系的活佛。他在42岁时写就、60岁时重新撰修的这部文学著作,共有 5编17章。书中全面讲述了世间形成和古印度的历史,以及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还涉及吐蕃王统史、各教派的兴起和藏族北方诸民族的演进等内容。作品篇幅巨大,史料详尽,兼收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是一部文学色彩相当浓重的著作。在行文上,作者采取了散文、韵文相间的方式,以韵文进行概说,以散文作为详解,使作品读来张弛有致。
    《猴鸟故事》中国藏族的寓言体小说。关于作者是谁尚无定论,有噶仲协噶岭巴、成烈嘉措、罗桑班丹益西、多仁·丹增班觉等数说。大约写作于19世纪。小说共 6章,故事大意是,在山上居住着猴子、鸟儿和其他各种野兽,彼此相安无事;可是,有几只顽劣的猴子突然发起了对本来属于鸟类的草地的占领;百鸟派出代表白松鸡去交涉,没有收效,于是便以“武力解决”相警告;猴子们终于害怕了,请来兔子和公鸡调停,后来,双方达成协议:鸟类让出三分之一的草地给猴子,而猴子也允许鸟类在本来属于猴子的森林间栖息和觅食;从此,它们的世界又太平了。这部小说有着颇为高超的语言技巧,塑造出各种动物的生动形象,表达了作品倡导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主题。
    《仓洋嘉措情歌》中国藏族古典诗人仓洋嘉措的诗歌集。仓洋嘉措(1683- ?)是藏传佛教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他幼年当过牧童,对民间歌谣非常喜好,15岁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由名师教习佛学经典,但他对世俗生活并未忘情,竟写作了大量情歌,并把其中的60多首代表作编成了诗集《仓洋嘉措情歌》。后来仓洋嘉措因此而遭难。《仓洋嘉措情歌》以藏族传统的“四六体”诗歌形式写成,民歌色彩相当浓厚,作品以大量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歌咏,表达了对束缚自由心灵的教规的不满,展现了对坚贞爱情的热诚追求。《仓洋嘉措情歌》问世之后,即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并长久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珍爱。
    
    米拉日巴(1040-1123)中国藏族的古典诗人。俗名米拉·脱巴噶, 法名协巴多吉。出生于后藏的贡塘地方(今西藏自治区吉隆县)。7 岁时父亡而家产为伯父等夺走,转入贫苦生活,后来虽得以复仇,却生“罪孽”感,遂投佛教大译师玛尔巴·却吉洛卓处攻读佛法,后成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内实修派的代表。米拉日巴自幼爱好民歌,且歌喉超众,在向弟子们传播教义时,常创制一些“道歌”。至15世纪,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将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米拉日巴所作的 500 余首“道歌”结集成《米拉日巴道歌》,并刻版印刷,流传于世。《米拉日巴道歌》中的诗作,在宣扬佛教基本教义的同时,正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抨击富豪及伪善者的不端,同情被奴役和欺侮的下层人民,还描绘了藏区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在艺术上,作品多采用藏族传统的“鲁体民歌”表现手段,吸收各类民歌素材,具有生动明快的风格。《米拉日巴道歌》对后世影响较大,堪称藏族古典诗歌创作中“道歌体”流派的开先河作品。
    才仁旺阶(1697-1764)中国古代的藏族作家。全名刀喀夏仲·才仁旺阶。 出生于拉萨北边的达垄地方。其家庭原为贵族,到才仁旺阶出生之后已不甚富裕。他自幼聪颖好学,15岁时即从师习五明之学,擅长历算和撰写“年阿体”诗文著作。曾任拉萨汗属下税务官、日喀则县宗本、直贡县宗本和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等职。其主要的文学著作传记文学《颇罗鼐传》、《噶伦传》和长篇小说《勋努达美》,均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颇罗鼐传》是一部记录与才仁旺阶同时代的藏族优秀将领颇罗鼐生平业绩的人物传记;《勋努达美》叙述了一个年轻王子因爱情兴兵,又因兴兵杀戮而悔恨,转而修行得道的故事,是藏族古典小说的滥觞之作。
    饶阶巴桑(1935-   )中国当代的藏族诗人。曾用笔名卡琳巴桑。祖籍西藏芒康,出生于云南德钦。幼年时有过随父经商的经历,对藏族民间文学了解颇多。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开始创作诗歌。1953年发表了处女作《绿色的故乡》。描写藏族人民的命运与生活,在其作品题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代表作,有诗歌《牧人的幻想》、《步步向太阳》和诗集《草原集》、《石烛》、《爱的花瓣》等。
    伊丹才让(1933-   )中国当代的藏族诗人。青海海东人。幼时家境贫苦。 1952年到西北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历任青海民族公学文艺班干事、甘肃民族歌舞团舞蹈队长、西北民族学院教师、甘肃省文联专业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副主席等职务。1958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的作品有诗集《金色的骏马》、《雪山集》、《雪域集》、《雪狮集》等,尚出版有搜集、整理的《安木多藏族民歌》。
    降边嘉措(1938-   )中国当代的藏族作家和文学研究家。四川巴塘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在西藏军区干部学校和西南民族学院学习。1956年到北京,从事民族语言翻译工作。197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1980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做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研究工作,学术职称为研究员。主要的著作,有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十三世达赖喇嘛》(与他人合作),学术专著《〈格萨尔〉初探》、《〈格萨尔〉与藏族文化》,传记文学《班禅大师》等。
    益希单增(1942-   )中国当代的藏族作家。四川甘孜人。幼年家道贫寒。 9岁时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西藏,曾在文工团等单位工作。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毕业后回西藏工作,历任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西藏分会名誉主席等职务。197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是中篇小说《 选鹰的日子 》、 《金塔》,长篇小说《幸存的人》、《迷茫的大地》等。
    扎西达娃(1959-   )中国当代的藏族作家。四川巴塘人。16岁初中毕业,曾在西藏展览馆学习绘画、在藏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1978年起担任藏剧团的编剧,其间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一年。1985年起在西藏自治区文联做专业文学创作工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朝佛》、《江那边》、《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冥》,中短篇小说集《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西藏隐秘岁月》,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等。是中国作家协会西藏分会副主席。
    壮族文学中国壮族的文学,由世代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作品共同构成。壮族的神话,有《盘古》、《姆六甲》、《保洛陀》、《特康射太阳》等篇幅较短的作品,也有《布洛陀》、《布伯》等规模宏大的作品。其中的《布洛陀》是一部世代相传的表现创世题材的韵文体作品,描绘了远古时代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类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古代壮族的社会生活图景。英雄史诗《莫一大王》歌颂的是反抗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氏族领袖莫一大王的悲壮业绩。远古时代的风俗歌《蚂歌》、《牛歌》和民间叙事长诗《唱英台》、《毛红和玉音》等,也是壮族文学宝库中珍藏。壮族是个酷爱民歌的民族,在包括“农事歌”、“历史歌”、“礼仪歌”、“苦歌”、“情歌”、“盘歌”、“儿歌”等在内的民间歌谣中间,属于“情歌”类的“套歌”作品如《串寨调》、《壮族排歌》,属于反战乱题材的长歌《嘹歌·唱离乱》,属于伦理性作品的长歌《欢传扬》等,都是为人民所熟悉的。由于喜爱民歌,关于歌仙刘三姐的种种民间传说,也在该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壮族的民间传说代表性作品,还有《花山壁画》、《侬智高》、《逃军粮》、《三访萧朝贵》、《冯子才大闹谅山》等。民间故事类的作品,可以分为“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反压迫斗争故事”、“机智人物故事”以及“文人故事”等不同的题材,每种题材的故事都相当丰富。壮族的书面文学大约问世于唐代的武周时期,当时留存下来的《大宅颂》、《智城碑》等碑铭文学,是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文人创作。从北宋起,壮族文人用汉文写作诗文的情况即逐渐增多。覃庆元、韦、农赓尧、郑献甫、韦丰华、黄焕中等人,都是在壮族古典文学史册上占有席位的作家。20世纪,是壮族文学得以深入和广泛发展的新阶段,陆地、韦其麟、莎红、黄勇刹、韦一凡、苏方学、黄钲、潘荣才、韦编联、周民震、陈雨帆、古笛、农冠品、凌渡、苏长仙、何培嵩、岑献青、孙步康等众多作家的创作,使壮族文坛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布伯》 中国壮族的神话。在广西红水河流域流传。神话中说,在远古神布洛陀死后,世上出现旱灾,布洛陀的徒弟布伯为了获得雨水,便去和天上的雷王教量,并把雷王擒获。雷王一面答应降雨,一面哄骗布伯的儿女伏依兄妹而得到喂猪水,雷王喝过喂猪水力量倍增,逃回天上,又狂降暴雨,欲用洪水淹绝人类。布伯在与雷王和其弟龙王搏斗时,壮烈战死,红心飞上天空而化作启明星。地上洪水暴涨,人类尽亡,唯有伏依兄妹躲藏在一个大葫芦中,得以生存。经乌龟、竹子、烟火说合,二人婚配生得一个怪胎,伏依把它剁碎撒到各处,结果大地上到处重新有了人烟,人类又繁衍下来。
    《莫一大王》中国壮族的英雄史诗。史诗的基本情节是,莫一出身贫苦,在寻找被官府打死的父亲尸体时,吞食到一颗宝珠,于是获得了超人的伟力。为了报家仇,也为了维护百姓的生存,他和几百名壮家兄弟与皇帝差来的胡差官做斗争,取得胜利后被皇帝封为大王。莫一大王与百姓同甘苦,却因有神力而遭皇帝问罪。莫一大王重新造反,但几次因为他母亲的无知而败事,后来竟被砍了头。本来,莫一还可以复生,却又由于母亲一句“人被砍头就不能活”的话害得无法复生了。结果,把莫一大王的头放在坛里密封了几十天,从中飞出三只地龙蜂,直飞到京城,蜇瞎了皇帝的眼睛。作品反映了壮族人民不畏暴政、敢于为自己的利益斗争的精神。
    《刘三姐的传说》是一组有关壮族古代歌仙刘三姐的民间传说的总称。相传刘三姐是黄莺投胎,因而聪颖伶俐,擅唱山歌。每逢民间赛歌会,没有人能唱过她,于是远近的人们都来向她学歌。地主莫海仁认为她唱歌有伤风化,派人把她绑上推下河,她被救生还;莫海仁请来三个能力很高的歌手,妄图在对歌中把她唱败,也未得逞;莫海仁恼羞成怒,终于害死了刘三姐。人们葬刘三姐时,在坟前供祭着两条大鲤鱼,供祭中,坟墓爆裂,刘三姐复出,骑上一条鲤鱼,腾飞上了天,而另一条供祭的鲤鱼,便化作了后来柳州境内的“鱼峰山”。《刘三姐的传说》其分支故事和传说的异文很多,在壮族地区流传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广西的宜山、贵县和扶绥;此外,在广西和广东的汉族、苗族、瑶族和仫佬族中间,也有流传。
    歌圩中国壮族的民间歌会和歌节。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对偶婚制的“择偶”风习,其后,歌圩习俗世代流传。在春节、三月三、中元节和中秋节等民间节日,在壮族群众生活地区的村中或山野间,人们聚而唱歌,既有男女青年一对一的彼此对唱,也有集体对歌。歌唱的内容很广泛,几乎囊括天文地理、社会历史、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利用对歌来比才学、比智慧、比歌唱水平。青年男女可在歌圩活动中物色称心的配偶,广大群众则在歌圩中获得民族文化的陶冶。
    陆地(1918-   )中国当代的壮族作家。原名陈克惠,曾用名陈寒煤。广西扶绥人。少年时代虽贫寒,却十分好学,尤喜好文学。1931年春入县里的师范讲习所,修业期间开始散文创作。1934年进入广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8年10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然后任教,并于1942年发表短篇小说《落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名誉主席等职。其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北方》、《好样的人》、《故人》,中篇小说《生死斗争》、《钢铁的心》,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等。
    黄勇刹(1929-1984)中国当代的壮族民间文艺家、诗人。原名黄玉琛, 笔名洞眼、新浪。广西田洋人。自幼深受民歌艺术的熏陶。1949年起,曾在民运工作队及教育、司法领域工作。1959年参与创作民族歌剧《刘三姐》。其后,曾任柳州市文联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西分会秘书长等职。创作的作品,还有长篇传记小说《歌王传》和研究著作《歌海漫记》、《采风的脚印》、《壮族歌谣概论》,同时,又与他人合作翻译和整理出版了《马骨胡之歌》、《嘹歌·唱离乱》等。
    韦其麟(1935-    )中国当代的壮族诗人。广西横县人。1953 年发表了处女作《玫瑰花的故事》,并于同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回广西工作。历任广西民族学院教授、广西自治区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百鸟衣》、《凤凰歌》,叙事诗集《寻找太阳的母亲》,短诗集《含羞草》,散文诗集《童心集》,以及学术专著《壮族民间文学概论》等。
    莎红(1925-    )中国当代的壮族诗人。广西贵港人。1949 年入广西西江学院读书,一年后辍学参加工作。1958年到广西自治区文联任专业作家。主要创作体裁有诗歌和戏剧。其代表作,有戏剧《典型报告》、《两个心眼》、《王香兰的亲事》,诗歌集《山欢水笑》、《边塞曲》、《唱给山乡的歌》,童话诗集《公鸡和鸭子》,儿歌集《在密密的林子里》等,另外,他还翻译、整理了壮族民间叙事长诗《布伯》和瑶族民间叙事长诗《密洛陀》。
    周民震(1932-   )中国当代的壮族作家。祖籍广西鹿寨,出生于上海。1946年起在广西柳州龙城中学读书,曾与同学一道组织进步文学团体“奔流社”,出版文艺刊物《奔向太阳》。1949年参加柳北游击总队的武装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随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后转业回广西工作。历任广西电影制片厂编剧、广西自治区文化厅厅长、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森林之鹰》、《甜蜜的事业》、《春晖》、《彩色的生活》、《顾此失彼》、《彩桥》,戏剧剧本《春雷醒狮》、《三朵小红花》,散文集《花中之花》等。
    韦一凡(1942-    )中国当代的壮族作家。原名韦世蕃,笔名韦依。广西上林人。1966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容县文化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等职务。1964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姆姥韦黄氏》、《她的故事》,中短篇小说集《隔壁官司》,中篇小说集《被出卖的活观音》,长篇小说《劫波》、《风起云涌的时候》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