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重提理论资源与诗性,建构更丰袤的文学图景(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中华读书报 newdu 参加讨论

    那些顽强的芦苇从里下河作家的创作谈起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评价泰州文联主席刘仁前作品时,认为刘仁前的小说蕴含了刘熙载一直主张的“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的情愫,对其小说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给予了肯定。
    以历史的眼光看,里下河文学评论在新时期以来一直都在场。如李洁非评价王干的《弄潮儿向涛头立》:“从朦胧诗到网络文学,他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文学热点,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迁,在他笔下保持着全部连续性。”
    刘仁前认为,从整个里下河地区考量,这样的在场与坚持,还有丁帆、吴义勤、汪政、费振钟、何平等评论家,他们是里下河文学评论的中流砥柱。里下河文学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主要表现在里下河的文学评论家既注重对经典作家如汪曾祺、胡石言、曹文轩、毕飞宇等作家作品的评论,同时,也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和阐述。
    《雨花》杂志主编、作家朱辉是一个出生在里下河地区的作家,又学过水利,对水有一种天然的感情。他认为,水是里下河的第一个关键词。在里下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背景下,水无常势,水的形势正在改变。水不再是居民房前屋后的池塘,也不再是环绕村庄的河湾港叉,它变成了更具科学性同时也更人工的、与工农业和人民生活配套的水生态的重要部分。因为水的改变,桥也变了。从前的小桥流水人家已基本消失,这意味着,绵延几千年的一个文学意象“水”,除了怀旧之外,已无法以古风形态呈现于表现当代生活的作品中。
    朱辉说,里下河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土。现在的土,不仅是田、宅基地,更是由道路、广场等构成的现代化城市的地基,是现代社会几乎最重要的资源。这片土地上的道路四通八达,高铁和高速公路已经取代了“进村出村一把橹”。生活在这种土地之上的人,其精神面貌,他们的内心关切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如何描绘新的水、土形势下里下河人的生活,发掘新的人性和人情态势,是一个新的课题。
    泰州市作协主席庞余亮写过很多诗,唯独偏爱《堆柴草的人家》。庞余亮觉得,自己写作的样子很像是在平原上堆柴草。割下的柴草们,要一一捆好。堆柴草的工具,开始是用手接,再后来是扔,再后来扔不上去了,就用木杈。似乎离故乡越来越远,但生命中的血脉却越来越清晰。生活的柴草,创作的草堆,有些材料遗忘了,有些材料又记起来了。这三年,反而是一部《有的人》出现在庞余亮的笔下。他写了当下的平原,一个虚构的彭家庄,一个从彭家庄走出的诗人彭三郎的故事。这也是平原上的一个柴草堆。写完之后,庞余亮眺望远方的那个彭家庄,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他知道,芦苇们依旧在顽强地生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