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宋神宗、哲宗时期中朝汉诗交流系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刘 畅
    摘要:北宋与高丽往来,至仁宗朝一度中断。神宗朝以联丽制辽为国策,恢复与高丽邦交,优待使臣,自此两国交往频繁。在与高丽的交往过程中,汉诗作用重要,宋神宗赐宴,与中、朝诗人唱和,着力表现出宋朝对高丽外交的褒崇;文士大夫诗,主要展现出对高丽扇子、毛笔等物件的喜爱,对来华高丽人士的友情。高丽方面,文宗的诗表现出强烈的慕华情感与期盼通交的愿望,极大推动了两国邦交正常化;来华文士诗则着力描写中华山川风物,抒发个人感情。这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高丽僧人义天与中国僧俗的交往。
    关键词:汉诗交流 系年 宋神宗 宋哲宗 高丽
    中朝两国一衣带水,朝鲜半岛汉诗渊源有自。北宋建立后,与高丽相往来,至仁宗朝一度中断,两国使臣不通者四十余年。神宗朝以联丽制辽为国策,恢复与高丽邦交,优待使臣,自此两国国交频繁。本文即在系统考证宋神宗、哲宗时期的宋丽两国汉诗交流创作时间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展现交流活动与文化、政治背景,探讨汉诗在两国邦交中的重要作用。
    一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与契丹缔结澶渊之盟,开启和平互市,宋放弃全面恢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此后,契丹精力集中在高丽上,多次侵扰,直至1018年(宋真宗天禧二年/高丽显宗九年)大败,才放弃武力征服高丽的想法,翌年八月,与高丽恢复通使。所以,高丽自1030年,“其后绝不通中国者四十三年”。[1]高丽文宗十二年(1058年)曾想伐材造大船,将以通宋,遭到大臣反对。[2]
    神宗朝,宋又想联丽制辽,高丽也表现出与宋结好的愿望,双方一拍即合,恢复朝贡。在此过程中,丽主文宗(1019-1083年)的一首汉诗,充分表达了向慕中华、渴望恢复邦交的迫切心情,对丽宋外交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苏轼记录,张诚一出使契丹,归朝奏报说,帐中见高丽人私语文宗向慕中国,神宗始有招来意。枢密使李公弼因而迎合,亲书札子乞招致,遂命发运使崔极遣商人招之。[3]
    熙宁元年(高丽文宗二十二年/1068年)秋七月,宋人黄慎到高丽,说:“皇帝召江淮、两浙、荆湖南北路都大制置发运使罗拯曰:‘高丽古称君子之国,自祖宗之世输款甚勤,暨后阻绝久矣。今闻其国主贤王也,可遣人谕之。’于是拯奏遣慎等来传天子之意。”[4]
    熙宁二年(1069),黄慎把高丽礼宾省的牒文,转交给福建转运使罗拯。文中,高丽表现出“千里之传闻,恐匪重霄之纡眷”的担心,希望“俟得报音,即备朝贡”,且说“徽(高丽文宗名讳)又自言,尝梦至中华,作诗纪其事。”[5]
    《石林燕语》记述此事说,高丽和契丹相邻,文宗每因契丹诛求,苦不能堪,于是常常诵《华严经》,希望可以来到中国。一晚,文宗做梦,来到北宋京师观灯(高丽旧俗,每年二月望,张灯祀天神,如中国上元),好像奉旨前往一般。梦醒后,文宗向国内去过京师的人求证,果然和梦中所见大致相同,于是作诗道:
    宿业因缘近契丹,一年朝贡几多般。忽蒙舜日龙轮召,便侍尧天佛会观。灯焰似莲丹阙逈,月华如水碧云寒。移身幸入华胥境,可惜终宵漏滴残。
    恰逢“神宗遣海商喻旨使来朝,遂复请修故事”。为保证记录可信,叶梦得说“余馆伴时见初朝张诚一《馆伴语录》所载云尔”。[6]
    熙宁三年(1070年),罗拯把高丽来牒文事上报,朝廷以为联丽可以制辽,宋神宗应允。八月,罗拯又派黄慎到高丽。
    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五日,高丽遣金悌奉表礼物使宋,由登州(山东蓬莱)入贡。[7]朴寅亮以书状官身份随行。[8]黄慎为向导,“将由四明登岸。比至,为海风飘至通州海门县新港”,高丽使“先以状致通州谢太守云:‘望斗极以乘槎,初离下国;指桃源而迷路,误到仙乡’。”[9]
    五月二十二日,通州上报金悌等入贡至海门县,神宗诏集贤校理陆经假知制诰馆伴、左藏库副使张诚一副之。八月初一,神宗“御文德殿视朝”,“金悌至自通州”。[10]
    本年秋,朴寅亮作《舟中夜吟》:
    故国三韩远,秋风客意多。孤舟一夜梦,月落洞庭波。[11]
    本次使行途中,过金山,朴寅亮作诗,其叙旧云“前后诗人不见山之为金”,诗有“万迭绝岑天倚杵,一竿斜日水浮金”句。[12]
    过泗州(江苏盱眙)名胜龟山寺、僧伽塔,朴寅亮写作《使宋过泗州龟山寺》[13],据说后来他行到越州,就听到宋人演奏此诗:
    巉岩怪石叠成山,上有莲坊水四环。塔影倒江翻浪底,磬声摇月落云间。门前客棹洪涛疾,竹下僧碁白日闲。一奉皇华堪惜别,更留诗句约重攀。
    时宋人王辟之(1031年-?)说颈联“中土人亦称之”。[14]按尾联诗意,大抵作于返程途中。
    至浙江(钱塘江),风涛大起,遥见江边有子胥庙,朴寅亮作诗凭吊:
    挂眼东门愤未消,碧江千古起波涛。今人不识前贤志,但问潮头几尺高。
    诗成须臾,风平浪静。[15]
    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六日,金悌自宋还至高丽。[16]
    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十六日,高丽遣金良鉴、卢旦如宋。[17]十月二十三日,宋“明州言高丽入贡。上批:‘本州遣谙识海道人接引,转运司委官用新式迎劳。’高丽自国初皆由登州来朝,近岁常取道明州,盖远于辽故也。上虑州县供顿无前比,因以扰民,故命立式,仍一切取给于官。”[18]
    熙宁七年(1074年)正月二十七日,金良鉴、卢旦见于垂拱殿。[19]“往时高丽人往反皆自登州”,“金良鉴来言,欲远契丹,乞改涂由明州,诣阙,从之。”[20]二月二十二日,宋“诏国子监许卖《九经》、子、史诸书与高丽国使人”。[21]
    知泰州刘攽(1023-1089)曾有《送高丽使》诗,盖作于本年[22],诗云:
    绝域求通使,皇华益借才。男儿万里志,笑语片帆开。积卤生阴火,奔涛起昼雷。曝鳞成岛屿,吐气误楼台。城邑东迎日,居人学用杯。诗书自天性,冠帯及家陪。岁月如勤见二星回。
    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四日,高丽遣崔思谅如宋谢恩兼献方物。[23]
    二
    元丰元年(文宗三十二年/1078年)正月二十五日,以高丽文宗“比年遣使朝贡”,宋神宗“嘉其勤诚,待遇良厚”,故遣安焘字厚卿为赴高丽国信使,林希字子中副之。[24]“造两舰于明州,一曰凌虚致远安济,次曰灵飞顺济,皆名为神舟。”[25]
    三月初五,“诏赐高丽安焘等于今日进发出门,赐御筵于永宁院”。[26]众人作诗送之当于此日前后:
    厚卿、子中使高丽 曾巩
    并使时推出众材,异方迎拜六城开。宣风直到东西部,仗节遥临大小梅。沧海路从三岛去,玉山人待二星回。黄金白氎饶君用,铜器应余寄我来。[27]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 苏辙
    东夷从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
    官是蓬莱海上仙,此行聊复看桑田。鲲移鹏徙秋帆徤,潮阔天低晓日鲜。平地谁言无险阻,仁人何处不安全。但言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28]
    次前人赠奉使高丽安焘密学 赵抃
    为嘉航海北徂南,双节勤劳帝命衔。日下亟驰传诏使,江边遥讶过洋帆。才谋锐若金曾砺,德操刚同玉更鑱。机务须贤应并用,诗人莫惜咏巗巗。[29]
    三月初七,命太常博士秘阁校理陈睦代林希出使。[30]
    四月二十八日,“宋明州敎练使顾允恭赍牒来”高丽,“报帝遣使通信之意”。五月二十七日,“遣工部尚书文晃、户部侍郎崔思训迎宋使于安兴亭”。[31]
    六月十二日,宋使“到礼成江,命兵部尚书卢旦为筵伴。至西郊亭,又遣中枢院使刑部尚书金悌为筵伴。入顺天馆,以知中枢院事户部尚书金良鉴、礼部侍郞李梁臣为馆伴”。二十五日,“命太子诣顺天馆导宋使,至阊阖门下马,入会庆殿庭,王适不豫,使左右扶出受诏”,陈贺,“命太子宴客使于干德殿”。[32]
    七月二十三日,宋使还,高丽文宗附表称谢,且“自陈风痺,请医官药材”。[33]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宋王舜封、邢慥、朱道能、沈绅、邵化及等八十八人到高丽,看医兼赐药一百品。[34]
    后,高丽遣柳洪、朴寅亮(?-1096年)如宋,谢赐药材,仍献方物。金觐也在此次使行中。海行遇飓风,险些覆舟,所贡方物丢失近半,明州象山尉张中前往救接。[35]
    至明州,张中写诗送寅亮,答诗序言“花面艳吹,愧邻妇青唇之动;桑间陋曲,续郢人白雪之音”。[36]十一月二十七日,明州上报张中写诗赠高丽人事。[37]有司弹劾,说小官不能外交高丽。奏上,神宗顾问典故出处,皆不能对。赵元考奏,事出怪癖小说,《太平广记》说,丈夫看妻子吹火,赠诗“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遥看烟里面,恰似雾中花”。邻居妻子看到后,希望丈夫也写诗送给自己,于是吹火,夫乃作诗:“吹火青唇动,添薪墨腕斜。遥看烟里面,恰似鸠槃茶。”[38]鸠槃茶,佛书中取人精气的鬼,常比喻丑妇。朴寅亮诗序说,张中赠诗是如花美女、阳春白雪,自己和诗则不过是丑女吹火、鄙陋且非主流的俗调。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二十五日,“高丽国谢恩兼进奉使柳洪、副使朴寅亮等百二十一人见于垂拱殿,赐物有差。”[39]二月,大行太皇太后发引,高丽使“入寺观烧香,比群臣服黑带”,“至于出涕”。[40]
    本次使行,宋人看到朴寅亮与金觐所着尺牍、表状、题咏,叹赏良久,刊刻出书,即《小华集》。[41]今佚。
    七月六日,“宋遣医官马世安来”高丽。[42]
    元丰四年(1081 年)四月,高丽“遣礼部尚书崔思齐、吏部侍郞李子威如宋,献方物兼谢赐医药。”[43]入宋途中,崔思齐有诗一首:
    天地何疆界,山河自异同。君无谓宋远,回首一帆风。[44]
    十二月十七日,崔思齐、李子威等“百三十五人见,赐物有差”。  [45]
    元丰五年(1082年)正月十五日观灯,毕仲衍与丽使“宴东阙下,因作诗道盛德”。神宗见诗,和韵赐之,高丽崔思齐、李子威、高琥、康寿平、李穗等五人及“两府皆和进”。[46]
    神宗诗云:
    先春佳气集钧台,乐与民同盛宴开。蟾彩暖催莲焰发,桂香轻泛管声来。形容壮丽虽非极,黼黻升平是有才。万里海邦修贡使,既陪华观勿辞推。[47]
    其余今存者如下: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 苏颂
    宝杯莲烛艳宫台,万户千门五夜开。楼下舞韶清吹发,云间鸣跸翠华来。九宾宴集占风使,四近班升构夏材。自愧周南独留滞,十三年隔侍臣杯。[48]
    和御制上元观灯 曾巩
    翠幰霓旌夹露台,夜凉宫扇月中开。龙衔烛抱金门出,鳌负山趋玉座来。砀极戏添夷客喜,柏梁篇较从臣材。共知天意同民乐,愿奏君王万寿杯。[49]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 王珪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镐京春酒沾周燕,汾水秋风陋汉材。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50]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 王安礼
    銮舆清晓出瑶台,羽卫瞻迎扇影开。凤阙张灯天上坐,鸡林献曲海边来。修文可笑秦无策,能赋休夸楚有才。星汉未斜钧乐阕,君王宣示万年杯。[51]
    八月,宋刘荃(1051-1122年)和林八及、薛仁俭(初名仁敬)、许董、宋圭、崔沍、权之奇、孔德狩(初名德符)等七人一同乘舟东渡高丽。按后世追述,刘荃等东渡盖因“元丰间有青苗取息之法”,“极谏不得用”[52],不知果何如。刘荃《浮海》诗道:
    汪洋三万里,何处是汀州。正忆辽东客,古今恨共悠。[53]
    三
    宋法华宗僧人净源(1011-1088年)“教行中夏,声被异域”。高丽文宗“遥申礼敬,元丰中,寓舶人致书,以黄金莲花手炉为供。明州以闻,神宗皇帝恩旨特听领纳”。[54]
    文宗第四子煦(1055-1101年),字义天。听闻净源大名,“以书致师承之礼,禀问法义,岁时不绝”。[55]元丰六年(1083 年)七月,高丽文宗薨。净源致书义天说“辱惠书勤勤,并以先大王遗赐见及”,“得老僧影像,观叹无穷;得老僧文轴,玩味不已”。[56]先大王即文宗,可知二人此次交往在文宗辞世之后。
    九月八日,宋神宗诏“明州就本州或定海县,择广大僧寺,以僧三十七人作道场一月”,祭奠高丽文宗。十四日,令杨景略为髙丽祭奠使,王舜封副之;钱勰为吊慰使,宋球副之。[57]
    九月,义天给净源回信,附赠《华严内章孔目》暨《贞元新译经疏》等凡四十六册,并索《随文手镜》,赠高丽“见行教乘目录,仍求此方诸家传录者”。[58]
    十月二十三日,高丽即位不久的顺宗“薨于丧次”[59],净源“远及慰问”,“于杭州祥符寺王子院,营攒胜祗,特伸追荐,仍以其功德疏文为寄”,义天具以闻王府,“昨承教旨,差遣近官备办祭奠于先兄灵筵,转读前件疏文,且藏殡宫,以为仙驾司南之制”。[60]
    元丰七年(高丽宣宗元年,1084年)春正月,义天诚请入宋,不准。[61]
    同月十九日,净源从都纲(商人首领)李元积处得到义天九月信。二月回信,对义天大加赞赏:“托迹空门,羽佛翼祖,此诚善由宿植,天资大节,荷兹伟任欤”,还鼓励他“因风而来,口授心传。则针芥虽远,悦高下之相投;笙磬同音,穆宫商而切响”。且言所求《随文手镜》等今已不可得。[62]
    同年春,刘荃有诗:
    逢上国星轺故人
    春花秋月几相思,此地逢迎本不期。为问皇朝圣天子,平安依旧衮裳垂。
    送上国故人
    春风分手杏花桥,驿路苍茫万里遥。故旧诸公如问我,为言来往海东朝。[63]
    后世言此二诗创作背景为刘荃“逢上国星轺故人”,“故人曰:‘惜四贤之去,而又惜八士之去矣’”。[64]大抵此二诗当刘荃所作,然事与诗题则或伪托而未必真。
    八月十五日,李元积带来净源法师的书信并手撰《花严、普贤行愿忏仪》《大方广圆觉忏仪》《大佛顶首楞严忏仪》《原人论发微录》《还源观疏钞补解》《盂兰盆礼赞文》《教义分齐章祖文》八本一箧。[65]
    八月十七日,杨景略、钱勰等到高丽。九月二日,宣宗设宴会庆殿。[66]
    十月九日,杨景略、钱勰“并为试中书舍人,免召试。景略、勰奉使高丽方还在道,并擢之。”[67]闻讯,刘攽作《钱穆甫、杨康功使高丽,还,为中书舍人,书此为寄》:
    天子边人二使星,沧波一笑已扬舲。大明照海阳乌近,黒雾迎潮水怪腥。北貊左肩输策略,西垣右掖付仪刑。授诗三百成专对,更看黄麻似六经。
    元丰八年(高丽宣宗二年,1085年),受净源信中“因风而来”等句鼓舞,义天撰写《请入大宋求法表》,自言与双溪寺大师昙真等十一位僧人约好,想要随商船入宋,但“丧考未祥,乃被留于群议”。故义天“不敢以绝于恩,不敢以伤于义”,只得“乍寝西游之计”。二月内,都纲洪保带来义天书信,净源回信,肯定了义天“推心孝道,稽古前修”的行为。四月八日,义天觉得,前欲入宋,虽“风听争臣,雷同夺志”。[68]
    但“二圣似欲从之,于是浩然决乘桴之计”。[69]乃夜留书上宣宗及太后,率弟子寿介,微服至贞州[70],随宋商林宁船出发赴中国。宣宗发现后,亟命御史魏继廷(?-1107年)等分道乘船追赶不及,派遣礼宾丞问平安抵达与否。[71]
    本月间,有诏令苏轼出使高丽,但未成行。[72]
    五月二日,义天越海到达宋密州板桥镇(山东胶州),知密州朝奉郎范锷“迎劳,即附表陈所以来朝之意”。[73]八日,帝命苏注为引伴。[74]二十一日,苏注到密州。[75]
    嗣后,义天随苏注,陆路过高密,到密州(诸城)。义天有《和大宋密州资福寺留题》:
    刻志由来务性情,嗒然终日欲忘形。游方只为云无定,道远乎哉即视听。
    六月七日,至海州(江苏连云港)赐斋。[76]十三日,赐茶、药。又经宿州(安徽境内)。[77]
    七月一日,至南京(河南商丘)赐斋。初六,到汴京(河南开封),特郊迎,赐劳筵以示宠迎。入启圣寺,赐旨抚问。[78]十八日,高丽文宗忌辰,义天在启圣寺祭奠,文集有《大宋启圣院本国文王忌晨斋疏》存目[79]。“以中书舍人范百禄为主数日” [80],二十一日,赐见垂拱殿,“进佛像经文,赐物有差”[81],仍赐斋筵[82]。
    初,宋哲宗得知义天来,即“诏两街预选高才硕学堪为师范者,两街推荐诚师”,二十二日,义天“表乞承师受业,优诏从之”[83]。 “诏华严法师有诚来止别院,使与游处相从”[84]。初见,义天欲行弟子礼,诚师三辞而后受。[85]当日往复问答贤首、天台判教同异及两宗幽眇之义[86]。有诚答辞见载《大觉国师外集》。
    七月二十四日[87],义天诣相国寺,拜访圆照宗本。[88]圆照问其所得,对以《华严经》。又问:“《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耶,化身说耶,法神说耶?”对:“法身说。”又问:“法身周遍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于是,“义天茫然自失,亲服益加”。[89]升堂说法后,既而说偈一首,即《大宋沙门宗本诗》:
    谁人万里洪波上,为法忘躯效善材。想得阎浮应罕有,优昙花向火中开。[90]
    嗣后,又诣兴国寺,拜会西竺三藏天台吉祥。[91]
    八月二十四日,许令就普净寺汤浴,并赐斋筵。[92]
    后,义天上《乞就杭州源阇梨处学法表》。帝允之,旋差主客员外郎杨杰为伴送使,陪同前往。[93]帝赐钱物。义天朝辞,赐斋,有饯筵。[94]
    八月末、九月初[95],在杨杰陪同下,义天出京师,沿汴河,经今安徽宿州、江苏泗洪之南,又东南驶至泗州盱眙,入淮河。《大觉国师文集》有《大宋普炤王寺本国王生晨斋疏》存目[96],宣宗生于文宗三年(1049年)九月十日[97],则可知义天九月十日已到泗州普照王寺。
    苏轼有《送杨杰并叙》一首:
    无为子尝奉使登太山绝顶,鸡一鸣,见日出;又尝以事过华山,重九日饮酒莲华峰上;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皆以王事而从方外之乐。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厉东海骑鲸鱼。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勍敌。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98]
    “凿齿、弥天”,典出《晋书》卷八二《列传》第五二:“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此用习凿齿、道安比喻杨杰和义天。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因当时苏轼在赴任登州途中,且根据该诗最后两句内容,金性尧以为是苏轼过楚州(今江苏淮安),在淮上遇杨杰而作[99];孔凡礼则未明确地点,言“晤杰于杰过大江之前”[100],而二人都将创作时间确定在九月。而苏轼《与杨康功三首·三赴登州》说:
    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子由过彼,可出示之,令发一笑也。[101]
    次子苏迨(1070-1126年)十六岁即元丰八年,和诗即《迨作淮口遇见诗戏用其韵》。当时苏轼在淮口遇到大风,不能前行,杨次公杰送酒来。楚州(江苏淮安)是北宋江淮漕运入汴京的关键地域,“漕船在楚州北神堰由运入淮。13世纪以前,运河流向是由南向北,一路挟诸湖之水入淮出海,故运高淮低,入淮口水势浩大”[102],故苏轼信中“淮口”即当指楚州,楚守即知楚州。漕运船在楚州北由江南运河入淮河,义天与杨杰则在楚州北由淮入运。九月十日他们已经到泗州,由淮河达楚州很近,所以苏轼这首诗当作于十日前后。后来苏辙看到苏轼这首诗,就又写了《次韵子瞻送杨杰主客奉诏同高丽僧游钱塘》[103]:
    人言长安远如日,三韩住处朝日赤。飞帆走马入齐梁,却渡吴江食吴橘。玉门万里唯言九,行人泪堕阳关酒。佛法西来到此间,遍满曾如屈伸手。出家王子身心虚,飘然渡海如过渠。远来忽见倾盆雨,属国真逢戴角鱼。至人无心亦无法,一物不见谁为敌。东海东边定有无,拍手笑作中朝客。
    义天从楚州南行至镇江,过金山,谒佛印禅师了元。[104]他处佛僧都用王臣礼待义天,了元却床坐纳其大展。杨杰惊问,答云:“义天亦异国僧耳。僧至丛林,规绳如是,不可易也。众姓出家、同名释子。自非买崔卢,以门阀相高,安问贵种?”杨杰又说:“卑之少徇时宜,求异诸方,亦岂觉老心哉?”了元答道:“不然。屈道随俗,诸方先失一支眼,何以示华夏师法乎?”朝廷听闻,以了元为知大体。[105]
    九月十四日[106],有诚收到义天书信,答信中言“切承上达宸聪,已遂东南之请”“秋中微凉,南游道中惟希以法自重”等语。数日后又收信,答言“累日不顶奉慈颜,秋凉,忻承禅燕无恼”云云。[107]
    九月十七日,宋敕略云:“诸非杭、明、广州而辄发海商舶船者,以违制论,不以去官赦降原减。诸商贾由海道贩诸蕃,惟不得至大辽国及登、莱州。即诸蕃愿附船入贡或商贩者,听。”[108]即杭州、明州、广州商船可入高丽,丽人也可随船入宋。
    经苏州,义天访圆通寺(吴江区松陵镇)华严善聪法师。[109]
    至杭州,诣大中祥符寺,谒净源如见有诚礼。[110]义天有《见大宋净源法师致语》,净源有答辞。[111]
    本月,往龙井山,访辩才元净大师。杨杰应元净请托,作文记叙当日游览经过,并作诗十三首[112]。元净作诗感谢义天大驾光临:
    元净启:伏蒙主客学士、僧统法师临□□居,用光林野,谨成短句奉谢。伏□□览,取笑取笑。大宋龙井老释元净上。
    □□□□□翠色,龙泓一派泻飞湍。幸哉□□□□□,满谷猿禽绕树欢。[113]
    多年后,义天在高丽三角山(今韩国首尔北汉山)香林寺讲天台十不二法门,讲后,访息庵,联想到元净的讷庵,于是写道:“讲彻香林访息庵,崎岖松径拨烟岚。当年龙井攀高论,见景思人恨不堪。”[114]
    九至十月中旬,苏轼过海州,叹高丽亭馆壮丽,作诗一首。[115]
    十一月七日,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乞止绝高丽朝贡,只许就两浙互市,不必烦扰朝廷。事虽不行,然朝廷所以待高丽礼数亦杀于前云。”十八日,“高丽国奉慰使与州郡书不称年号,惟书乙丑年”。[116]
    十二月初一,“高丽国贺登宝位使通议大夫工部尚书林槩、副使太中大夫兵部侍郎李资仁以下见于紫宸殿”。初八,“兴龙节,宰臣率百官并辽国、高丽、于阗国信使副赴东上閤门,拜表称贺”。十四日,“高丽国进奉使人乞收买《大藏经》一藏、《华严经》一部,从之。又乞买刑法文书,不许。不许买刑书在十八日,今并入此”。[117]
    十二月二十八日,杨杰就西湖灵芝寺,请元炤律师升座、发扬纲要,义天“瞿然避席作礼,请所著书归辽东摹板流通”。[118]元炤有诗一首当作于此日:
    道具二事奉施祐世僧统,因成短颂,伏惟采览。大宋法慧宝阁沙门元炤上。
    闻说裁成应法衣,敢将盂赐助威仪。君看宿觉歌中道,不是标形虚事持。[119]
    义天和云:
    某伏蒙宝阁炤律师辱示佳篇,仍以道具为贶。因抒拙诗,用申纪德。
    内密圆修外粪衣,三千细行炳威仪。已颠大表今还树,应是南山再秉持。[120]
    是年冬,到龙山圆觉精舍瞻礼泛海观音佛像,杨杰有《龙山泛观音诗并序》。[121]
    天台僧惟勤给义天写的诗,当写于义天在杭州期间:
    惟勤启:谨熏毫涤砚,课成五言唐律诗二十二韵,少纪僧统法师□□之美,缮写,恭用持诣宾次陈献,伏惟法慈少赐采览,幸甚幸甚。大宋讲天台教苾蒭惟勤上。
    善逝韬光后,流通寄四依。经郛罗众帙,法网下重围。至道无南北,衰时竟是非。……昼讲钦神光,晨斋茹蕨薇。祇园皆稽首,吾教荷英威。[122]
    而冲羽、濮昂通过净源结识义天,并给他写诗,都应作于义天在杭州期间:
    大宋沙门冲羽诗
    冲羽启:冲羽谨课成古诗一章二十韵诣方丈,祗候呈献祐世僧统法师。伏惟尊慈少赐清览,野情不任惶恐之至。大宋西湖讲律临坛僧冲羽稽首。
    清凉有嫡嗣,含华道弥丰。识符鸡足印,学振马鸣风。证悟机难测,该明世莫穷。……升堂剖心要,印推如世雄。灵襟足已矣,法喜乐融融。圣代刊僧史,千古岂磨砻。[123]
    大宋胥山濮昂诗
    昂启:昂虽不敏,尝谓今之学佛必以贤首为径趋,若其恢洪经术,唯善住法师为尤,其他以讲授之不下,而法师敷训外,补缉兴唱于教迹,且著书日广于数,乃德之大、功之深,昂感怀叹仰之不足,辄为古诗三十韵,少纪风猷。伏惟采瞩。胥山布衣濮昂上。
    昔闻隋智者,台岭伸规模。其门迭相祖,妙解宗经郛。声教寖昌大,莫若荆溪徒。……盖使流千载,述作将圣符。啁啾彼燕雀,安可鸿鹄俱。由知孟轲心,辞以辟杨朱。[124]
    净源曾居秀州(浙江嘉兴)普照寺善住阁院,故称善住法师;胥山又名张山,在秀州东部。[125]
    元祐元年(1086年)春正月,知州蒲宗孟请净源住持南山慧因院,“开讲周译经,僧统施钱营斋以延,学徒甚众。源公于前所居之处各置贤首教藏并祖师像,至此又欲办焉而未能,杨公知其意,与知州及诸僚力营之,僧统亦舍银置教藏七千五百余卷”。[126]《大宋沙门冲羽诗》二首其一说:
    冲羽启:前日奉善住法师慈旨,俾和寄高丽国王之什。谨写上呈,小资噱览。湖居沙门冲羽稽首。
    阖闾携裹及余杭,教像颓龄再举扬。祖祖灯传无尽焰,冥扶海国万年昌。[127]
    首联诗注:“师于苏秀二州,三迁绛纱,皆建教藏,立诸祖像,今欲就杭亦然。”指净源曾在苏州报忠寺观音院、秀州密印寺宝阁院、普照寺善住阁院三地讲经。[128]现在到了杭州,也想仿照以前,建教藏、立祖像,与慧因院事相符。
    二月初二,“馆伴高丽使言,高丽人乞《开宝正礼》《文苑英华》《太平御览》。诏许赐《文苑英华》”。[129]
    同年春,高丽宣宗上表大宋,乞令义天还国,帝遂诏入京。[130]义天在本国就知慈辩从谏大名,在杭州时,特地请他诵天台宗经论。[131]至此,义天“慕法留滞中国,朝廷以其国母思忆,促其归”,从谏对他说:“高僧道纪负经游学,以母不可舍,遂荷与俱。谓经、母皆不可背,以肩横荷。今僧统贤于纪远甚,岂为经背母,使忧忆乎?”义天于是有归国志向,“乃求炉、拂传衣”。[132]且赠诗一首:
    手炉、如意传高丽祐世僧统法师,因成七言律诗四韵奉呈,伏惟采览。大宋传天台教观慈辩大师从谏上。
    醍醐极唱特尊崇,菡萏花奇喻有功。……他日海东敷衍处,智灯千焰照无穷。[133]
    赴京路上,请净源同舟,讲学不辍,闰二月十三日入京。[134]二十一日,朝见,明日,进奉皇帝兴龙节祝圣寿佛像及金器等,朝辞日,厚赏衣服银器。[135]此日前后,有诚赠诗一首:
    有诚谨熏毫涤砚,书成山颂一首五十六言,送高丽传法弘真祐世僧统法师。东归海剎,阐扬大教,续佛慧命,助赞皇风。聊结远因,远垂采览。大宋沙门有诚上。
    法非文字道无言,佛祖家风本不传。……珍重分灯归海国,一乘光阐大因缘。[136]
    行至秀州城南真如院,义天见净源师长水法师塔亭倾圮,慨然兴叹,以金付寺僧嘱修葺。[137]
    夏四月,至杭州,复入慧因院。净源传道完毕,正坐焚香说:“愿僧统归,广作佛事,传一灯,使百千灯相续而无穷。”[138]又作诗送别:
    离国心忙海上尘,归时身遇浙江春。休言求法多贤哲,自古王宫只一人。[139]
    又行至天台山,登定光佛陇,观智者亲笔愿文,礼于塔前,誓在高丽传扬天台宗。[140]有“今已钱塘慈辩讲下,乘禀教观,他日还乡,尽命传扬”等语。[141]
    到明州(浙江宁波),奉圣旨住延庆寺。[142]以明智为师,以法邻为友。[143]初见明智,义天“叹曰:‘果有人焉!’遂以师礼见。倾所学,折其锋,竟不可得。”[144]
    义天还曾去阿育王山广利寺,谒大觉禅师琏,升堂说法,甚契本来。[145]
    将归,善聪寄给义天两封信,一封道离别,一封自述平生,末以“在路到国,宜多自爱”为嘱[146]。又有送诗一首:
    善聪送高丽弘真祐世僧统大法师,大宋住圆通苾蒭善聪上。
    圣凡浑是一家风,佛理由来法界同。……师得华严交涉意,高丽皇宋每相通。[147]
    僧徒可久有送别信一封[148],其他僧众送别诗如下:
    大宋沙门德懋诗
    德懋启,德懋谨熏涤笔砚,吟成七言四韵拙诗二章,捧诣方丈,攀送高丽僧统国师。伏惟慈悲,少赐采览,德懋下情无任惶恐之至。大宋梵天寺小比丘德懋上。
    早承记别下灵峰,便降英姿出帝宫。……得旨定知归系表,转轮真子更谁同。
    江湖万里片帆开,特泛兰舟大国来。……今日浮杯东海去,天花散乱满楼台。
    大宋沙门守明诗
    山颂送僧统大师,大宋住钱塘承天传法比丘守明上。
    金轮王子冠吾曹,远远求师意转高。……归开三尊垂问□,莫忘二载宿维摩。
    大宋沙门怀琏诗
    短颂送鸡林僧统。大宋阿育王无觉子怀琏上。
    咄咄叻叻,上下东西绝四维。闻者谁能生重贵,维有鸡林僧统师。不爱日东大宝位,剃除须发服袈裟,指天指地归法戏。呵呵呵,东溟大船安波涛。
    大宋沙门了元诗
    高丽僧统宠施焚炉、袈裟、经帙,置于座右,如对慈容。因成山偈六首为谢。大宋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上。
    高丽祐世献焚炉,凡圣龙天共一模。万国升平归至化,更于何处用工夫。
    ……
    □□□将大藏同,古今都在卷舒中。经终□□□时路,归去张帆得便风。[149]
    杨杰也有一诗酬赠义天,可看作是对义天来华求法一年的总结:
    谨和古调诗二百言,酬赠高丽祐世僧统,伏惟采览。大宋尚书主客员外郎杨杰上。
    中国圣人兴,六合同文轨。二仪廓覆载,一化均远迩。东方有高僧,道德久纯备。浮杯渡沧溟,飞锡过都市。为求最上乘,占云遽来此。所印期以心,所听不在耳。善财游百城,顷刻亿万里。不动步已遍,奚假西天屣。尝问奘三藏,问津法王子。大教传瑜伽,唱道慈恩寺。又闻浮石老,鸡林称大士。唐土学华严,旋归振纲纪。性相互有得,未能尽善美。孰若祐世师,五宗穷妙理。愿报二圣恩,寿祝南山比。陛辞还补陀,不更中流止。端坐即灵通,华藏本如是。我愧陪弥天,才辩非凿齿。留赠明月珠,光透玉壶里。四海同一家,何此亦何彼。[150]
    “尝闻”四联注:“唐朝奘法师求法西竺,传瑜伽相宗而归。高丽想法师,传华严性宗而去。”“孰若”联注:“朝廷恩许,僧统所至参问,遍见知识。故一年之间通达贤首性宗、慈恩相宗、达摩禅宗、南山律宗、天台观宗,无不得其妙旨。”“愿报”联注:“僧统所至塔寺名山道场,无不修奉功德,上祝皇帝、太皇太后圣寿,咸有感应。”“端坐”句注:“僧统旧住灵通道场。”“我愧”一联则用苏轼《送杨杰诗》“三韩”二句,用道安比义天,自谦不及习凿齿。
    僧守长、法圆、宗喜给义天的诗,盖义天在宋期间所作:
    大宋沙门守长诗
    大宋北岩山比丘守长上。
    祐世贤中作主人,高丽僧统大名称。……真风法雨衣冠慕,一味醍醐绝爱憎。
    大宋沙门法圆诗
    □□□,谨吟成七言四韵律诗一章,诣□□□,达高丽僧统华严大法师。伏惟□□赐尊览,法圆无任惶恐之至。大宋杭州承天寺了觉大师法圆上。
    □□□□日华东,岂惮烟波数万重。……不绍金轮真帝子,□□□趣已相通。
    大宋沙门宗喜诗
    宗喜启:昨日承法驾荣临荒院,未由前谢,无任感愧。即辰且审法候康佳,忻抃忻抃。辄成拙颂,谨奉上呈。伏冀采览,幸甚幸甚。大宋传法沙门宗喜上。
    □□□□饭王家,为法东来泛□楂。彼岸□□□□眼,祖宗荣幸遇光华。[151]
    义天与高丽朝贺回使一同[152],五月“十二日离明州,十九日放洋”。[153]刚刚起航,及“已到定海,放洋次”时,义天先后给净源写了两封信。[154]
    六月二日,义天至礼成江,宣宗奉太后出奉恩寺以待。[155]回国后,义天“献释典及经书一千卷,又于兴王寺奏置敎藏都监,购书于辽宋,多至四千卷,悉皆刊行”。[156]
    九月,义天分别给净源、善聪写信问候。[157]
    钱勰从高丽带回猩猩毛笔,非常珍爱,送给黄庭坚,要作诗,黄庭坚有《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158]
    苏轼每过黄庭坚,见毛笔,爱不释手。苏轼、钱勰俱在翰林院,黄庭坚有作《戏咏猩猩毛笔》:
    桄榔叶暗宾郎红,朋友相呼堕酒中。政以多知巧言语,失身来作管城公。[159]
    苏辙有《次韵黄庭坚学士猩毛笔》:
    不悟身边一斗红,圣贤随世亦时中。何人知有中书巧,缚送能书陈孟公。[160]
    孔武仲作《猩猩毛笔与黄鲁直同赋》:
    染血以为衣,稍亲日月光。……物以异为贵,嗟哉俱自戕。[161]
    黄庭坚又作《客有和予前篇为猩猩解嘲者复戏作咏》:
    明窗脱帽见蒙茸,醉着青鞋在眼中。束缚归来傥无辱,逢时犹作黑头公。[162]
    同年,徐都纲等船来高丽,义天收到净源送来的佛典,回信自谈在海东宣讲佛法,且求他书[163]。自本年,高丽“凡数岁使不至”。[164]
    四
    元祐二年(1087 年)三月,净源获悉义天讲授华严教法,倍感欣慰。再谈及佛经事,并附上“手炉、糉拂各一柄,净巾、按褥各一条,仍亲写绝句一首,以作传授之缘”。[165]诗云:
    炉拂二事,付法子华严僧统,因成一绝。大宋云闲座主净源上。
    青炉黑拂资谈柄,同陟莲台五十年。今日皆传东海国,焚挥说法度人天。[166]
    后来信中,净源说:“三月内,附都纲洪保书一封、炉拂绝句一首,必达检收。”[167]义天有和净源诗:
    某伏蒙本讲阇梨尊慈垂示佳什,以手炉、椶拂见贶,为传授之信。感荷之际,辄嗣严音,遥献几前。
    远结因缘应累劫,忝窥章句又多年。今承信具增何愿,慧日光前睹义天。[168]
    在中国初见,义天自言“某甲仰慕道谊,以日为岁,不惮险难,百舍来谒”,净源说:“昔慧思一见智顗即知灵山之旧,今僧统之来,焉知非夙缘耶?”[169]故首句言此。冲羽见到义天和诗,再和一首:
    冲羽因睹高丽僧统上禀受善住法师之什,谨依韵和呈。
    贯花文富旨幽玄,空积疑云度岁年。何日抠衣墙数仞,辩风吹散睹青天。[170]
    六月,慧因院收到高丽“国王、太后特施金字经三部”,即《华严经》三译本一百八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卷、唐代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卷、般若译的四十卷),净源回信致以衷心感谢。[171]
    同年,似组织教藏监司编校完成《圆宗文类》,雕版发行,寄给宋僧辩真等。[172]似还给净源写信一通,讨论佛事,且还奉上自己的新诗。[173]
    本年[174],钱勰将从高丽带回的松扇送给同僚。时张耒为正字,有《谢钱穆父惠高丽扇》:
    三韩使者文章公,东夷守臣亲扫宫。……中州翦就霜雪纨,千年淳风古箕子。[175]
    于是,苏轼作《和张耒高丽松扇》:
    可怜堂上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176]
    黄庭坚不仅有《次韵钱穆父赠松扇》:
    银钩玉唾明茧纸,松箑轻凉并送似。……合得安期不死药,使我蝉蜕尘埃间。[177]
    还有《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
    猩毛束笔鱼网纸,松柎织扇清相似。……持赠小君聊一笑,不须射雉彀黄间。[178]
    校书郎孔武仲也想得到松扇,就作《钱穆仲有高丽松扇馆中多得者,以诗求之》:
    巨鳌昂头鲸掉尾,东顾沧溟天接水。钱公涉险如通渠,破帆一抹三千里。岛夷之国远且偏,归来逢人语辄喜。……从公觅扇更觅诗,愿报琼瑶无已时。[179]
    钱勰果然送给孔,孔又作《内阁钱公宠惠高丽扇,以梅州大纸报之,仍赋诗》:
    昨夜秋风来户庭,残灯闪灭微凉生。得公团扇未及用,挂向空堂神骨清。……不似冷官太苦辛,吟哦风月愁山鬼。[180]
    元祐三年(1088年),净源回信。[181]
    夏,慧清(善聪僧徒)收到义天来信,回信有“风霜虽涉于两年,魂梦常驰于万里”“大舶聿来,惠然辱于教赐”等语,并盛赞、问候义天。[182]
    十一月末,净源“心疲气殆”,自知时日无多,给义天写下绝笔信,“留着经帙内,附门人寄吾子僧统诀别”。自述生平,并说义天出身不凡,天资聪颖,期以远大。另言自注《法华经》十二卷,让义天以后“详校开版,流之无穷”。[183]二十八日圆寂。僧徒颜显“窃其画像附舶客往告”。[184]
    年末,善聪给义天写了一封信,伤悼净源圆寂,并说杨杰“近受两浙职司提刑,甚是外护贤首教门”。[185]同年,从谏给义天去信问候,“一远风仪,两移星暑”云云。[186]
    元祐四年(1089年),净源示灭百日(二月初六)后,义天作《追荐大宋净源闍梨百日斋疏》。[187]
    三月十六日,苏轼被任命为杭州知州。
    十月二十五日,高丽仁睿太后始创国清寺[188],以遂义天宏愿。
    净源忌辰将至,义天遣弟子寿介、继常、颖流,院子金保、裴善等五人赍祭文来祭奠,“仍诸处寻师学法”,并“奉国母指挥,令赍金塔二所,祝延皇帝、太皇太后圣寿” [189]。苏轼得知义天弟子来宋,认为高丽多年不入贡,此举意在试探,十一月三日上报朝廷,只许寿介等人致奠,其余并不许,“仍与限日,却差船送至明州,令搭附因便海舶归国”,还趁机查办了泉州百姓徐戬。他曾受高丽钱物,在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还船送义天徒弟来宋。[190]
    同年冬,义天给慧聪写信,说“一违风采,三易岁华”,想慧聪佛法精进,谨“适戒沍寒之候,希臻浩养之方”。[191]
    五
    元祐五年(1090年)正月,寿介等“以金塔请法师舍利以归其国”。[192]
    七月二十日,高丽遣李资义、魏继廷等如宋谢恩兼进奉。[193]
    八月八日,义天作《新编诸宗教藏》序,说本书是将自己二十年间搜集到的“新旧制撰诸宗义章”“叙而出之”,以后所得也“随而录之”,待将来“编次函帙”。[194]
    八月十五日,因七月有商客王应升等“冒请往高丽国公凭,却发船入大辽国买卖”;且李资义来,是去年六月往高丽经济的李球为之向导,于是苏轼上疏朝廷:“杭、明州并不许发舶往高丽,违者徒二年,没入财货充赏”,“并乞删除元丰八年九月内创立‘许舶客专擅附带外夷入贡及商贩’一条”,朝廷一一施行。[195]
    十二月初五,刘挚叙高丽本末云:熙宁以来,高丽“入朝奉贡,朝廷待遇之礼、赐予之数,皆非常等。恩旨亲渥,至于次韵和其诗、在馆问劳无虚日,多出禁苑珍异赐之。沿路供顿极于华盛,两浙、淮南州郡为之骚然。每至州县或镇砦,皆预差诸色行户,各以其物赍负,迎于界首,日随之,以待其所卖买,出境乃已。及鞍马什物等皆用鲜美者,被科之家旋作绣画,或求于四方,人多失业,至于逃遁,或有就死者。盖朝旨严切,而引伴皆用中人,是以如此。自元丰八年使者回,到今复至,朝廷用知杭州苏轼及御史中丞苏辙之请,痛加裁省,及定其程限,自入界不两月到阙下。问引伴官向縡、赵希鲁,言沿路扰费十去六七矣。”[196]
    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十五日,宋哲宗“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高丽进奉副使魏继廷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朴寅亮子景绰为主簿,有句“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全属远方宾”。[197]
    春,义天“南游搜索”佛典。“皆尘昏蟫断、编简坏舛,倶收并拾,包匦以归”,在教藏都监,与诸名僧“校定谬缺,使上之铅椠”。[198]
    七月二十日,高丽李资义等还自宋,奏言“帝闻我国书籍多好本,命馆伴书所求书目录”,合计约一百二十八种(内含《黄帝针经》九卷)。[199]
    从谏致信义天,自言去年八月法照大师圆寂,于是自己担任上天竺寺住持,事务众多,且闻义天“兴阐法席,振举台宗”于海东,希望“戮力宣布,使吾教廓如”。[200]僧道璘给义天写信,说每天在慧因院为皇帝、太后祝寿之后,就“遥祝高丽大王、国母殿下国祚弥昌,圣躬万祐”,然后“仰祝僧统”,还以义天画像立生祠于院,奉香火,以报庇护恩德,“则慧因正为高丽之功德院”。[201]
    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二十六日,苏轼到扬州任。[202]七月十七日,高丽遣黄宗慤、柳伸如宋谢恩。[203]入京途中路过扬州,苏轼接待。[204]十一月,苏轼改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205]
    十一月十四日,哲宗“祀天地于圜丘”。[206]高丽使与观盛典,苏辙诗有“琛来渡海船”自注“高丽使前十日到阙,预观大礼”。[207]
    元祐八年(1093年)正月初三,“诣南御苑试射,朝廷旋选能射武臣伴射。射毕赐宴”。[208]王诜押高丽宴射并作诗,众人和诗。苏轼《次韵王晋卿奉诏押高丽宴射》:
    北苑传呼陛楯郎,东夷初识令君香。……锦囊诗草勤收拾,莫遣鸡林得夜光。[209]
    范祖禹(1041-1098年)《和王都尉押高丽人燕射北园》:
    天上星弧日射狼,副车衣袂得余香。……何郎拜舞恩波渥,花簇金鞍道路光。[210]
    苏颂(1020-1101年)《次韵王都尉团练押赐高丽归使宴射,赠馆伴舍人兼呈诸公》:
    通侯年少侍中郎,主客名园满国香。……更与诗翁相属和,骊珠数百透函光。[211]
    正月二十二日,宋廷“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二月初四,“礼部尚书苏轼言:‘高丽使乞买历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宜却其请不许。’省臣许之,轼又疏陈五害,极论其不可。有旨:‘书籍曾经买者听。’”[212] “卒市《册府元龟》以归”。[213]
    今《苏轼文集》有《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三首》,分别写于二月初一、二月十五、二月二十六,除历代史及《册府元龟》,还提到太学敕式。[214]五月,黄庆基弹劾苏轼罪状,其中就有不遵朝廷决议,反复论陈不许高丽买书一事。高太后、吕大防力挺苏轼,黄庆基被贬。 [215]
    绍圣元年(1094年)二月初,义天入洪圆寺教学,以遂顺宗遗愿。五月,高丽宣宗薨,献宗以长子即位。同月,义天退居伽倻山海印寺,“献王再征不能致”。绍圣二年(1095年)冬十月,高丽肃宗代献宗即位,旋即遣使迎还义天。回朝后不久,义天住持兴王寺,教学如初。[216]
    退隐海印寺期间,义天刊定《唯识论单科》。[217]
    六
    绍圣三年(高丽肃宗元年,1096年)即义天回国十年前后,辩真寄来一封信,说“曾奉书驰问,兼承惠及《圆宗文类》,将近十年,于今披味,未尝暂忘”,提到去年寄给义天端上座附注忏一本,感谢观览。这次义天寄来《唯识论单科》三册等佛经,并紫袈裟一条等,非常感谢。并随信寄给义天《天台教图》、《白伞盖咒图子》、诗一册、小茶一百片,仍言佛门他事,且自言听闻海东有《太平广记》,询问是否可得。
    随此信一同寄来的诗,现存两首:
    先年,伏承附到《圆宗文类》全部,日夕披览,未尝释手。自后国朝禁制,不得贡书,良增倾向。乃者人至,辱示文字数本,仍以紫袈裟见惠,岂胜感佩?谨率愚课成拙诗二篇,摩渎几右,伏惟慈悲少赐采览。大宋沙门辩真稽首。
    金轮苗裔脱尘笼,积庆知从几劫中。……独喜道存无适莫,江山绵邈幸同风。
    曾捧嘉音海国来,于今翘想日徘徊。……庸愚自揣知何幸,笺释无功愧匪才。[218]
    辩真诗序中提及“国朝禁制,不得贡书”,与元净给义天信中所言“封圻既夐,贡书不能以时”相符。[219]
    同年前后[220],善聪给义天写信说,慧清曾“因寺中逼他知管常住”,就逃到庐山参禅,“更不看读教乘”。后归来,善聪就写长诗勉励他重新学教,使他回心转意。最近有州官请慧清住承天寺宝幢教院,善聪就想把这个喜讯告诉义天,顺便寄去勉励慧清背禅弘教的诗给义天看。诗云:
    正法时将六百年,毗卢心海始流传。共师交臂弘斯道,莫羡文殊今普贤。[221]
    义天得知此事后,写诗寄给慧清,希望他坚持修行、弘扬教宗:
    华藏同游期再会,碧波亲禀认前缘。欲图法眼长无缺,慎勿轻言教外传。[222]
    慧清收到义天来诗,和云:
    慧清顿首:海上客来,远蒙宠惠佳章三□□,但深感服,辄不自揆,依韵和成□□,少嗣荣贶,伏冀终览是幸。大宋沙门慧清顿首上。
    □□□□碧波前,得奉谈余匪小缘。自是益□□□□,于今盖国几人传。
    □□□违□十年,更参嘉论复何缘。此心空□□□远,尸素难寻锦鲤传。[223]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高丽国清寺完工。[224]五月,义天任住持,初讲天台教。“一时学者瞻望圣涯,舍旧而自来”,将近千人。
    法邻来信说,义天“新创寺额曰国清”是“大誓愿力方成就”,自己也想随舟越海去拜访他,“兼观盛事”,但无奈王制。若潜逃,又怕给“父母师主”招来“不测之祸”。他希望义天仿照大宋“官员请僧传教说禅或住持,并出请疏并公文”“上禀天旨”的程序,“发商船,附表公文书疏,诣阙举请”。且“表书或公状”要依照中国常规,切“不可言‘于某年得此僧诗一篇’等。”注:“此事才泄,卑躬祸至。”[225]大抵当时私自作诗跨国往来是非法的。
    元符元年(1098年),高丽肃宗命第五子从义天出家。冬,遣使尹瓘等如宋入贡,“又舍银一千三百两”,在慧因院“特创经殿”,安置以前寄来的金书《法华经》。[226]后在《华严经》藏经阁建造过程中,净源弟子希仲曾给义天寄去三幅图,重温旧游,也“都经阁缔构宏丽”,还写信感谢义天同意赞助在慧因寺“雕造圣像、经殿帐座”。[227]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六月三十日,高丽遣任懿、白可臣如宋吊慰;七月十二日,遣王嘏、吴延宠如宋贺登极。[228]贺登极使复请在慧因院华严经阁造“卢舍那佛、普贤文殊菩萨像,并供具等置于其阁”。[229]
    五月二十四日,“任懿、白可臣等还自宋,帝赐《神医补救方》”。六月七日,“王嘏、吴延宠还自宋,帝赐王《太平御览》一千卷”。[230]
    小 结
    在与高丽的交往过程中,宋神宗赐宴,与中、朝诗人唱和,着力表现出宋朝对高丽外交的褒崇;文士大夫诗,主要展现出对高丽扇子、毛笔等物件的喜爱,对来华高丽人士的友情。高丽方面,文宗的诗表现出强烈的慕华情感与期盼通交的愿望,极大推动了两国邦交正常化;来华文士诗则着力描写中华山川风物,抒发个人感情,尤其朴寅亮诗文大获宋人好评,东人说他:“以诗名于中国”、“文章华国”。[231]义天与中国僧俗的交往,同样通过诗歌展开。
    宋神宗是帝,高丽文宗是王,宋朝臣与高丽使是文士大夫,义天是僧人,诗歌作为通用的交流媒介,超越了国别、阶层、职业等等界限。通过诗歌,各阶层人士可以畅通无阻的互相交流,而这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宋、丽的最高首领,都用诗歌表达外交诉求,对对方国家的亲善态度;两国文士大夫,主要表现出对异域舶来品或自然风貌的关注、欣赏,对异国友情的重视;两国僧人的诗,友情与佛教则是集中的主题。各阶层不同的诗歌题材,展现出与他们身份特征相吻合的、不同的关注点。
    再者,朝堂政事为天下计,形成了一条条冷冰冰的法令政策。与之相反,诗歌、文化的交流触碰灵魂、直达心底,为超越国别的人与人交往形成一道道温暖的纽带,不论国策开放抑或封闭,都让两国人士心灵相通。
    苏轼是当时的文坛巨擘,他的诗中并存着对高丽的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元丰八年,苏轼见高丽亭馆作诗,第三句“尽赐昆邪作奴婢”用了汲黯请汉武帝把投降匈奴人赐予从军死者家属作奴婢的典故。[232]他与苏辙、鲜于侁等人都反对厚待高丽,并一贯认为,高丽屡入朝贡,“馆待赐予之费不可胜数”,“筑城造船、建立亭馆”,公私告病,对宋廷“无丝毫之益”;而“使者所至,图画山川,购买书籍”,其所得很有可能“归之契丹”,危害国家安全。[233]
    虽然如此,苏轼《凝祥池》诗说:“似知金马客,时梦碧鸡坊。冰雪消残腊,烟波写故乡。鸣銮自容与,立马久回翔。乞与三韩使,新图到乐浪。”尾联注“时高丽使在都下,毎至胜境,辄图画以归”,并未如《论高丽进奉状》出于军事考虑丽使“图画山川”的危险。苏轼送诗杨杰,也是表达了对义天泛海求法的赞美、对杨杰伴送机会的欣羡。
    这是因为,站在国计民生角度,高丽不过外藩之一。宋神宗朝,为抗辽计,分外优待高丽。熙宁变法和元丰改制积累的国家财富、神宗的锐气、大宋的活力,在用兵西夏而惨败的过程中,消磨殆尽。苏轼久在地方,亲见由于频繁厚待丽使所导致严重的劳民伤财现象。加之高丽自宣宗四年,数年不入贡大宋,在宋与契丹之间徘徊暧昧。身为宋朝官员,即使后来高丽再度入贡,也难免心存芥蒂。这就是苏轼再从国防等角度出发,考虑联通甚至优待高丽所带来的国防隐患的诱因之一。也可以想见,哲宗即位后,宋丽关系转折,优待高丽政策逐渐取消,实际也并非纯粹因为主政者排斥新法。
    从个人角度出发,高丽这一神秘、新鲜的外国未知地域,对汉文化乃至苏轼本人的推重,足令苏轼对高丽文士保有莫名的好感、亲近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远在海外、未曾谋面、未掺杂任何利害关系、异国文士的单纯推赏。知扬州期间,苏轼心爱的仇池石用高丽盆贮藏[234],听说林希将辞免使高丽,他说“此本劣弟差遣,遂为老兄所挽”“若不能免,遂浮沧海,观日出,使绝域知有林夫子,亦人生一段美事”。[235]
    正是个人角度的喜好,与国家角度的政治考虑,造成了苏轼对高丽单独的物件、人物的喜爱,与对邦交上厚待高丽的反对,这两种情感的交织。
    不仅如此,丽使若要购入大型书籍,抑或重要书籍,要经过宋朝廷的批准。可是,宋丽造船、航海技术较为发达,沿海地区商贸气息浓厚,从义天等人交往经历来看,通过往来于宋丽间的商人,两国民间交往不断。商人往来的宽松度,固然与两国邦交进展的大气候息息相关,但从苏轼掌管杭州的经历来看,地方官的执法尺度,对商人往来有最直接的影响。由于商人总是可以携带一些书信、书籍,甚至人,极大便利了宋丽的民间交往。除却使臣往来,宋朝文坛流行风尚、出众的文章,大抵也可通过这种方式传至高丽。这不仅为高丽文学界学习大宋提供了文献基础,还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着文学风尚标与流行风尚。
    如,金觐在随朴寅亮使华前,就因有所慕,名子富轼(1075-1151年)、富辙(1079-1136年)。[236]宋人也深知高丽人十分喜爱苏轼诗文,如,苏颂曾在元丰二年(1079年)给子瞻诗中说到“前年高丽使者过余杭,求市子瞻集以归”事[237];元丰八年,听闻苏轼将使高丽,孙觉、秦观相继作诗庆贺,中有“文章异域有知音”“学士风流异域传”等句[238],为苏诗传入高丽而欣喜、骄傲。
    可知,高丽对苏轼的崇尚还是非常“及时”的,并未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这一消息也及时反馈到宋,高丽对宋文明的向慕、两国联系的紧密度,豁然可见,高丽文风紧随大宋亦可由此可想。
    注释:
    [1]《宋史》卷四八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045页。
    [2]《高丽史》卷八《世家》卷第八,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3] 赵学智校注:《东坡志林》卷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4]《高丽史》卷八《世家》卷第八,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5]《宋史》卷四八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第14045页。
    [6] 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29页。按《文昌杂录》卷五记云:“熙宁二年,朝廷始命两浙福建等路转运司招接高丽入贡,时舟人傅旋至彼国述朝廷之意,王徽喜甚,次年二月十五日然灯,如中华上元。旋适在彼,见徽赋《感天朝招接,拟侍中华,然灯夜述怀》诗云:‘宿罪应深近契丹,历年徒贡事多般。忽蒙舜日龙纶召,便侍尧天佛会观。灯艳似莲装阙熖,月华如水泄云寒。夷身幸入华胥境,甚惜今宵漏滴残。’福建路转运使张徽上其事云。”所载时间、人名与史不甚相合,故取《石林燕语》,当考。
    [7] 《高丽史》卷八《世家》卷第八,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8] 郑墡谟:《북송사행(北宋使行)을 통해서 본 박인량(朴寅亮)의 문학사적 위상》,《韩国汉文学研究》2010年第46期。
    [9]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2页。
    [1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32页、第5500页。
    [11] 诗见《小华诗评》卷上,刘畅、许敬震、赵季:《韩国诗话人物批评集》第1册,首尔:韩国首尔宝库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2页。郑墡谟:《북송사행(北宋使行)을 통해서 본 박인량(朴寅亮)의 문학사적 위상》推测朴寅亮第二次使行是在九月从高丽出发,故言此诗作于彼时。然尾句诗意,朴寅亮虽未必至洞庭湖,但已在中国境内可能极大,故系年于第一次使行之秋。
    [12] 《陈辅诗话》有“熙宁中,三韩使人朴寅亮作”云云,见《宋诗话全编》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页。
    [13] 诗内容、评语见《补闲集》,刘畅、许敬震、赵季:《韩国诗话人物批评集》第1册,第41页。诗题原作“金山寺”,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改。郑墡谟:《북송사행(北宋使行)을 통해서 본 박인량(朴寅亮)의 문학사적 위상》据金悌曾去泗州普炤王寺等处祝圣寿,且后日金良鉴等曾去普炤王寺、金山寺等寺祝圣寿,故言朴寅亮金山、龟山二诗都作于他返程途中。但泗州、镇江,本身就是由汴京南下水路经行之地,往返途中均有路过可能,往则当作于1071年,返则当作于1072年。
    [14]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第112页。
    [15] 《补闲集》卷上,刘畅、许敬震、赵季:《韩国诗话人物批评集》第1册,第41页。郑墡谟:《북송사행(北宋使行)을 통해서 본 박인량(朴寅亮)의 문학사적 위상》将“浙江”理解为浙江省,言即为杭州,故言朴寅亮第一次使行由通州着陆,入京不过杭州,当为第二次使行由明州登录入京所写。按《补闲集》原载:“朴参政寅亮奉使入中朝,所至皆留诗。《金山寺》云:‘巉岩怪石叠成山,上有莲房水四环。塔影倒江蟠浪底,磬声摇月落云间。门前客棹洪波急,竹下僧棋白日闲。一奉皇华堪惜别,更留诗句约重还。’行次越州,闻乐调中奏新声,旁人曰:‘此公诗也。’至浙江,风涛大起,见子胥庙在江边,作诗吊之曰:‘挂眼东门愤未消,碧江千古起波涛。今人不识前贤志,但问潮头几尺高。’须臾风霁,船利涉。其感动幽显如此。宋人集其诗成编,今传于世。”显然与龟山寺诗是同一次使行。
    [16] 《高丽史》卷八《世家》卷第八,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17] 《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1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七,第6029-6030页。
    [19]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九,第6076页。
    [20]《宋史》卷四八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第14045页。
    [2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〇,第6100页。
    [22]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刘攽熙宁三年四月,放外任,知泰州;八年五月知曹州;十年八月,任国史院编修官,换开封府判官;元丰二年十一月前,为京东路转运使;六年九月前,知亳州;八年七月前,监衡州盐仓;元祐元年闰二月,为秘书少监;以病,乞知蔡州;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六日,除中书舍人;四年三月乙亥卒。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八:(熙宁九年冬十月)“宣徽南院使判应天府张方平言:‘高丽使赴阙仪制,所至京府州军,知州、通判例出城接送。伏见契丹使过北京,止是通判摄少尹接送。今高丽外蕃,其使乃陪臣也,而宣徽使班秩同二府出城接送,其礼更反重于契丹,非所以崇国体、示威灵也。’诏:‘止令通判接送。如使人来见即回谒,扬州依此。’”可知熙宁九年十月以前,高丽使入汴京沿途知州要出城接送。而苏颂《次韵王都尉团练押赐高丽归使宴射赠馆伴舍人兼呈诸公》可知中书舍人或有机会任高丽使馆伴。则刘攽知泰州、任中书舍人期间,接触高丽使可能性最大。而元祐元年以后,高丽数年不朝(详见后文),故刘攽接触高丽使,当在知泰州期间。又金良鉴朝见,方乞丽使自明州往返,则金悌很有可能从登州回高丽。《送高丽使》诗题与尾句意,当为送丽使还国,故最有可能是金良鉴返程途中,刘攽送诗。
    [23]《高丽史》卷八《世家》卷第八,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2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七,第7020页。
    [25]《宋史》卷四八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第14045页。
    [2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第7049页。
    [27] 曾巩:《元丰类稿》卷八,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8册,第414页。
    [28] 苏辙:《栾城集》卷八,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2册,第84-85页。
    [29] 赵抃:《清献集》卷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791页。
    [3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第7049页。
    [31]《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32]《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33]《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34]《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3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二、卷三〇三,第7348、7379页。
    [36]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第118页。
    [3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一:元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辛卯“明州言:‘高丽贡使乞市坐船。’诏:‘以灵飞顺济神舟借之。’又言:‘明州象山县尉张中尝以诗遗高丽贡使。’诏:‘中冲替。’”(第 7323 页)而《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文宗三十四年(1080 年)三月“遣户部尚书柳洪、礼部侍郎朴寅亮如宋,谢赐药材,仍献方物。”当依前者。
    [38]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第118页。原书作“赵元老”,据赵维国:《“赵元老”实为“赵元考”——〈渑水燕谈录〉刊刻讹误一例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改。
    [3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二,第7349页。
    [4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二,第7351、7358页。
    [41]《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42]《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43]《高丽史》卷九《世家》卷第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44]《补闲集》卷上,刘畅、许敬震、赵季:《韩国诗话人物批评集》第1册,第41页。
    [4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第7746页。
    [46]《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高丽诗三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470页;《西台集》卷一六《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2册,第209-212页。
    [47] 神宗诗见《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三七,嘉靖十五年序锡山秦汴锈石书堂刊本。
    [48]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页。
    [49] 曾巩:《元丰类稿》卷八,第417页。
    [50] 王珪:《华阳集》卷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3册,第26页。
    [51]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222页。
    [52]《竹谏先生逸集·补遗》,韩国景仁文化社影印《韩国历代文集丛书》第27册,第110-114页。
    [53]《竹谏先生逸集》卷一,韩国景仁文化社影印《韩国历代文集丛书》第27册,第56页。
    [54]《宋杭州南山慧因教院晋水法师碑》,《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影印《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20册,第151页。
    [55]《宋杭州南山慧因教院晋水法师碑》,《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第151页。
    [56]《大宋沙门净源书》六首其一,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其释录有讹误者,据韩国景仁文化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影印《大觉国师文集》《大觉国师外集》径改,不再说明。
    [57]《续资治通鉴长编》三三九,第8163、8167页。
    [58]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2页。
    [59]《高丽史》卷九,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60]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38页。
    [61]《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62]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2页。
    [63]《竹谏先生逸集·补遗》,韩国景仁文化社影印《韩国历代文集丛书》第27册,第83-84页。
    [64]《竹谏先生逸集·补遗》,第113页。
    [65]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37页。
    [66]《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6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九,第8368页。
    [68]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37、113、34页。
    [69]《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70]《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71]《高丽史》卷九〇《列传》卷第三,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72] 吴熊和:《苏轼奉使高丽一事考略》,《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73]《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7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八,元丰八年秋七月癸丑“高丽祐世僧统求法沙门释义天等见于垂拱殿”条注,第8569页。
    [75]《谢差引伴表》有“伏蒙圣慈令臣赴阙次,仍差降朝奉郎守尚书主客郎中苏注为引伴者”(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页)。
    [76]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页。
    [77] 过高密、宿州地,以《高丽大觉国师文集》卷九有《与大宋知密州状》《与知高密县状》《与知宿州状》《与宿州通判状》(第34-35页)。
    [78]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17页。
    [79]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目录》,第5页。
    [80]《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8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八,第8569页。
    [82]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页。
    [83]《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84]《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85]《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86]《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87] 仙凤寺碑言“诏华严法师有诚来止别院……及此,固请以弟子之礼致谒。是日往返问答……后日,诣相国寺”。二十二日表请,当日见面,此即二十四日。
    [88]《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89]《禅林僧宝传》卷一四《慧林圆照本禅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影印《禅宗全书》第4册,第481-482页。
    [90]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9页。
    [91]《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92]《谢赐沐浴表》言二十四日,当指八月二十四日(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8页)。
    [9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21页。
    [94]《大觉国师文集》阙目有谢赐银器彩帛、龙凤茶、白银、朝辞日赐斋、朝辞日饯筵等表(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目录》,第2页)。
    [95] 仙凤寺碑言:义天抵宋后,“哲宗闻之,迎置京师啓圣院。御垂拱殿迎见……诏华严法师有诚……诣相国寺……又诣兴国寺……阅月,上章请往杭州华严座主净源讲下受业,以偿素志,诏从之,差主客员外郎杨杰伴行”。
    [96]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目录》,第5页。
    [97]《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98]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1-1303页。
    [99] 金性尧:《宋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0页。
    [100] 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86页。
    [101]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59页。
    [102] 淮安区新闻网2010年11月18日载《历史上淮安在全国的地位考略》,作者陈凤雏,原淮安市志办公室副主任。
    [103]《全宋诗》卷八六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013页。
    [104]《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105]《禅林僧宝传》卷二九《云居佛印元禅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影印《禅宗全书》第4册,第540页。
    [106] 信中仅言十四日,当为九月。
    [10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5页。
    [108]《乞禁商旅过外国状》,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888页。
    [109]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41页。
    [110]《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11]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39、109页。
    [112]《咸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龙井延恩衍庆院》“记文”“题咏”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0册,第811-813页。
    [11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7页。
    [114]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81页。
    [115] 孔凡礼:《苏轼年谱》,第688页。
    [11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一,第8636-8637页、第8648页。
    [11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二,第8655、8662、8671页。
    [118]《为义天僧统开讲要义序》,载弘一大师遗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附录五《灵芝律师年谱》,台北:南林出版社2007年重排版,第315页。
    [119]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0页。
    [120]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69页。
    [121] 序言:“《泛海记》云:同光元年,盐官民见海上红光夺日,乃于波间得观音古像,旃檀香所成圣相,昔所未有。吴越王闻之,迎请入府,后奉安于龙山觉圆精舍之东殿,灵异甚着。皇宋元丰八年冬,予陪高丽国祐世僧统瞻礼尊像,时讲僧□英求章句以纪之。”原诗:“云涛汹涌泛旃檀,照日红光杳霭间。苦海登成华藏界,慈航不住补陀山。一轮月影虚堂出,万里潮音静夜还。百六十年灵异迹,喜□杯渡扣重关。”(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1页。)
    [122]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2页。
    [12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4页。
    [124]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3页。
    [125] 崔凤春:《海东高僧义天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99页。
    [126]《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2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2页。
    [128]“苏秀二州,三迁绛纱”句解释,参考崔凤春:《海东高僧义天研究》,第98页。
    [12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五,第8744页。
    [130]《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31]《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132]《佛祖统纪》卷二九,宋咸淳胡庆宗等募刻本。
    [13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0页。
    [134]《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3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九,第8911页。
    [136]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49页。
    [137]《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38]《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39]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0页。
    [140]《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41]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55页。
    [142]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39页。
    [143]《佛祖统纪》卷一五,宋咸淳胡庆宗等募刻本。
    [144]《佛祖统纪》卷一四,宋咸淳胡庆宗等募刻本。
    [145]《仙凤寺大觉国师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75页。
    [146]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30-131页。
    [14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0页。
    [148]《大宋沙门可久书》“即辰饯行,冠盖轮马必塞道路,所恨不获踵武方丈,一得瞻敬,谨具短启道呈左右参贺,无任惶恐”(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44页)。
    [149]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1、152、156页。
    [150]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0页。
    [151]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5、158页。
    [152]《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5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29页。
    [154]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39-40页。
    [155]《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六月二日,宣宗至奉恩寺。《高丽史》卷九〇《列传》卷第三:义天“至礼成江,王奉太后出奉恩寺以待”。
    [156]《高丽史》卷九〇《列传》卷第三,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15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40-41页。
    [158] 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9-150页。该书目录附年谱,亦将此三诗编入本年。
    [159] 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卷三《戏咏猩猩毛笔二首》题注:“钱穆父奉使高丽,得猩猩毛笔,甚珍之。惠予,要作诗。苏子瞻爱其柔健可人意,每过予,书案下笔不能休。此时二公俱直紫微阁,故予作二诗,前篇奉穆父,后篇奉子瞻。”(第150页)
    [160] 苏辙:《栾城集》卷一四,第165页。
    [161]《清江三孔集》卷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5册,第227页。
    [162] 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卷三,第151页,诗题依当页校勘记改。
    [16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40页。
    [164]《宋史·高丽传》:“运(宣宗)立四年卒,子怀王尧(献宗名昱)嗣。未阅岁,以病不能为国,国人请其叔父鸡林公熙摄政。未几尧卒,熙(肃宗)乃立,凡数岁使不至。元祐四年,其王子义天使僧寿介至杭州祭亡僧……熙后避辽主讳,改名颙。颙性贪吝,好夺商贾利,富室犯法,辄久縻责赎,虽微罪亦输银数斤。五年,复通使,赐银器五千两。”高丽宣宗、献宗、肃宗即位时间显然有误,大抵因不通使而造成。而《高丽史》元丰八年(1085)使宋后,至元祐五年,亦未载使宋事,自“运立四年”至元祐五年“凡数岁使不至”当属实。
    [165]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7页。
    [166]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49页。
    [16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4页。
    [168]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69-70页。
    [169]《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70]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2页。
    [171]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7页。
    [172]《新集圆宗文类序》有“书成奏上,特赐名曰《圆宗文类》,仍命下才为之序。司臣□让未获,聊述端倪”(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2页),司或即教藏监司。《圆宗文类》,义天落款“兴王寺住持传贤首教观兼天台教观南山律钞因明等论等观普应圆明福国慈济广智开宗弘真祐世僧统”,可确定义天在兴王寺期间;且辩真信有“曾奉书驰问,兼惠及《圆宗文类》,将近十年”(详见后文),则义天《圆宗文类》编成寄出,大概在教藏监司成立后之翌年1087年。又《大宋沙门道亨书》三首其二“辱惠以诸部教乘,观其《文类》序引,遂知祖教未残,哲人间出”(第129页)。似也送道亨一部。
    [17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40-41页、第113-114页。
    [174] 按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将《和张耒高丽松扇》编入卷二九,属“元祐二年丁卯秋冬,官翰林学士时作”。《黄庭坚诗集注》将《次韵钱穆父赠松扇》《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编入卷七,注“东坡《和张耒高丽松扇》在《怀王定国》后”。
    [175]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二九题注,第1439页。
    [176]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二九,第1439-1440页。
    [177] 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卷七,第282-283页。
    [178] 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卷七,第284页。
    [179]《清江三孔集》卷六,第234页。
    [180]《清江三孔集》卷六,第234-235页。
    [181]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3-114页。
    [182]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26页。
    [18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18页。
    [184] 引文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第10493页。且《论高丽进奉第二状》:“今来又访闻得,还是本院行者姓颜人,赍持净源真影舍利,随舶船过海,是致义天复差人祭奠。”(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858页)又义天与凈源信中曾提及颜显,且又有《与大宋行者颜显书》(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43页)。
    [185]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31页。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〇:“朱迎等抱负屈抑,赴诉省曹,本部明知两浙监司皆有妨碍,虽提刑杨杰系后来到任,而其人孱懦龌龊,苦无风力,自合申禀朝廷,选官根究,而姑欲应法,止委杨杰,则是户部畏惇也。”(第10129页)则杨杰最迟十二月已经到任。
    [186]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36页。
    [18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56页。
    [188]《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另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原名天台寺,隋代根据智顗遗愿建造,取寺若成、国则清之义。
    [189]《论高丽进奉状》,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847-849页。
    [190]《论高丽进奉状》。且徐戡事与《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载:宣宗四年(1087)三月二十二日,“徐戬等二十人来献《新注华严经》板”相符。
    [191]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42页。
    [192]《宋杭州南山慧因教院晋水法师碑》,《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第151页。
    [193]《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194]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3页。
    [195]《乞禁商旅过外国状》《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三首》其一,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888-891页、第995页。
    [19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二,注“此据刘挚日记赠入”,第10851页。
    [197]《梦溪笔谈·续笔谈》,胡道静等译注:《梦溪笔谈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第33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8页。按原书讹作“魏继延”,《高丽史》唯有“魏继廷”,本次丽使亦名此,径改。
    [198]《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199]《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书目别集有《元白唱和诗》一卷、《扬雄集》五卷、《班固集》十四卷、《崔駰集》十卷、《谢灵运集》二十卷、《顔延年集》四十一卷、《诸葛亮集》二十四卷、《曹植集》三十卷、《司马相如集》二卷、《刘琨集》十五卷、《卢谌集》二十一卷、《应璩百一诗》八卷等,其他类目无算。
    [200]《上天竺寺历代住持题名》载“第五代慈辩从谏法师元祐五年”,故此信当为元祐六年所写(《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影印《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6册,第74页)。
    [201]《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宣宗十年,1093年)“九月丁丑,王诣仁睿太后返魂殿,行小祥祭。”当为周年祭。又信中说“以先师之缘,常希存顾”,故此信当在净源圆寂后、仁睿太后薨(宣宗九年九月)前,具体时间不详。
    [202] 孔凡礼:《苏轼年谱》,第1034页。
    [203]《高丽史》卷一〇《世家》卷第一〇,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204]《与范纯夫》:“某衰病日侵,而使客旁午,高丽复至,公私劳弊,殆不能堪。”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454页。《苏轼奉使高丽一事考略》已有考证。
    [20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六、四七八,第11348、11395页。
    [206]《宋史》卷一七《本纪》第一七《哲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页。
    [207] 苏辙:《栾城集·后集》卷一《郊祀庆成》,第590-591页。
    [208]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六,卷注:“起元祐七年壬申秋杪自扬州还朝,合明年癸酉九月出京以前作。”(目录第58页)诗《次韵王晋卿奉诏押髙丽宴射》题注引《东京梦华录》:“高丽使人在大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元旦朝见讫,后二日,诣南御苑试射,朝廷旋选能射武臣伴射。射毕赐宴。”(第1858页)
    [209]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六,第1858-1859页。
    [210]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六《次韵王晋卿奉诏押髙丽宴射》题注。
    [211]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二,第151页。
    [212]《宋史》卷一七《本纪》第一七《哲宗一》,第335-336页。
    [213]《宋史》卷四八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第14045页。
    [214]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994-1001页。
    [21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近者高丽人使乞赐书籍,此乃祖宗朝故事,且屡尝赐书与之矣,轼乃拒违诏旨,极言不可。及都省批送礼部,令吏人上簿,固非重责也,轼乃盖庇吏人,力陈强辨,期必胜而后止。夫都省总领六曹,自有上下之分,岂有论事不当,尚敢力争?”“苏辙又奏曰:‘臣昨日取兄轼所撰吕惠卿诰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亦岂是讥毁先帝者耶?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元祐初改,正追述先帝美意而已。’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当时大臣数人,其间极有不善,不肯谏止。’吕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曰:“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然则一时过举,非先帝本意明矣。’太皇太后曰:‘此事皇帝宜深知。’大防曰:‘皇帝圣明,必能照察此事。’于是得旨,敦逸、庆基并与知军差遣。”(第11497页、第11503-11504页)
    [216]《灵通寺大觉国师外集碑》,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67页。
    [21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4页。
    [218]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3页。
    [219]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33页。
    [220] 后文所引慧清和诗中有“十年”云云,故和诗似在本年,而慧清、义天之诗当更早,但具体时间不可详知。
    [221]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1页。
    [222]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70页。
    [223]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58-159页。
    [224]《高丽史》卷一一《世家》卷第一一,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225]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39页。
    [226] 杨延龄:《杨公笔录》,陈新、郭一凡编:《全宋笔记》第一编第10册,北京: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又《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惠因院》说“元符二年,又施金建华严大阁以崇奉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0册,第808页),而《高丽史》卷一一《世家》卷第一一(肃宗三年七月)“己未,遣尹瓘、赵珪如宋告嗣位,进方物”,且参考《杭州慧因教院华严阁记》(详见后文注),故将此条列入元符元年冬。
    [227] 黄纯艳点校:《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第121页。
    [228]《高丽史》卷一一《世家》卷第一一,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229]《杭州慧因教院华严阁记》“元符元年冬,其国遣使贡方物。及建中靖国元年,复遣使贺今上登宝。继附白金千数两,请于慧因院造华严经阁及卢舍那佛、普贤文殊菩萨像,并供具等置于其阁”,且云“未几,阁成”,希仲“以余与源师有旧,请为文记之”,落款时间为“建中靖国元年三月初一”(《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影印《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20册,第75页)。
    [230]《高丽史》卷一一《世家》卷第一一,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231]《白云小说》,刘畅、许敬震、赵季:《韩国诗话人物批评集》第一册,第17页。
    [232] 解释及原诗见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第1307页。
    [233]《论高丽进奉状》,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847-849页。。
    [234]《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盛以髙丽盆,藉以文登玉”句自注“仆以高丽所饷大铜盆贮之,又以登州海石如碎玉者附其足”(系年、诗、注见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第1837-1838页)。
    [235]《与林子中书》,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656页。
    [236] 刘畅、许敬震、赵季:《韩国文人名字号解诂辞典》,首尔:宝库社出版社2014年版。
    [237]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〇《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子瞻先已被系。予昼居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庑,才隔一垣,不得通音息。因作诗四篇,以为异日相遇一噱之资耳》“文章传过带方州”句注,第130页。
    [238] 二诗见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350页。考证见《苏轼奉使高丽一事考略》。
    作者简介:刘畅,天津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域外汉诗研究。
    原载《南开学报》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