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敦煌、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敘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張新朋
    《開蒙要訓》是在我國古代中下層民衆間廣爲流傳的童蒙識字課本之一。它承襲周秦以來的《史籀篇》、《蒼頡篇》、《凡將篇》、《訓纂篇》和《急就篇》等早期童蒙教材“積字成篇,協以韻語”的傳統,選取1400個人們日常生活所常用的文字組織成篇。與大家熟知的《千字文》相比,《開蒙要訓》行文構思上略顯拙劣、呆板,所反映的内容更貼近村夫農婦、販夫走卒等下里巴人的生活,走的是與《千字文》不同的路綫,爲宋代以後諸多“雜字”書的始祖。也許和這些因素有關,《開蒙要訓》後來失傳了。然唐五代時期,該書曾在敦煌、吐魯番地區廣爲流傳。端賴敦煌、吐魯番文獻的發現,使我們得以一睹其真實面目。筆者近年來一直在從事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中的童蒙讀物的整理工作,對於它們中的《開蒙要訓》寫卷多有留意,並且撰寫過相關的文章若干篇。爲便於學者了解敦煌、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之全貌,同時免去到不同文章、著作中翻檢之苦,今將前賢時彦及筆者所認定的《開蒙要訓》寫卷加以匯總,撰成敘録一篇,以供大家參看。
    一  敦煌出土的《開蒙要訓》寫卷
    據筆者調查,現已公佈的敦煌文獻中有《開蒙要訓》寫卷82件(正規抄本70件,習字雜抄12件),其正規抄件中英藏14件(S.5513號爲《開蒙要訓》摘抄),法藏17件,俄藏31件,國圖藏4件,上圖藏1件,羅振玉舊藏1件,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1件,李盛鐸舊藏1件,經整理綴合後可得42件。首尾俱全者5件,即P.2578、P.3610、P.2487、P.3054和P.3875A號。有年代題記者5件,分别爲:S.705號,文末題“大中五年辛未(851)三月廿三日學生宋文獻誦、安文德寫”;P.2578號,題記云“天成四年(929)九[月]十八日燉煌郡學仕郎張書”;S.5584號,《開蒙要訓》之後接抄患文一篇,患文首題前有“清泰貳年(935)乙未嵗二月十五日,蓮臺寺比丘願丞略述寫記”等字樣;P.3054號,卷末題記作“維大唐天福叁年歲次己亥(據干支紀年,己亥年乃天福四年﹝939﹞,題記之“叁年”恐誤)九月五日張冨郎書”;S.5463號,尾題後有題記,曰“顯德伍年(958)十二月十五日大雲寺斈郎”。有注音者2件,即P.2578號和Дх.19083+? P.3243號。
    今將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首尾俱全的5件列於前(依其館藏編號先後爲序),其他的按其所存文句先後爲序(起句相同的則依其完整度排序),依次敘録如下。
    1、P.2487號。有二本,第一本僅2行,第1行題“開蒙要訓一卷”(兩遍),第2行抄“乹坤覆載”至“春花開艷夏”。第二本爲首尾完整的《開蒙要訓》,計74行,行16-22字不等。首尾均題“開蒙要訓一卷”。卷背有“乾坤覆載,日月光明”、“八節”、“乾坤覆[載]”至“春花開”(其後有類似詩文雜寫3行)、“開蒙要訓一卷”(重出一次)等抄自《開蒙要訓》的文字及“龍興寺斈(?)”(“斈”字不太明晰,末字漫漶不識)、“陰福便麥”等雜寫文字多處。李正宇《敦煌地區古代祠廟寺觀簡志》云“敦煌之龍興寺晚至唐寶應二載(763)初見其名(S.2436),至北宋天禧三年(1019)猶存(《天禧塔記》)”,“後梁時設有寺學(P.2712),兼授僧俗生徒”[1]。
    2、P.2578號。首尾完整,計112行,行9-16字不等,首尾均題“開蒙要訓一卷”。尾題後有題記:“天成四年(929)九[月]十八日燉煌郡學仕郎張書”(末三字爲濃墨所塗,前二字不可辨識,李正宇《敦煌學郎題記輯注》録作“顯順”,不知何據)。卷背有殘文書一道及“踕躡”、“開蒙要訓”、“乾坤覆載”、“晦暮暮雲隂晴貧貧賤”等習字雜寫若干。原文有句讀(朱筆),然多有不合韻律誤點之處。部分文字右側或右下方有小字直音,呈現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特色。
    3、P.3054號。首尾完整,計96行,前後書寫行款略有變化,前面50餘行字體較小,抄寫較密,行16-19字不等;其後部分字體較大,行9-13字不等。首尾並題“開蒙要訓一卷”。起首若干行末端略有殘損,中間“蝦蜯蛤,龜鼈魦”、“鶉鴙鴛鴦,鷹鵰鷂鶻”等文字漏抄。末有題記“維大唐天福叁年歲次己亥(據干支紀年,己亥年乃天福四年﹝939﹞,題記之“叁年”恐誤)九月五日張冨郎書”。背署“維大唐天福叁年歳次己亥五月六日張冨郎自首(手)之耳”(“首”、“之”之間當脱“書”、“記”類文字),其下爲張所書打油詩一首。另有“再盈開蒙要□(訓)一養(卷)”及“癸亥年十月廿九(?)日”、“維大晉天福伍年(940)歳次庚子七月”、“維大晉天福伍年辛丑[2]歳”等字樣。“張富郎”之名亦見於P.3211p7所載“人名目一本”、S.11353號某年八月十六日社司轉帖及S.5977號《和戒文》背面題記“子年六月九日靈啚寺斈郎張冨郎[3]記”,與抄寫《開蒙要訓》的張富郎或爲同一人。
    4、P.3610號。首尾俱全,計85行,行13-19字不等,第2-7行上部文字略爲墨漬所污,其餘部分保存完好。首題“開蒙要訓一卷”,尾題“开朦(蒙)要訓一卷”。
    5、P.3875A號。首尾完整,計97行,行12-18字不等,前面30餘行破裂且有部分殘缺,首尾並題“開蒙要訓一卷”。前有癸未年社司轉帖一道(書於另一斷片上,與抄有《開蒙要訓》的斷片間有間隔),從書體上看與本篇爲同一人所書,寧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據干支紀年判定其爲歸義軍時期寫本[4]。卷背有社司轉帖一道、雜寫多處及修補碎片若干。
    6、S.5431號。冊子本,凡14頁,每半頁5行,計135行,行9-12字不等;每頁邊緣文字略有殘缺。首頁左上角有毛筆所書阿拉伯數字編號“070”、“雜字一本”及其他模糊的文字若干,字體與本文不一,《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5](以下稱《索引新編》)、《敦煌蒙書研究》[6](以下稱《蒙書》)均疑其出自斯坦因助手蔣孝琬之手,當是。次頁起爲《開蒙要訓》,首完尾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右半殘泐),止“越驀非常,追”。《英國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録》(以下稱《英注記目録》)定爲10世紀寫本[7]。
    7、S.5464號。冊子本,計13頁,《開蒙要訓》佔9頁半,有二本。第一本計5行,首題“開蒙要訓一卷”1行,起“坤覆載”至“松竹冬青霧”等字4行。第二本由第2頁起至第10頁止,每半頁7行或8行,行7-10字不等,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坤覆載”,訖“鵲鳩鴿,鴻鸖”。首頁另有“金剛經讚”、“庚辰年十月十六日立契赤心鄉百姓”、“庚年月”及“之大天子”等習字若干,末頁題“己卯年十月十三日”(《英注記目録》推測爲“919年11月8日”[8])等字樣。《蒙書》稱此本署有“六朝馬仁壽撰”[9]字樣,今遍查未獲,《蒙書》所記或有誤。
    8、P.2588號。首完尾缺,計57行,行14-18字不等,第3行末端殘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坤覆載”,訖“餈”,以下未抄完。其後爲亡文、燃燈文、社齋文等釋門文書。卷背有“佛堂”、“嘆像”、“慶經文”、“慶幡文”等佛家讚頌文本及“造彌勒大像發願文”一篇。
    9、S.705號。首缺尾完,存83行,完整者行15-20字不等。前端若干行上部殘缺,卷中亦或有殘缺。起“(沉)溺(渦泓)”,訖“(易)解難忘”。尾題“開蒙要訓一卷”。末有題記“大中五年辛未(851)三月廿三日學生宋文獻誦、安文德寫”。尾部另有雜寫兩處,並貼有修補殘片十一片,殘片有轉帖、《開蒙要訓》及雜寫若干。卷背有轉帖殘片及雜寫,雜寫中有“天復”、“天復八年(908)”、“張宗書卷”、“張定德”、“李進子”等文字,可見該寫卷於五代初尚在使用。又,P.2825號《太公家教》文末題記云“大中四年(850)庚午正月十五日學生宋文顯讀、安文德寫”,“宋文顯”與“宋文獻”或即一人;安文德還見於S.449號《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一文末題名(該題名與《開蒙要訓》題名一致,但所抄經文部分筆法則老成許多)、P.3894號《太公家教》背碎片二的人名録中。
    10、S.1308號。首缺尾完,存79行,行14-17字不等。卷子上下端及卷内個别地方略有殘損。起“(炬照輝)盈”,訖“易解□(難忘)”。尾題“開蒙要訓一(卷)”。《英注記目録》定爲10世紀寫本[10]。
    11、《敦煌秘笈》羽二九號。首完尾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存52行,其中第47至第52行首尾有殘缺,其餘各行基本完整,完整者行20字左右,起“乾坤覆載”,倒數第二行止於“吃噉飽滿”句“滿”字,其後一行僅存該行下部三字的右端殘蹟,依其行款推斷大體與“禾粟穬稻”上下句中的文字相當,但因所存過少,無法判斷具體爲哪三個字。首題下依次有“李盛鐸印”、“敦煌石室秘笈”朱印兩方。卷背爲雜抄,抄有“急急如律令”、“曲子寄蔭”、“學郎”、“元年丙戌歲十一月日敦煌丞”、“德元年壬亥”等諸多内容。
    12、P.3408+Дх.4907號。(1)P.3408號,首完尾缺,存38行,行16-20字不等,末尾9行上端殘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其下有“金今剛”5字。起“坤乹覆載”,訖“爐冶鑄鑵。鼎”。卷背有雜寫若干。(2)Дх.4907號,存14行,行1-5字,首尾及下端殘。起“腿跟踝”,訖“踈穊(柌)”。《俄藏》未定名。今謂此爲《開蒙要訓》殘片,與P.3408號可以綴合。P.3408號倒數第9行與Дх.4907號第1行相接,銜接後該行略有殘泐(“脚”字下端、“手”字上端殘缺)。其後8行依次相接後中間仍有2-4字殘缺。二卷綴合如圖1所示:
     
    圖1  P.3408(局部)+Дх.4907號《開蒙要訓》綴合圖
    13、P.2717B+Дх.5260+Дх.5990+Дх.10259號。(1)P.2717號正面爲《字寳》殘卷(參看《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小學類訓詁之屬”《字寳》題解[11]),背面前一部分爲《開蒙要訓》習字,其後有兩本未抄完的《開蒙要訓》,其中第二本即P.2717B(第一本本書稱之爲P.2717A,詳下敘録),自左向右直行書寫,字跡較爲模糊,計24行,行18-22字。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乾(坤)覆載”,訖“矬矮侏儒。癲”。其中第17行右部略有殘泐,18行僅存右部少量殘畫,二行間有殘缺。(2)Дх.5260號,殘片,計存9行(第9行右半殘),行4-8字。(3)Дх.5990號,殘片,存4行,行6-8字。(4)Дх.10259號,殘片,存6行,行7-11字不等。後三則殘片《俄藏》均未定名。按:此三殘片亦皆由左至右直行書寫,字體、行款與P.2717B號全同(正面皆爲《字寳》),實即P.2717B號第17至18行間撕裂的碎片,應予綴合。此四卷綴合後,該本中部若干行上端大體完整,下部則仍略有殘缺。如圖2所示:
    
    圖2  P.2717B+Дх.5260+Дх.5990+Дх.10259號《開蒙要訓》綴合圖
    14、P.2717A號。抄於P.2717B號前,計34行,行14-18字不等,若干行有殘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乾(坤)覆載”,訖“腫焮肌膚”,未抄完。其後有“丁卯年五月廿八日酉時,北方三處頻頻現電光,至廿九日天明則息不現也。已後不知何事記知後定數日月爲准則也”等紀事文字兩行。
    15、P.3147號。卷背貼有碎片一,存4行文字。正面爲本篇,首存尾缺,存30行,行14-18字不等,個别行有部分殘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乾坤覆載”,訖“(腕抓指)”。本卷與存有《開蒙要訓》後一部分(内容與本卷不重複)的Дх.11066號殘片字體近似,疑爲同一人所書,如P.3147號“篋簾箱遺(匱)”句“簾”字作“”,Дх.11066號“雀梠簾□(廊)”句“簾”字作“”,二者形體基本一致;又如Дх.11066號“菴蘆屋□(舍)”句“菴”字、“料理薗塲”句“薗”字的草頭與P.3147號“紫綘(絳)蘓芳”句“芳”字所從的草頭寫法一致(均近似“业”形)。但二者行款略有差别,P.3147號每行抄16字左右,而Дх.11066號每行約12字左右,故二者是否爲同一寫卷之割裂,有待進一步研究。參下Дх.11066號敘録。
    16、S.5584號。冊子本,凡9頁,《開蒙要訓》書於前5頁,首完尾缺,每半頁5行或6行,計49行。首題“开朦(蒙)要訓一卷”。起“乾坤覆載”,訖“衣裳疊襞”。其後接抄患文一篇。首題前有“清泰貳年(935)乙未嵗二月十五日,蓮臺寺比丘願丞略述寫記”[12],書體與《開蒙要訓》一致,當出於同一人之手。
    17、BD14667(北新867)號。首完尾缺,計53行,完整者行15-18字,末5行及卷中個别行上下部有殘泐。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乹坤覆載”,訖“樽壺櫆鉢”(《敦煌劫餘録續編》末二字識作“槐本”[13],《蒙書》云止於“栽插端行槐”[14],均不確)。首題下有“乹寕(乾寧)五年(898)”字樣。卷背抄正倒書文獻多種,包括:社司轉帖雜抄兩道、鄭從嗣狀兩通及“弘明集”、“新集吉”、“李安子”、“李奴子”、“張住子”等雜寫若干。
    18、P.3029號。首存尾缺,計24行,行11-16字,末3行上端殘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乾坤覆載”,訖“□□(針縷)綻□(綴)”。卷背有“開蒙要訓一卷”題名、“乾坤覆載”至“春花開艶”等《開蒙要訓》雜寫、書儀殘片、佛經雜寫及“庚子年三月七日修鐘樓經樓抄經謹具名目”(末二字不識)破曆等内容。
    19、S.6131+S.6224+Дх.4799號。此三號均爲殘片。(1)S.6131號存一頁面之右上角,計3行,行7字左右,下部及後部殘缺,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乾坤覆載”,訖“夏葉舒(榮)”。(2)S.6224號存一頁,計8行,第1行僅存半字,餘行7或8字,下部殘,起“(榮)。藂林秋落”,訖“賞賫(功)”,《英注記目録》定爲10世紀寫本[15]。(3)Дх.4799號存2殘行,第1行存“(惠)弘廓。萬國歸捉(投)”,第2行存“(憩)惡臣(乍輔)”,《俄藏》未定名。宋新民《》(下稱《宋氏敘録》)謂S.6131與S.6224爲一卷之撕裂,後片起首字“榮”存下半,前片末字“榮”存上半,恰好可以綴合[16]。今謂Дх.4799號亦爲《開蒙要訓》殘片,且與S.6224可以綴合,後片第6行第7行下部所缺的就是Дх.4799號所存的二行,後片第6行末字“恩”僅存上部横畫左端,前片第1行始於“惠”字下半,即“恩惠弘廓”句的“恩惠”二字;後片第7行止於“諂佞潛蔵”的“蔵”,前片第2行始於“姧邪憩惡”的“憩”,二片綴合後中間雖略有殘缺,但在内容上則恰好先後銜接,其爲同一寫卷之撕裂可以無疑。三片綴合後如圖3所示:
     
    圖3  S.6131+S.6224 Дх.4799號《開蒙要訓》綴合圖
    20、P.3311號。正背兩面書,《開蒙要訓》抄於背面,首完尾缺,存9行,行11-14字。首題“開蒙要訓一卷”。起“乾坤覆載”,訖“舩艘艦艇,(浮泛流停)”。首題下有“沙彌寳宣”、“靈圖大寺面南開,千羅寳蓋滿[□]來”等文字3行。該號正面爲永徽四年(653)二月二十四日抄經題記[17]。
    21、Дх.5427 Дх.5451B號。《俄藏》已把二號綴合爲一,但未定名。正面存18行,首行僅存“覆”字殘畫,餘則行12-15字不等,下部殘,起“覆”字殘畫,訖“運提”,應爲《開蒙要訓》殘片。卷背有正倒書雜寫多行,其中有類書手題名者如“石慶通書手寫”、“(百)姓石慶通書手寫”;有類人名者如“善信”、“善住”、“善和(?)”、“平水厶乙”等等。
    22、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本+羅氏舊藏。(1)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開蒙要訓》殘片一[18](以下簡稱天理本),存6行,行4-6字,四邊殘,起“(迎)。春花開艶”,訖“兆民歡躍。(諂)”。王三慶《日本天理大學天理圖書館典藏之敦煌寫卷》[19]、榮新江《日本天理圖書館藏敦煌文獻考察紀略》[20]均提及此殘片。王三慶據書風斷爲晚唐寫本。(2)羅振玉《貞松堂藏西陲秘籍叢殘》輯印有《開蒙要訓》殘片六片(以下分别稱羅一至羅六,《宋氏敘録》作五片[21],不確,《蒙書》亦作“五片”[22],蓋承宋氏之誤)。其中第一片存11行,第1行僅存左側;第二片存10行;第三片存13行,末行左半殘;第四片存9行,第1行僅存部分文字左側殘蹟;第五片存10行,首末二行均僅存文字殘蹟;第六片存10行,尾題“開蒙要訓一卷”。尾題之上另有“開蒙要”三字,尾題後有其他文字一行,已漫漶。今謂此六片可綴合成兩個前後相連的殘片,即羅三、羅四相連(羅四在前,羅三在後),其餘四片相連。又,羅四、羅三綴合後又可與天理本綴合,天理本倒數第1、第2行分别止於“諂”字、“浮”字殘畫,羅四第2行、第3行分别始於“佞”字、“汎”字殘畫,前後兩行在内容上恰好相接;另外天理本各殘行補齊殘缺後,可知其行款爲行18至20字,而羅四與之相連的前4行補齊後每行字數亦在18至20個之間,二者行款亦吻合;從書體上看,不少字構件的寫法一致,如天理本“江”字與羅三“紅”字所從之“工”、天理本“迎”字殘畫所存之“辶”旁與羅二“迊(匝)遮”所從之“辶”,均較一致。上揭諸殘片綴合後如圖4、圖5所示。
    
     
    圖4  天理本 羅四 羅三《開蒙要訓》綴合圖     圖5  羅一 羅二 羅五 羅六《開蒙要訓》綴合圖
    23、Дх.2655+Дх.10258+Дх.4410+Дх.6236+Дх.1442+Дх.895+Дх.3991+Дх.18959+Дх.12715+Дх.12673+Дх.18960+Дх.12600+Дх.12601號。(1)Дх.2655號,殘片,卷背存雜寫3行,第1行爲“(开蒙要訓一卷乹坤)”等殘字,諸字僅存左半,其後有倒書的“保保”及正書的“大歌王”等字。正面存殘文9行,行6-8字,下端殘,起“華霍泰恒明”,訖“伯叔姉妹(姑)”,《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録》(下稱《俄敘録》)稱之爲“與水、國家、宴會、音樂及親族關係有關的漢字表”[23],不確;《俄藏》定作《開蒙要訓》,並把本卷歸併於Дх.895號下,是。然若依《開蒙要訓》文本内容之先後,則Дх.2655號位於Дх.1442+Дх.895號之前。(2)Дх.10258號,殘片,《俄藏》未定名。正面存殘文17行,完整者行15-17字,起“(停君王有道)”,訖“(襻)”。背面書有“社司轉帖右”、“曲子感皇恩”等字樣,以及“(开蒙要訓一卷乹坤)覆日月光(春)花艶”殘文一行,其中後一殘行前8字僅存右側殘畫,與Дх.2655號卷背首行左側殘字正可綴合。(3)Дх.4410號,殘片,《俄藏》未定名。正面存12行,第一行僅存若干該行文字左側的殘蹟,餘則行7-12字,下端殘;起“(布絹紬)”,訖“肺肝心(部)”。卷背爲《千字文》、社帖、人名及其他雜寫。(4)Дх.6236號,殘片,《俄藏》未定名。存4行,行2-4字,每行存下端,起“(續)綘()”,訖“(幅經引紡)”。(5)Дх.1442+Дх.895號,《俄藏》把該二號綴合爲一,擬題《開蒙要訓》,是。該二卷綴合後正面存10行,行6-11字,下端殘,起“病患疾疹”,訖“(穊)(密)(稠)”。Дх.1442號卷背有《千字文》等雜寫3行。(6)Дх.3991號,殘片,《俄藏》未定名。存2行,每行上下皆有殘泐,第1行存“(堦)桉鋘(鍬)”,第2行存“鑚樓(犁)”。(7)Дх.18959號,殘片,《俄藏》未定名。存4行,行1-6字,每行上下皆有殘泐,起“(灌)柯柌(橿)抦(柄)”,訖“(拒格)(捩)”。(8)Дх.12715號,殘片,《俄藏》未定名。正面存4行,行1-4字,每行上下皆有殘泐,起“(刈)撩亂削(斫)”,訖“(從擒)”。卷背有一“諫”字。(9)Дх.12673號,殘片,《俄藏》未定名。存9行,行6-8字,每行上下皆有殘泐,起“契(格)示語靡從”,訖“尖喎(偏)戾”。(10)Дх.18960號,殘片,《俄藏》未定名。存6行,行2-3字,每行上下皆有殘泐,起“(拗捩)”,訖“(籧)篨(篷)”。(11)Дх.12600+Дх.12601號,《俄藏》把該二號綴合爲一,但未定名。正面存7行,行2-9字,每行上下皆有殘泐,起“隨宜”,訖“餈饆”。卷背有“王保”題名及雜寫若干。
    按:以上13個殘片,原卷字體相似,行款相近,其中Дх.895、Дх.1442、Дх.2655三個殘片《俄藏》歸併綴合爲一,並擬定作《开蒙要訓》,甚是,其實這些殘片均係同一《开蒙要訓》寫本撕裂而來,應一併加以綴合。綴合圖如圖6所示:
    24、Дх.2654號。殘片,冊子本,《俄敘録》稱其爲“折叠的冊頁本中一张雙頁紙(4面)上面邊沿殘片”[24],其中存有“夜久故來(相)”、“女答:庭前井(水),金”二殘行的一面《俄藏》、《俄敘録》皆定作《下女夫詞》,甚是(《俄藏》影印本以有《下女夫詞》的一面在前,《俄敘録》則以之爲第4面)。其餘3面計9行,《俄藏》擬題“字書”,《俄敘録》依次定作“按字義與水有關的漢字表”[25]、“按字義,與命運、牀上用品及心情有關的漢字”[26]。今按:除《下女夫詞》以外的3面皆爲《開蒙要訓》殘文,第1面起“江河淮濟”,訖“(浮)”(原卷“浮”字位於行首,其右側有一勾乙符號);第2面起“賤富(貴)”,訖“眠(睡)”;第3面起“帷帳床(榻)”,訖“()闐(須彌)”。
    25、BD16361號。殘片,存2行,首尾及上部殘。第1行存“躍諂佞潛藏姦”、第2行存“(懃)賞恪[27]賚功勳”。本殘片《條記目録》題作“殘片(擬)”,定其年代云“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述其來源云“本遺書爲從BD9251號背面揭下來的古代裱補紙”[28]。本殘片,經筆者考證,定名爲《開蒙要訓》。
    26、P.3486號。首尾俱缺,存20行,行15-18字。首二行、末二行有部分殘缺,其他行亦或有残缺。起“(姧邪)”,訖“頭額頰”。原卷無題,《敦煌遺書總目索引》[29](以下稱《索引》)定作《開蒙要訓》殘卷,《敦煌遺書最新目録》[30](以下稱《最新目録》)、《索引新編》、《法藏》同,兹從之。卷背有乾符三年(876)納物曆、乾符貳年(875)至方等道場題記、便麥曆及其他一些内容。
    27、P.3102號。首尾俱缺,存37行,行13-16字,首兩行、末兩行有殘缺。起“(寐憒悶煩情)”,訖“(雕)鎸刻鏤剗”。原卷無題,《索引》定作《開蒙要訓》殘卷,《最新目録》、《索引新編》、《法藏》同,兹從之。卷背有《孔子項託相問書》、敕河西歸義軍節度使牒、某社支麵名録、算書等内容。
    28、Дх.10740號。該號下有14個殘片,正背雙面書,《俄藏》均未定名。按:第1、第13兩個殘片《俄藏》定作正面[31]的文字均出於《開蒙要訓》,二片字體接近,當爲同一寫卷的不同殘片,以下分别稱作Дх.10740(1)、Дх.10740(13)。Дх.10740(1)號存5行,行6-7字,首尾及下端殘,起“闐須彌”,訖“緝續(績)(纑)”。Дх.10740(13)號僅存一行,首尾及上部殘,所書爲“(杵)臼憃”三字。
    29、S.9449+S.9470 S.9448號。(1)S.9449號,殘片,首尾及上下均殘,正面存5行,行5-6字,背面存4行半,行6字。正面(《英藏》誤爲背面,榮新江編著《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録》[32]﹝以下稱《英漢文非佛教目録》﹞不誤)起“(孤惸鰥)寡”,訖“布絹紬”。背面(《英藏》誤爲正面,《英漢文非佛教目録》不誤)起“(幅),經引紡絡”,訖“□(篋簏箱)”。(2)S.9470號,殘片,正面(《英藏》、《英漢文非佛教目録》誤作背面)存4殘行,行3-4字,起“悶煩情”,訖“□(麻)葛,(紵)”。背面(《英藏》、《英漢文非佛教目録》誤作正面)存4殘行,行3-4字,起“繀織(幅)”(前二字《蒙書》誤録作“□(羅)”),訖“(繀織)”。(3)S.9448號,殘片,正背雙面抄。正面存4行,行7-8字,起“(紋)雙”,訖“女人傭作。機”。背面存3行,行6-8字,存每行的下半部分,起“(繀)織幅”,訖“屢履屟屐。粧”。按:上揭三卷《英藏》、《英漢文非佛教目録》皆定作《開蒙要訓》,《英漢文非佛教目録》進而指出此三卷“爲同一卷”,甚是。其先後順序爲S.9449 S.9470 S.9448,所抄内容有前後重出的情況,似屬習書性質。綴合圖如圖7所示:
     
    圖6  Дх.2655+Дх.10258+Дх.4410+Дх.6236+Дх.1442+Дх.895+Дх.3991+Дх.18959+Дх.12715+Дх.12673+Дх.18960+Дх.12600+Дх.12601號《開蒙要訓》綴合圖
     
    圖7  S.9449 S.9470+S.9448《開蒙要訓》正面(左)及背面(右)綴合圖
    30、Дх.2485B號。殘片,正面存殘文5行,有界欄,起“音支(此二字原爲雙行音注小字)使”,訖“氣”,《俄敘録》題作“未定名記敘文”,《俄藏》擬題爲“記事文”。背有殘字2行,《俄敘録》未題名,《俄藏》擬題“雜寫”。按:此卷背爲《開蒙要訓》殘文,第1行所存爲“袍被裙究”句“袍被”二字殘筆(第1字《俄敘録》誤録爲“初”),第2行存“繀織”二字及“幅”字上端殘畫。原文相關文句作:“帔巾帊幞,袍被裙究。……繀織幅,經引紡絡”,可參。《俄敘録》云“該殘卷塗有漿糊,大概是用来裱貼另一寫卷的”[33],近是。
    31、Дх.6586+Дх.6136+Дх.6582+Дх.11048+Дх.10277號。(1)Дх.6586號,殘片,正面存殘文10行,行6-8字,每行下部殘,起“臰污鈹灸療治”,訖“蹂挼押按”。卷背有“論卷(?)”二字。(2)Дх.6136號,殘片,存26行,完整者行20-22字,前14行和末3行下端殘(第12行上端亦殘約兩字),起“積苫持,浸漬淹瀾”,訖“鮎鯉鱧鯨”。(3)Дх.6582號,殘片,存14行,行2-11字,上部殘(下端略殘),起“典質”,訖“(貪)婪(費)”。(4)Дх.11048號,存兩片,第一片存6行(末行僅存9字的右半),行8-9字,下部殘,起“蚖蛇蝮蝎”,訖“,。(賊剥脱,怕怖懼忙。偷盜)”;第二片存5行,行4-9字,上部殘,起“鵲鳩鴿”,訖“鞘傍(箭)”。按:此二片可以綴合,第一片居上,二片連接處密合無間,但下端仍有2-4個缺字。(5)Дх.10277號,殘片,正面存6行,行8-18字,首缺尾完,其中首行僅存“賊剥脱,怕怖懼忙。偷盜”9字左側殘畫,訖“易解難忘”。尾題“開蒙要訓一卷”。背面由左至右直行書寫《韓朋賦》3行(第3行未抄完)。
    按:以上5個殘片除最後一片原卷有“開蒙要訓一卷”尾題外,其餘各片《俄藏》均未定名。今謂此五片字體相似(比較各片“扌”旁、“俞”旁、“”旁的寫法),行款相近(完整者行17字左右),爲同一《開蒙要訓》寫卷的殘片,應加以綴合。其中Дх.6582號所存14殘行恰好是Дх.6136號前14行所缺下半部分;Дх.10277號首行“賊剥脱,怕怖懼忙。偷盜”等字所缺的右半,恰好在Дх.11048號第一片的末行,二者密合。又,Дх.6136號止於“鯨鯢鱒魴”的“鯨”字,其下有約3個字的殘缺空間,Дх.11048號始於“蚖蛇蝮蝎”的“蚖”字,Дх.6136、Дх.11048號綴合後,於Дх.6136號“鯨”下補上“鯢鱒魴”3字,則内容上恰好相連。5片綴合後計存47行(中間若干行仍有殘缺),首缺尾完,起“臰污鈹灸療治”,訖“易解難忘”,尾題“開蒙要訓一卷”。綴合圖如圖8所示。
     
    圖8 Дх.6586+Дх.6136+Дх.6582+Дх.11048+Дх.10277號《開蒙要訓》綴合圖
    32、Дх.19083+? P.3243號。(1)Дх.19083號爲一殘片,背書藏文6行,上下端殘。正面存5行,《俄藏》未定名。今考正面所書實爲《開蒙要訓》,起“(馱)乘”,訖“(篷)”。(2)P.3243號,首缺尾完,尾題“開蒙要訓一□(卷)”。存67行,行8-11字不等,起“(膾魚鮍)”,訖“易解難妄(忘)”。其中第1至5行存下端文字,第6行上端文字存左側少許筆畫,第11-18行上下兩端均殘,卷中及部分位於卷子上下端的文字亦略有殘損。文末“妄”字下與尾題之間有“李”三字。背面有“李善奴”(李善奴又見S.5788號“某年十一月一日社司轉帖”)、“開蒙要始始”、人名雜寫(索良義)及藏文文獻多行。又,背面的碎片中有“戌年二月十六日斈士”及“大中六年”具年題記兩條。從筆跡、行款及背面所書藏文等方面判斷,Дх.19083、P.3243爲同一寫卷之割裂,但二者綴合後中間仍有大段文字殘缺(如圖9所示)。行間有小字旁注,字體與正文不同,似出於後來的使用者之手。旁注字包括注音、釋義、校異以及對原卷殘泐文字的抄補等不同情況。
    
    圖9  Дх.19083+P.3243(局部)《開蒙要訓》綴合圖
    33、上圖17(812388)號。首缺尾完,計26行,行20-27字。起“鐁鎪刮捊(捋)”,訖“易解難忘”。原卷無題,《上圖》定作《開蒙要訓》,兹從之。《上圖》所附敘録云“末有‘晚暒樓許氏收藏’白文方印”[34]。
    34、P.3189號。首缺尾存,存26行(《蒙書》云37行不準確),行17-22字,起首5行部分有殘缺。起“(適,腩腩),臉腊”[35],訖“易解難忘”。尾題“開蒙要訓一卷”。文末題記:“三界寺斈士郎張彦宗寫記。”題記後及背面雜寫“開蒙要訓一養(卷)”、“開蒙要(訓)”、“開(蒙)”等文字及“聞道側書[難,側書]是實難,側書須立側(側立),還須側立看”、“聞道側書難,側書實是難,側書須側立,還須側(立看)”詩。又,該號與S.6128號爲同一人所書,詳下文BD12355 BD10199 ? S.6128號之S.6128號敘録。
    35、Дх.5839號。殘片,存6行,行5字,均僅存下部,起“糂粒研斷”,訖“(澗)嵠崖崩”。《俄藏》未定名。按:今據所存文字判斷,此爲《開蒙要訓》殘片。
    36、BD12355 BD10199 ? S.6128號。(1)BD12355號。殘片,存5行,首尾及上下均殘。首尾2行僅存文字殘蹟若干,《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條記目録》(下稱《條記目録》)未予計入行數,其餘3行從右至左,依次爲:“粳糧糯”;“碾磨”、“()秕”。本殘片《條記目録》題“諸雜字(擬)”,定其年代爲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36]。(2)BD10199號。殘片,存4行,首尾及上下均殘。各行所存從右至左,分别爲:“粟穬(稻)”、“杵臼舂擣”、“箕蒿稍穰”、“(谷)澗溪”。本殘片《條記目録》題作“字書(擬)”,定其年代爲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37]。(3)S.6128號。僅存一小殘片,計8行,起“(廠)(廂)庌板”,訖“周迊遮(防)”。該號《英注記目録》著録作《開蒙要訓》,此從之;《索引》、《最新目録》、《索引新編》等題作“雜字”,不確。
    以上3殘片中的BD12355號和BD10199號《條記目録》的擬題均不準確,二者實爲《開蒙要訓》殘片,且源自同一抄本,可以綴合(如圖10所示),接縫密合,銜接處分屬兩片的“磨”字和“”字可成完璧。又,上揭BD12355號和BD10199號綴合後的殘片與S.6128號《開蒙要訓》書風頗似(字形方正、工整有力)、字跡相近(參看2片均有的“蒿”字,BD12355 BD10199號“糯”字與S.6128號“端”字的構件“而”的寫法及其他相同或相似的構件或筆劃的寫法)、行款亦相合(行17字左右),頗疑它們乃由同一寫卷散落而來,今依二者所存内容及行款將之綴合(如圖10所示)。綴合後BD12355 BD10199號與S.6128號之間仍缺自“崖崩岸倒”句“崖”字至“廁廠廂庌”句“廁”字之間的28字,依行17字計,大抵占一行半的空間。
     
    圖10  BD12355 BD10199 ? S.6128號《開蒙要訓》綴合圖
    又,由書法風格上看,BD12355號、BD10199號和S.6128號綴合後的殘片與法藏P.3189號似出於同一人之手。二者用字上有相同點,一些字的寫法也完全一致,如“廁廠廂庌”句“廂”字唯此二本誤作“”形,“堡壁籬柵”句“堡”字唯此二本誤作“保”;又如上揭“”字S.6128號作“”,P.3189號作“”;“塼墼壘墻”四字S.6128號作“”,P.3189號作“”,字體非常接近。P.3189號文末題記云“三界寺斈士郎張彦宗寫記”,那麽此件也應是張彦宗之習作。參看上文P.3189號敘録。
    37、Дх.11066號。殘片,存7殘行,行6-12字,每行僅存下部,起“(柱栿)檁樑”,訖“苽桃李柰(棗)”。《俄藏》未定名。按:此爲《開蒙要訓》殘卷。卷背書有“甲晟記開訓要一卷”等文字,“開訓要”應即“開蒙要訓”之脱誤。又,本卷與P.3147號字體近似,疑出於同一人之手,參見上文P.3147號敘録。
    38、S.5463號。冊子本,有界欄,首缺尾完,存3頁(末頁第2個頁面爲雜寫),每半頁6行,行8字或9字,計30行。起“蕀埋槍”,訖“易解難忘”。尾題“開蒙要訓一卷”。後有題記:“顯德伍年(958)十二月十五日大雲寺斈郎”。
    39、S.5449號。冊子本,有界欄,首缺尾完,存兩頁,每半頁7行或8行,行7-10字,計25行。起“(蚉虻蟣)虱”,訖“易解難忘”。尾題“開蒙要訓一卷”。
    40、P.4972號。正面爲《古賢集》殘卷。卷背存“開蒙要訓一卷乾坤覆[載]日月光明四時來往”文字一行,右半殘損。
    41.P.5031p(8)號。殘片,計存兩行,首行存首題“要訓”二字殘畫;第2行存“(覆載)日(月)”等殘字。《法藏》題作“殘片”,今經與其他文本比對,知其爲《開蒙要訓》殘片。
    42、S.5513號。正面存27行,完整者行9-13字,從右向左抄,前部有殘缺,末抄至“萸茱”止,未抄完。背面13行,行5-11字,從左向右抄,前7行及最後一行與正面部分同類;第8行至12行係五言訓蒙詩一首八句(皆爲走之旁的字)。原卷無題,《英注記目録》、《宋氏敘録》、《蒙書》等皆定作《開蒙要訓》殘卷。今考該卷除卷背8至12行外,確多出於《開蒙要訓》,但抄寫隨意性很大,所抄文句每見前後倒竄,字句多有省略,《索引》、《索引新編》題作“雜字”,不無道理;《英藏》擬題《開蒙要訓摘抄》,甚是,今從之。
    此外,敦煌文獻中尚有《開蒙要訓》習字或雜抄12件,現以英藏、法藏、俄藏、國圖藏、上圖藏爲序,依各家館藏編號依次敘録如下:
    1、S.5437號。《漢將王陵變》冊子封面上有“開蒙要川(訓?)”四字,此外另有變文封題、願通等欠斛斗抄等内容。
    2、S.5754號。正面爲《新集文詞九經抄》起首部分殘文。卷背雜寫中有《開蒙要訓》題名“開蒙要訓一卷”及《上大夫》習字“己,化三千,七十二”等句,字跡甚淡。
    3、P.2249V號。正面爲《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卅三。卷背雜寫中有《開蒙要訓》9行,抄“開蒙要訓一卷乹坤覆”9字(除“蒙”字抄一整行18字外,餘則抄2-12字),其後有同人所抄壬午年正月一日慈惠鄉百姓康保住雇工契一道,沙知《敦煌契約文書輯校》疑爲922年[38],如此則《開蒙要訓》習字亦當抄於此年前後。
    ”。
     
    圖11《墨書集成》168號六朝及唐人墨蹟之⑤别本《開蒙要訓》
    4、P.2545號。正面爲《孝經》並序。卷背雜寫中有“開蒙”二字,蓋欲抄“開蒙要訓”而未抄完者。此外,另有同人所抄“張富得、李苟(?)”、“同光三年(925)乙酉”等文字。
    5、P.2803號。該號爲“天寶九載(750)八月廿八日至九月十八日敦煌郡倉納穀牒”,其行間雜有兒童習字多處,其中有“賓奏設伎樂酣觴飲髮”等出自《開蒙要訓》的文字一行半。雜寫中另有景福二年(893)二月押衙索大力牒文一道(前後抄兩次,第一次無題年),與《開蒙要訓》文字出自同一人之手,則《開蒙要訓》習字亦當抄於此年前後。
    6、P.3166V號。正面爲禮懺文。卷背雜寫中抄有《開蒙要訓》兩段,均由首題抄起,第一段至“夏葉舒榮,藂林”止,第二段至“雷雹閃電,霹靂”止。卷背另有“辛亥年五月十八日常樂家(?)杜流住與沙州陳闍梨草是一昇”、“庚戌年十二月二日……”等具年雜寫。
    7、P.3211V號。正面爲《王梵志詩》卷二。卷背有《千字文》抄本及其他雜寫若干。雜寫中有出自《開蒙要訓》的“麨麵篩麩”四字(末字右側塗抹),書體與《千字文》近似。《千字文》題記云“乾寧三年歲[次]丙辰(896)二月十九日斈士郎氾賢信書記之也”(其後另有“乾寧三年丙辰二月十九日靈圖寺斈士郎氾賢信書記”一條,甚爲模糊),則《開蒙要訓》之文字蓋亦氾賢信抄於此時。其後有“斈郎大哥張富進書卷”及其他雜寫。
    8、P.3908號。《新集周公解夢書》冊子封面左側存“訓一卷坤”四字,上下皆漫滅不可識,疑爲《開蒙要訓》首題及首句文字之殘,P.3408號《開蒙要訓》首句作“坤乹覆載”,可參。
    9.P.4937V號。正面爲《百行章》。卷背第1行起始部分抄《開蒙要訓》習書“暮(幕)懸垂。,盂闐須弥”12字,其下爲《千字文》。
    10、Дх.1402號。雜寫中有“開蒙要訓一卷乹坤覆載”10字,下未抄完;其上端有4-5字,爲濃墨所塗,第一字似“永”、末字似“成”,餘不可辨。
    11、北2685(夜3)V號。卷背存2行文字,第1行存“開蒙要訓一卷乹坤覆載”,第2行存“月光明。四時來往,八節相迎。春花開”(“四”字以下文字皆已漫漶)等字。
    12、上圖110(812560)V號。正面所書爲《阿毘曇心論》卷第二。卷背抄有習字多種,包括《千字文》習字(《上圖》定名爲《千字文》)、“咸通六年(865)二月廿一日燉煌鄉百姓氾仏奴狀”習字(《上圖》定名爲“咸通六年二月廿一日燉煌鄉百姓氾仏奴狀”)、《開蒙要訓》習字、《千字文》習字(後二者《上圖》定名爲“習字”)及其他習字若干。《開蒙要訓》習字計97行(末行下半行及其後爲《千字文》習字),自“乾坤覆乾坤覆載”起,至“煩煩情情帷帳”止,每個字抄寫次數不定,少的僅抄一次,多的則抄一行或幾近兩行;抄寫形式亦較自由,有一個字連抄若干遍者,有一個詞重抄若干遍者,還有僅以相連的幾個字爲單位重複抄寫若干遍者;個别行中還夾雜有與《開蒙要訓》的某些文字形體相近的字,抄寫的隨意性很强。但除去重複抄寫的習字及夾雜的其他文字後仍可形成一個前後相連的《開蒙要訓》前部的片段。
    二  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
    敦煌文獻中的《開蒙要訓》寫卷,人們較爲關注,如本文上一部分所敘録,目前公開發表的論著中已認定的就達82件之多;而對於吐魯番文獻中的《開蒙要訓》寫卷,則關注不夠,大家常提到的僅阿斯塔那67號墓出土的唐寫本《開蒙要訓》殘片2件(66TAM67:3)[39]、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從吐峪溝所獲的《開蒙要訓》殘片1件(OR.8212/643V Toy.042﹝h﹞)[40],合計3件。後經筆者調查,由《大谷文書集成》(以下稱《文書集成》)中找出别本《開蒙要訓》13件[41],於《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中認定别本《開蒙要訓》1件[42]。綜合以上諸項,目前認定的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計17件;經整理綴合,可成4個《開蒙要訓》文本斷片。其中,阿斯塔那67號墓出土的唐寫本(66TAM67:3)是與敦煌本相同的文本,餘則是與敦煌本有差異的别本《開蒙要訓》。今依中國藏品、英國藏品、日本藏品之順序(對於各家藏品中可以綴合的寫卷,則依其所存文字先後爲序),敘録如下。
    1、阿斯塔那67號墓出土的唐寫本(66TAM67:3)。本號含《開蒙要訓》殘片2片。第1片,存6殘行,首尾及上部殘,所存内容,從右至左,依次爲:第1行“(甑)(炊)”、第2行“(【歹齊】﹝薺﹞)鮓脯,鱻膾(魚)鮍”、第3行“(賣)接待,豊饒添益”、第4行“熬塩(鹽),炒豉調適”[43]、第5行“(餻)粔籹,粢【飠半】”、第6行“餫飩餡,糂粒研斷”。第2片,存殘文4行,前後上下均殘。其中第4行僅存某一字的一點墨蹟;餘3行所存文字,由右至左依次爲:第1行“(庌),板棧”、第2行“備御”、第3行“(橙)塼”。
    2、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OR.8212/643V Toy.042﹝h﹞號。本殘片爲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時由吐峪溝獲得。今存殘文7行,首尾殘,分上下2欄抄寫,第1行僅存某2字的左端殘蹟,餘6行所存,從右至左,分别爲:第2行“噉飽滿。貪(婪)□□”、第2行“讒(饞)乖讕[44]。粳(糯)□□”、第4行“禾粟莠稻。(穈)黍(穀?)(麦)”、第5行“大豆【食易】(餳)麨。碓磑碾磨”、第6行“杵臼舂檮(擣)。□”、第6行“麧”。此本與上文之阿斯塔那67號墓出土的唐寫本(66TAM67:3)及敦煌諸本有差異,是吐魯番所留存的别本《開蒙要訓》。又,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將本號收入第55冊中,編號爲碎片57[45]。此舉不當,本號爲吐魯番文獻,非敦煌文獻。
    3、《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所藏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以下稱《墨書集成》)168號六朝及唐人墨蹟之⑤爲一殘片(如圖11所示),濃墨楷書,字體工整,卷中有朱筆點讀。今存殘文5行,上下及首尾均殘,所存内容從右至左依次爲:第1行“”、第2行“壞疵。樽壺”、第3行“。□□匙。(甖?)”、第4行“洮淅□□餾(熟?)”、第5行“(粥)糜。(薺)鮓(脯)
    該殘片《墨書集成》題作“文書殘片”,附録云出土於吐魯番三堡,原爲梁素文舊藏[46]。今據殘存文字及卷中點斷來看,頗類古代童蒙課本。經與敦煌本《開蒙要訓》“瑕璺于隟,填塞拈捭。罇壺盔鉢,盃椀盞卮。盤擎(檠)欙(樏)疊,瓢杓筯匙。甖瓶榼,盆瓮甑炊。漿糜酪飯,羹臛粥糜。葅薺鮓脯,鮮鱠魚鮍”等句比對,可知此殘片之文字,當源出《開蒙要訓》。然此殘片中之“壞疵”、“洮淅”、“餾(熟?)”等字,敦煌本《開蒙要訓》皆無,故筆者將其定作“别本《開蒙要訓》”。
    4、大谷3961 ? 大谷3622 ? 大谷3582 ? 大谷3577 大谷4343 ? 大谷3603 大谷3717 大谷3567 大谷3583 ? 大谷3958 大谷3574號。(1)大谷3567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附圖版,亦無録文。據《釋文》之説明文字,知存“貪”、“米*[47]”3字,2行。本殘片,《文書集成(二)》置於“性質不明文書小片”標題之下,《吐魯番文書總目(日本收藏卷)》[48](以下稱《吐總目》)題作“文書殘片”。
    (2)大谷3574號,残片,《文書集成(二)》未提供圖版。據《釋文》的録文,知殘片存残文3行,從右至左,依次爲:第1行“白ヵ麦麨ヵ”,第2行“糟ヵ粃禮?[49]箕”,第3行“芙ヵ”。又,《文書集成(二)》説明文字云本號與大谷3577、3582、3583號文書同筆[50]。本殘片,《文書集成(二)》擬題“經濟關係文書”,《吐總目》題作“文書殘片”。
    (3)大谷3577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附載圖版。據《釋文》之録文,知其存殘文3行:第1行僅存文字殘蹟,所存爲“”;第2行存“鏤鏟削”,第3行存“宜”。又,其説明文字云本號與大谷3574、3582、3583號同筆[51]。本殘片,《文書集成(二)》擬題“經濟關係文書”,《吐總目》題作“文書殘片”。
    (4)大谷3582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附圖版。由《釋文》之録文,知本片存殘文4行,從右至左依次爲:第1行“駈馳”、第2行“善神”、第3行“軸鞅”、第4行“”。又,説明文字云本號與大谷3574、3577、3582號爲同筆文書;同時指出本片由“數紙粘合”而成[52]。本殘片,《文書集成(二)》擬題“經濟關係文書”,同時於其後施一“?”,以示存疑;《吐總目》題作“文書殘片”。
    (5)大谷3583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附圖版。據《釋文》,知存殘文3行,其録文,從右至左分别是:第1行“莠稻黍?”、第2行“磑*碾磨杵、臼舂”、第3行“麴麵”。又,其説明文字云本號與大谷3574、3577、3582號文書同筆[53]。本殘片,《文書集成(二)》題“經濟關係文書”,其後亦有一“?”,以示不甚確定;《吐總目》題“碾磑文書殘片”。
    (6)大谷3603號,殘片,《文書集成(二)》無圖版。據其《釋文》,知本片僅存“餡”殘文1行。本殘片,《文書集成(二)》題作“性質不明文書小片”,《吐總目》題作“文書殘片”。
    (7)大谷3622號,殘片,《文書集成(二)》無圖版。《釋文》部分有録文1行,即“儒癲癇”。又,本號説明文字云“二紙貼合”[54]。本殘片,《文書集成(二)》題作“性質不明文書小片”,《吐總目》題作“文書殘片”。
    (8)大谷3717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提供圖版。《釋文》部分有録文3行,從右至左,分别是:第1行“”,第2行“飽滿?”,第3行“求ヵ”。本殘片,《文書集成(二)》題作“性質不明文書”,《吐總目》題作“文書殘片”。
    (9)大谷3958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附圖版。《釋文》部分有録文2行:第1行“濱ヵ”,第2行“好颺”。本殘片,《文書集成(二)》擬題“性質不明文書小片”,《吐總目》題作“文書殘小片”。
    (10)大谷3961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附圖版。《釋文》部分有録文1行,即“袴褶?栭”。又,説明文字云本片由“數紙貼合”而成[55]。本殘片,《文書集成(二)》題作“性質不明文書小片”,《吐總目》題作“文書殘小片”。
    (11)大谷4343號,殘片,《文書集成(二)》未提供圖版。《釋文》部分有録文1行,爲“腐隨*”。據其説明文字,知與本片同號的尚有其他10則斷片[56]。本殘片,《文書集成(二)》列於“性質不明文書小片群”之下,《吐總目》題作“文書残片”。
    按:上揭11則殘片《文書集成(二)》、《吐總目》擬定“經濟關係文書”、“碾磑文書殘片”、“性質不明文書小片”、“文書殘片”、“文書殘小片”等諸題名,實則上揭11則殘片所抄文字,皆出自《開蒙要訓》,當定名爲《開蒙要訓》。又,上揭諸則殘片中,《文書集成(二)》指出大谷3574、大谷3577、大谷3582、大谷3583四號爲同筆文書,今由國際敦煌項目(The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下稱IDP)資料庫見4則殘片之圖版,《文書集成(二)》之判斷甚是。除此而外的其餘7則殘片,IDP資料庫亦有圖版,我們將之與大谷3574、大谷3577等4號圖版相較,可以發現它們書風相近,均呈現出一種自由灑脱而又不失文字基本法度的氣象;字體相同,文字書寫筆勢及各片中相同、相近的文字或構件的寫法具有一致性;顯系出自同一人之手;能推斷出大致行款的各片之行款亦大體相合,均爲行12字左右;復參之以各片之内容亦不相重複;這些殘片當是由同一人所書的同一寫卷散落而來的不同殘片。今據各片所存文字並參照敦煌本《開蒙要訓》之文字,將各片綴合(如圖12所示),以供參看。
     
    圖12  大谷3961 ? 大谷3622 ? 大谷3582 ? 大谷3577 大谷4343 ? 大谷3603 大谷3717 大谷3567 大谷3583 ? 大谷3958 大谷3574號别本《開蒙要訓》綴合示意圖
    我們將綴合後的文本,與敦煌本《開蒙要訓》相較,可以發現,兩者内容基本一致,唯吐魯番本“臽麴麺”1行,爲敦煌本所無。然從IDP所載圖版來看,本行文字與其他行文字在字體大小、所占空間上均一致,可知本行爲文書抄本中的正式内容,並非是與《開蒙要訓》不相關的雜寫。又,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由吐峪溝所獲OR.8212/643V Toy.042(h)號别本《開蒙要訓》有“麧(臽)”[57]一句,與本行之“臽”當是不同抄本所抄的同一文句。這尤可證明,本文綴合的文本,乃《開蒙要訓》在吐魯番地區流傳的與敦煌本有差異的另一種文本,故上揭11則殘片皆當定名爲“别本《開蒙要訓》”。
    又,大谷3582號第2行之“善神”[58]二字,據IDP資料庫所載圖片來看,其紙張及字體大小、墨蹟粗細與大谷3582號有明顯區别,當是其他殘片上的文字粘連到大谷3582號上,而大谷文書整理攝像時未予揭開。這與《文書集成(二)》《釋文》所説的“數紙貼合”的説明亦相符合。至於其所覆蓋的大谷3582號的文字,據殘蹟並結合參照文本,可知當爲“轅轂”二字。又,據IDP資料庫所提供圖片,可見與“善神”二字同行,位於其上方有一“苦”字。與“善神”二字情況相同,這個“苦”字亦是粘連在大谷3582號其他殘片揭去後遺留在大谷3582號上的殘蹟。大谷3961號“袴褶”之“褶”字原卷略有漫漶,細審文字,此字乃“衫”字,《文書集成(二)》所録之“褶”,蓋因“袴褶”一詞古文習見而誤。同號同行緊接其後的“栭”字,原卷實作“袻”,當是“襦”字俗書“”[59]之省,“襦”字義爲“短襖”、“短衣”,與上下文相協。
    5、大谷10313(A)和大谷10313(C)號。本號之下計有極小殘片3片,《文書集成(四)》均未提供圖版。《釋文》提供了(A)號的録文,僅存“饙餾(熟)”1行。本殘片,《文書集成(四)》擬題“藥方書斷片”;都築晶子領銜的研究團隊所撰《大谷文書中の漢語資料の研究》題作“藥方書”,其后施以“?”號,以示不甚確定,日本学者猪飼祥夫按語云性質不明[60]。此殘片,經筆者與《墨書集成》168號“六朝及唐人墨蹟之⑤”比對辨識,認定爲“别本《開蒙要訓》”。
    又,大谷10313號之説明文字云,本號的另一殘片,大谷10313(C)號僅存墨痕,且與大谷10313(A)號同紙。如上所述,大谷10313(A)號爲别本《開門要訓》殘片,那麼,大谷10313(C)號自然亦是《開蒙要訓》殘紙。另據其所存殘蹟及形狀來看,筆者很是懷疑大谷10313(C)號爲由大谷10313(A)號下部脱落而來的碎片。至於本號之另一件——大谷10313(B)號,《釋文》之説明文字云爲兩面無字的素紙一塊,且與大谷10313(A)號屬於不同的紙卷。
    又,大谷10313(A)號所存文字與上文所論及的由大谷3961、大谷3622、大谷3582號等11殘片綴合而成的《開蒙要訓》殘片頗爲相似(參看二號中從“食”之字),内容上與“餻籹,資(餈)。饆饠,饊。餛飩餡”等相類,頗疑本殘片及同紙的大谷10313(C)號與大谷3961、大谷3622、大谷3582等號亦爲同一寫卷之裂。如所説不錯,據《墨書集成》168號之⑤之殘片内容判斷,此片當位於“甖瓶榼”至“羹臛粥糜”之間。然因所存内容過少,又缺乏完整的參照文本,未敢遽斷,今附大谷10313(A)號及《墨書集成》168號“六朝及唐人墨蹟之⑤”之圖版(如圖13所示),以供參看。
     
    圖13  大谷10313(A)號别本《開蒙要訓》
    以上,本文對目前所知敦煌、吐魯番出土的《開蒙要訓》寫卷逐一敘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敦煌出土的《開蒙要訓》有82件,吐魯番出土的《開蒙要訓》有17件,在數量上,敦煌所出《開蒙要訓》占絶對優勢。但就類型而言,敦煌所出諸多抄本均屬没有實質性差異的同一體系的文本;而吐魯番所出則有與敦煌地區屬於相同體系的文本(阿斯塔那67號墓出土的《本開蒙要訓》殘片〔66TAM67:3〕),也有吐峪溝出土的OR.8212/643V Toy.042(h)號、《墨書集成》168號“六朝及唐人墨蹟之⑤”和大谷3961 ? 大谷3622 ? 大谷3582等諸殘片所代表的與敦煌本《開蒙要訓》有别的其他的體系,在類型上更豐富。而恰恰是這種不同地區、不同體系之間的差異,可以反映《開蒙要訓》在敦煌、吐魯番地區流傳、演變的情況,從一個側面可以展示我國傳統蒙書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異、不斷演進的軌跡。因此,將敦煌、吐魯番出土的《開蒙要訓》加以比較研究,是很值得我們深入的課題。
    
敦煌、吐魯番文獻《開蒙要訓》卷號一覽表
    説明:本表據相關論著及筆者的調研制作。敦煌文獻之《開蒙要訓》卷號的排列,俄、法、英、中四大藏家的藏品列於前(依收藏國家國名首字漢語拼音音序排列。吐魯番文獻之《開蒙要訓》卷號的排列同此),其餘中小藏家的藏品殿后。
    又,爲了表格明晰起見,對下列圖書採用簡稱,它們與全稱對應關係如下:
    《俄藏》——《俄藏敦煌文獻》;
    《法藏》——《法藏敦煌西域文獻》; 
    《英藏》——《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
    《國圖》——《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上圖》——《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
    《殘藂》——《貞松堂藏西埵秘籍殘藂》;
    《文書集成》——《大谷文書集成》;
    《斯三考》——《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
    《墨書集成》——《中村不折舊蔵禹域墨書集成》。
    敦煌文獻之《開蒙要訓》卷號一覽表
     

收藏單位

編號

出處

備注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Дх.895

《俄藏》7/P186-P187

與Дх.1442、Дх.2655、Дх.3991、Дх.4410、Дх.6236、Дх.10258、Дх.12600、Дх.12601、Дх.12673、Дх.12715、Дх.18959、Дх.18960等號綴合。

Дх.1402

《俄藏》8/P150

習字雜寫

Дх.1442

《俄藏》7/P186-P187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2485BV

《俄藏》9/P222


    

Дх.2654

《俄藏》9/P318


    

Дх.2655

《俄藏》7/P186-P187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3991

《俄藏》11/P116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4410

《俄藏》11/P226-P227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4799

《俄藏》11/P324

與S.6131、S.6224綴合。

Дх.4907

《俄藏》11/P356

與P.3408綴合

Дх.5260

《俄藏》12/P81

與P.2717V之B本綴合

Дх.5427

《俄藏》12/P134

與Дх.5451B綴合

Дх.5451B

《俄藏》12/P134

與Дх.5427綴合

Дх.5839

《俄藏》12/P255


    

Дх.5990

《俄藏》12/P308

與P.2717V之B本綴合

Дх.6136

《俄藏》13/P17

與Дх.6582、Дх.6586、Дх.1027、Дх.11048等號綴合

Дх.6236

《俄藏》13/P55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6582

《俄藏》13/P140

與Дх.6136等號綴合

Дх.6586

《俄藏》13/P142

與Дх.6136等號綴合

Дх.10258

《俄藏》14/P249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10259

《俄藏》14/P250

與P.2717V之B本綴合

Дх.10277

《俄藏》14/P258

與Дх.6136等號綴合

Дх.10740

《俄藏》15/P22-P26


    

Дх.11048

《俄藏》15/P156

與Дх.6136等號綴合

Дх.11066

《俄藏》15/P163


    

Дх.12600

《俄藏》16/P148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12601

《俄藏》16/P148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12673

《俄藏》16/P156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12715

《俄藏》16/P161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18959

《俄藏》17/P302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18960

《俄藏》17/P302

與Дх.895等號綴合

Дх.19083

《俄藏》17/P340

與P.3243綴合


     
    法國國家圖書館

P.2249V

《法藏》10/P72-P75

習字雜寫

P.2487

《法藏》14/P273-P276


    

P.2545V

《法藏》15/P260-P261

習字雜寫

P.2578

《法藏》16/P83-P87


    

P.2588

《法藏》16/P135-P139


    

P.2717V

《法藏》17/P344-P347

B本與Дх.5260、Дх.5990、Дх.10259綴合

P.2803

《法藏》18/P297-P307

習字雜寫

P.3029

《法藏》21/P120


    

P.3054

《法藏》21/P186-P190


    

P.3102

《法藏》21/P311-P313


    

P.3147

《法藏》22/P35-P36


    

P.3166

《法藏》22/P76-P78

習字雜寫

P.3189

《法藏》22/P109-P110


    

P.3211V

《法藏》22/P164-P167

習字雜寫

P.3243

《法藏》22/P278-P282

與Дх.19083綴合

P.3311V

《法藏》23/P163


    

P.3408

《法藏》24/P125-P126

與Дх.4907綴合

P.3486

《法藏》24/P315-P318


    

P.3610

《法藏》26/P80-P81


    

P.3875A

《法藏》29/P49-P53


    

P.3908

《法藏》29/P185-P195

習字雜寫

P.4937V

《法藏》33/P289

習字雜寫

P.4972V

《法藏》33/P325


    

P.5031(8)

《法藏》34/P86


    

     
    英國國家圖書館

S.705

《英藏》2/P118-122


    

S.1308

《英藏》2/P263-P265


    

S.5431

《英藏》7/P45-P52


    

S.5437

《英藏》7/P62-P67

習字雜寫

S.5449

《英藏》7/P97-P98


    

S.5463

《英藏》7/P113-P115


    

S.5464

《英藏》7/P115-P122


    

S.5513

《英藏》7/P211-P212

《開蒙要訓》摘抄

S.5584

《英藏》8/P77-P81


    

S.5754V

《英藏》9/P120

習字雜寫

S.6128

《英藏》10/P92

與BD12355、BD10199綴合

S.6131

《英藏》10/P94

與S.6224、Дх.4799綴合

S.6224

《英藏》10/P200

與S.6131、Дх.4799綴合

S.9448

《英藏》12/P237

與S.9449、S.9470綴合

S.9449

《英藏》12/P238

與S.9448、S.9470綴合

S.9470

《英藏》12/P248

與S.9448、S.9449綴合

中國國家圖書館

BD5203(北2685﹝夜三﹞)V*

《國圖》70/P10

習字雜寫

BD10199

《國圖》107/P178

與S.6128綴合

BD12355

《國圖》111/P55

與S.6128綴合

BD14667(新0867)

《國圖》131/P272-P275


    

BD16361

《國圖》146/P115


    

上海圖書館

上圖17之7(812388)

《上圖》1/P132


    

上圖110(812560)V

《上圖》3/P45-P51

習字雜寫

中國歷史博物館

羅氏6片

《敦煌叢刊初集》7所收《殘藂》/P376-P380

羅振玉舊藏。羅一、羅二、羅五、羅六可綴合;羅三、羅四與天理本可綴合。

天理大學圖書館

《石室遺珠》第6小片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八輯《敦煌學文獻》第八卷/P64

與羅四、羅三綴合

杏語書屋

羽29

《敦煌秘笈》1/P208-P213

李盛鐸舊藏。


    

    吐魯番文獻之《開蒙要訓》卷號一覽表
     

收藏單位

編號

出處

備注


     
    日本龍谷大學大宫圖書館

大谷3567

《文書集成》2/《釋文》P124

與大谷3574、3577、3582、3583、3603、3622、3717、3958、3961、4343等號綴合

大谷3574

《大谷文書集成》2/《釋文》P125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577

《文書集成》2/《釋文》P126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582

《文書集成》2/《釋文》P127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583

《文書集成》2/《釋文》P127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603

《文書集成》2/《釋文》P131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622

《文書集成》2/《釋文》P134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717

《文書集成》2/《釋文》P142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958

《文書集成》2/《釋文》P179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3961

《文書集成》2/《釋文》P179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4343

《文書集成》2/《釋文》P237

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10313(A)

《文書集成》4/《釋文》P141

疑可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大谷10313(C)

《文書集成》4/《釋文》P141

疑可與大谷3567等號綴合

日本書道博物館

中村168⑤

《墨書集成》下/P60

梁素文舊藏

英國國家圖書館

OR.8212/643V Toy.42(h)

《斯三考》1/P178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阿斯塔那66TAM67:3

《吐魯番出土文書》3/P445

本號含2殘片。


    附注:本文部分内容曾以《敦煌寫本〈開蒙要訓敘録〉續補》、《日藏〈開蒙要訓〉斷片考》、《敦煌蒙書殘片考》、《大谷文書别本〈開蒙要訓〉殘片考》等题目,在《敦煌研究》(2008年1期、2014年第5期)、《汲古》(第55號,2009年6月)、《文獻》(2013年第5期)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今在上述基础上,重新删改、修訂,撰成此文。在此,筆者向各刊的主編、編輯、業師張涌泉先生及其他曾經爲上述文章撰寫提供過幫助的師友表示感謝。
    注释:
    [1]李正宇《敦煌地區古代祠廟寺觀簡志》,《敦煌學輯刊》1988年第1、2期合刊,第77-78頁;又見《敦煌史地新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第76-77頁。
    [2]天福五年干支紀年爲“庚子”,此作“辛醜”,誤。
    [3]“郎”字李正宇《敦煌學郎題記輯注》録作“榮”,似誤。
    [4]寧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8頁。
    [5]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中華書局,2000年。
    [6]鄭阿財、朱鳳玉著《敦煌蒙書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7][英] 翟理斯(Lionel Giles)編《英國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録》(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ritish Museum),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1冊,第267頁。
    [8][英] 翟理斯編《英國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録》,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1冊,第267頁。
    [9]鄭阿財、朱鳳玉著《敦煌蒙書研究》,第53頁。
    [10][英] 翟理斯編《英國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録》,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1冊,第267頁。
    [11]張涌泉主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中華書局,2008年,第7冊,第3713-3714頁。
    [12]題記“清”字上有橫書的“後唐”二字,S.5434號《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四末頁蔣孝琬題記云:“此書前節是經,後有《開朦要訓》,後唐(二字橫書)清泰二年二月十五日。”二號之“後唐”二字書體一致,S.5584號之“後唐”亦當出自蔣孝琬之手,今不録。(參看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44頁注釋②)
    [13]陈垣編《敦煌劫餘録續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3年,第125頁B面。
    [14]鄭阿財、朱鳳玉著《敦煌蒙書研究》,第57頁。
    [15][英] 翟理斯編《英國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録》,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1冊,第267頁。
    [16]宋新民《敦煌寫本〈開蒙要訓〉敘録》,《敦煌學》第15輯,1989年,第176頁。
    [17]該題記前所抄内容爲何,至今尚無定論,參見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録》(中華書局,2006年)“存目”部分關於該號的敘録,第451-452頁。
    [18]吴堅主編《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八卷《敦煌學文獻》(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所載《石室遺珠》影印本,第64頁。
    [19]見《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編,1991年),第79-98頁。
    [20]見《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第127-132頁。又,榮氏所撰《海外敦煌吐魯番文獻知見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天理圖書館藏品部分(第204-212頁)大抵與此文同。
    [21]宋新民《敦煌寫本〈開蒙要訓〉敘録》,《敦煌學》第15輯,第176-177頁。
    [22]鄭阿財、朱鳳玉著《敦煌蒙書研究》,第57頁。
    [23][俄]孟列夫(Л.Н.Μеньшиков)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録》,袁席箴、陳華平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下冊,第489頁。
    [24][俄]孟列夫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録》,袁席箴、陳華平譯,下冊,第488頁。
    [25][俄]孟列夫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録》,袁席箴、陳華平譯,下冊,第488-489頁。
    [26][俄]孟列夫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録》,袁席箴、陳華平譯,下冊,第489頁。
    [27]本殘片之“賞”、“恪”,誤倒,當乙正。
    [28]任繼愈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2012年,第146冊,第54頁。
    [29]商務印書館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1版),中華書局,1983年。
    [30]黃永武主編《敦煌遺書最新目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31]二片另一面似皆爲佛經抄本,有界欄,有可能爲正面,而書有《開蒙要訓》的一面倒可能爲背面。
    [32]榮新江編著《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33][俄]孟列夫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録》,袁席箴、陳華平譯,下冊,第481頁。
    [34]上海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冊,附録,第4頁。
    [35]起首6字據原卷行款、所存殘蹟並參照與之相近P.3610、P.3875A號補。
    [36]任繼愈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111冊,第19頁。
    [37]任繼愈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107冊,第46頁。
    [38]沙知《敦煌契約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8頁。
    [39]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冊,第445頁。
    [40]沙知、吴芳思(Frances Wood)主編《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第1冊,第178頁。
    [41]《大谷文書别本〈開蒙要訓〉殘片考》,《敦煌研究》2014年第5期,第81-86頁。
    [42]《日藏〈開蒙要訓〉斷片考》,《汲古》第55號,2009年6月,第62-71頁。
    [43]本句“塩”、“炒”二字均有塗抹。下字“炒”先誤書作“塩”,經塗抹後,在上復書“炒”字。又,據敦煌本《開蒙要訓》“煎熬 煏,塩豉調適”句,知本句之“塩”、“炒”二字誤倒,當乙正。
    [44]敦煌本《開蒙要訓》相關文句作“饞 乖嬾”,則本句之“讕”,當爲“嬾”字音訛。
    [45]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第55冊,第317頁。
    [46]磯部彰編《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所藏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特定領域研究(東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總括班,2005年,下冊,第361頁。
    [47]“*”號爲原書所有,表示該字爲據殘畫擬補的文字,下同。
    [48]陳國燦、劉安志主編《吐魯番文書總目(日本收藏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49]“?”號原録文即有,表示“?”號前所録文字不甚確定。
    [50]小田義久責任編集《大谷文書集成(二)》,法藏館,1990年,第125頁。
    [51]小田義久責任編集《大谷文書集成(二)》,第126頁。
    [52]小田義久責任編集《大谷文書集成(二)》,第127頁。
    [53]小田義久責任編集《大谷文書集成(二)》,第127頁。
    [54]小田義久責任編集《大谷文書集成(二)》,第134頁。
    [55]小田義久責任編集《大谷文書集成(二)》,第179頁。
    [56]小田義久責任編集《大谷文書集成(二)》,第237頁。
    [57]沙知、吴芳思主編《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第178頁。
    [58]據IDP所提供的圖版來看,此二字與“善神”約略相似,但無法確知爲何字,爲了行文方便,故本文暫從《大谷文書集成》之“善神”之説。
    [59]大谷3622號“侏儒”之“儒”構件“雨”亦作“而”,可比勘。
    [60]都築晶子等《大谷文書中の漢語資料の研究》,《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Bulletin of Institute of Buddhist Cultural Studies, Ryukoku University)第46輯(2007年),第114頁。
    作者简介:張新朋(男,1979-),河北灤縣人。2005年-2008年在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現爲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敦煌吐魯番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本文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项目“吐魯番出土童蒙讀物研究”(15YJC880136)之相關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