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再論《文選》與《文心雕龍》之關係[1]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我曾經對《文選》和《文心雕龍》的影響關係進行過調查和研究,1984年發表了《〈文選〉與〈文心雕龍〉的關係》(《古田教授退官記念論文集》)。接着於次年1985年發表了《〈文心雕龍〉對〈文選〉的影響——關於散文的研究》(《學林》第五號),並於1987年發表了《〈文選〉與〈文心雕龍〉的關係——關於韻文的研究》(《立命館文學五百號記念論文集》),全面闡明了兩書的影響關係。這三篇論文(載研文出版社版《新文選學》)的結論是:儘管表面上的确可以見到兩書間的類似評論,但這終究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從根本上看,兩書基本的文學觀是完全不同的,《文選》編纂幾乎未受到《文心雕龍》的影響。
    對於這個結論,近几年,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穆克宏先生連續發表了几篇論文進行“商榷”,這些論文結集爲《昭明文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98年12月出版。在穆先生該書的敘述中,日中著名學者都認爲兩書間存在顯著的影響關係,似乎只有筆者一個人認爲不存在影響關係,穆先生全面否定了拙論,仍按過去的主流説法,斷定《文選》的編纂受到了《文心雕龍》的深刻影響。[2]
    但是,學術研究終究不是按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決定的,最終應該按實事求是的精神來解決。並且,早有郭紹虞先生(《〈文選〉的選録標準和它與〈文心雕龍〉的關係》,載1961年11月5日《光明日報》,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的論文,與拙論同樣明確否定了兩書的影響關係,如果無視這一事實的話,多少有些過於片面之嫌。
    文選學會會長曹道衡先生爲《昭明文選研究》撰寫了序文,似乎對穆先生指出《文選》選録作家130人中見於《文心雕龍》者五分之四這一統計數字,以及《文選》選録作品中約百篇在《文心雕龍》中得到評論的發現,特别予以贊賞。曹會長判定“這個統計數字十分有力,證明了同一時代的人,其文學觀總有許多相近和相似之處”,並且激動地寫道“要得出這個數字,非熟精《文選》和《文心雕龍》二書者不能辦”,對穆説進行了充分肯定。[3]
    曹會長還在此序的末尾,表達了“曾經對清水先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未必都對,還請克宏兄和清水先生指正”的希望。
    我雖然絶對算不上是熟讀《文選》和《文心雕龍》者,但從前在寫拙論的時候,已經試着對《文選》中選録的作者、作品和《文心雕龍》中評論的作者、作品的關係進行過相當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因此對這種關連在某种範圍内已經把握了解到了一些確切的信息。根據調查結果的數據,上述穆先生的統計數字存在明顯的誤解,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爲很有必要再對穆説進行“商榷”。
    首先討論穆克宏先生指出的《文選》選録作家130人中的五分之四見於《文心雕龍》,以及約百篇左右的篇名見於《文心雕龍》是否符合事實,並且細心檢討和訂正他對拙論進行商榷的諸點,再次從與以前不同的角度出發,重新探究兩書的影響關係,以作爲對曹會長要求的回答。
    二
    如果將實際的調查結果製成下表,就能立刻意外地發現事實顯然是:《文選》選録的作家130人中見於《文心雕龍》的只有84人(65%),並没有達到五分之四,並且《文心雕龍》中出現的《文選》選録作品的篇目只有81篇,相當於全收録篇數的17%(《魏都賦》、《吳都賦》、《蜀都賦》作爲《三都賦》計作一篇)。
    穆先生是如何根據《文心雕龍》得出上述統計結果的呢?如果假設《文選》選録的晉朝以前全部作家102人上加上宋朝的顔、謝二人(實際上雖有顔延年之名,但未見謝靈運其名)成爲104人的話,正好相當於五分之四。恐怕穆先生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和印象,完全堅信《文心雕龍》對晉以前的所有作家都進行了評論,不知不覺中放棄對《文心雕龍》進行嚴密的調查,才最終得出了這個統計結果的吧。即便並非如此,也没有理由忽略《文選》選録的104人中45人未見於《文心雕龍》評論的這一事實。
    《文選》選録作家、作品名和《文心雕龍》中批評的作品、作家名一覽表

文人名

篇数

作品名

周秦代

十五(14)

卜子夏(商)

毛詩序

屈平(原)

離騷經、九歌、九章、卜居、漁父宋玉七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九辨、招魂、對楚王問

荆軻

一(0)

李斯

上秦始皇書

前漢四十二(22)

高祖(劉邦)

一(1)

武帝(劉徹)

三(0)

詔、賢良詔、秋風辭

淮南王(劉安)

一(0)

招隱士

賈誼

三(3)

鵬鳥賦、過秦論、弔屈原文

韋孟

一(1)

諷諫詩

枚叔(乘)

三(1)

七發八首、上書諫吳王濞、重諫舉兵

鄒陽

二(1)

上書吳王、於獄中上書自明

司馬長卿(相如)

七(4)

子虚賦、上林賦、長門賦、上書諫獵、喻巴蜀檄、難蜀父老、封禪文

東方曼倩(朔)

二(1)

答客難、非有先生論

司馬子長(遷)

一(1)

報任少卿書

李少卿(陵)

二(0)

與蘇武三首、答蘇武書

蘇子卿(武)

一(0)

詩四首

孔安國(子國)
    

一(0)

尚書序

楊子幼(惲)

一(0)

報孫會宗書

王子淵(褒)

三(1)

洞簫賦、聖主得賢臣頌、四子講德論

楊子雲(雄)

六(4)

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解嘲、趙充國頌、劇秦美新

劉子駿(歆)

一(1)

移書讓太常博士

班婕妤

一(0)

怨歌行

作者未詳

一(0)

古樂府三首(飲馬長城窟行[君子行]、傷歌行、長歌行)

作者未詳

一(0)

古詩十九首

後漢

五十二(18)

班叔皮(彪)

二(2)

北征賦、王命篇

朱叔元(浮)

一(0)

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傅武仲(毅)

一(0)

舞賦

班孟堅(固)

一(5)

西都賦、東都賦、幽通賦、答賓戲、典引、漢書公孫弘傳贊、漢書述、高紀贊、述成紀贊、述韓彭英盧吳傳贊、封燕然山銘

崔子玉(瑗)

一(0)

座右銘

張平子(衡)

六(2)

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四首

馬季長(融)

一(1)

長笛賦

史孝山(岑)

一(0)

出師頌

王文考(延壽)

一(1)

魯靈光殿賦

蔡伯喈(邕)

二(2)

郭有道碑文、陳太丘碑文

曹大家(昭)

一(0)

東征賦

孔文舉(融)

二(1)

薦禰衡表、論盛孝章書

禰正平(衡)

一(1)

鸚鵡賦

潘元茂(勖)

一(1)

冊魏公九錫文

阮元瑜(瑀)

一(0)

爲曹公作書與孫權

應德璉(瑒)

一(0)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陳孔璋(琳)

四(1)

答東阿王箋、爲曹洪與魏文帝書、袁紹檄豫州、檄吳將校部曲文

劉公幹(楨)

五(0)

公讌詩、贈五官中郎將四首、贈徐幹、贈從弟三首、雜詩

繁休伯(欽)

一(0)

與魏文帝箋

楊德祖(修)

一(0)

答臨淄侯箋

王仲宣(粲)

九(1)

登樓賦、公讌詩、詠史詩、七哀詩二首、贈蔡子篤詩、贈士孫文始、贈文叔良、從軍詩五首、雜詩

三國時代

五十五(11)

武帝(操)

一(1)

樂府(燕歌行、苦寒行)

文帝(丕)

七(2)

芙蓉池作、樂府二首(燕歌行、善哉行)、雜詩二首、與朝歌令吳質書、與吳質書、與鍾大理書、典論論文

陳思王(植)

三(2)

洛神賦、上責躬應詔詩表、責躬詩、應詔詩、公讌詩、送應氏詩二首、三良詩、七哀詩、贈徐幹、贈丁儀、贈王粲、又贈丁儀王粲、贈白馬王彪、贈丁翼、樂府四首(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朔風詩、雜詩六首、情詩、七啓八首、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與楊德祖書、與吳季重書、王仲宣誄

吳季重(質)

三(0)

答魏太子箋、在元城與魏太子箋、答東阿王書

繆熙伯(襲)

一(0)

挽歌詩

應休璉(璩)

五(1)

百一詩、與滿公琰書、與侍郎曹長思書、與廣川長岑文瑜書、與從弟君苗君冑書

李蕭遠(康)

一(1)

運命篇

曹元首(冏)

一(0)

六代論

何平叔(晏)

一(1)

景福殿賦

嵇叔夜(康)

六(1)

琴賦、幽憤詩、贈秀才入軍五首、雜詩、與山巨源絶交書、養生論

阮嗣宗(籍)

三(0)

詠懷詩十七首、爲鄭沖勸晉王箋、奏記詣蔣公

鍾士季(會)

一(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