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沟口雄三的中国史研究——新京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newdu 参加讨论

                             
    沟口雄三(1932-2010) 沟口雄三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名誉教授。他在1985年创建“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打通文史哲学科,建立了跨学科对话机制。他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编跨学科东亚研究的《在亚洲思考》系列论文集,给日本学界带来新鲜刺激;他也曾直接主导持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活动,以建立共同面对战争历史的知识立场。漫画/鲁嘉
    沟口雄三先生(1932—2010)是日本当代最有成就的中国思想史大家,2010年七月,沟口在东京去世,时隔一年,三联书店推出了《沟口雄三著作集》第一批共四本,并计划于明年再出版四本,合计八本的《沟口雄三著作集》,将相对完整地反映沟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整体轮廓。
    有紧张感的客观学术
    日本侵略战争和战败,这是沟口雄三少年时代的经历。亲身体会历史在短时期内迅速翻转的巨变过程,这对他日后的历史感觉,具有决定性影响。
    年轻时,沟口曾投身于日中友好运动,但是当选择了学术道路之后,他把对中国革命的向往和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等现实关怀转化为学术动力,并且以独立的学术品格间接地回应了这些时代课题。
    沟口认为,以学术回应时代,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学术为现实服务,而应该理解为建立富有思想性的学理分析,从而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由此,沟口毕生的研究著述都围绕着“建立有紧张感的客观学术”这一目标展开。
    在学术起步阶段,他就对日本中国学研究中某些依赖西方思路的做法表现了自觉的拒绝,并试图在纠正的基础上扬弃日本中国学的传统。
    准确地说,他在把西方相对化,“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沟口激烈抨击的并不是“西方中心主义”,而沟口抨击的,恰恰是看似对抗其实却将自己套上西方枷锁的知识生产方式。如同模仿者受制于模仿对象一样,批判者也因过度着眼批判和对抗而在客观上受制于他的批判对象;这个东方知识精英普遍深陷的困境,正是沟口一直致力突破的难关。
    今天,沟口雄三虽已不幸去世,但他严谨的学风,已赢得了世界(包括中国)汉学专家们的折服,他的思想洞察力则得到了东亚思想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他的《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冲击》以及晚年的辛亥革命研究,远远跨出了日本中国学的领域,对日本知识界与思想界调整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引起了中国、韩国乃至欧美学者的持续性关注。
    “乡里空间”与中国性格
    沟口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大重要的变动时期:秦汉、唐宋、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他本人把前两个变动时期收入视野,但集中毕生精力研究后两个变动时期。他以长时段历史眼光分析十六世纪以降朱子学、阳明学、礼教向民间渗透的关键环节,通过社会秩序观念的转换揭示了乡村秩序的重构过程,并以“乡里空间”为这一新的社会秩序空间命名。
    “乡里空间”在地域上并不局限于村镇,作为一种政治结构概念,它体现了“官、绅、民”或紧张对抗或勾连利用或相互隔绝的不确定关系,这一不同于西方“市民社会”的结构特征,使它得以在相当程度上同样可以表述中国城镇的政治性格。正是这个乡里空间的不断成熟,导致了辛亥革命以省为单位的独立方式,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并不试图建立取代清朝的中央集权政府,绝非起因于革命的“不彻底性”,相反,它彻底地完成了16世纪以来中国乡里空间的自治课题。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性格又潜在地规定了其后中国现代史的基本走向。
    从这一角度,我们才能与沟口在《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一书中讨论的核心问题相遇:
    在16世纪明末清初的历史转折期,貌似激烈对立的思想人物和流派,却反映着同一个历史进程:“乡里空间”体现的“乡治”秩序,由富民阶层、底层民众和官僚层以纠结紧张的方式共同打造而成。不同思想人物言说中的对立,仅仅是围绕着“乡里空间”由哪个阶层主导的问题产生的分歧。
    在摆脱皇权走向乡治的方向上,他们并无根本性分歧。因此,沟口认为中国的“前近代”思想并未如同日本中国学主流论述所说的那样,在近代过程中遭遇了“挫折”,它仅仅是以“屈折”的方式不断推进而已。
    再现完整沟口及其思想
    沟口的思想史研究,结合社会史方法,以长时段的历史眼光对16世纪以来中国两大重要历史转折期进行了深度阅读与分析,这有他一部部精彩的论著为证。
    沟口中国思想史的特异之处在于,通过谨慎地进入中国历史,通过深切感受中国史的内在脉动、内在紧张,给出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结构性解释。他极富灵感地结合中国历史上思想人物的具体论述不断追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立场的思想人物,究竟以什么样的问题群为核心、以什么样的历史与思想的轨迹来呈现它自身?
    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沟口建立了一个中国16世纪以来思想史解释的结构性假说。他的处女作《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暗含了这个假说,在后来的不同著述中,他进一步从不同侧面完善并明确了这个假说。当他晚年完成了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后,我们可以相当清晰地辨认这个假说:“乡里空间”。
    鉴于沟口学术著述之间内在的复杂关联性,如果仅仅在单篇或者单本的程度上阅读,很难真正与他的思考相遇,因此,出版一套相对完整的著作集势在必行。
    三联书店的《沟口雄三著作集》,对于这些年来各地出版社分散出版的若干译本进行了重新校订或重译,对于尚无译本的著作和论文进行了编辑和翻译。它使迄今为止沟口的散乱译本得以整合,以一个完整的面貌呈现给中国的读者。
    理解沟口的工作是困难的,因为这与我们惯常的知识习惯相龃龉。但是,假如我们有能力不被虚假的质疑所迷惑和干扰,那么,沟口工作的真正意义将呈现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