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内心的镜像——电影随笔集《人间烟火》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王樽 参加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人间烟火》 王樽 著
    很难说电影有多神圣,也很难说电影有多猥琐。有的神圣,有的猥琐,有的杰出,有的平庸;有的是千夫所指,有的是人尽可夫;有的如玉树临风,有的如猪滚泥潭;有的似风华绝代的美人,让你目眩神迷,怡情养性;有的似浑身污浊的变态佬,让你避之不及,恶心欲呕。
    总之,电影只是电影。
    那些动辄强调敬畏,或动辄鄙薄不屑,都涉嫌一种简单。
    大约三年前,在给《看电影》杂志写专栏时,我曾自设了一个雷蒙德·卡佛式的问题——当我们谈论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作文时才发现,看似简单却难说清楚,因内容太多,思绪太庞杂,竟一鼓作气写了上中下三篇,仍觉意犹未尽。现在,它们放在本书的末尾,算是我当时感受的散乱记录。
    有时,想到电影,就想到一些相干与不相干的人在共同编织。就像巢丝厂里堆积成山的蚕茧,其构成让人感慨良多——既有牺牲,又有榨取;既是勤奋的创造,也是封闭的作茧自缚;既有化茧成蝶的美丽浪漫,也有蜕变异化的找不着北;更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未知与可能,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深圳碟王”崔建明是我多年好友,他经常给我推荐新影碟,并喜欢以详细的剧透说明其非凡之处。当我看他推荐的影片时,常常发现与其讲述的多有不同,他眉飞色舞描绘的某些情节甚至并不存在。显然,他的讲述融入了他自己的“意识流”。奇妙的是,这些“漫溢”的意识流,无意间构成了他独特的“延展”与“创造”——或依照逻辑的推理,或沿着情节的演进,或遵循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总之,它们有意无意地表达了说者的某种期待,因没有任何功利性,往往比原影片更贴近现实,也更意蕴悠长。
    由此我想到,很多时候,电影就像牢笼,它是囚禁,也是依托,是精神的陷阱,也是放飞的幻象,是为迷恋者所设,更是为冲破它的人而存在。很长时间以来,我并不清楚自己为何热衷写电影的文字,我沉迷其间,自得其乐,也许是想摆脱——那些来自电影的束缚,那些来自声色的诱惑。
    网上有文章评到我的电影随笔,说是依托于电影基础的“另起高楼”——虽然“一砖一瓦都与电影有关”,但那建筑已“绝非电影的本来面目”。我将其视为是一种褒扬和鼓励。事实上,在电影文字的书写中,我一直试图与影片本身保持间距。我很清楚,当我自以为是或自作多情地言说到某些电影时,其褒贬并不鲜明,彼此的关系也多貌合神离。
    与人类绝大部分的精神生活相似。当我们谈论电影时,电影会在无形中渐行渐远,那些故事、人物、台词、场景,会不断变形,异化。
    很大程度上,我们谈论的只是自己内心的镜像。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有文字都是近年为各杂志的专栏所写,主要有《天涯》、《读者》(原创版)、《看电影》、《城市文艺》(香港)等。通常,我在写作时会根据杂志需要处理成字数适宜的“发表版”和较为恣肆的“自存版”,收入本书的文章,主要源自“自存版”。因此,相同标题下的文字,其内容与起初发表时有很大差别。
    《圣经·哥林多前书》有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具体到本书的出版,我想延伸说——凡事皆缘,凡事感恩。幸有三联书店的包容,让我这些不成系统的文字得以“咸鱼翻身”,全版“亮相”。

深深感谢!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