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社会暗潮的透视与思考——读孙晶岩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看守所调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黄桂元 参加讨论

◎ 孙晶岩没有把在看守所获取的底层真相仅仅当做社会的孤立现象和特殊事件,而是放置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背景,加以考察、挖掘,透视并凸现其深层的社会学意义。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孙晶岩通过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既有理性的观照,又有感性的投入。无论是在押人员或死刑犯,还是监管民警,她都把他们还原为普通人,当做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并上升到了国计民生的忧患高度,赋予其超越故事本身的意义和深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孙晶岩的每部新作品总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这与其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有着顺理成章的因果关系。新世纪以来,作者曾出版《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重绽芬芳》《女监档案》三部取材于监管战线的厚重作品,《中国看守所调查》之所以显得更具超越意义,源于一种深度思考之后的认识升华,“这本书的首要目的是希望能够从源头上扼制犯罪”。这意味着,作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直面风险、勇于探索的书写路径。
     许多年来,孙晶岩在一次次跨界写作中诠释了什么是行者无疆的巾帼本色。她的报告文学作品多为“国字号”的叙述规模和体量,那些甚至让一些须眉作家为之生畏的题材,她却能“万水千山只等闲”地从容挑战,这在当代女作家中是比较罕见的。在孙晶岩笔下,宏大叙事不仅是国家叙述,时代叙述,还是体验叙述,精神叙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本来有十四个可以选择的采访点,她却“毫不犹豫地把视点瞄向昆仑山”,坚持在高度缺氧、大脑细胞处于浅眠和深眠的状态下完成了《白雪昆仑》和《冬访唐古拉》的采写过程,这种自讨苦吃、迎难而上的行为,很符合这位军旅女作家的个性风采。
     《中国看守所调查》并不是对监所见闻的客观展览或现场实录,这表明,孙晶岩没有把在看守所获取的底层真相仅仅当做社会的孤立现象和特殊事件,而是放置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背景,加以考察、挖掘,透视并凸现其深层的社会学意义。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谢利认为,“犯罪现象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代价”,这个观点已被全球现代化发展现状所验证。我国现代化进程可谓突飞猛进,其间犯罪率的相应攀升决定了公安、司法工作的任务也在加重,而随着执法透明度的加大,百姓大众对看守所的特殊存在功能已不再感到神秘,但也多为道听途说。为写作《中国看守所调查》,两年多来,孙晶岩跋涉、奔波于北京、湖北、河南、辽宁、浙江等地十几家看守所,以“一对一”的形式为主,与包括在押人员及其家属和监管民警在内的数百人深入接触、现场访谈,调查、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锥心泣血的忧患思考。很显然,报告文学的功能并不仅仅是对生活真相的展示、探秘,以满足大众的窥探欲、猎奇心,而更应成为穿透生活表象、直抵历史脉搏的社会启示录。
     近些年,文学界不断有关注底层的声音出现,孙晶岩从未对此刻意主张或强调,却在作品中践行着一种平民精神,浓缩进堪称原汁原味的苍生信息,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理解与悲悯。同是监管对象,比起已决犯,未决犯的心态更加躁动,等待判决和发落,生死未卜,福祸莫测,因其距案发时间最近,而最能反映生活原貌。孙晶岩坦言,每一次进监所,她都会在兜里准备很多面巾纸。“面对犯人们,我一采访就会哭。这与我之前写奥运、西气东输不一样,那些是积极的、向上的,再累也是甜的。但是,监所的故事是越投入越会哭。”于是我们看到,在她的笔下,即使讲述的是死刑犯的故事,依然充满发自肺腑的人文关怀。于是,读《中国看守所调查》,那里面的一些故事讲述时常会使我产生某种恍惚,甚至能感觉出本应森严冷酷的监管场所中人性、人情的春意荡漾。比如,在占地面积可称“亚洲之最”的北京海淀区看守所,民警杨亦兵管理着近三百名未成年在押少年,其中大多数是外地打工者子弟,所有的节假日他都与孩子们一起过,除夕夜,他用短信对妻子表达不能陪伴家人的歉意:“咱家只有一个孩子,看守所里面有几百个孩子,有一个孩子哭就能带动大家一起哭……”读之令人唏嘘落泪。杨亦兵刚接手这个工作时,发现有一百多个孩子患了皮肤病,以传染性很强的疥疮为主,他担心如任其蔓延而不及时治疗,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便想尽办法四处寻找特效配方,还自掏4000元钱购置中草药,亲手为这些孩子挤脓上药,以至于自己也染上了疥疮。杨亦兵还发动孩子们写个人小传,回顾各自的心路历程,那里既有美好的往事,也有不幸的遭遇,这项活动有助于找到少年犯罪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此类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孙晶岩通过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既有理性的观照,又有感性的投入。无论是在押人员或死刑犯,还是监管民警,她都把他们还原为普通人,当做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并上升到了国计民生的忧患高度,赋予其超越故事本身的意义和深度,也就可以理解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监管场所展开过有关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这种对社会调查中对参与性和介入性的强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孙晶岩的写作。
     监管场所的人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孙晶岩的作品告诉世界,中国的民主与法治正在不断进步,人权、人情、人性在“大墙”里的真实存在是有充分依据的。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说在押人员是一棵棵病树,那么监管民警就像是一只只啄木鸟,他们把心血都倾注在这片有虫害的林子里,为病树捉虫除害。如果说在押人员是一个个失足的学生,那么监管民警就像一个个辛勤的园丁,他们用满腔热忱把一个个误入歧途的学生引向正轨。如果说在押人员是一个个迷途的孩子,那么监管民警就像一个个父母,用人类的大爱,拯救孩子扭曲的心灵”。孙晶岩衷心希望《中国看守所调查》的问世可以对扼制犯罪起些作用,倘若中国社会的犯罪率能够下降一个百分点,便已知足和欣慰。诚哉斯言。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作者的这个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