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把老黄土》:“土腥味”的文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何 英 参加讨论


     看了很多樟楠散文的评论,最后,还是他自己在后记中一句“土腥味的文字”最契合我心。
     人们都说他的文字质朴,亲情感人。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作文时最不能忘的“土腥味”。
     樟楠的散文,给自己定位在写亲情上。这一定位决不是毫无准备的,这与作者的经历、气质、修养和内心相关。事实也证明,他在这一领域有独到之处。中国人对“情”的看重是我们的文化,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的民族性之一。林语堂把孟子的智、仁、勇三种称其为“大人”(与小人相对)的品德,改为情、智、勇,把“仁”换成了“情”,还把情放在了首位。他是这样论情的: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人生的出发点。情是人生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中的韵律,花中的欢乐,禽鸟的羽毛,女人的美艳,学问的生命。樟楠的散文所以能抓住读者,与他写好了“情”之中的“亲情”是密切相关的。
     先来说这个“土”字。作者把写母亲的那一部分文章的开篇定为《一把老黄土》。细想之下,是大有深意的。可以说,整部书的基调就是一把老黄土。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庄稼人都是从土里来,再到土里去。我离家几千里,有家里这把土,心里就踏实多了。”母亲还说:“妈如果走了,回不去家了,你就把妈和这把土埋在一起。妈入土为安,魂儿也就回去了。”
     让人想起电影《黄土地》给人的那种厚重悲怆的感觉。中原大地上土地和农民的生息轮回就是几千年中国的缩影。为什么樟楠的散文能打动人心,他抓住了“土”,也就使他的散文有了根基,使他不可能轻飘飘。他的核心不在技巧或叙述有多革命,他打动人心的地方正是在于“土”。当一些职业散文家不肯写不敢写的角角落落,被樟楠的文字打捞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散文的另一些面貌,本来也是散文最重要的两大功能之一:抒己之情。
     他的“土腥味”还表现在,他的词汇是“土”的,贯注在文字中的情感也是“土”的,大多数时候表现出农民的方式,用最“土”的物事、最“土”的情感、最土的乡音,挽留住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他用了很多乡音,不惜在括号里注上拼音。方言写作在当代文学里基本上是不被倡扬的,一些曾经很有方言魅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作家,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但他们的文字一定会在语言学家那里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樟楠的散文倒说不上是方言写作,只是有一些词汇用了乡音,但这些乡音却把人们带进浓浓的乡土氛围,对作者的叙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比如:“伯没啥东西,一人拿一件他贴身穿过的衣裳,都留个悠音儿,也好有个念想。”他们的“爸”发“伯”音。“悠音儿”,豫西一带的土话,意思是逝者悠远的音讯。“悠音儿”这个词多么古雅,如果樟楠不解释,可能我们无法了解还有表达悠远纪念的这层意思。细细揣摩之下,这个词所蕴含的情感多么美好,听起来也多么的有韵味。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所指,它的能指完全超越了我们的常用语言,显示出汉语的丰富涵义和魅力。疙瘩(饺子)、麻糃(油条)、不美(不舒服)、袷(咱)、老衣(寿衣)、难场(艰难)、实实儿(实在)、疺(疲倦)、晌乎(上午)、地里去(埋葬)、玉谷(玉米)、吆头牯(头牯,灵宝土话,牛。吆头牯就是赶牛拉磨的意思)、接花(摘棉花)……不要小看这些词汇的作用,它们把来自土地的气息和信息、温度和形态、表情和模样,甚至中国人几千年农业文明延续下来的那些古老又温暖、厚重又沧桑的物事和记忆,再次带回到你眼前。
     人们常说贫穷的地方人心也是贫瘠的、自私的、愚昧的甚至残酷的。可是看樟楠的散文,让人体会到一种伟大的亲情之爱。往大里说,让人看到中国人其实拥有很了不起的素质:一个如此贫穷的家,家里却充满了爱: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姊妹之爱……他们如此团结,亲情血浓于水,情感是这样细腻深沉,而爱又是这么的无私。
     “老二,这块你吃了。你出去快十年了,就这一个八月十五回来了。以往年有月亮的这一块都给你留着,全家人都盼着你能回来团圆。可一年一年就是等不到你。妈知道你在外头工作忙,可就是想,有一阶段想得夜夜睡不着觉。今年回来了好,还不知道你明年回来,妈还在不在。”本来行文到了这里,人们会觉得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就是叙述母爱吗。可是,接下一句:“说完,母亲就去纺线了。”出乎读者的意料,这一笔才把母亲朴素的爱真正发挥出来。
     散文是最自然的文体,应该明心见性,表达自我;散文又是质朴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巴金在晚年赢得人们的普遍敬重,与他的几部散文集那“与民族同忏悔、与大海共气魄”的真烈情怀有直接关系。可见一个“真”字,是为散文的灵魂。我相信樟楠只是凭着记忆和情感来写下这些文字,他不会虚构出来这些亲情。樟楠用他朴实真情的文字,补缀着中国人的情感殿堂,拣拾着那些正在远离我们的美好记忆,提请人们牢记中国人“情”的文化之根。而这些,也许正是他文字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