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散文领域的新趋势正悄然凸显。其中格外醒目的,当推“融合”、“认同”和“再出发”三重迹象。“融合”指的是环绕散文的文类交融和作者跨界日益活跃;“认同”则是指与文类和作者的宏观“融合”同步相伴的一种创作心理走向。正由于“融合”和“认同”这表里相应的两种趋势的叠加推动,作为文体的散文,如今又踏上新的起跑线,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情境,进入了重整旗鼓的“再出发”状态。 现实主义之于小说、戏剧和诗歌,似乎是众多风格、众多道路中的一种选择。但对于散文,现实主义却是全部的命运、全部的生机和全部的根脉。一段根植在现实大地,一端舒展在精神的天空,只有这样,散文完整的形象才能成立,散文完整的血脉才能畅通。 五年回望,中国散文写作的总体格局呈现着静水流深的一派安详。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那波“散文热”像水中涟漪似的,在越来越远的荡漾和扩散中渐归平息,波澜不惊似乎已成为晚近散文流变的一种常态。但细辨之下,散文领域一些牵连深广的新趋势也正悄然凸显。其中格外醒目的,当推关联继起的三重迹象:“融合”、“认同”和“再出发”。 “融合”指的是环绕散文的文类交融和作者跨界日益活跃。而“认同”则是指与文类和作者的宏观“融合”同步相伴的一种创作心理走向——寄托在散文写作中的精神认同诉求不断加深、加强。正由于“融合”和“认同”这表里相应的两种趋势的叠加推动,作为文体的散文,如今又踏上新的起跑线,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情境,进入了重整旗鼓的“再出发”状态。 在“互联网+”潮流中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空间和资源的征用,撕裂了旧的文学观念,瓦解了旧的文学格局。一个新的动态文学版图,正生气淋漓地映衬在网文效应和微信效应叠加的大背景中。 “微书写文体”,论其质地和本性,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现当代文学四大基本体裁中,惟有归属于散文,才更合适。 五年来“融合”、“认同”和“再出发”的散文趋势,没有孤立地流落在文坛一隅,更没有远远地疏离在社会文化主流之外。相反,它们都源起于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文化划时代转折的全局,并且以贯穿其中的方式,紧密关联着这一全局的演变而演变。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散文的新趋势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文化全局演变的一个具体结果和侧面反映。 或许只是偶然的巧合,恰好就在过去五年间,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文化都经历了一场深广度前所未有的形态重塑和结构重组。引发这一变局的两大动力,都来自“互联网+”的潮流:一是网络文学的资本化和产业化,二是微信使用的全民化和日常化。纳入资本化和产业化的高速、高效运行机制之后,网络文学具备了在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学信息的一切环节和一切层次上赢家“通吃”的绝对优势。 连年发布的国家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数据表明,经历了15年持续增长的网络文学用户人口规模,近五年更呈急速暴涨之势,至 2017 年 6 月已逾 3.52 亿,接近 7.51 亿网民总量之半,几乎覆盖了网民中最高比重的两类主力人群(初中至高中学历、学生或企事业单位一般职员身份)的全体。这意味着:在数量和几率上,网络文学足以绰绰有余地吞噬传统文学在大众生活中可以占取的全部时空,而往常年景里随世代推移而自然递补和自然增加的所有新生文学人口,也很可能被一网打尽、归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的环比增长率。 置身此时此境,如果有谁还带着自居为传统文学守护神的习惯,谈论如何接纳和认识网络文学的话题,那么他实际上展示的姿态,只不过是一个早被网络文学的汪洋没顶的人,在回望传统文学时的瞬间失神和方位感恍惚。换句话说,今天我们所能接触的文学现实,从土壤到空气、从外表到内涵,都已遍遭网络文学的裹挟、渗透和浸染。彻底绝缘或超逸于网络文学的所谓传统文学的那片净土,即使曾经有过,现在也已不复存在。当下,真正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从传统文学的立足点上去如何看待网络文学,而是反过来,在我们处处充斥着网络文学的气息、习惯和情调的精神世界里,如何去打捞和激活远逝的文学传统。 与网络文学的“+”效应相比,席卷全民全天候生活的微信,来势更猛,能量更大。2011年1月它以免费通联软件的小清新面目悄然问世,到第二年 3 月即宣布用户过亿,一跃而成为软件巨头。之后平均每半年用户总量翻一番,2013 年 1月用户达 3 亿、10 月达 6 亿,其中活跃用户 3.55亿,已和网络文学在五年后的今天所拥有的用户总量相当。过往五年中,微信在功能开发的精准有效和用户增长的稳步攀升两方面,都逆袭超胜、后来居上。BBS、E-mail、QQ、博客、微博等各类在线平台和应用软件,被表面上似乎只是对它们做了功能集成的微信完全碾压。而实质上,微信集成和碾压的,并不只是几样在线平台或几款应用软件,而是新旧两个网络空间和两种网络生活之间的界限。新兴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生活,以移动无线宽带和移动电子设备为技术基础。旧有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生活主要维系于台式电脑和有线宽带。 如果说,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带来的是网络生活和传统文学生活的整体融合,那么微信造成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生活方式的新旧融合,带来的则是网络生活内部的进一步分化和重组。在这一分化和重组中,原先规格化和一体化的用户群体,迅速裂变成了个性化、原子化的既是使用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的双面主体。截至目前,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增殖的微信时代的信息奇观,都来自微信用户自身的创造。而这种信息奇观,相较于之前出现的各种社交工具或自媒体性质的在线平台和应用软件,最突出的特质就在于对数以亿计的用户文字表达能力的激发和巩固。早先一度蔓延的全民进入“读图时代”的风尚,就此开始复返以图文并茂求生动、以书面写作求深切的旧习。 从文学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空间和资源的征用,撕裂了旧的文学观念,瓦解了旧的文学格局;而为全民沉迷于创制、接受和传播文字作品提供了适用媒介和高效工具的微信,却从日常生活实践的层面,重新动员起了亿万大众的文学生产力和文学消费力。在昼夜不息的庞杂微信语流中,天南地北的微信用户通过即时在线的文字书写和文字阅读,焕发了人人都是“文青”、人人皆有文采的热情。源出同一片民族文学土壤的种种资源与每个人寻常见闻和身心经历中的无数现实细节,频繁勾连,幻化万端,瞬间散布四方,片刻广收回馈。一个无远弗届而又异常鲜明地显示着聚落分众特点的动态文学版图,正生气淋漓地映衬在网文效应和微信效应叠加的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 这幅版图赖以成型的关键,就是从自我意识和自我视角关联时代、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意志诉诸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类写作的发达。尽管目前微信上的这类写作尚未得到理论命名,但近年渐趋流行的作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微信、微博结集修订出书,且多以散文类读物标名上市的现象,已经从传播和接受的环节上证明:从 BBS 起步,经QQ、博客和微博,一路延伸,一路凝练,最后汇聚到微信这里的“微书写文体”,论其质地和本性,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现当代文学四大基本体裁中,惟有归属于散文,才更合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