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徐则臣:用“假嗓子”写作成不了好作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澎湃新闻网 康宁 参加讨论

    编者按:
    10月12日至31日,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京举行。10月14日下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学之声:我们这一代的阅读与写作”的文学讲座。讲座中,主讲嘉宾著名作家徐则臣分享了对于“作家”角色的理解,阐述了自己对于“如何才能成为好作家”的看法。
    在徐则臣看来,文学是一个人独特地面对世界的方式,只有与别人区别开来以后,作家才能确立自己,否则将永远会走在别人的阴影里,过一段时间也就会被遗忘。好的作品是“有我的文学”,应当体现出作家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认识,随后不断产生的新的认识将会是创作的动力之源。
    现在,中国文学界存在一个现象,多半作家到一定的年龄就开始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能依赖于写回忆录度日,而国外的许多作家即使到了八十高龄都依然能创作出好作品。徐则臣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差距首先在于个人的视野和学识;而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中国作家缺少对自己所处时代足够的思考力。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的徐则臣演讲摘录: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是“我们这一代的阅读与写作”,提供给我的题目非常大,大概是怕我跑题。在文学史上,大部分作家都没能留下痕迹,而留下了痕迹的那些作家除了技巧过硬之外,是因为在他的写作系统中有不太一样的东西,他们多是能提出来“新东西”的作家,留下的作品能够让后代的作家、文学读者不断从中吸取营养。“新东西”怎么来?其实很简单,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旧东西,当你已经知道了这个世界有多少条路以后,就要去开辟自己的那条路了。
    我是一个80后作者,不是说非得每次都强调80后怎么样了,而是要在作品里面体现出80后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看法。作品不一定要用第一人称,但是作品里要有“你”。这种“有我”是要把一个个体,或是说一代人最真实的体验放进文学作品里。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年纪比较大的作家,他推荐了一位80后作家的作品给我。我说:“写的真不错。”这位80后的作家看起来各方面——技巧、语言、结构的把握都不错。但是,我看这个作品的时候,却看不到“他”。如果不告诉我他是位80后,我还以为那是50后写的。换句话说,从他的作品里我没有看到80后最真实的感受,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判断用得更多的是50后的目光,50后看待世界的方式,50后的文学方式。有些人看到这样的作品,可能会认为这位作家已经很成熟了,少年老成。我不这么看,虽然他的技巧运用得很好,但我觉得那却是在用假嗓子说话。
    文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正是在于一个作家能够提供他所能提供而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文学史大浪淘沙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那些作家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别人取代不了。他能够跟别人区别开来,他的文学有他独特的气味。文学是一个人独特地面对世界的方式,只有与别人区别开来以后,你才能确定一个自己,否则你将永远走在别人的阴影里,过一段时间也就消失了。
    我一直觉得,“有我的文学”非常重要。作为一位作家,从开始写作,你就应当意识到“这是我在写”,而不是一群人在写,也不是另一个谁在写。能比较精准地看到一些东西,且拥有很好的表达,有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拥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样的作家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