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解放军进城,雅丹县解放,建立了新的人民政府。1950年上半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婚姻法》的本意是解除强迫婚姻、包办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废除传统封建婚姻制度,一些从农村出去吃上公粮的人却趁机当起“陈世美”,掀起“离婚潮”。娶母亲当童养媳的那个男人因多读了几年书,出去帮乡政府做事,吃上了公粮,于是嫌弃母亲土里土气没有文化,对母亲不理不睬。多次遭到冷遇和尴尬后,母亲主动提出了离婚诉求。 刚刚失去儿子的外公,又遭遇女儿婚姻的挫折,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他坚强地挺住了。母亲的婚姻发生变故后,性情变得有些古怪,外公总是细心地呵护。一次母亲吃饭时,忽然想起什么,一下把碗摔了,瓷碗在地上滚了几下,破了一只角。外公默默地去把碗捡起,洗干净,自己盛饭吃,把自己端着的好碗给了母亲,母亲一下抱着外公哭了起来。外公将母亲搂在怀里,用粗糙的右手掌默默地替母亲擦去泪水。那时候刚刚实行土地改革,母亲一个人种庄稼困难重重,外公就去帮母亲犁田犁地、播种收割,种完了母亲的那份土地才回去种自己的那份。后来实行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田地除自留地外,全部收归集体所有,外公每天在生产队干完农活,就急匆匆地去看望母亲。直到母亲和父亲结了婚,外公才没那么操心了。 母亲是由三妈做媒嫁给父亲的。三妈把母亲介绍给父亲时颇费了一些周折。那时候爷爷奶奶早已去世,二伯三伯和父亲分了家,父亲家徒四壁,身体患着贫血病,瘦成一根藤。三妈听说母亲离婚后,赶紧去给父亲说媒。母亲不嫌父亲家穷,但怕父亲打她骂她,因为那时候在村里,男人打女人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三妈直言父亲脾气好,人勤快,结婚后不会打女人,母亲迟迟疑疑没有答应。于是三妈带着父亲上门,当面承诺不打她不骂她不会和她离婚,多次承诺之后,母亲才嫁了过去。婚后父亲信守诺言,对母亲一直很好。无论日子多难,都相濡以沫,从不发火。母亲也很满足。看到邻家女人挨打,母亲总是赶快放下手里的活计前去劝架,拉开架后还要数落那家男人一番。其实母亲劝架的同时,也是在显摆自己的幸福。直到有一天,母亲在拉架时被一家男人失手误打了一棒,以后劝架的积极性才没那么高了…… 母亲哭过之后,起身收拾东西,赶快去奔丧。父亲被生产队安排到外面炼钢铁去了,具体到什么地方她也不知道,无法通知。母亲拿起这样忘了那样,忙了一阵也没忙完。大哥赶快前来帮忙,问母亲需要什么,他去帮着找。最后母亲唤来三黄鸡,撒几粒米到地上,趁它低头吃米的时候,一把抓住它的翅膀,用几根稻草将它的脚和翅膀系了,提起就走。大哥追出来要母亲放了三黄鸡,母亲嘱咐他在家要照顾好妹妹,等她回来。大哥张开嘴巴还想说什么,一想起母亲刚才伤心欲绝的样子,忙将嘴巴闭住,向母亲点了点头,要母亲放心地去见外公最后一面,他在家里不会淘气,会照顾好两位妹妹的…… 母亲背着背篼,提着三黄鸡,急匆匆地向娘家赶去。背篼里装着一刀纸,一双还没给外公做完的棉鞋。母亲原本要做双棉鞋给外公送去过冬的,没想到外公这么快就走了。 外公原先也没有想过再婚。舅舅死后,他把自己的侄儿过继到门下。可堂舅来后,不小心失火把房屋烧了,没有了栖身之处。这时候有人给他介绍村里的一个寡妇,条件不错,就是孩子还小。外公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外公组建新的家庭后,刚开始“后外婆”对他也还过得去,父亲也经常带着人干农活。后来“后外婆”的儿子渐渐长大,生活中的家庭矛盾多了起来,外公离了婚。外公离婚后,母亲和父亲要外公来跟着他们过日子,外公却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最后,外公借生产队的一间公房,暂时安顿下来…… 外公最后一次来我们家是两个星期前,他浑身浮肿,拄着棍子来的。看见父亲做饭去了,外公悄悄对母亲说,他想吃鸡肉,要母亲把那只三黄鸡杀给他吃。母亲一怔,想说什么又闭住了嘴。起身进屋,给父亲说了。父亲说,外公要吃鸡肉也不过分,但这只三黄鸡是家里惟一的财富,一天一个蛋,杀了它,以后拿什么给娃儿开销?再说润娥还在病中,抓药还要钱呢。母亲叹了一口气,说,“是呀,听说别的地方蝗虫满天飞,生产队的食堂已经揭不开锅,人们连野菜都挖完了,我们生产队的食堂恐怕也开不了几天就要停火了”。母亲想了想又说,“要不把这只三黄鸡逮去抱窝,孵出小鸡后,再杀给他外公吃。”父亲觉得母亲这个主意好,于是点了点头。那天的晚饭桌上自然没有鸡肉,父母一脸尴尬,外公饭也吃得很少。当他把碗里的饭吃完,母亲要去给他添饭时,外公说已经吃饱了。饭后天已黄昏,父亲欲留外公歇一夜再回去,外公坚决拒绝,拄着棍子颤巍巍地回去了。母亲当晚就把三黄鸡逮到生产队张木匠家,因为他家有公鸡。张木匠的老婆支支吾吾的,母亲当即从身上摸出两角钱,说这是三黄鸡在你家的粮食钱。张木匠的老婆连忙摆手说乡里乡亲的,但边说边把钱拿来揣到自己的怀里…… 母亲到了的时候,一大群人在外公居住的地方忙碌着。母亲先进去看了看外公,外公双目紧闭,躺在木板床上,十分安详。母亲给外公跪下来,叩了几个响头,从背篼里把那一刀纸拿出来,分出一部分,烧在外公面前的铁盆子里。然后出来,将那双还没有完成的棉鞋交给娘家的叔伯嫂子,要她赶快帮忙做完。接着,母亲去给每一位前来帮忙的乡里乡亲跪下叩头,乡里乡亲连忙将她扶起,要她不必多礼。有的乡亲见母亲刚刚弯腰就赶快将她拖住,不让她跪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