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破碎的时间(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面对破碎的、病态的、畸形的现实,整体性的时间观似乎已无能为力。很显然,我们正在或已经丧失对时间的把握。历史变得虚幻而未来变得渺茫,人只能苟活于“现实”之中。我读陆涛的《会飞的九爷》,最为突出的一点感受,便是他对时间的重新处理。在这部小说中,时间是破碎的,而主导叙事的,是一个心智不很健全,大脑受过伤害,名叫“阿甘”的孩子。通过这个孩子的叙述,时间被重新组织在一起。但它不是连续性的,不是从A到B的完整过程,而是断裂的、零散的、跳跃的时间碎片的堆积。我们或许可以将它看作是阿甘个人的时间感和历史感。在他对个人感受的描述中,几乎没有表示时间的抽象概念,只有属于这一活动或那一活动的时间,以及从事某一活动或另一活动的时间。小说叙事中有许多这样的句子:“爸爸走的时候枫叶还没有红,可桃花开了。”还有“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就飞过一次了,在天上飘来飘去,然后一下飞走了。这个春天爸爸又飞了,这回一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再有“爸爸没见到这辆车(指车身上喷着‘全国文明城市’的面包车,据说,这是九爷为银城赢得的骄傲,没有九爷就没有这辆车)春天里面包车开进银城的那个黄昏爸爸走了,拉面还没吃完就跟着两个人走了”。等等。
    很显然,阿甘对于时间的记忆和叙述,始终是以特殊事件为标志的,这是人类童年时期处理时间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一种方式。正是所有这些标示了时间的事件,造就了阿甘想象中的历史。换句话说,历史意义也就在这些构成他的想象的事件中显现出来。然而,在这里,历史意义已经不是现实主义小说可能提供的穿透表象而直达本质,揭示历史的普遍规律,也不再是通过批判现实,提供一种社会、人生理想的意义,更多的倒是历史不确定性与非逻辑性的一种“隐喻”,是对历史本质化的怀疑或质疑。启蒙运动使基督教的时间观变成了人类本质,这种时间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为时间的发展预设了一个终点,也即基督教所预言的最后审判,黑格尔则把这个最后审判理解为绝对理念的实现,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将其“科学化”,并预言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在西方之外,记忆时间的方式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从来都是以自己的思想范畴处理时间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只是随着西方人征服世界的进程,时间才成为现代性的标示,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叙事。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影响之深刻,离开这种本质化的时间,我们甚至无法组织自己的历史,给历史以意义。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会飞的九爷》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无处不在的本质化时间的抗议。有一段叙述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问题,银城到处喜气洋洋,老师说,这是大家在迎接21世纪,阿甘则认为,这是因为爸爸要回家了,银城是在迎接九爷。到底哪一种记忆和叙事对我们是有意义的呢?这是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的。
    阿甘这个主述者的形象意味深长。他来自一部美国影片,是美国文化想象中的英雄,或曰“上帝的宠儿”。但他来到中国后,成为“九爷”的儿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他也有一个“小英子”,而小英子绝非珍妮;他也“偶然”地进了银城最好的学校——银城一中,但在这偶然性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东西。这种复杂性或许便是银城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其中包含了银城所独有的“美及其丧失,欲及其张扬,善及其坚守,义及其绵延,暴戾恣睢又温情款款”。当然,《会飞的九爷》只是作者“银城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我们只能拭目以待,而仅以目前的叙事而言,已足以让我们展开无尽的遐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