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周宝东:重现农民的君子情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周宝东 参加讨论

    秦岭短篇小说《吼水》,《当代》2017年第2期
    秦岭的乡村题材小说常能从判断、反思层面给我们提供探析农民本相的新窗口。他的短篇新作《吼水》与此前的《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借命时代的家乡》同属于“水系列”,不同的是,我们从《吼水》中看到了当下乡村叙事中非常少见的另一面:中国农民的君子情怀,并且将这一审美体验推到了新的高度。
    无论当今农村社会的变革多么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和重铸意味,但谁也不应否认以“耕读第”为价值追求的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积淀而成的农耕文明,蕴蓄其中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某种程度上无不彰显着中国农民的君子情怀。可是,当下的农村底层叙事中,很少有作家在乡村的颠簸中深情回眸农耕文明在农民骨子里的闪耀。《吼水》如一股清风,它借农民、水、马三者的关系,关注农民苦难背后的人性温度,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践行“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过程中质朴、厚重、温婉的君子意识。
    小说的背景是物质社会的小村尖山,为了生存,董球借助于包工头邓念泉的水柜“哄”来了媳妇,他同时默许媳妇被餐馆老板包养后去“有水的地方”。在劳动力按金钱衡量的时代,全村人依然义务为董球修建水柜。喝不上水的马报复性地咬掉了董球的一只耳朵,他只好把马卖给了“有水的地方”的马帮老板。“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董球撂下水柜工程外出打工,全村人替他修好了水柜。水,不仅唤来了董球,还唤来了妻子和一双儿女。所有的人都“归来”了,可小说中与董球同等重要的另一“主人公”——马却无端消失,把故事的空间拓展得更加深远……
    信义与承诺,是君子之道。毫无疑问,隐喻、象征意味浓郁的《吼水》是中国农民对水、对命运的一种悲怆呼唤。农民的君子情怀,就这样深深嵌入由人、水、马构成的故事脉络之中。董球对媳妇委身他人没有丝毫的抱怨,而包养妻子的老板既有当下暴发户的情感欲念,同时也承担着作为男人的全部责任;全村人在与水争夺生存权的艰苦抗争中,对董球的一连串遭遇报以同情,董球则因缺了一只耳朵无颜再见家乡父老;已卖给新主人的马试图重返尖山与董球共患难,董球却强行把马送还新主人,而新主人宁可遭受损失,也试图让马物归原主;妻子并未在老板那里养尊处优,而是领着儿女回到董球身边。这一连串看似有悖伦常的现实逻辑,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当代农民极度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
    传统道德既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又有坚如磐石的一面;价值观念既被冲击得物欲横流,又有回归理性的一面;灵魂原貌既被涂抹得凌乱不堪,又有固守本色的一面;人性形态既被消解得污浊难辨,又有体现本相的一面。这种可贵的坚守、保留、恒定、理解、宽容、馈赠、付出、给予与悲悯,是中国农民君子人格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农民以君子情怀应对市场社会冲击的重要生命线,是中国农民维系、凝聚、延续土地与日子、宗族与家风、乡情与世情、个人与社会的“君子协定”。而在那匹马——农民赖以生存的牲畜身上,我们看到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君子之风呢?
    《吼水》中,作者独辟蹊径地探照到了农民的另一种内心,体现出一股“载道”的文学品格,同时反思现实、认识生活、吸收西部民间传统文化。当然,对农民君子情怀的重现,仅仅是小说价值指向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可这个侧面却是弥足珍贵的,它更像对当下农村叙事的一次警示,它似乎在提醒我们,怎样以文学的名义认识真正的中国农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