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长征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而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巧渡金沙江,却没有相应的文学作品完整地再现这段历史。长篇历史小说《浪拍金沙》(云南人民出版社),以宏阔大气的视角、跌宕起伏的情节填补了空白。 《浪拍金沙》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围绕红军能否成功渡江,敌我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杀。作品从龙云“献”地图入手,延展出刘伯承亲率干部团将士化装国民党军、夺取皎平渡口等一系列险象环生的情节链条,实现了尊重历史和艺术再创造的完美结合。 小说的叙述节奏举重若轻,悬念设置无处不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作品以“快”为媒,推进情节发展,把一个前有敌军层层堵截、后有追兵步步紧逼,必须迅速渡江才能扭转危局的急迫战况渲染得淋漓尽致。刘伯承和干部团将士日行百余里,飞速直插金沙江天险,可谓兵贵神速;千军万马7天7夜抢渡皎平渡,未掉一人一马,体现了红军纪律严明,快而不乱;红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天险狮子山、激战通安镇、围攻会理城,展现了快中求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豪迈精神。 小说中,底层叙事与宏大叙事也结合了起来,虚构了丁三胖、何麻子、汪保成、山菊等栩栩如生的底层人物。国民党强令毁船封渡,穷苦船工为生计藏船,又在红军的感召下找船、捞船、划船。 滔滔金沙江,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把云南和四川两省隔离开来。皎平渡两岸,崇山叠嶂,峭壁凌云,人烟稀少,信息闭塞。在这样的“不毛”之地,老百姓对外界的信息知之甚少,对远道而来的红军并不了解。在当地土豪劣绅的蛊惑下,红军在他们眼里成了见大人吃大人、见娃娃吃娃娃的魔鬼。就连山菊的姨奶,在红军来临前,也磨起了剪刀,准备和“红匪”鱼死网破。要想成功渡江,必须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作家浓墨重彩地抒写了红军和当地群众的鱼水情怀。江边穷苦船工,向小发、山菊以及山菊姨奶一家,甘愿冒着红军走后家破人亡的危险帮助红军,就因为红军和当地群众亲如兄弟般的鱼水深情,军纪严明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正义力量,以及红军帮穷苦人打天下的政治主张。特别是37名船工昼夜不停帮助红军渡江的情节,让人钦佩不已。红军对船工在人格上给予尊重,物质上给予优待,让他们顿顿吃肉,每天付给工钱,而红军将士只能以粥充饥。红军和劳苦大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伟大长征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动感十足而又干净洗练的小说语言使这部作品别具意味。金沙江两岸的方言土语幽默诙谐,心理描写张弛有度,人物个性鲜明,对话合理流畅,既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丰满圆润。小说不惜笔墨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了描绘,地域特色明显,大自然的磅礴深蔚、大好河山的逶迤旖旎,与人物的内心融汇在一起,那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概从字里行间喷薄而出,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长征,这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和将来。长征之路永无止境, 长征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更需要像《浪拍金沙》这样的作品,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