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爱上阅读,每节课都试图将一篇文章讲得天花乱坠以感染学生,每个暑假都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但往往收效甚微,很少学生能够因此爱上阅读,原因何在?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这段话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喜欢并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就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他们“心知其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及学生的阅读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于阅读客体——书籍的选择 对于阅读者来说,书籍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给学生开列的书单中,往往都是一些经典名著,而这正是学生不喜欢阅读的根本原因。爱默森说:“较古老的一个时期的书是不适合于当前的。”而我们推荐的名著都是一些较古老甚至很古老的书,这些书与学生存在着天然的隔阂,如果不借助某种契机,是很难顺利进入的。而多数状况是因进入的时间和情境不对,学生对名著会产生误会,有时甚至是一生的。 既然,对于学生而言,经典名著不是首选,玄幻穿越之类粗糙读物也应排除在外,那么就得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因此,现当代名家的作品就成了恰当的选择。对于现当代名家的作品,应以散文为主,辅以中短篇小说和诗歌,这样便于学生利用闲暇的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同时也可以成为进入经典名著的通道。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选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家作品,教师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介绍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课堂上的那种学究式介绍,而要个性化地介绍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包括买书卖书的趣事、选书的经验和方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所介绍的作家风格要多样化,最大程度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启发,从而选到适合自己性情的书。只要选到了适合自己性情的书,不喜欢阅读都不可能,即使想阻止他们阅读都难。 在布置暑期阅读任务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现当代的许多散文名家,其中有龙应台的《目送》。放假回来,在阅读学生的读书笔记时,许多学生都阅读了这本书,其中一个学生在《跌倒——寄K》一篇读书笔记中写道:“记得这是我以前初中碰到的一篇现代文阅读,当时就特别欣赏,当再次在这本书中遇到它时,我不禁感到我买这本书的幸运!”有这种阅读体验的人是幸福的,就像当年自己读了梁遇春的《吻火》,一心想买到他的散文集,在逛完了各大书店而未得、终于在一个小书店的角落里发现时的幸福。 关于阅读成果——读书笔记的评价 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学生的读书笔记,并给予中肯而独到的评价。评价方式是多样的,认真地撰写评语是一种方式,教师对学生所阅读的书籍一定要有所了解,曾经深入阅读过最好,因为只要这样,才能通过评语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将老师视为知音,才能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度阅读。当然,这样对教师的阅读量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没有一定阅读量的老师,怎么能指导学生阅读呢?怎样有资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集中点评、展示阅读体验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仔细的批阅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对具有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展示,这样对其他在阅读方面还未入门的学生具有导向作用。一个学生在其读书笔记的开篇有一则选书的说明,她写道:“我阴差阳错地买了张爱玲的书,为何叫‘阴差阳错’?请听我细细道来。”她说她最喜欢的作家是林徽因,不是因为读过林徽因的文字,而是因为能够吸引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3位杰出男子的一定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女子,但因为我的介绍里漏掉了林徽因(这位同学误以为我不提倡读),所以选择了与林徽因一样高傲而又才情的张爱玲。她说:“这‘阴差阳错’竟然成就了一段奇缘,让我走进了张爱玲,那藏在冷峻文字后面的一个孤傲的灵魂。”选中一个适合自己性情的作家是需要某种机缘的,这位同学的选书说明恰好阐明了这一点。另一位同学选择的阅读对象是鲁迅,他说:“从小到大,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学习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但可能是在课堂上的缘故,并无暇细细品读他的文章,所以之前对于这位前辈的印象和理解都很浅薄,在暑假,我有充足的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在一本《名家经典美文》上下功夫,自由地、无顾虑地读这些经典文章,才读出了一点味道、一点心得、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才可以说是稍微接近了作家的心灵,也许才算是真正读了一回名家的经典。”这位学生提醒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走进作家作品的机会,也许要比我们精彩地分析几百篇经典文章要管用得多。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这次,我终于体尝到了读书的真味,读完之后便陷入沉思,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活,联想到身边的人和事,也总会感慨万千!”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的情味,不只关注文章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更注重文章所引发的自己的感兴和生命体验,这也正是读书的原本目的,唯其如此,读书才有收获。 第三种评价方式是让学生就自己的读书笔记和阅读体验进行专题演讲。这样既可以帮助进行专题演讲的学生梳理自己的点滴感悟,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思想,也可以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对其他同学的阅读也有指导意义。 关于读书笔记的撰写——有效的阅读指导 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只有个性化的撰写方式才最有效。在布置阅读任务之前,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比如评点法,即先抄写文章中的精妙语句,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点评。有的学生是这样点评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精彩语句的:“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点评:我喜欢这句中对牙齿的描写——‘白厉厉’用得好。)”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抓住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点滴灵感,为撰写读后感汇集材料。比如结构图法,能够提纲挈领地疏通文章的脉络结构,弄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这对于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及其有效。比如主题阅读法,就是必须给自己的读后感加一个标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写读后感时散漫无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看似文章却不成文。 除了在阅读客体、阅读成果评价和读书笔记撰写指导3方面下功夫外,促进学生进行高效阅读的方法还很多,比如对阅读主体的研究、阅读环境的建立、阅读氛围的营造等,最终是为了学生能走出阅读低效率的困境,品尝到读书的真味。(张建文 作者系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3年01月14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