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陨落与重生——评郭严隶长篇小说《野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已经逐渐遗忘了如何谦卑地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当自然界以各种灾难报复失去信仰而过度贪婪的人类时,人类也已走上了一条与幸福的净土渐行渐远的不归路,再也不能“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郭严隶对于现代人的自我覆灭有着深层的担忧,于是她用《野沙》隐喻地讲述了一条人类从陨落到重生的自我救赎之道,望给世人以启迪之意义。
    这是作者继《锁沙》之后再次涉足生态文学,仍旧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沙漠化治理”为主旨展开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史诗性作品。与《锁沙》直线性地讲述故事不同的是,《野沙》是以“玉”为线索,引伸出几个家族的恩怨纠葛。东方家族祖上为秦人,为避战乱辗转来到一个叫做“天龙谷”的地方并在这里定居,后经一位远道而来的高僧毗卢遮那将此地更名为“七个星”。在某天清晨,大师了缘离去之时将自己胸前佩戴的玉佩赠与了东方龙,并告知这玉佩要戴在家主胸前,代代相传,不可示人,不可玷污。之后东方家族的后人东方皓走入仕途,在情酣心醉的时候忘却了祖训而将玉佩亮在了徐巡抚眼前请求他鉴定。徐巡抚乃“玉痴”,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美玉赋》,后经辗转这篇文章到了嘉庆皇帝眼前,皇帝暗示他将此玉献出,从此玉佩示人,引发了几代人的灾难,历经了一系列的变故……直到进入土改时代,全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个星村也是一样,经历了苦难、逃亡、生离死别,东方白玉、吉娜、穆天权等人被迫集体离开故乡迁往新疆,在一片黄沙中重建了七个星。他们与沙漠为伍,与自然和谐相处,植树、治沙、播种,将这里变成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人间净土。
    《野沙》是郭严隶迄今为止的创作中最为厚重的一部著作,不光表现在一如既往地以“传奇现实主义”为美学法则来描绘浓重的史诗效果,而且还利用了文化人类学的历史色彩和宗教关怀式的哲学思考来表达一种形而上的对宇宙生命意义的大生态文化的追问。她以“玉文化”作为家园的精神指引,以玉的出现、传承、迷失、重获为内在脉络,对应七个星村人建构家园、迷失家园、寻找家园、重建家园的外在轨迹,讲述了人性精神家园在乱世中的陨落与置之死地后的绝境重生,“野沙”,是浊淤却又洗尽,是污泥而又不染,是涅槃重生的真情土地,所以“野沙”也便是“净土”。
    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中对生态文学有过界定:“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将《野沙》定义为生态文学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它并不符合传统生态文学的定义,它对文明的批判、生态的预警是隐形和有限的,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它依然强调的是人的某种主观能动性,并且将人作为生态环境的根源而至于绝对地位。
    天龙谷七个星村的人们因与罗光宗、吕财、巫喜贵这些人的水火不相容,被迫远走他乡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 ,他们为了生存只能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下大力气栽树,让黄沙变成沃土,重建故乡。以前的天龙谷虽美丽富饶,但贪念的作祟却将人心变为了荒漠,所以即便生存环境再如何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人心的腐化也能将其毁灭,因此小说中经常强调“在人心里栽树”。东方白玉说:“人心里的树苗就是善良,绿化人心就是在人的心田里播种善良。心野葱茏了,善根深深扎下去,人心的荒沙就会变成沃土。人性淳和了,人群里就不会起沙尘暴。”由此可见,郭严隶将人心的生态预警看得比自然环境的生态治理更为重要,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心的治理远比沙漠的治理更为任重而道远。
    当然,郭严隶也找到了治理人心生态的方法。土地的沙化依靠植树将其改变,而人心的荒芜则需要以“德育”来净化。在小说中,野沙是人类历尽尘劫返璞归真的现实乐土,而 “玉”则是人类在精神与心灵上皈依乐土的象征形式。玉,是整个故事的成因,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意义,它作为一种美好精神和意念,代表着国人的信仰和价值观。盛世和谐,玉润人心,玉信仰就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佩玉去欲。无故玉不去身”,正如东方白玉的解释:“佩玉去欲,是教人克制私鄙,崇尚简朴,心性淡泊。无故玉不去身,是教人时刻留神不可以背离美德”,因此,玉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教育、熏陶人心,引导世风的净化意义。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中国人将玉看作天地精气的结晶。《周礼正义》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因此,玉乃自然之尊者,有着神奇的魔力。《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也就是说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沟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显示了玉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意义。“玉佩一现,遍地吉祥”,郭严隶赋予了玉佩更神奇的宗教意义,它从古至今一直保佑着东方家族祸及却无秧。如在大漠中遭遇飓风,吉娜听到了玉佩的召唤和叮咛,那是一种美妙的乐音,是“白云飘扬小溪奔流般曼逸清悦的声音”,它来自云端发布慰藉和鼓舞,在那白云之巅,虽被妖风魔沙遮蔽,但只要用心灵就能听见和看见。于是神奇的玉佩教他们摆起了罗汉阵应对这生死关头。这里的玉佩,承担的就是一种“礼天地四方”的作用,只要用“去欲”的心灵便能通过玉佩听见来自白云之巅的天地之音,从而让他们渡过难关。
    依靠玉佩,他们还顺利地将一块荒芜之地变成了一片净土绿洲,最后在东方赞穆的请求下将宝玉捐献给了且末县博物馆,保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因此,较之于《锁沙》之传统式的生态文学,《野沙》更有了一层精神升华的意义,取天地之精华而“琢石成玉”,玉石的保佑,是人类信仰的回归,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物化象征。玉,其实是德,“这块剔透玲珑的美玉不过是一个载体,将美玉雕刻成饰物佩戴于胸前,就是让佩戴者蕴道德于胸际,日夜熏陶”,德可佑人,而这“德”,也便是崇高而健康的人性,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
    从《锁沙》到《野沙》,我们看到了郭严隶的成长,这两部作品都触及到了草原沙化、植树造林、生态治理等现实问题,但后者更是涉及到了人心荒芜以及人性治理、净化等更为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土地的沙化,威胁着人类生存的未来,但它也源于人类无休止的掠夺、贪婪、利欲熏心,这是一种辩证关系。治沙,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道德的沦丧与信仰的式微才是一切的根源,而正本清源的最好办法便是人心的医治,所以呼唤传统道德的回归、弘扬生命的善与德,也是《野沙》所传达的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