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历史观、方法论与艺术表达——读长篇小说《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杜学文 参加讨论

    
    历史题材小说首先要尊重历史
    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要写好,首先应该有正确的历史观。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的选择,并予以客观中肯的评价。怎样认识中国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当代以来的历史,成为一种至少是文化意义的选择。我们认识历史不能依靠假设,而是应该依据事实。事实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是不是从一个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的国家走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前列?是不是从落后、挨打的屈辱中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进步的道路?是不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轨道之外进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快车道?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我们进入具体历史事件的认知时,不能偏离这样的方向。
    对历史进行艺术的再现,首先要尊重历史。因为历史有历史的尊严与规律。虽然任何历史其实都是一部现代史。但是,无论如何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婢女。尊重历史的表现首先在于对历史的了解,而不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的简单认知。李骏虎之所以迟迟难以下笔,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尊重的表现。为吃透这段虽然短暂却依然复杂的历史,李骏虎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阅读研究。他首先要做的不是进入想象与虚构,而是要完成一个研究者的研究与考证,并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历史。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历史的真实与规律,把握其最本质的内涵。他的阅读是艰苦的,以至于我一度认为他的艺术灵感已经被大量的史料所掩盖,并为此而替他担忧。我不希望他写出一本打着小说旗号的学术性的“红军东征传”。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样艰苦的阅读、研究的过程中,李骏虎渐渐走进了历史,并从史料中走出。坚实的研究基础为他日后的想象与虚构奠定了历史的基石与艺术的平台。在大量阅读研究的同时,李骏虎还反复到吕梁山区,走访知情者、地方志专家,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脉平川感受70年前的历史。这种身临其境的考察不仅帮助他了解了更多的在书本中不一定清楚的历史,也把他带回了历史的细节之中,激发并升华了他内心的创作激情。李骏虎也没有简单地依据先入为主的一知半解或某种偏见来对待历史。他表现出了对历史及历史人物基本的尊重。老实说,这并不容易。在李骏虎的笔下,没有着意去粉饰哪一个人物,也没有把什么人脸谱化、漫画化,而是以一种严肃的历史态度客观地、公正地描写行走在历史中的人物。这使小说显现出一种超越政治利益而拥有历史必然性的艺术深度。
    虽然李骏虎主要是依托对红军东征历史事件的描写展开创作的。但是这部小说其实并不是写红军东征的。它只是以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为支点来展示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中国的局势,以及中国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所以,这部小说具有一种更加宏阔辽远的历史意识,展示了更加纷繁芜杂的历史面貌。共产国际的态度,日本侵略军的图谋,国民党政府及其各种政治、军事力量的纵横交错,中共北方局领导下的以北京为主的学生运动,地下战线的秘密活动等,都在作者的视野之中。而其核心则是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以蒋介石为主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态度的转变。因为,如果国民政府不展示出明确的抗日态度,中国的抗战就不可能迅速全面地展开。这其中必须有一种积极的力量来推动,而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其中最关键的核心事件就是红军东征。如何把这一既非常关键又特别复杂的历史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揭示出其必然如此、无可选择的趋势,与作者观察历史、表现历史的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