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回 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陈世旭 参加讨论

    偶遇一位从厅局级岗位退休不久的朋友,问起心情,他颇多感慨,举了两个特别不爽的例子:一、外出往返再没有前呼后拥的接送了;二、偶有社会活动不得不去而天气又极恶劣,趁现在配了车的领导车正闲着,抽冷子借用一次,领导即颇微妙。
    这位朋友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在位时兢兢业业,作风正派,对人也颇关心,那些现在前呼后拥新领导的人不少就是他任内从普通干部提拔起来的。尽管他知道这里面并不存在个人恩典的问题,但人情冷暖到这种程度,他多少还是有点意外。
    我幸灾乐祸,笑道:你们党政官员是给权力养娇了,像我这样一介文人,又在一个边缘化的社团,爹不亲娘不疼的,反倒是一身轻松。当初没有你们的许多神气,如今也没有你们的许多怨气。这叫辩证法的胜利。并且给了两点建议:一、出门如果必须有人接或送,最佳的选择是家人和好友;二、既无公务,当不再打公车的主意。办张公交卡备天气恶劣或去远处时用,多数时候最好迈开尊腿步行。“社会活动”属公益性的大可不必摆谱,属自我膨胀、自娱自乐的不去也罢。
    讲究回报,是中国最受重视的文化传统之一。古往今来,报恩的动人故事浩如烟海;报恩的纪念物比比皆是,到处的名山大川往往少不了“报恩寺”、“报国寺”,不以“报恩”命名的寺庙也必有“报恩堂”之类;关于“报恩”的成语俗语不胜枚举:千恩万谢;感恩戴德;恩重如山;恩深义重;大恩大德,将何补报;再造之恩,恨无所报;结草衔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鸦能反哺,羊知跪乳;养儿防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有因为人家没有报恩而伤了心的:白眼狼、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人情张张薄如纸……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中,佛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儒家讲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让人隐约听见后面的切齿声。只有道家尊奉的祖师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翻成白话可以理解为做了好事不求回报。
    毫无疑问,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是君子的行为。但是对于施恩的一方面,我觉得还是老子的话比较有用。这并不是说,图回报就有多么糟糕。善待他人不图回报,认为图回报“善”就会变质,那也未必。图回报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潜意识,有好心,做好事,每个人心里都指望会有好的回报。你施人以笑,别人也答之以笑,你心里肯定舒服。倘别人报以冷面,甚至唾骂,你心里肯定忐忑。强求所有人都不图回报,做到受恩于人永志不忘,有恩于人不记心上,既不近人情,也不现实,反而有可能造就一大堆伪君子。但是,太注重回报,就难免遇到失落的尴尬。更为严重的是,一个人倘若过分要求回报,还可能有风险。有一句谚语把人性说得相当黑暗:有时候最憎恨你的那个人,往往就是曾经受过你最多好处的人。因此我们恐怕要更多地懂一点恕道。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临终前给儿子这样的遗嘱:“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恶于我则即时丢去……有人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唠唠叨叨其实只讲了一个字:“恕”。这既是箴言,也是一位老人对人生的彻悟。
    内心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外物所役使,当然是超然脱俗了。但我们凡人很难做到。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尽可能接近脱俗。既已善待他人,那就不妨明白,不苛求他人回报也是一种“善待”,因而心安理得。这样,首先获益的其实是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有没有回报也就无所谓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