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美妙之处还在于每当波澜欲起时,作者或点到为止,或以柔克刚,轻轻地就化解了,不让它掀起大风大浪。她采取的是外松内紧的策略,故事情节很紧凑,故事内容很从容;读者很紧张,作者很淡定。她很娴熟地运用了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手法,故事不写满,更不搞得剑拔弩张,而是蓄势待发,让读者去生发,去创作,补充作者欲言未言之言,自己把内容丰富起来,把情感丰满起来,这是彭学军的高妙之处。一部小说能让人很容易地读进去就很好,如果还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就不能不令人赞佩了。 含蓄、内敛、超凡脱俗,这就是彭学军的风格,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她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表达什么呢?我们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我觉得作者有意无意之中弘扬了三种力量: 一是来自孩子的纯洁的力量。海的面具摘不下来了,他的父母急得几近崩溃,倒是海很坦然镇定,泰然若素。他的淡定就像一剂清凉剂,让争吵的父母一下子静了下来。 海的表现也符合生活的真实,面对生活的变故和意外,孩子往往比大人冷静、淡定。比如,一些患重病的孩子,在医院里,只要不是特别痛苦,该吃就吃,该玩就玩,精神承受力远比大人强。因为他们单纯,不懂得害怕,这就是纯净的力量。就像水一样虽然无色无味柔弱无骨,但水的力量是强大的。 二是贤良的力量。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善良的、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知识女性的形象,那就是海的妈妈。儿子遭遇到这么大的意外,是妈妈帮儿子渡过了一道道难关,能让他正常走进学校,并且不留下阴影。后来,爸爸承受不了家里家外的挫折和打击,留下一张字条离家出走,奶奶又生病住院,妈妈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这一切,最终皆大欢喜地渡过这一道难关,让我们从中看到贤良的力量,不得不由衷感叹,家里有个好女人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书也值得家长一读。 三是爱的力量。海遭到意外,他得到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爱,妈妈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最后是爱的力量,让他轻松地摘掉了面具。读完这部书,不能不让我们相信,爱是永恒的、万能的。 我们期待着作者的第二部书,之所以期待,是因为作者埋下了几个伏笔,一个是临时代课的美术老师画出了海的面具的原貌,并且题上了那首只有海和妈妈才知道的咒语般的题诗。她怎么知道的?作者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除此之外,还有“不存在的时间”问题。比如,作品一开始海和妈妈明明进了一家小店,小店的老奶奶送给了海这个面具,当一家人再找到这家小店时,老奶奶并不存在,而在西藏他们又一次找到了老奶奶。不存在的时间代表着什么?是作者为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穿行的桥梁?还是有什么更深的内涵?另外还有在书中反复出现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那几句诗: 走吧,人间的孩子, 与一个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 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了,你不懂。 它似乎也预示着什么,在这部书里并没有出现精灵,下一部会不会出现呢?一个孩子与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样的荒野和河流在哪里? 这么多的悬念和伏笔,难道不值得期待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