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普通人的抗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石一宁 参加讨论

    随着岁月的迁移,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渐渐淡出人生的舞台。20世纪那场惨烈的战争,还需不需要续写?非亲历者的后辈,有无能力续写?抗战胜利13年后出生的何顿,以其新著长篇小说《来生再见》,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极其肯定的回答。
    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伟大与残酷,是这场战争的两面。新世纪之前的抗战题材作品,更多地表现这场战争的伟大。的确,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赢得胜利的战争,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在抗战中大放光芒。然而,这场战争又是对民族性格的拷问,对人性的严峻考验。新时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个层面。何顿的长篇《来生再见》,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探索,切入抗日战争这一题材,切入战争中所呈现的民族性格和人性,写人所未写,言人所未言,将这一题材写出了新意,写出了深度。
    在战争中通常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但如果标准严格一些的话,英雄之外的大多数人,即使是拿枪的军人,也可以说仍是普通人。《来生再见》这部小说的内容,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我更愿意归之为“普通人的抗战”。主人公黄抗日是20岁就应征入伍的贫苦农民子弟,以他在抗日战场上杀死的敌人数量来看,说他是抗日英雄也未尝不可。但从他的性格与经历来看,却离英雄相去甚远。黄抗日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人格与性格,相反,他并不高尚,甚至胆小怕事,小时候连看见老鼠都害怕。他也认为自己不是英雄,也当不了英雄。不要当英雄,“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充好汉”,这种观念来自他的父亲对他的灌输,因为“凡是充英雄的人都死得比别人快”。父亲还以隋唐时期的好汉裴元庆爱充英雄十几岁就被打死,以及义和团终不敌洋枪洋炮的故事作为这番家训的佐证。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不当英雄,保命优先,确实不失为一种处世之道。但在战场上,这种处世之道需要拿捏分寸,冲在前面固然容易被打死,但后退也会被枪毙,因此,中不溜、随大流成为一种颇为自然的选择。发生在黄抗日身上,就是既当过国民党兵,又当过日本俘虏,为日军搬运炮弹打自己人;被国军解救后再次被日军俘获,当了伪军。之后又被共产党游击队捉拿,成为游击队员。前后四次被三种不同性质的军队抓获,而又都逃过劫难得以全身。如何定义黄抗日这一人物?我们只能说他骨子里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一名普通人。黄抗日虽然也当过日军战俘,当过伪军,但时间都不长,在11年的从军生涯中,最主要也是最光荣的事迹是抗日,并且杀死过多名日兵。普通人虽然不同于英雄,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也可以做出英雄的壮举。
    这部小说这样写人物,这样塑造人物性格,可谓真实而深刻。真实,是因为黄抗日以及他的国民党士兵同伴们的观念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民族性格。有资料说,抗日战争中伪军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日军的数量,并且中国是二次大战中惟一一个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数量的国家,这的确是一种民族的悲哀。黄抗日这一人物,反映了某种民族的悲剧性格。而黄抗日和他的同伴毛领子、田国藩在1949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的各种不公正待遇,无疑是同样的民族悲剧的一种延续——这就是不尊重抗战军人,不记取历史的教训,对民族的性格弱点缺乏反思。而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深刻,是因为它通过对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厮杀与血火交迸,尤其是黄抗日等人物的经历描写和复杂的性格刻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既是对生命的戮杀,也是对人性的摧折。人性的溃乱,人性的分崩离析,比肉体的消灭更令人震骇。
    写普通人的抗战,与写英雄的抗战一样有意义,甚至更有意义。因为普通人是大多数人。作家的眼光也需要观照普通人、大多数人,从普通人身上发现民族精神,也发现民族性格与人性的弱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拓展极具意义,它启发读者对抗日战争以及这场战争所凸显的民族性格和人性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除了人物刻画和战争描写,这部小说对当年的抗日战争形势和当前的中日关系都表现出了独立的思考,并提出鲜明的观点。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尖锐地指出:“难怪日本政府拒不承认侵华战争,因为在我们的小学和中学教材上,根本体现不出日军侵华战争的罪恶。”“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永远不可原谅的,还不到50年,就忘记了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恶。”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既包括对中国人肉体生命的戕害,也包括对中国人心灵和精神的虐辱。书中人物的这些议论将小说从历史场景拉回现实,将历史的再现与当代的问题交织一起,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在写作上,这部小说一方面不取讨巧的手法,比如它不绕开战争,只以战争为背景,或只是蜻蜓点水地表现战争,而是老老实实、不厌其烦地写战争,写战争的一个又一个的场面,写战争的一次又一次的残酷。那些连天的枪弹和炮火,那些遍地的或堆积如山的尸体,那些美好和丑陋的生命的同归于尽……作者都是精心和耐心地加以细致描绘,努力以文字还原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大厮杀、大搏斗。另一方面,它又巧辟蹊径,打乱叙事时间。作者在自序中交代这是为了节省篇幅,我觉得更主要的效果是它使读者可以从书中任何一章进入阅读,因为这部小说不是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情节,或者说它不是顺时序地讲述的。
    尽管作者认为其采用的叙事手段已节省了大量文字,但我认为书中还是枝蔓较多,精练不足,无关抗战时代的章节不必占太多篇幅。衡量长篇创作,行所当行固然是一个方面,而止所当止也同样重要。
    (《来生再见》,何顿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