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宁肯长篇小说《三个三重奏》:在没有光泽的所在寻觅真相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孙 郁 参加讨论

    《三个三重奏》是俗世的凝视后的一种盘诘,在荒诞的世间看人性沟沟岔岔、长长短短。
    小说叙述里的思考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但无意中弱化了故事自我打开的弹性。同时,作者叙述的意图较为明显,设计的痕迹覆盖了生活之迹,倒难见浑然的图景的美色了。
    重奏
    和一般的作家不同,宁肯在瞭望人间的烟火时,喜欢哲学式的归纳,以历史的、玄思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表达。长篇新作《三个三重奏》的设计有重奏,也有和弦,彼此在分而又合的旋律里分散滑行。然而更吸引我的是作者文本中的“独奏”,那些“注释”,那些感叹于生活的笔墨,我以为其中有作者的寄托。宁肯常在离开叙述主题的闲笔里道出自己的本意,无疑,宁肯这部新作是一部剖析我们生存隐含的苦思之书,而作者不满足于展示,还增加了冷思。作者觉得线性逻辑无法呈现存在的全部,只有在多维的时空里,人物方立体起来。于是在主体的线条外,作者加色、加味,又有本真的独白。你既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自信,也能体味到失败的苦涩。在挫折里建立的自信,倒是这部长篇小说的特有之味。
    小说的议论方式,引起人们不同的看法。批评者有之,肯定者亦多。这大概和作者的学术情结大有关系。自《天·藏》开始,宁肯形而上的冲动一直未熄,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当代小说家中,以追问的方式拷问存在,易被书斋式的话语纠缠,白话小说百年,类似的尝试不多。作者自然也染上学究式的语句,给读者诸多的思考的诱惑。小说是可以用理性的方式介入情节的,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就有过这样的尝试。这也是合奏里的变调,我们在这里听到了弦外之音。议论的使用更带有作者对小说形式变化的渴念,但其间也有形式无法表达的表达。叙述里的思考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但无意中弱化了故事自我打开的弹性。作者喜欢的方式,读者未必欣赏,宁肯的固执也牺牲了向读者的讨好。说他是有突围意识的我行我素者并不为过。宁肯不甘于旧有的叙述逻辑,总是向着未历的时空挺进。
    一切从80年代开始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先锋式的笔意,渐渐增加了小说的厚度。这厚度来自一种历史的贯穿性。小说绝不满足对当下存在的照相。他一直暗示着上世纪80年代的经验。当下中国何以如此,都与80年代息息相关。如果不是那个逻辑起点的错位,后来的一切可能是另一种样子。或者说,我们只有了解了80年代,才能够看清后来知识人的分分合合。小说在叙述自我的80年代生活的时候,启蒙意识下的朗然之思被后来的暗影缠绕着。作者的精神与80年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对80年代的理解,就无法认识《三个三重奏》。这构成了历史的逻辑。我们在这个延伸的逻辑里,看到了时代悲喜剧的发展轨迹。
    宁肯一再写80年代的海边旅行,以及爱情的经历,看出一个激情的时代的轨迹。后来的人生如此惊心动魄,先前人们是无法料及的。那样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群落,是很少顾及自我私欲的探索者。想起后来人生的变异,一切都难以理喻。80年代以来的历史错位,导致了社会生态的变化。先前的逻辑已经难以描述这样的过程,这是作者思考的因由之一。恰是选择的不可思议性,让我们窥见了文化里的宿命之影。在面对这段历史的时候,作者知道,现行的概念无效,那些被无数次重复的词语无法进入存在的核心。于是,佛教、周易、域外哲学,便走进文本的深处。而他对于存在的悖谬性的理解,也以诗的方式出现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