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女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具有独到而精湛的内核,且文字之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昂扬向上的刚硬之气,写出了军人强韧的内在品格。 故事大意如下:在中俄一次联合演习中,我军特战营的中校秦冲和俄军上校鲍里斯意外相遇。两人既是老朋友,亦是老对手,都曾任中俄边防连连长。小说在当下和过去两条线索中展开叙述,选取了“陆军腰带”这一物件作为牵引点,通过描写双方的几件交集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中俄军人之间思想、文化、情感的差异,也写到了两国军人之间从对峙到和解、再到互相认同的过程。无论是中国中校秦冲,还是俄国上校鲍里斯,他们都是典型的铁血硬汉型军人,他们之间的对抗源于军人尚武争优的心理机制,而他们对彼此的和解与认同也同样来自军人间的惺惺相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中浓厚的“军人气质”,这种气质结构成小说的筋骨,笔触遒劲有力,在军旅短篇小说的阅读体验中当属久违。“兵味”之缺失乃长期以来军旅中短篇小说存在的普遍问题,抱怨之声绵延不绝于耳,如今在年轻一代的军旅作家笔下已然难寻军旅之独特气味与感觉,难捕军人区别于其他职业之蛛丝马迹,如此文字更难满足普通读者对于军旅文学的期待。似乎硝烟一旦弥散,军旅文学的精魂也随之骤然溃散,丟失了曾显赫一时的军旅文学集团冲锋式的号召力。诚然,这种不堪局面实属多方原因造成,一方面,和平年代许多军人岗位所从事的职业属性与地方职业趋同,两者之间并无楚河汉界、非此即彼的明晰划分;再有,年轻一代作家由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对军营的生命体验尚处于成形阶段,有待完善,距写出直击军旅重大题材的精品力作尚需磨砺。这也是一些带有揭秘性质的军旅类型化小说风靡的原因——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猎奇阅读期待。 而马晓丽在短篇的容量里成功营造了一方纯粹的军旅味十足的写作土壤,军人的气质与风貌重新在这方圣土里安营扎寨。读者被带入到这个充满特殊野战气息的语境当中,甫一进入,便身陷其中。无论是我军边防连严整内务、开辟菜地自给自足的传统,还是俄军严谨的军规、嗜酒的血性,统统被作家摄入为创作养分,随风沐雨般自然地渗透到小说里,支撑起一部优秀小说应有的大格局。作家对军营生活是如此熟稔,观察又是如此细微,节奏张弛舒缓有度,恰到好处地服务于主题。 作家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和处理方式是精妙的。一般凡涉及重大军事题材和新军事变革的军事题材,作家们惯于以报告文学的方式进行追踪,而以小说为载体表现是不讨巧的。短时间内写成缺乏沉淀式的思考,草率而就又往往操之过急,白白浪费了好题材。作家选择短篇加以表现,便需要在已然消化题材的基础上辅以高超的文学技巧。故事采用两条线索交叉并行的方式架构,以主人公秦冲和鲍里斯再次相遇为开端,把二人过去的际会与当下正在发生的军演结合起来写,由此就构成了二重空间,爱恨情仇交替上演。当下的生活便不再单薄刻板,瞬间便具有了生命的厚度,这都是以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支撑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