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关系再思考——从尼采《悲剧的诞生》开篇说起(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辉 参加讨论

    不过,对尼采来说,直接宣示他的“美学”与黑格尔等人的不同,并公开站在感性与直观一边,其实还不够。他必须走得更远。换言之,他不仅要对“美学科学”本身从概念、从理论上进行反思,而且还要真正运用自己的感性和直观来“思考”并展现悲剧问题。
    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他把“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之二元性(Duplicitaet/duality)”与“两性关系”联系了起来。
    当然,讨论“二元性”而以两性关系做比喻,其实并不稀奇。阳与阴、明与暗甚至太阳与月亮等相反相成的分别,都可视为隐喻意义上的“男女之别”。将上面这段开篇置于《悲剧的诞生》整体中来看,尼采的修辞里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倒应该是下列两个方面。
    首先,与他侧重感性的总体倾向相联系,即使在这个不得不以理论文字呈现的开篇中,尼采也还是有意识地选用了两个特别与生殖相关的词,即“繁衍”和“交合”。这既与书名中的“诞生(Geburt/birth)”意蕴直接相关,同时也无疑增加了整体氛围的感性乃至“性感”成分,至少使他所传达的理念不至于过于抽象、偏枯。
    其次,尼采这样做,显然是在强化自然本能的意义,并同时强化悲剧的产生与这种自然本能的必不可分。但更为重要的是,尼采在这里所着力呈现的是“二元性”,而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本能(Trieb)或欲望。或者说,是本能的二元性:即“既是狄奥尼索斯又是阿波罗”的特性,才是尼采命题的重心之所在。理解二元对立而又共生,理解二者持续斗争而又周期性和解,才是我们读懂《悲剧的诞生》的前提。
    如果认为尼采是要以狄奥尼索斯本能取代或压倒阿波罗本能,甚至简单以非理性来抗衡与反对理性,那只能说是对他绝大的误解。因为很显然,对尼采而言,这两位希腊神祇的区分,更应是造型艺术与非造型的音乐艺术的区分(如上文所引,§1:1);梦与醉的区分(§1:2,p.20);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区分(§2:2,p.20;§2:6,p.26);或者适度(Maass)与过度(§4:2-3,p.38-39)的区分。而这些区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与其说尼采是要对两位神祇所代表的不同本能②加以逻辑上的区分,不如更准确地说,他是要从多个侧面次第呈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更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说,尼采之所以要将神祇的“二元性”分解为一组组不同的关系,实际上乃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该“二元性”从根本上无法割裂的复杂构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认识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天才及其艺术作品……感悟那个统一性的奥秘”——这才是《悲剧的诞生》“探究的真正目标”。(§5:1,p.41-2)
    通读《悲剧的诞生》,揭示上述统一性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在第1节第2-5段,尼采将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所代表的不同本能设想为梦与醉这两种生理现象,并将之视为两个分离的艺术世界。毋庸赘言,这是在言说区别。但紧接着,就在第2节第1段,尼采马上就以一段生动的描写转向了两个神祇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说,如果任何一个艺术家是亚里斯多德意义上的“模仿者”——要么是阿波罗式的梦之艺术家,要么是狄奥尼索斯式的醉之艺术家,那么在他看来,希腊悲剧中则是两者兼有,即,既是醉之艺术家,又是梦之艺术家:
    在狄奥尼索斯的醉态和神秘的忘我境界中,他孑然一人,离开了狂热的歌队,一头倒在地上了;尔后,通过阿波罗式的梦境感应,他自己的状态,亦即他与宇宙内在根源的统一,以一种比喻性的梦之图景向他彰显出来了。(§2:1,p.27)
    这段话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尼采在第8节中正面讨论悲剧诞生时所得出的结论。那也是在言说两个神祇的对立与统一。对立是明显的:“一方面在狄奥尼索斯的合唱队抒情诗中,另一方面是在阿波罗的舞台梦境中,语言、色彩、话语的灵活和力度,作为两个相互间完全分离的表达领域而表现出来。”内在的统一或许更加值得注意,因为在最杰出的悲剧即阿提卡悲剧中,甚至“狄奥尼索斯不再通过力量说话,而是作为史诗英雄,差不多以荷马的语言来说话了”。(§8:8,p.68-69)这是说,狄奥尼索斯也使用阿波罗的语言说话了——第3节的结尾中不是讲得很清楚嘛,“阿波罗文化大厦”面前矗立的纪念碑,不是别人,正是素朴的艺术家荷马!
    最能体现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是与上面这第1节第1段遥相呼应的第25节第2段。那是全书最后一节,也是总结性的一节:
    这当儿,有关一切实存的基础,有关世界的狄奥尼索斯根基,能够进入人类个体意识之中的东西不在多数,恰如它能够重又为那种阿波罗式的美化力量所克服,以至于这两种艺术冲动不得不根据永恒正义的法则,按相互间的严格比例展开各自的力量。凡在狄奥尼索斯的强力如此猛烈地高涨之处(正如我们体验到的那样),阿波罗也必定已经披上云彩向我们降落下来了……(§25:2,p.177)
    可见,在强调“世界的狄奥尼索斯根基”的同时,尼采还是没有忘记两种艺术冲动也即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冲动,是需要“按相互间的严格比例展开各自的力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关于两个神祇之“二元性”的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事实上首尾相连、贯穿始终。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
    需要注意的只是,我们这样把握尼采的总体思路,并不意味着尼采自己在二者之间没有侧重,甚至已经按照“严格比例”做到不偏不倚。稍稍熟悉尼采的读者就都知道,情况与之恰恰相反。无论是在《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整体叙述中,还是在尼采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他生命的中后期,狄奥尼索斯的因素显然占了上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更接近尼采思想实际的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