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艾丽斯·默多克与后现代叙事语境(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第 马惠琴 参加讨论

    哲学对话:跨边界叙事
    作为一名哲学家兼小说家,默多克跨越哲学和文学边界,将哲学沉思和象征游戏巧妙地融为一体,给其叙事格调带来一股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爱情、伦理、道德、善与恶、自我欺骗、道德混乱等都是其小说的构成元素。从浪漫主义幻想到社会道德讽刺,再到艺术和哲学沉思,她的小说是“对人类处境”的生动描绘和深入分析(Murdoch,Satre 27)。因此,默多克又是一位阐释性的作家,檄文式的思想阐释贯穿于充满戏剧色彩的小说文本之中。她的叙事理念从始至终都透露出一种“对文学研究的哲学化概括”(Watson 490)。其小说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清晰性和准确性展现出一种高度的智慧和哲学力量。因此,她对小说的理解又是非常严肃的。小说家需要的是思想和意识,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个性;对生活的洞察,而非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小说的重要性在于其所包含的伟大含义:自由之谜、个人的救赎、意识的本质、善的本质以及艺术的意义。
    回顾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笼罩在战争所带来的痛苦、罪恶和意识形态纷争之中,其对道德、伦理和哲学问题的讨论都非常具有实在性。20世纪理性哲学意识形态的发展加速了人们宗教信仰的消亡,伦理学自然规律已被现代人所淡漠,形形色色的政治理论大有取代19世纪小说中人伦道德主题的趋势。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从事小说写作的创作个体。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时期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道德怀疑论和反现实主义理论。相比之下,文学的“伦理学维度”似乎“已经被现代人的思想所淡漠”(Sterne xxi)。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冷战时期更加让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随时面临着毁灭性灾难的威胁。此时出现的新小说多注重“提升艺术核心主题的游戏性”(Dooley 111)。结果小说家们会发现,如果没有模仿,写作将很难进行下去。典型的当代作家“不会从外部来描写人物,他会用意识去描写人物;或者,当他偶尔从外部进行描写时,这又不过是一种文学技巧罢了”(111)。默多克则认为,这种叙事倾向无疑会使作家“落入理论的陷阱并耽于自我指涉的文本背景”(Dipple 4)。她不断致力于批驳和修正这种“对终极问题的平凡化”的倾向(Antonaccio 273),并希望重新唤起一种以道德体验为重心的伦理学思想体系。
    因此,默多克从创作之初就不断尝试跨越文学与哲学叙事的语境边界,将富含深意的哲学观念植入小说文本的字里行间。她认为文学语言是道德思想的传播媒介,文学象征是伦理观念的表述载体。艺术在形式上需要追求审美,但更需要如实表达人类生活的偶然性和无序性。没有了形式,也就无所谓艺术作品,但这种形式又必须为人物的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形式满足了人们对作品一致性和完满性的需要,但伟大的艺术同时又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尤其是人类个体并非如此。作家的职责在于还原那个“真实的不可捉摸的人类个体”(Existentialists 294)。小说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具有“无法克服的多样性、偶然性、和几乎超越语言表达的可怕性”(Metaphysics 96)。聚焦叙事的审美性和对形式的需要会让写作者“从自己讲述的故事中获得慰藉,因为它让那些原本看似令人无法忍受的意外和不完整的东西具有了形式”(Sovereignty 87)。然而,这就忽视了生活本身的多样性,这样的艺术是对生活现实的无视,也就无法传递生活的真谛。小说作品需要展现这种形式与偶然间的张力,伟大的小说会在形式和偶然间寻求平衡。人类所具有的独特性表明,人的生活无法被系统化的描述所穷尽,更无法达到完全一致。
    而默多克的哲学思想体系也无形中造就了其跨越自我意识边界的叙事艺术。她始终认为作家不论基于任何政治或道德立场,都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意识当中的道德直觉和想象力,而是需要聚焦于外部世界,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神奇的万千世界,批判地看待那些抽象的理论观点。这与她一贯提倡的“非个性”(impersonal)叙事理念相互吻合。她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构建起艺术作品与表述其重要意义的观察者和哲学家间的紧密关系。他人的现实性不仅在于对其简单的认同,更需要感受到其“他者性”。要达到这样的道德领悟,个体就需承认他人是有别于自己的独特个体,并且有着完全不同的主观想象行为和处境。也就是说,作家要“放弃自说自话,或至少能够进行自我克制,而转向对外在世界的关注”(Nicol,Zris 148)。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非个性的”,是作家用清澈的、丝毫未被臆想所蒙蔽的目光去观察和描绘自然世界的结果。默多克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找到了这样的现实主义力量,称赞其是“最隐形的作者”(Existentialists 275)、“理想的艺术家”(Metaphysics 115)。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捕捉到并展示出了有别于其自身的人物现实,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自由的人物个性。莎士比亚所创造的“自由人物”,如哈姆雷特,因不拘于文学规则或情节的局限而散发出人文主义的光芒。自由人物的特征就在于其性格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而文学作品正因为捕捉到了人类性格中的不完整或不一致,才最终造就了可信和丰满的人物。
    此外,默多克深受柏拉图哲学对话风格的影响,在艺术构思方面跨越文本与读者间的单一线性边界,构建起一种作家、作品、读者间的多角度互动关系。叙事文本中人物的道德处境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学表述,也是与读者就现实世界中人类价值取向和道德归属问题的深度探讨。小说作品通过大量采用富有视觉效果的细节描述,引发读者对于作品思想内涵的参与。好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强有力的象征力量而非由语言框架所勾勒出的事件陈述。为此,她强调叙事语言的媒介作用,认为艺术家应具有一定的道德感悟,其意识中不断展现的“艺术形象,无论从正面或反面来讲,都会起到改变社会道德现状的作用……道德构思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赋予审美以道德内涵”(Metaphysics 329)。这种对文学功能的界定与其哲学思想遥相呼应:对人类个体恰当的关注就在于对其独特性的关注。毕竟“我们评判伟大小说家的标准就在于他对他人存在的意识性”(Existentialists 281)。然而,这种“关注”又是极其难于实现的,因为一方面它要求作家要超越自我慰藉式的神话构思,从而成功地将读者引向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另一方面它也要求读者具有较高阅读能力并能够不断超越个人幻想,从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真正的关注。文学是展现人类个体独特性的舞台,而讲故事则是作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世界的过程。这样,文学就为我们呈现了他人存在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体验着作家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对他人存在的认识并不仅仅意味着认识到人类个体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他人是独特的,难以捉摸的和不同的。伟大的作家往往擅长于关爱和尊重其笔下人物并使之作为自由和独特的个体而存在。
    默多克游刃于“后现代小说主流与传统小说之间”(Nicol,Retrospective 31),既借鉴现代主义小说美学审美,又强调小说艺术的崇高审美。可以说,她的小说实际上是介于当代小说实验主义风格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之间的文学尝试(Tucker 2)。她“将质朴的现实主义与玄妙的实验主义风格联系起来,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又采用自省式的叙事策略对现实主义假设进行质询”(Greene 22)。深受默多克写作风格影响的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卡洛尔·谢尔兹(Carol Shields)也认为,后现代叙事策略为作家思想的表达提供了珍贵的源泉和动力。后现代主义方法存在很多不足,而现实主义同样很少令人感到“足够真实”(qtd.in Ramon 144)。小说创作如果采用双重形式,在现实主义风格和后现代风格间取长补短,则无疑是可行的。默多克的小说叙事体现了叙事技巧上的不断实验和创新。那种略显怪诞的曲折情节、自我迷恋式的艺术家形象、人物对命运的反复纠葛、辛辣讽刺和怜悯情感的荒诞交织,可以说都是典型的默多克小说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