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作为“想象理性”的隐喻——自博纳富瓦的诗意聆听辨析莱柯夫的隐喻理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5年第201 姜宇辉 参加讨论

    余论:隐喻向哲学的“转移”
    在前文的缕述之中,我们已然尝试了种种由基本隐喻向着哲学原则(由可见向不可见,由感性向非感性领域)进行转移的可能性。在全文最后,尚有必要对博纳富瓦诗歌隐喻运动所牵涉的种种哲学背景进行一些补充性的反思。
    在当代法国诗坛,博纳富瓦无疑是最具哲学气质的一位。其相关论述散见于大量的访谈和讲座之中。不过,虽然关于博纳富瓦的研究文献不少,但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生平、创作手法和语言技巧,探讨哲学背景的确实凤毛麟角,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圣奥宾(F.C.St.Aubyn)的早年之作《伊夫·博纳富瓦:第一位存在主义诗人》。然而遗憾的是,作者显然过于急切地将博纳富瓦的诗歌纳入到存在主义、尤其是萨特的哲学体系之中,而无暇耐心地从诗歌隐喻的具体分析入手,逐渐向着哲学领域进行转移。同样,斯塔罗宾斯基为《诗集》(Poèmes)所作的序言虽然堪称迄今为止对博纳富瓦的哲学背景最为清晰深刻的阐释,但作者仍然大部分时间都沉浸于关于世界和存在的抽象思辨之中,涉及核心词语(“土地、住所、简单的事物”)(博纳富瓦:16)和基本隐喻(主要是“火”)之处寥寥无几。看来他并未真正理解文末那段诗人的重要引文中指向聆听与肉身的两个要点:“两个声音”的意象,以及概念和“化为肉身的呼喊”之间的本质关联。(26)这也是为何直到最终,作者还是无法真正解释“两个世界”在诗人的笔下如何凝聚为一个整体或坚实的在场,而只能借助于“瞬间平衡”这样极为含混而勉强的解释。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二重性在《杜弗的动与静》之中确实比比皆是:白昼与黑暗、生与死、看与听、身与心、上与下、幻影与在场,等等。但如若不从“两种声音”(我与你、“一个声音”与“另一个声音”)的对话、回响、穿透的交织关系的角度出发,似乎始终无法最终解决这一系列的辩证疑难。麦卡利斯特(James McAllister)在其精彩论文《折射之声:伊夫·博纳富瓦的诗歌写生》中就将此种我和你之间的回声关系作为理解博纳富瓦诗歌的核心隐喻,极富洞见:“你(Thou)的形象仅当为一个声音激活之时方才开始成形并行动,这个声音对自身无所言说,但却迫切想要证明一种难以捕捉的存在。”(94)他同时引入了出自《无光的一切》的另一个重要视觉隐喻“曲面镜”(le miroir courbe)来与回声的听觉隐喻形成呼应。基本隐喻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开放关联,也同时敞开了激活隐喻的新途径,所有这些无疑都为诗歌隐喻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