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土生子”:空间意识形态的牺牲品(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第 刘彬 参加讨论

    3.结语
    别格是“悲剧人物,环境的产物”,是“黑人平民窟的产物”(Butler 1991:12-26),是美国社会制度土生土长的“土生子”,这个社会制度以排他性的空间意识形态为特征,将黑人禁锢在“洞穴”之中。这种空间规划和管理即加固了统治阶级自身的地位,又剥夺了空间转换为场所的条件,同时还“生产”了别格的幽闭恐惧症。
    《土生子》由三章组成:恐惧、逃跑和命运。从空间、场所和洞穴的角度或许可以做这样一种阐释:黑人的洞穴处境滋生了极大的精神恐惧,黑人试图用暴力逃离这个逼仄的洞穴开拓自己的场所,然而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一个:重回洞穴(别格被囚于监狱,最后被处电刑,等待他的只有一块棺材大小的地方),这再次证实,黑人“一旦走出社区试图支配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就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洞穴中”(Christian 1980:241)。
    将别格个体的命运放置到整个黑人种族集体经验的宏大语境中,赋予别格性格以厚重的历史感。作为黑人个体,别格的境遇是整个黑人族群命运的浓缩,正如赖特(2008:2)所说:“把别格的性格乘一千二百万⑤,就得出了黑人民族的心理。”籍此,赖特向白人社会敲响了一记重重的警钟。
    注释:
    ①本文所引小说内容来自赖特小说《土生子》(2008)。下引此作仅注页码。
    ②2012年11月,笔者就美国黑人的“洞穴体验”向美国著名黑人作家Ishmael Reed请教。他认为,用“洞穴”一词阐述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境遇非常有趣而有创意。在他看来,洞穴指涉一种非常受限制和压抑的状态,事实上,不仅仅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或其它边缘少数族群在美国的生存境遇都可以用“洞穴”来概括。
    ③在后现代语境中,场所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的建构性。大卫·哈维(Harvey 1993:3)认为,场所“是过程……充满了内部斗争”,“场所和空间及时间一样,是一种社会建构”。陈永国认为,在超现代时期,旅游和媒体使交往主体进入了全球化进程,日益频繁地往返于无数冷酷的过渡性空间之中,无时不在体验一种纯解域化的运动。人在高速公路上、机场候机室里、电视机或电脑或自动取款机前或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孤独地生活。于是,场所变成了“非场所”(non-place),人类学意义上的场所不复存在了(赵英男、陈永国2012)。美国生态学者布依尔(Buell 2005:63)也质疑,在全球化浪潮中,既然人们越来越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终其一生,那么传统的稳定的场所是否还能存在?他认为,马克·奥热(Marc Augé)的非场所理论恰恰证实了人们对场所的持续渴望。非场所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证实场所被剥夺感的真实性。非场所既然可以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暂时的安全感,虽不是人们的第一选择,但总归是一个可以依赖的缓冲地带。Gupta和Ferguson(1992)则认为,全球化时代,具体的场所和地点的指向越发模糊和不确定,但文化和族裔意义上的场所的特点却越发明晰。甚至还有学者提出,无场所(placelessness)不仅仅是后天给定的,也是人类固有的。智人与其它物种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可以没有固定的栖息地,能够在任何地方安置下来(Evernden 1985:103-24)。本文的场所一词沿袭其传统意义。
    ④针对这一点,Yoon(2006)指出,场所的界定依据边界的划分,这一点令人质疑,因为这种观点意味着要在边界之外构建一个他者,形成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但全球化时代,大规模的人口和资本流动,边界越来越模糊和难以界定。因此,场所应该摒弃传统的界定方法,既然边界具有流动性,那么,场所应该由各种内外交错的社会关系界定。比如说,全球和地方的融合,外部和内部交汇。那么,在文化和地域政治差异不断被解域化的年代,如何保持场所感?Yoon认为,策略在于将关注点从“场所带来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Place Makes)转移到“场所包含的差异”(The Places Difference Makes)。
    ⑤当时美国黑人的人口是1200万。
     
    参考文献:
    [1]Avilez,G.2008.Housing the black body:Value,domestic space and segregation narratives[J].African American Review 42(1):135-48.
    [2]Buell,L.2005.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ture Imagination[M].Malden:Blackwell.
    [3]Butler,R.1991.Native Son:The Emergency of a New Black Hero[M].Boston:Twayne.
    [4]Christian,B.1980.Black Women Novelists:The Development of a Tradition,1892-1976[M].Westport:Greenwood Press.
    [5]Dreese,D.N.2002.Ecocriticism:Creating Self and Place in Environmental and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s[M].New York:Peter Lang.
    [6]Du Bois,W.E.B.1989.The Souls of Black Folk:Essays and Sketches[M].New York:Bantam Classic.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