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威尼斯商人》的“原型”故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傅光明 参加讨论

    二、从“三枚戒指”到“三个匣子”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意大利作家、诗人乔瓦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在其名著《十日谈》(Decameron)里,写到第一天的故事之三,是关于一个机智的犹太富商,通过向巴比伦的苏丹萨拉丁讲述“三枚戒指”,使自己脱险的故事:
    小人物萨拉丁凭一身勇武,成为巴比伦的苏丹,之后,又不断打败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王国。却因连年用兵,导致国库空虚,便向一个放高利贷且嗜钱如命的犹太富商麦启士德求助。钱非要不可,但萨拉丁又不愿强迫。他设计好一个圈套,把麦启士德请来,待若上宾,请他坐在自己身边,问他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哪个才是正宗?聪明的麦启士德识破了这个圈套,他深知对此三教不能随便选一弃二。他礼貌而得体地回答,陛下此问意义甚大,但在回答之前,须先讲个小故事。
    麦启士德所讲的故事是:曾有一位犹太富商,家藏无数珍珠宝石,但他只钟爱一枚最瑰丽、珍贵的戒指,希望它能成为留给后代子孙的传家宝。因担心戒指会落入他人之手,他立下遗嘱,写明:得此戒指者,既是他的继承人,同时也将被其他子女尊为一家之长。如此代代相传,终于有一天,戒指传到了某位家长手里,他的三个儿子人人贤德、个个孝顺。三个儿子知道凭戒指才能成为一家之长,都对年老的父亲体贴备至。父亲对三个儿子也都十分疼爱,实难厚此薄彼,便请技艺高超的工匠,又仿造了两枚戒指。父亲临终,三枚戒指分赠三子。父亲死后,三子均以手里的戒指为凭,要以家长的名分继承家产。但三枚戒指,真假难辨,到底谁该成为一家之主,悬案至今。最后,麦启士德引申说,上帝所赐之三教,与三枚戒指情形无二。因此,对于哪种教才是正宗,恰如三枚戒指之真假,无从判断。
    见圈套失灵,无奈的萨拉丁只得向麦启士德实情相告,还说假如他不能如此圆满回答,已想好将如何处置他。麦启士德慷慨解囊。后来,萨拉丁不仅如数将借款还清,还厚礼相送,以友相待。
    英国中世纪诗人约翰·高尔(John Gower,1330-1408)所写33000行的长诗名作《情人的忏悔》(The Lover’s Confession),也叫《七宗罪的故事》(Tales of The Seven Deadly Sins),是14世纪后期英国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约从1386年开始写作,1390年竣笔。他的头两部作品,分别以盎格鲁诺曼语和拉丁语写成,而这部诗作的语言,已与同时代英国著名诗人杰弗瑞·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一样,使用的是标准的伦敦方言,诗歌形式则采用八音节偶句体。因此,到了15世纪,高尔总是跟乔叟一起,同被认为是英国诗歌的奠基者。
    《情人的忏悔》写到国王安提奥克斯(Antiochus)与自己美丽的女儿乱伦,为阻止女儿结婚,他要求每个求婚者必须破解一个谜语,解错者必死无疑。年轻的泰尔亲王阿波洛尼厄斯(Appolinus)置警告于不顾,执意解谜。当他读完谜语,发现谜语中竟隐藏着国王的罪恶,而国王也从他说的话里,意识到罪恶已经败露。
    安提奥克斯国王“设谜选婿”与波西亚“抽匣择偶”之间,在素材的灵感上也许不无关联。事实上,莎士比亚曾更直接地把这个“素材”,写进了他后来与人合写的那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的第一幕,其中,国王的名字没有变,仍叫安提奥克斯(Antiochus);泰尔亲王则由阿波洛尼厄斯变成了配力克里斯(Pericles)。至于那个谜语,到了莎士比亚笔下,变为:“我不是毒蛇,却要/靠母血母肉来喂养。/为女寻佳偶,发觉/父爱恩情胜于夫婿。/温情丈夫亦父亦子,/亲生女儿为母为妻:/两身合一终为二体,/要想活命揭开谜底。”
    素材上与“三个匣子”最直接的对应,最有可能源自一部佚名的拉丁文短篇小说集《罗马人传奇》(Gesta Romanorum,亦称《罗马人的奇闻异事集》)。直到今天,这部编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描绘中世纪罗马时代风俗、传奇的作品,仍能引起人们的双重兴趣。首先,它曾是当时欧洲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其次,它成为后世许多作家作品直接或间接的素材来源,除了莎士比亚,还有上述的乔叟、约翰·高尔、薄伽丘,以及英国诗人、牧师托马斯·霍克利夫(Thomas Hoccleve,1368-1426)等。1577年,此书的英文节译本《罗马人的事迹》(Deeds of the Romans)在伦敦出版,1595年,修订本再版。书中包括一则描写通过对金、银、铅三个器皿(vessels)的选择,测试婚姻价值的故事。其测试的对象虽是女人,而非男人,但有理由认为,此时可能正处于《威尼斯商人》构思或已动笔开始写作的莎士比亚,驾轻就熟地顺手将“器皿的选择”,置换成金、银、铅三个“匣子的选择”,并艺术地安排波西亚把“匣子”(casket)的选择权,交给所有向她求婚的男子,最终得到巴萨尼奥这位如意郎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