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反浪漫主义:盖斯凯尔夫人如何描写哈沃斯村(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4年第201 程巍 参加讨论

    黑尔之所以能拿到夏洛蒂房间的玻璃和窗框,是因为那时新被任命来接替去世的老勃朗特先生的牧师之职的华德(Rev.John Ward)正在对老教堂和牧师住宅进行改建,拆除了老教堂的主体部分,只保留了塔——塔上有喜爱枪械并在无聊时从窗口向外面的荒原射击的老勃朗特画的一排子弹——建造了一座与英国其他地方的教堂风格相似的新教堂。牧师住宅也按更加现代、更加舒适的风格加以改造。一个在1864年的某个傍晚骑马从基斯利镇来哈沃斯村朝圣的美国人在已换了主人的牧师住宅里依次看过“夏洛蒂去世的房间”、“艾米丽写作《呼啸山庄》的房间”等等之后,当地有人告诉他,他所看到的一切其实“已非从前的样子,改变如此之大,以致一年前熟悉它们的人现在都认不出了。护壁板全换掉了,书架也全不知所踪;墙面贴了纸,挂上了画;天花板刷成了白色;地板换了地毯;所有以前的家具也全都换成新的了。”(Sears:44)离开哈沃斯村前,他去荒丘釆了一把帚石楠,又在自己落脚的客栈里买了三件有关勃朗特一家的纪念品。
    《勃朗特之乡》(The Country)的作者斯图加特(J.A.Erskine Stuart)写道:“哈沃斯人怎会允许老教堂被拆除,这谁都无法弄懂,因为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朝圣者,给这座经济滞后的小镇带来了金钱和生意。”(81—82)不过,根据这本1888年出版的书的一个注释,似乎黑尔——也可能是另一个“美国公民”——多年后又将夏洛蒂房间的窗子还了回来,安装在重建的牧师住宅的“夏洛蒂房间”的相应部位:“数年前,夏洛蒂的窗子被一位美国公民‘为了上帝的荣耀,愉快缅怀夏洛蒂’而安装上来。”(82)话说回来,哈沃斯人当初之所以允许拆除老教堂,是因为他们感到新教堂更“现代”,他们一时还未意识到“古旧”在不久后兴起的寻幽访古的文学朝圣中是一笔雄厚的象征资本,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黑尔不是唯一一个从“文学圣地”带走一点“圣物”的朝圣者兼“古物收藏家”。有一段时间,哈沃斯村民会把他们能够弄到手的与勃朗特家有些关系的东西在朝圣者那里卖个好价钱:尽管“来‘文学圣地’朝圣的人络绎于途,而在粗野的村民看来,这儿没什么东西是神圣的”。(Chambers’s:124)根据1868年《钱伯斯杂志》(Chambers’s Journal)上刊登的文章《冬季,在哈沃斯的一天》(“A Winter Day at Haworth”),作者1867年1月来哈沃斯村凭吊时,当地已出台“满足古物收藏家兴趣”的规定,他“只在哈沃斯邮局玻璃橱窗里见到了勃朗特一家的全部作品以及老帕特里克先生和哈沃斯教堂的照片”。(124)显然当地人已意识到应保护“勃朗特遗产”了,尽管真正属于勃朗特家的东西早在1861年老勃朗特去世后,被他的女婿、已作了六年鳏夫的尼柯尔斯(A.B.Nicholls)带到他的家乡爱尔兰的一个乡村小镇,“房间里摆满了勃朗特家的书籍,墙上挂满了勃朗特姐妹的画作”,而哈沃斯村成了一个空壳,正如肖特(Clement Shorter)所说:“勃朗特家的传统无疑完整保留在爱尔兰的这座小城镇里。”(Vol.II:393)
    1862年底,一位四五年前曾来过哈沃斯的朝圣者再次踏上朝圣之旅。他流连于村中及荒丘,却不忍走进那座“圣所”:“我早就对盖斯凯尔夫人传记中有关这座房子的描写熟谙于心,我怕进去看到一切已面目全非。”(Every Saturday:277)他在1867年发表的回忆《徜徉在哈沃斯一带的约克郡山丘》(“On the Yorkshire Hills about Haworth”)中一开始就谈到卡莱尔鼓吹的“英雄崇拜”,表示不太认可,但随即笔调一转: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屈从于崇拜那些我情不自禁地要崇拜的人的弱点。于是,我捧着四五年前第一次来哈沃斯时在哈沃斯教堂法衣圣器储存室买的夏洛蒂小照——我端详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的这张面容,夏洛蒂·勃朗特的恬静沉思的面容,她活着是为了尽责和承受苦难——只因为这个瘦小而勇敢的女性,我的双脚就情不自禁地两度带着我翻越座座荒丘,来到偏僻的哈沃斯村。它如此偏僻,尽管它的名声早已无人不知,但直到几年前,它到底在哪里,还是一个谜。(275)
    常识告诉他哈沃斯是个丑陋的村子,但“一个丑陋之地,因为一个小妇人,而变得光辉夺目”。当他走在通往哈沃斯村的那条公路时,他在想:“经由这条路,你就可以到达哈沃斯,就像在巴勒斯坦,你可以到达圣城耶路撒冷。”(276)夏洛蒂曾不止一次把伦敦称为“大巴比伦”,而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隐喻中,“基督教的罪恶城市意象(巴别城、索多姆、巴比伦和罗马城)与天国之城或上帝之城的意象对立。”(Perkin:18)
    1893年底,布拉特福德市政厅举行会议,成立了勃朗特学会,启动了保护哈沃斯村的计划;翌年,设在哈沃斯银行二楼的勃朗特纪念馆开放。“人文地理”的设计更是致力于将哈沃斯村“勃朗特化”或“文学化”,例如《徜徉在哈沃斯一带的约克郡山丘》的作者1857年在哈沃斯村漫步时,就“观察到街两边招牌上的名字出自勃朗特姐妹的作品,例如写着‘恩肖’(Earnshaw)的一家小客栈供应味道相当不错的家常菜。你在这里所见到的一切,都让你产生一种神圣之感。”(276)哈沃斯的“勃朗特化”或“文学化”很快蔓延:勃兰威尔在黑牛客栈坐过的那把椅子被命名为“勃兰威尔之椅”(Branwell’s Seat),勃朗特姐妹散步时喜爱在那儿驻足的一个小瀑布被命名为“勃朗特瀑布”(’s Waterfall),瀑布前的一块岩石被命名为“夏洛蒂石椅”(Charlotte’s Stone Chair),当然,村中商家更是以勃朗特家或勃朗特姐妹小说中的人物名字为自己的商铺取名,诸如“勃朗特织物作坊”(Weaving Shed)、“勃朗特停车场”( Park)等等;随着哈沃斯村向山下和两侧蔓延,这种命名行为也扩大到周围一带,出现了“谢利街”(Shirley St.)、“希斯克利夫街”(Heathcliff St.)、“夏洛蒂街”(Charlotte St.)、“勃兰威尔道”(Branwell Dr.)、“呼啸山庄公堂”(Wuthering Heights Public House)等等,连勃朗特姐妹的著作也有了“哈沃斯版”(Haworth Edition)和“桑菲尔德版”(Thornfield Edition)。勃朗特姐妹曾变相地将哈沃斯村写入作品,如今哈沃斯村反过来模仿她们的作品,使自己“文学化”或“浪漫化”,以投合朝圣者对哈沃斯村的想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