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反浪漫主义:盖斯凯尔夫人如何描写哈沃斯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4年第201 程巍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勃朗特姐妹把哈沃斯村贫瘠的高沼地作为徜徉和梦想的浪漫之地,而来哈沃斯村凭吊的“文学朝圣者”则进一步将其浪漫化。浪漫色彩将贫困转化成了抒情诗。但面对同一片地理,盖斯凯尔夫人却像一个经济状况调查员那样计算它的每条溪流、每道山梁的经济价值。这种计算性的眼光,当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眼光,却也不是一个资本家或者政治经济学家的眼光,而是一个关注贫困问题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的眼光。不过,乡村浪漫主义通过赋予贫瘠乡村以“象征资本”,使之对那些追求“浪漫”的中产阶级男女产生了吸引力,最终证明自己在解决乡村的贫困以及工业城市大量流民返乡问题上是一种更有效的政治经济学。
    关 键 词:反浪漫主义/盖斯凯尔夫人/城与乡/政治经济学
    作者简介: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1861年,一位名叫麦克兰兹伯里斯(John McLandsborough)的布拉德福德市工程师因崇拜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也像其他“文学朝圣者”(literary pilgrim)一样对她的家乡约克郡西部山区的哈沃斯村(Hawoth Village)充满好奇,遂决定去凭吊一番。乘火车到达基斯利镇(Keighley)后,他惊讶地发现通往哈沃斯村的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乡村公路,似乎三四十年代席卷英国许多地区的“铁路狂潮”(the Railway Mania)把这片地理上并不算偏远的山区给遗忘了。话说回来,在1847年勃朗特姐妹的文学声名鹊起从而使来哈沃斯村“朝圣”的人络绎于途之前,这片只能胡乱生长些灰紫色帚石楠、山坡上遍布大大小小的黑石头的荒凉高沼地又有什么值得逐利的铁路投资者掏腰包呢?直到1840年,自己尚且未通铁路的基斯利镇的报纸谈起哈沃斯村时依然不屑地说它“直至最近才或许刚刚摆脱半野蛮状态”。(Gaskell,1900:198)如今却不同,因为勃朗特姐妹,这片默默无闻的贫瘠山区突然变得格外浪漫了,在英国文学地图上像神秘的圣山一样突然隆起,比那帮浪漫派才子佳人曾徜徉过的北部“湖区”更投合维多利亚中期中产阶级的道德和美学的想象力。
    麦克兰兹伯里斯随即倡议从附近通铁路的城镇修一条支线到哈沃斯村,并获得约克郡商人和格外看重本乡声望的地方政治人物的赞同。一次次会议在距勃朗特故居不远的黑牛客栈召开,探讨这条支线将给哈沃斯村带来的利益。据会议记录,“与会者完全相信,修筑一条从基斯利通到哈沃斯的铁路,对维护本地财产的价值、促进本地福利及工业进步,不可或缺。”(KWVR)会议决定成立基斯利—沃斯河谷铁路(Keighley & Worth Valley Railway)公司,选定从4英里外的新兴毛纺业城镇基斯利沿西南方向的沃斯河谷修一条单线铁路。公司在获得议会授权后,开始发行股票,并任命麦克兰兹伯里斯为工程师。1864年2月9日,开工仪式在哈沃斯村举行,约克郡几位政要送来了一柄雕有橡树的银铲以及一推车橡树枕木以志庆贺,并支付了仪式所花费的酒钱。铁路线与原先那条公路(“朝圣之路”)并行,但它隔在公路与哈沃斯村之间,为确保步行者无须横穿铁路便可安全到达哈沃斯村,在距离村口不远的地方,铁路线下面留出一个步行通道。到1867年4月13日,这段只有5个车站、全长5英里的铁路才告竣工,并在哈沃斯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通车仪式。选在这里举行通车仪式,正如当初的开工仪式,理由不言自明——那是“勃朗特之乡”。
    通车仅一个月,《基斯利新闻报》(Keighley News)就评论道:“自沃斯河谷铁路开通以来,它已成为成千上万的人到哈沃斯这个古老村落参观的交通手段。在过去几个周末,成百上千的人在这个浪漫之地享受了纯净空气和山间微风。所有情形都表明,这里极可能成为夏季休闲场所。”(KWVR)现在反倒是作为这条“文学朝圣”之路的中转站的基斯利镇从哈沃斯村获得经济好处了——那里大大小小的客栈为依然选择步行去哈沃斯村的大量朝圣者提供着食宿。达尔比(Stuart Dalby)说:“这条铁路线的名声大部分归因于哈沃斯站,因为勃朗特姐妹出生在哈沃斯村。”(80)尽管他弄错了勃朗特姐妹的出生地——其实是“山那边”的桑顿村(Thornton Village)——但他的评论是符合事实的。正如赫维特(Peggy Hewitt)所说,这条铁路“改变了哈沃斯村的形状。随着一溜溜联立房屋建造起来,哈沃斯村从半山腰向下蔓延到河谷,又从对面山坡向上蔓延”。(Hewitt:117—18)
    不过,对虔诚的文学朝圣者来说,望见河谷里出现一列拖着长长的黑烟的工业怪物,还是有些不悦,这破坏了他们对哈沃斯村“原始性”的浪漫想象。而且,他们既熟悉《简·爱》,自然就熟悉17世纪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的寓言作品《天路历程》——有清教主义倾向的夏洛蒂在《简·爱》的最后部分大量挪用这部作品,以便在简·爱、传教士圣约翰(Rev.St.John Rivers)与班扬笔下历尽艰险的朝圣者之间产生一种隐喻重叠——把“文学朝圣”想象成一种与地理上的“艰难跋涉”相联系的内心之旅。即便有火车,他们还是宁愿选择将基斯利镇作为步行出发点的传统朝圣仪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