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狄更斯写吃喝的伦理诉求(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第 乔修峰 参加讨论

    5.0“我还想要”的伦理诉求
    济贫院如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19世纪英国贫民的心头。在孤儿奥利弗所在的济贫院,自由是没有的,饭是吃不饱的,“每天管三顿稀粥,两周一个葱头,每周日给半个面包卷”(Dickens, 1993:26)。尽管一直有批评家认为狄更斯夸大了事实,但在狄更斯写作的1837年,粮价高居不下,商贸萧条,那个冬天很难熬,吃饭着实是个头痛的问题。奥利弗想再添一碗粥,说了句“我还想要”,却不啻晴天惊雷,分粥的大师傅脸都白了,委员会的绅士直说奥利弗“要被绞死”。(Dickens, 1993:27)一句话缘何引来如此震怒?
    幕后的罪魁就是政治经济学。它对19世纪英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狄更斯不过是把它的弊端放大了,从常识的角度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缺失。他在《艰难时世》中给政治经济学的信徒葛朗硬的两个幼子取名,一个叫亚当·斯密,一个叫马尔萨斯。为什么要攻击这两人呢?就吃喝而言,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认为食物是重要财富,但总有“闲人”要与勤劳者分享国富。(Smith, 1979:279,157)住济贫院,但不能增加国富,还要消耗国富,居然还敢说“我还想要”?食物又与人口密不可分。马尔萨斯在《人口论》(1798)中指出,人口以几何基数增加,生活资料则以算术基数增加,人口的增幅显然高于生活资料的增幅。(Malthus, 2004:19, 23)他在该书的修订版(1803)中甚而说到,应该“拒绝穷人享受救济的权利”;他的论敌威廉·葛德文在《论人口》一文中便故意断章取义,突出了这句话的冷酷。(Malthus, 2004:129,138)从美国来的爱默生也觉察到:“残忍的政治经济学是英国的自然产物。马尔萨斯发现,在大自然的餐桌上,没有给穷人的孩子预备餐具。”(Emerson, 1908:77)
    18、19世纪人口增加,曾一度引起关于人口问题的忧虑。时人认为穷人的生育能力格外强大。斯密就曾以“食不果腹的高地女子经常能生20多个孩子”为例证明这一点。(Smith, 1979:181)马尔萨斯认为,减少人口的途径有三。除了饥馑和战争,还有“道德约束”,即“晚育”,主张穷人要具备抚养能力后再生育。穆勒在《论自由》中也说,生而不能养,是罪过;因为生育多,未来的劳动力就多,形成竞争,导致工资水准下降,有损其他劳工的利益,国家应干涉之。(Mill, 1997:126)这种观点的漏洞就在于忽略了富人在人口问题上的责任。因为照此逻辑,马尔萨斯不会反对富人多生,因为能养;穆勒也不会反对富人多育,反正其子女无需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这种经济门槛(能养方可生)的不公平正是狄更斯要抨击的,突破点还在济贫法改革。按照18世纪末的济贫法,教区会根据工资水平和某家庭需要抚养的子女数量来进行济贫院外资助。济贫法改革者认为,这会促使穷人为了多领补贴而多生。于是,新济贫法要求只能在济贫院中接受救济,并且夫妻要隔离,以减少生育。狄更斯讽刺说,济贫委员会的官员们“考虑到在民法博士会馆申请离婚的费用高得离谱,便大发善心,帮忙把穷夫妻的离婚给办了”(Dickens, 1993:26)。(当时离婚费用之高昂,手续之繁琐,成功的可能性之小,可见《艰难时世》。)狄更斯有十个孩子,自然养得起,但他仍要讨伐马尔萨斯,就是在寻求一种公平。他并不反对控制人口,但不能只限制穷人,富人同样有责任。济贫院里要夫妻隔离,高宅大院却可尽享天伦,显然不公平。狄更斯就指责那些“吃得脑满肠肥的哲学家”,即政治经济学家,“血冷如冰,心硬如铁”。(Dickens, 1993:41)
    狄更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当时也大受攻击。宣讲政治经济学的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批评狄更斯不懂乱说,希望狄更斯能给受苦人讲讲“人不是只靠面包活着”。(Collins, 1971:237, 235)而狄更斯所讲的,恰恰是没有面包是活不了的。在他看来,可不可以生育,不能以能否吃饱肚子为标准;而能否吃饱肚子,主要不在于是否勤劳,而在于社会分配是否公正。他认为“社会本有责任统一安排所有人的勺子”,既然已是世界首富,自然应该解决所有人的温饱。(Dickens, Bleak House, 2003:495)
    奥利弗的“我还想要”代言了许多人的心声,成了当时的流行语。在乔治·克鲁克尚克所作的插图中,大师傅极为富态,小奥利弗骨瘦如柴。这种鲜明的对比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批判济贫法的文学和绘画中十分流行。(Ledger, 2007:82)《季刊评论》1839年有文章虽然指责狄更斯所言济贫院事并非事实,但仍坦言,狄更斯的小说让人不由得也“还想要”。(Dickens, 1993:405)当时的幽默讽刺刊物《笨拙》甚而用菜谱的形式描述了《雾都孤儿》的“用料”和“做法”,并要“强烈推荐给胃不好的人”。(Collins, 1971:46)奥利弗是代济贫院中不敢言的儿童而言,那一刻,他已然成了狄更斯的化身。
    6.0结语
    细心的批评家发现,奥利弗之所以“还想要”,是因为他姓“Twist”,意思就是“忘情地大吃”。(Dickens, 1993:558)的确,在狄更斯向往的社会中,欢宴畅饮是不能少的。其实,早在古希腊罗马,宴会与饮酒就是社会的黏合剂。(帕丝,2007:40)《水浒》中许多好汉慕投梁山,也是想过一种理想生活,体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温暖与豪情。狄更斯喜欢圣诞与新年的气氛,不仅亲人和睦,陌生的面孔似乎也亲切起来,而这种其乐融融,也离不开好吃好喝的物质保障。狄更斯笔下的吃喝总带着一种独特的味道,除了他的童年经历和个人的宴饮之兴,还蕴含的对社会正义的渴求,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世界首富之国良心的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