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西洋镜下看戏——中国当代戏剧的英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刘江凯 参加讨论

    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似乎不如诗歌和小说数量多、速度快、范围广,但中国当代戏剧的海外翻译和研究却并不显得很寂寥。从几部重要的戏剧翻译选集来看,海外对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集中在两个版块,第一版块是革命历史剧,以“样板戏”为代表,不论是剧本翻译还是研究专著,都呈现出大量集结的特点;另一版块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和80年代以后涌现的批判现实以及先锋实验戏剧。当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戏剧继续探索的努力也在海外有一定的反响,呈现出一种正在生成的状态。本文我们介绍一些当代戏剧海外翻译的基本情况和几部代表性的戏剧翻译选集。

90年代之前的戏剧作品翻译

有人指出中国当代戏剧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辉煌,70年代的凋零,80年代初期的复苏,自1985年以来至今处境一直困难。①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出版状况似乎也能佐证这个判断。从时间上说,当代戏剧的两个上升繁荣期,即60年代和80年代初,正好是海外翻译出版相对缺少的时候;而它的两段低潮期,即70年代和90年代后,恰恰是翻译出版比较繁荣的时期,并且70年代的翻译出版多集中在60年代的剧目上;90年代以后的翻译出版则更多地集中在80年代初的剧目上。这显然和翻译出版的相对滞后有着明显的联系,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状况。1950-1970年代是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翻译的第一阶段。从笔者查阅资料的显示来看,和小说、诗歌略有不同,由中国大陆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戏剧并不是很多,因此海外翻译出版构成了这一时期当代戏剧海外传播的主体。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比如戏剧、小说、诗歌各自的特点决定了翻译的畅通程度会有区别;再如剧本的海外市场和小说、诗歌市场的差异等。另外,这一时期的当代戏剧翻译出版也并非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对地集中在1970年代。

建国初,由大陆翻译出版的当代戏剧目前查到较早翻译集有1956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妇女代表:三部独幕剧》(The Women's Representative: Three One-Act Plays),全书只有120多页,收录《妇女代表》、《赵小兰》和《夫妇之间》三剧。另一本是1957年出版的《纱厂的星期六下午及其他独幕剧》,收录《刘莲英》、《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剧集,从剧目来看,内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独幕剧,篇幅短小,显然不能反映当时戏剧演出的规模和力度,似乎仅是一种尝试。整个60年代,不论是海外还是大陆,笔者都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中国当代戏剧翻译集。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50年代刚刚起步的中国戏剧还处于发展阶段,而正在进行的60年代戏剧高潮又不能得到及时的译介。

大约从70年代开始,海外对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出版进入一个繁荣期。1970年纽约大学出版Walter Meserve编《共产中国现代戏剧》(Modern Drama from Communist China),书名充满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作品范围却很宽泛,包括现代和当代文学。如据关汉卿《窦娥冤》改编的现代京剧《六月雪》,鲁迅《过客》,老舍《龙须沟》,丁毅、贺敬之《白毛女》,孙芋《妇女代表》,任德耀《马兰花》,莎色、傅铎等《南方来的信》,翁偶虹和阿甲《红灯记》。从所选剧目来看,风格比较多样,但已经开始出现较多革命历史剧目。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阿甲与江青作为《红灯记》主要编导和主“抓”领导,围绕着《红灯记》演绎出一段掠夺与自卫“版权”的曲折历史。当年的宣传文章称:“在毛主席号令下,江青同志率领了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发动了京剧革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终于使《红灯记》成为无产阶级的文艺样板。”[1](P.1)似乎表明江青才是《红灯记》真正的创造者,但海外出版却在那个年代可以无所畏惧地揭示真正的作者。70年代海外出版的中国当代戏剧还有:1972年纽约兰登书屋出版Lois Wheeler Snow编《舞台上的中国:一位美国女演员在中国》(China on Stage: An American Actr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这部戏剧集收录的主要是“样板戏”,包括《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1973年波士顿David R.Godine出版社出版了John Mitchell编《红色梨园:革命中国戏剧三种》(The Red Pear Garden: Three Dramas of Revolutionary China),全书约300页,别名为《白蛇传》。内容包括关于京剧表演的一篇文章(The Staging of Peking Opera)和三部剧:《白蛇传》(田汉)、《野猪林》和《智取威虎山》。1975年纽约出版Martin Ebon编《中国共产党戏剧五种》(Five Chinese Communist Plays),从书名就可以判断全是革命历史剧,包括《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从70年代这些戏剧选集的编目来看,当代革命历史剧,尤其是“样板戏”很明显地成为这一时期戏剧翻译的主体。海外译介不但速度快、规模大,而且风格类型集中。根据笔者对海外中国当代戏剧研究成果的整理,这一时期海外“样板戏”的研究著作也呈现同样的特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开始了“戏剧复兴”小高潮。一般来说,1976-1978年是戏剧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有两种形式的戏剧得以展开,第一种是“文革”前就比较著名的戏剧,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江姐》等;第二种是70年代末由一批专业或非专业作家创作的戏剧,如宗福先《于无声处》、沙叶新《陈毅市长》、崔德志《报春花》、邢盆勋《权与法》、苏叔阳《丹心谱》。1979年起开始了另一波更为复杂的戏剧运动,和前期深受“文革”压抑、开始反正的戏剧运动不同,这一波戏剧运动不仅仅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而是以更为丰富的戏剧形式探讨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种种联系,探索的意味更强烈一些。如北京《有这样的一个校园》、上海《炮兵司令的儿子》、安徽《一个顽固的生产队长》、湖北《考虑考虑》等,尤其是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这些戏剧通过现实问题把过去和未来紧密连接在一起思考。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在海外的影响比较大,有很多海外学者通过这部戏剧发表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戏剧的评论意见。这股戏剧潮流在1980年代初很快地分化、转向,形成“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派,其代表戏剧包括1981年李龙云的五幕剧《小井胡同》等。2002年密歇根大学出版《小井胡同》(Small Well Lane: A Contemporary Chinese Play and Oral History)单行本,由Hong Jiang和Timothy Cheek翻译。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戏剧的这种繁荣,并没有在海外翻译出版中得到体现,相反,80年代海外译介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戏剧集却非常少,成规模的译介出现在90年代。80年代目前查到相对有代表性的戏剧集是1983年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耿德华(Edward Gunn)《二十世纪中国戏剧选》(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Drama: An Anthology),该书约500多页,选择了大约十多部戏剧。另外还有1989年伦敦Bamboo出版社出版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It's Only Spring)和《十三年:早期戏剧两种》(Thirteen Years: Two Early Plays)。

90年代之后的戏剧作品翻译

90年代后,当代戏剧的海外译介出现较多作品集,其中一些也较有影响。我们这里以几部90年代译介的当代戏剧选为重点进行介绍,以便得到一些直观的印象,并和70年代当代戏剧的译介形成一种对比。1996年Edwin Mellen出版社出版Shiao-ling Yu编《“文革”后中国戏剧选,1979-1989》(Chinese Dram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79-1989: An Anthology)。全书约500页,涵盖了中国主要的两种戏剧形式,收录两部传统戏剧和五部现代话剧,这些戏剧都创作于后毛泽东时代,并体现出中国戏剧改变的某种方向。两部传统戏剧是郭大宇、习志淦《徐九斤升官记》和魏明伦《潘金莲》。现代话剧有: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王培公等《WM》,刘锦云《狗儿爷涅槃》,何冀平《天下第一楼》。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Martha Cheung和Jane Lai合编的《牛津中国当代戏剧选》(An Oxford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这部选集厚达900页,编选了中国包括港台地区过去20年来15部优秀剧目,种类广泛,包括社会现实剧、喜剧和先锋实验剧。其中大陆6部,可大致分为探索剧和现实剧两种类型,具体剧目分别是:梁秉堃《谁是强者》、刘锦云《狗儿爷涅槃》、高行健《彼岸》、马中俊《老风流镇》、徐频莉《老林》、过士行《鸟人》。台湾5部全是探索戏剧,分别是马森《花与剑》、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黄美序《空笼故事》、李国修《救国株式会社》、刘静敏《母亲的水镜》。香港4部分别是:陈尹莹(Joanna Chan)《谁系故园心》、杜国威(Raymond K.W.To)《人间有情》、陈敢权(Anthony Chan)《大屋》和荣念曾(Danny N.T.Yung)《烈女传》。1998年East Gate Books出版社出版康奈尔大学戏剧研究教授颜海平选编的《戏剧与社会:中国当代戏剧选》(Theater and Society: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这本戏剧选在海外反响较好。其中《戏剧与社会:中国当代戏剧介绍》一文对中国当代戏剧的许多重要创作变化、社会反响、历史发展等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帮助海外读者建立理解所选作品社会背景的认识轮廓。书中所选戏剧和电影是从1979年以来上百部剧本中精心挑选的精品,体现了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革。这些作品同样包括了中国当代戏剧的两种潮流: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编选剧目有高行健《车站》(1983),王培公、王贵《WM》(1985),魏明伦《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1986),陈子度、杨健、朱晓平《桑树坪纪事》(1988),还有一部电影剧本,郑义和吴天明的《老井》(1986)。这部选集不仅可以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些重大变革,也对中国新时期戏剧复兴和当时正在经历的复杂社会结构的变革提供许多重要的内视信息。比如作品《WM》用一种赤裸裸的、不加修饰的生活语言探讨知青问题,加之暧昧的表现方式,使之很快被禁演。2008年这部戏剧在中国的再度上演,说明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仍然在不断地发生着许多悄然的变革。而牟森的《零档案》参加布库塞尔戏剧节,因为在机场发生了剧组遭扣留事件,一时间引得境外舆论哗然,②成为当年欧洲戏剧节最受欢迎的剧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70年代的译介,90年代戏剧译介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剧目选择的范围包括了港台地区;风格也重新多样化,从批判现实到传统戏剧再到先锋实验剧等都有;因为拉开了一定的时间距离,使得整个当代戏剧的译介工作显得更加全面和客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的翻译和研究基本上是对90年代的延续和发展,相对来说,戏剧研究方面出版的成就要比作品翻译更多一些。作品翻译比较典型的如2003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小媚编《正确的文本阅读:中国当代戏剧选》(Reading the Right Text: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全书近500页,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开篇有陈小媚所作的长篇介绍性论述文章,广泛而深入地介绍了这些戏剧相关的政治、文化之间的背景,勾连出戏剧、历史、社会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复杂的联系。她强调了原始材料的挖掘和对不同戏剧发展的描述,并从性别研究、表演研究、比较文化研究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研究心得。所选6部当代戏剧为: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何冀平《天下第一楼》、杨利民《黑色的石头》、沙叶新《江青和她的丈夫们》、张莉莉《绿色营地的女儿们》、张明媛《野草》。这些作品代表了传统和特定种类戏剧的变化,如地方剧、无产阶级戏剧、妇女剧、历史剧和实验戏剧等,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讲,可以帮助海外读者全面了解从毛泽东时代到后毛泽东时代、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后社会主义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来源与变迁。该书设定的读者主要是对中国有兴趣但缺乏文化背景的学生、读者和研究者,因此,编选剧本努力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知识,是海外新世纪以来又一部重要的中国当代戏剧选集。

总之,海外对中国当代戏剧的翻译出版不如诗歌和小说多,对戏剧作品的研究论著多于作品的翻译。其研究较多集中于样板戏和80年代前后的戏剧。除专著和剧集外,一些戏剧百科全书也覆盖中国当代戏剧的内容,眼光则更具国际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Gabrielle H.Cody和Evert Sprinchorn编辑的《哥伦比亚现代戏剧百科全书》(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of Modern Drama),内容丰富,资料权威,在海外深受好评,非常值得戏剧研究者参考。

*本文系作者正在进行的博士论文中的一节,有所删减。

注释:

①见《当代戏剧之命运:论戏剧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佛山日报》2003年12月18日。该文介绍了魏明伦等人的戏剧观点。

②参见陶子《当代戏剧三十年》,《深圳晚报》2008年9月22日,B12版。
    责任编辑: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