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十八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 黄梅 参加讨论

    女性读者群的形成和女性小说家的崛起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化生活中最意义深远的事态之一。
    贝恩和她的追随者
    谈到英国的职业女性写作,每每要追述到十七世纪末的奇女子贝恩(1640--1689)。维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1929)中曾说过:所有的女人都应在阿芙拉•贝恩墓上撒下鲜花,因为是贝恩为她们挣得了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权利。
    贝恩的代表作《奥鲁诺克,或王奴:一段信史》(1688)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征。它所讲述的奥鲁诺克与妻子悲欢离合的故事属于“英雄传奇”, 继承了罗曼司(romance)叙事传统。对于政治上拥护复辟皇室的贝恩来说,奥鲁诺克最根本的身份是尊贵的王者。然而他并非旧式“王公”或“英雄”。开宗明义,小说标题便采用矛盾修辞法借“王奴”这个词组将他的自相冲突的社会地位亮出来。他的肤色和面貌、出身和教养无不充满矛盾:他肤色漆黑,但鼻子却高高隆起,“不是扁平的,非洲人式的”;他是黑人部族的王位继承人,却得法国老师多年调教,并且常与欧洲商人打交道(包括卖奴隶)。他通晓好几国欧洲语言,博览群书,“像是在某个欧洲宫廷长大成人的”,但作为受害者又常常激烈地批评基督教和白人文明并率领黑人奴隶起义。他既做过贩奴者,又最终成了被贩卖到美洲的奴隶,因此他和其他黑奴的关系也是既有认同,也有深刻的隔膜。与主人公相似,讲故事的“我”也有多重的社会身份和多重的主体立场。她是白人殖民者中的一员,来到美洲殖民地苏里南后住在岛上“最好的房子”里,被奥鲁诺克称为“大女主人”。可是另一方面,她又对奥鲁诺克怀有深切的同情和敬意。比贝恩晚出生十余年的玛丽•查德雷(1656-1710)曾在一首诗中说:妇女无缘接触知识,被分派做最低贱的粗活,“充当奴隶”,为奢侈骄横的男人服务。因此,女性叙述人同情、欣赏受迫害的奥鲁诺克,把他视为理想的英雄人物,并对以副总督为首的白人毒打折磨奥鲁诺克一事表达“我们女人”的不满和愤怒,是有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小说的叙述者和主人公都是在“老”故事框架中出现的新时代的新人物,故事的背景也从传奇的非洲转到写实的美洲。航海殖民活动像是魔棒,把黑人王子奥鲁诺克变成了奴隶,同时却也把在欧洲微不足道的叙述者幻化为显赫的“大女主人”。苏里南复杂的种族关系和政治情势给了女性叙述人“我”介入政治的机会,就像复辟时代的危机曾使贝恩本人得以出任间谍的角色。没有这种参与感带来的自信,就没有这个人物的另一重身份——即女性讲故事人/作家。叙述人常常有意无意地强调最后这个身份。比如,书中有关“我”和奥鲁诺克等人的冒险和狩猎活动的记述所占篇幅超过全书的八分之一。她自称这些是“离题话”, 但是却津津乐道。显然,叙述人有某种“僭越”倾向——她流连于自己的活动和情感,使它们“超重”并几乎构成一个可与主人公的悲剧抗衡的有意味的“故事”。
    贝恩的成功使其他一些粗通文墨而又处于经济困境中的妇女敏锐地意识到存在一个乐于购买贝恩式产品的读者群。
    于是,德•拉•里维埃•曼利(1663-1724)和伊莱莎•海伍德(1693-1756)之流纷纷照猫画虎,开始了兜售散文故事的笔墨生涯。她们的作品就题材而言更多地脱胎于贝恩的熔法国式爱情传奇和“丑闻实录”(chronique scandaleuse)于一炉的三卷长篇《豪门兄妹的爱情书简》(1684-87)和中篇言情故事。贝恩后继者的共同点是聚焦于越轨的情爱和女性激情。曼利的小说,如讽刺辉格党党魁、挖苦上层社会堕落风气的《新大西洲》(1709)和带有自传色彩的《里维拉历险记》(1714)等,或是接近丑闻纪实和罪犯小说,或是以夸张笔触记述一连串以异域为背景的爱情奇遇。演员出身的海伍德也几乎同出一辙。她的第一部小说《过度之爱》(1719)曾轰动一时,与《鲁滨孙飘流记》及《格列佛游记》一道被列为理查逊(1689-1761)之前的三部最畅销书。她承复辟时代余风用比较直露的笔调写性爱,大肆铺陈、渲染引诱或情爱场面,书中时时出现起伏的酥胸、急促的喘息、激动的颤栗、绵软的身躯、半透明的不整衣衫,等等,有意通过撩逗、激发色情想象而吸引读者。然而,她作品又与色情小说《范妮•希尔》(1748-9)之类有根本的差别。在她们的小说里,纯洁少女被贵族引诱者追逼迫害的道德寓言已经成型。海伍德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模式是:守身如玉、消极等待的贞女得到颂扬、爱怜并终有“善报”;而那些遭恶报的女人,如中篇《放达敏妮》(1725)中的女主人公,则都在社会中比较有地位,又在恋爱中表现得“过度”大胆、主动、热烈。
    对性爱描写既趋又避,是早期女作家和理查逊的重要共同点之一。这类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也往往面目模糊或前后表现不一。海伍德既复制了复辟时代喜剧中类型化“浪荡子”形象,又驱使他们转变;既想让女性激情和欲望得到充分的表现,又企图界定并神化某种与美德相关的真爱。总之,不论这类小说艺术成就如何,在近时许多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看来,它们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使后来世纪中期的经典小说的出现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