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理想国》的“秘索思”(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李川 参加讨论

    4. 双面的“秘索思”:诗与哲学
    《理想国》是个弧形结构。卷一引入论题,卷二、三讨论诗歌,卷五、六、七论述哲学的本性和对城邦的的守护者进行哲学教育,卷八、九论述正义城邦及个人因其不义而没落,最后的结论是正义高于不义。但卷十又回到了诗歌,柏拉图在此提出了诗与哲学之争的命题 ,全篇结构由诗歌而上升到哲学,进而又回到诗歌,是否暗示哲人对诗剪不断的微妙态度? 理解这点,我们不妨再回赫尔故事,它位于《理想国》篇尾,分为三部分:灵魂的审判、宇宙景象和灵魂的自我抉择。长达十卷的《理想国》是一次谈话,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前往比雷埃夫斯港观看宗教节日,被玻勒马霍斯邀请到家清谈,在和克法洛斯谈到钱财和暮年时,开始了正义问题的讨论。卷二到卷九就是对正义问题的展开,辛奈柯将《理想国》的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 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代表哲学生活和世俗生活两种类型,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克法洛斯在正义的讨论中毕竟触及到“命运”这一深层问题。这较诸玻勒马霍斯“帮助朋友和打击敌人”(332D)以及色拉叙马霍斯“强者的利益”(338C)的定义来的深切,尽管后二者因其人际和政治维度而受到苏格拉底的关注。赫尔神话的三部分,最难理解的是对宇宙图景的描述,这宇宙图景寓意何在?辛奈柯批评了注疏家们拘泥于字面意义的做法,指出宇宙图景中,赫尔仅是一个“灵魂”,即便存在,也不能像我们人一样视听说,而只能通过“灵魂之眼”“观看”。通过与卷六、七日喻、线喻和洞喻的比较,辛奈柯指出需要将宇宙图景视为隐喻,表示的是置身宇宙之外,赫尔的宇宙描述的寓意是:对来世生活的抉择,不在时空之内,而在超时空的“存在”领域。如果日喻是从生成的视角看待存在,赫尔故事则是从存在的视角观察生成,但是对“存在”的存在的表达方式确是诗化的,语言可以隐喻永恒存在的世界,却不能指出其本质。
    M-L之争就是就是“真”与“假”的对立,——无论赫西俄德“秘索思”为“真”,“逻各斯”为“假”(如Bruce lincoln所揭示);还是苏格拉底视“逻各斯”为“真”,“秘索思”为“假”(《裴洞篇》);还是“逻各斯”包含真假两面,“秘索思”假中有真(《理想国》);——都是“真”“假”的关系问题,但这个真假之真却和知识、信仰纠结在一起。苏格拉底拒斥“真的谎言”,但是并不排斥“高贵的假话”,既反对又利用作为“诗”的“秘索思”。“真实”就包括在“高贵的谎言”中,如果将“秘索思”限定为“好的假故事”的话,我们可以说,把握“逻各斯”离不开“秘索思”。也就是说,诗人通过“秘索思”确立信仰,而“逻各斯”却是个体灵魂追求知识,“逻各斯”自然会突破“秘索思”,但却必须回到后者的畛域中发挥作用。既然“真实”只能通过“诗”来把握,只是哲人和诗人把握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可径直将μῦθος译为“诗人之诗”,将λόγος译为“哲人之诗”。《裴洞篇》苏格拉底宣称M-L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理想国》的论证,由诗人之诗和哲人之诗便达到了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