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没有个性的人》作为现代之自我意识的“成年”体验的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徐畅 参加讨论

    一.前提、方法和问题角度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的《没有个性的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之一,同时也是“经典现代派”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品。一般的德语文学史著作和研究德语长篇小说的专著在讨论这部小说时,往往并不以“成长教育小说”来界定它,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以成长教育小说为专题的研究,只要涉及到二十世纪的部分,却通常都会谈及它,有时还会专门为其辟出一个章节。 《没有个性的人》与成长教育小说之间归属关系的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仅仅表现在文学史对它的接受和界定中,而且也表现在穆齐尔本人所做的一些相关表述中。在1939年的一封信中,穆齐尔曾明确表示,《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长教育小说,而更应该被理解为一部“精神或生活冒险”的小说 ;但在另一场合,他又说:“一个人的成长教育小说,这是小说的一种类型;一个理念的成长教育小说,这是小说本身。” 言下之意是所有小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成长教育小说。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产生一个疑问:《没有个性的人》究竟算不算是一部成长教育小说?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是或否的简单答案。事实上,除了《没有个性的人》以外,还有很多其他作品在被归为“成长教育小说”时也存在着争议性和模糊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类型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由于类型的划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抽象,一种“科学构建”,是从一系列相关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特点中提取出的“平均值” ,所以选取标准的不同就会导致入选作品的范围发生变化。具体到“成长教育小说”这个对象时,所选依据是形式技术指标还是思想理念指标,是仅仅着眼于“相似、契合”,还是把“相反”( Anti-或Gegen-)和“差异”也作为一种关系模式包括进来,都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这在事实上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成长教育小说在德语文学史上既可以从严格的形式或理念角度被理解为一种狭义的小说类型,有时也会变得极为宽泛,足以将大量风格迥异的作品都包括进去。 当我们把《没有个性的人》这样一部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已经变得相当“非传统”的20世纪现代主义作品放在这个产生于18世纪的传统中讨论时,本身就已经加剧了“成长教育小说”这一概念的界限的不确定性,因为这样做必然意味着某些形式和内容标准的失效。
    这一情况决定了本文的讨论方法,因为在此前提下,不加区别地泛泛谈论一种抽象的、作为类型的“成长教育小说”显然无法提供一种定位明确的参照。因此本文的做法是选取具体的作品来作为这一体裁类型的传统代表,以其具体特征来作为探讨《没有个性的人》与“成长教育小说”之关系时的参照。由于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对于成长教育小说这一体裁类型的确立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通常被视为成长教育小说的典范(Muster),所以我们选取它来作为参照项。文中谈及“传统”的或“典型”的成长教育小说时,通常主要指的就是这部作品。
    从时间上看,《威廉•迈斯特》处在德语成长教育小说这一传统的早期阶段,而《没有个性的人》则是该传统在20世纪的某种延续。从作品的代表性和重要性来看,《威廉•迈斯特》可以被视为该传统的一部经典和巅峰之作,相比之下《没》已经在极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偏离和变形。因此,以前者为参照来分析考察后者,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成长教育小说这一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变化,认识其历史流变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一些深层关联;与此同时,贯穿在这一传统中的最核心的东西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被揭示出来。在本文作者看来,这种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欧洲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体验的变迁。西方思想中有一种把现代视为“世界的成年期”的话语传统,在此意义上,《威廉•迈斯特》可以被视为刚刚步入成年期的西方世界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表征,与此相应,作为二十世纪初期社会历史状况之产物的《没有个性的人》则极为典型地体现了一个现代性危机成为显要问题的成年后时代所进行的自我表述和精神探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