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黑夜中的迷茫契诃夫人物精神探索的不确定性(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徐乐 参加讨论

    3. 从混沌中诞生世界,在混乱中修建铁路,铁路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铁路沿线的灯光在黑暗中闪亮,但无法驱散远方的黑暗,铁路就消失在沉沉黑暗中,不知伸向何方。灯光引发了大学生关于圣经中记载的古老民族的联想,同时工程师却觉得,人的思想也像这灯光,分散凌乱,在昏暗中伸展,没有照亮黑夜,到了老年就不知所踪。我们看到,黑暗中的铁路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成为了一个神秘的意象,象征着穿越千年的人类历史道路,难道不是这样吗?既然“这个世界上的事谁也弄不明白”,那么人类几千年来岂不也是在黑暗中摸索,战战兢兢为自己铺设通往未来的道路,纵然留下点点思想火花,却终究照不亮夜的黑暗。灯光所照之处越远,未知的世界越是广阔,在黑暗中摸索,常常迷失方向,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命运。如此看来,西方学者在法国出版的白银时代文学史中把契诃夫看作“俄罗斯作家中最不符合历史主义精神的一位”[10](55),这一论断显得不太准确。
    И•В•格拉切娃认为,“夜的主题和黑暗对人的影响”在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的作用下是契诃夫的“重要的思想形成主旨之一”[11](15)。的确如此,从《灯光》开始,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黑暗中苦苦探索方向这一主题不断出现在契诃夫笔下,例如:
    在《精神错乱》中,大学生瓦西里耶夫怀着天真的幻想夜游妓院,看到了比想象中更为丑恶的画面,深夜里他苦苦思索拯救妓女的方法,结果没有一个方法合用,自己却陷入了精神错乱,对一切失去了信心,“要是这时候有谁在他眼前做出一件天大的好事或者可恶的暴行,他会觉得那两种行为同样讨厌”(7,393)。
    在《决斗》(1891)中,拉耶甫斯基先是遭遇妻子的背叛,后又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决斗的前夜痛悟前非,忏悔自己往日的罪过,懂得了怜悯和宽恕;冯•柯连与拉耶甫斯基告别的那个夜晚风雨大作,两个往日的仇敌在“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真理”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可是当冯•柯连的小船在不安定的、乌黑的海洋上绕过巨浪,艰难前行时,拉耶甫斯基若有所思,想到了人也是如此寻求真理,进两步,退一步,也许他们终于会找到真正的真理。
    在《大学生》(1894)中,神学院大学生伊凡•韦里科波尔斯基在寒冷的夜晚心灰意冷,觉得从留里克时代起,贫穷、饥饿、愚昧、荒凉就一直统治着俄罗斯,从未有过丝毫改变。他向母女两代寡妇讲述了一千九百年前使徒彼得也是在如此寒冷的夜晚三次背弃基督的故事,同样的寒夜,同样的篝火,同样的失声痛哭,这一切让大学生灵魂中涌起了欢乐,体会到历史链条的共振,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漫漫长夜,冷冷霞光并未改变,大学生的乐观主义显得如此天真。
    在《文学教师》(1894)中,刚刚结婚的年轻教师尼基丁在一个下雨的午夜猛地想到自己个人幸福的渺小,日常生活满足的虚幻,忽然生出热烈迫切的愿望,想要到广大的世界中去闯荡,去奔走呼号,一种新的、不安定的、自觉的生活在心中酝酿。
    《三年》(1895)的第十三章中拉普捷夫在大学时的同学亚尔采夫原本很像《罪与罚》中的大学生拉祖米兴,相信自然科学,承认生活法则,断言文化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在黑夜的莫斯科近郊树林中,他在恍惚中看到了历史上波洛韦茨人抢劫、火烧莫斯科的可怕场景,领悟到文明虽在前进,可是古老而饱经劫难的俄罗斯民族还会遭受很多的痛苦和患难 。
    《姚尼奇》(1898)中的医师斯达尔采夫,在还没有变成姚尼奇的青春岁月,满怀幸福的期待在黑夜的墓园苦苦守候幻想中的恋人,同样看到了墓园大门上的字:“时候要到……”。在这个静谧温顺的世界里,每棵漆黑的白杨、每个坟墓都使人感觉到包藏着奥秘,预示着另一种美妙永恒的生活。直到教堂的钟色响起,他才想到这不是安宁和恬静,只不过是虚无产生的愁闷和断了出路的绝望罢了。从这一夜开始,斯达尔采夫开始了向姚尼奇蜕变的第一步,在纯洁的爱情中加上了关于“丰厚的嫁妆”的考虑。
    《出诊》(1898)中年轻的住院医师在在黑夜里感到,虽然工厂有现代化的蒸汽发动机,有电气设备,有电话,但愚昧和粗暴和水上建筑、石器时代没什么两样,作为医生,他为时代做出了诊断——是魔鬼的力量在支配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原始时期到今天一直如此。
    在《公差》(1899)中,年轻的侦讯官雷仁两年前刚刚大学毕业,“与其说像个文官,不如说像个大学生”(10,324),因公差耽搁在一个偏远小村内,夜听风雪之声,领悟到底层的人民承担了生活中最沉重的苦难和哀痛,自己以往把这穷乡僻壤的生活当作偶然、生活的片断,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契诃夫笔下的年轻人,为了探索人生的真谛,陷入了沉沉黑夜之中,不断迷失方向,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他们在黑暗中摸索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一点和托尔斯泰笔下主人公“复活”式的精神觉醒有着天壤之别。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伊万•伊利奇之死》中,主人公临死前的意识钻进了一个漆黑的洞穴,只因一念向善,生起怜悯之心和对他人的爱,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一生都是蝇营狗苟,却忘记了人最宝贵的生命,于是幡然悔改,终于见到了一片光明[13](114-115)。而契诃夫却让自己的主人公们在黑暗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天真幼稚,有的荒谬不经,有的真诚恳切,更多的是碰上了新的问题,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境况。
    可是,在契诃夫的艺术世界中,对夜的黑暗,也就是对生活问题的不确定答案感到恐惧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契诃夫的手稿中,留有他未完成的剧本中所罗门的一段独白,表达了这个著名的智者在面对生命之夜,无法探知存在奥秘时体验到的恐惧:
    唉,生活是多么黑暗啊!就连我在儿童时代所害怕的夜间的黑暗,也比不上现在这种使人弄不懂的生活那样黑暗得使我害怕。〈……〉我生活在黑暗当中,绝望和恐惧使我战栗;我看到和听到的每件事情,都是难以理解的神秘:为什么这是早晨?为什么太阳要从寺院背后升起,并把棕榈树染成金色?女人为什么这样美丽?那鸟儿要急急忙忙地飞到哪里去?那鸟儿和它的子女以及它们匆匆飞去的地方,如果也要像我一样要化作尘土的话,那么,那样的飞翔可是为什么?唉,我要是没有生下来,要是上帝没有给我生上眼睛和思想,像一块石头那样,那才好哩。我想使自己的身体在夜幕降临时疲劳下来,昨日,我像个普通的脚夫般地在寺院里搬了一整天的石头,然而现在已经到了夜间,我还是不能入眠。……[14](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