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美)尼尔·波斯曼:《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载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2](比利时)P.迪维诺:《生态学概论》,李耶波译,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3] See Gregory Bateson,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New York : Ballanting Books, 1972. pp.488-494.。 [4](美)尼尔·波斯曼:《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载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5] See Neil Postman, What is Media Ecology? http://www.media-ecology.org/media_ecology/index.html [6](美)弗里德里克·瓦塞尔:《詹姆斯·凯利:寻求文化平衡》,载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211页。 [7] 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8]参见(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9](美)尼尔·波斯曼:《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载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10](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页。 [11](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12](美)保罗·莱文森:《手机》,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13]参看拙文《网络传播正在改变审美范式》,《人民日报》2010年3月19日。 [14] Mark Poster, The second media age. Cambrid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5. p. 30. [15] 参见(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本文曾载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431-43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