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赵勇 参加讨论

    注 释:
    [1] 赵士林:《对“美学热”的重新审视》,原载《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见张未民等编选:《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页。
    [2] 陈香:《30年中国流行阅读史:精神之痒》,《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23日。
    [3] 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上海文学》2000年第12期。
    [4] 比如,李强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以中间层严重欠缺为特征的,换言之,中国仍然是一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这意味着中产阶级的规模非常小。但早在2001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就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而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的报告称,到2010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总数将达到1亿户;美国美林公司预测,未来10年内,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3.5亿人。这又意味着当下中国已经和正在出现着较为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参见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吴为:《调查中产》,《南方人物周刊》,http://www.nanfangdaily.com.cn/rwzk/20060811/tbbd/200608230023.asp.
    [5] 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见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向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6] 参见陈琰《新富阶层研究报告:税后年收入达百万的约500万人》,《京华时报》2008年5月19日。
    [7] [美] 索尔斯坦·维布伦:《夸示性消费》,萧莎译,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8] [法]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9] [美] 大卫·理斯曼等:《孤独的人群》,王崑、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译文参照另一译本略有改动。见[美]黎士曼等:《寂寞的群众》,蔡源煌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22页。
    [10] 麦克卢汉对“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区分很有价值,但笔者并不完全同意他把一些具体媒介形式代入到“冷”、“热”媒介中所做的解释。在这里,我大体上把通过文字符号传播的印刷媒介看作“冷媒介”,把通过图像、画面传播的电子媒介看作“热媒介”。参见[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5页。
    [11] [美]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12]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3] 李欧梵、罗岗:《视觉文化·历史记忆·中国经验》,见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4] [加] 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汪冰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7页。
    [15] Theodor W. Adorno,“Prolog zum Fernsehen,” Quoted in Miriam Bratu Hansen,“Mass Culture asHieroglyphic Writing: Adorno, Derrida, Kracauer,”in Max Pensky ed., The Actuality of Adorno: Critical Essays onAdorno and the Postmoder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p. 86.
    [16] [加]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7—78页。
    [17] [美]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8] Nicholas Carr,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http://www.theatlantic.com/doc/200807/google. 译文参见康慨《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25日。
    [19] [美]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20] [美]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21]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2001年第2期。
    [22] 参见陈欣、白蓓《传统仪式的异化——从春节联欢晚会广告看消费文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S1期(23卷)。
    [23] 参见何辉《“镜像”中的现实——广告与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以及有关现象与问题》,《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24] 参见张诗蒂《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众媒介在消费社会转型期的文明追求》,《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5] [美]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2,113—119页。
    [26] 《“房价只是在做俯卧撑!”楼盘广告语很雷很唬人》,原载《北京娱乐信报》,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8-07/31/content_8868047.htm.
    [27] [美]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83页。
    [28] 参见[德]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200页。
    [29]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