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吟唱”的非常态化与超常效应——先秦两汉“吟唱”文体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研究》 胡大雷 参加讨论

    三、风谣:以明天会发生什么来引导受众——文体表达内容的转换
    风谣、谣俗、谣言、歌谣、童谣等,重心在“谣”,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称“谣”,主要指民间流行的歌谣,《国语·晋语六》:“辨袄祥于谣。”[17](P147)“谣”的功能就在于人们用以“辨祅祥”,具有新闻性,其在传播上的特性,就是具有最大的传播面与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因此,统治阶层常常极大关注讴谣,用以视民意、辨祅祥。如《汉书·韩延寿传》载,韩延寿任颍川时考察“政教善恶”,“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间以谣俗,民所疾苦”;颜师古注:“谣俗,谓闾里歌谣,政教善恶也。”[9](P3210-3211)到东汉,官员奏事要有“谣言”为依据,如《后汉书·蔡邕传》载,蔡邕上封事有“令三公谣言奏事”之语。[18](P1996)“歌谣”成为官员政绩的依据之一,《后汉书·方术列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18](P2717)《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广求民瘼,观纳风谣”,甚至“亟以谣言单辞”而更换地方长官。[18](P2457)《后汉书·刘陶传》“光和五年,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李贤注云:“谣言谓听百姓风谣善恶而黜陟之也。”)“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18](P1851)
    不可把讴谣简单地视作民间的自发产生,如《列子·仲尼》载:
    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14](P143-144)
    从这个传说,可知童谣是人们有意识所造或所传。汉末就有人假造歌谣来伪托民意,《汉书·王莽传》载,元始四年春,“遣大司徒司直陈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9](P4066),元始五年秋,“风俗使者八人还,言天下风俗齐同,诈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9](P4076),粉饰太平以讨好王莽。
    讴谣本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当前性、新闻性的吟咏,但两汉时讴谣往往有预示前景的内容,如《后汉书·五行志》载:
    桓帝之末,京都童谣曰:“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铙。”……“茅田一顷”者,言群贤众多也。“中有井”者,言虽厄穷,不失其法度也。“四方纤纤不可整”者,言奸慝大炽,不可整理。“嚼复嚼”者,京都饮酒相强之辞也。言食肉者鄙,不恤王政,徒耽宴饮歌呼而已也。“今年尚可”者,言但禁锢也。“后年铙”者,陈、窦被诛,天下大坏。[18](P3283)
    预示天下将要大乱。又如《后汉书·五行志》载:
    灵帝中平中,京都歌曰:“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案“董”谓董卓也,言虽跋扈,纵其残暴,终归逃窜,至于灭族也。[18](P3284)
    后汉游童所作歌谣,其中“董逃”,本只以声为用而并无实义,反董人士巧妙地解说合乐的象声词“董逃”来称董卓最终要逃亡,董卓神经过敏,“以《董逃》之歌,主为己发,太禁绝之”,或“改《董逃》为‘董安’”。[19](P505)或禁止它,或要改变其合乐的声词。《后汉书·五行志》载:
    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18](P3285)
    这应该反董人士的制作,用以预示董卓的败亡。
    如果讴谣不仅仅只是预示,而且又有前瞻性诉求、实现性愿景的内容,则极大增强了其传播效应。因为从信息接受心理讲,说出受众的当前需求与潜在需求,才能打动受众、引导受众。与吟诵或批评官员过去政绩的歌谣相比,吟诵未来更有威力,这是利用人们对未来会发生什么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舆论,以发动群众;由此而实现了传播的最高目标——听众的参与。
    在动乱时代将起风云之时,这样的歌谣传播出的政治信息更有力量,对局势推波助澜,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来表达楚的复仇决心,二来预示秦必灭亡,增强了人们反抗暴政的信心。又如《史记·陈涉世家》载: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P1950)
    如此谣谚宣告了天命,人们正是在“大楚兴,陈胜王”的谣谚中走向起义。又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造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18](P2299)的民谣,号集民众,迎接造反,给民众以胜利的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