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自然生态审美的三大观念转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赵奎英 参加讨论

    二 从形式到存在
    由于康德以来的审美概念的影响,或许也与人们固有的审美知觉方式有关,在自然审美中注重自然的形式,在当今中西方的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中都是非常普遍的。英国美学家布德曾把西方自然环境审美中注重形式的倾向概括为“环境形式主义”。在西方当代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研究中,较早反对这种环境形式主义的是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对此展开比较系统批评的是美国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卡尔松认为自然环境本身没有形式特质,只有当人们从特定的立足点而强加给自然一个“框架”的时候,自然才是看似拥有形式特质的了。布德认为,卡尔松的批判对环境形式主义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本身也并不具有什么说服力,甚至根本就不该反对形式主义。布德还指出,在自然环境欣赏中,没有哪个人试图欣赏整个的自然环境,更多时候欣赏的是自然中那些细小的自然物,如一棵树,一片云等,这样的物件显然是有形式、有框架的⑩。从布德的批评可以看出,在当今西方的环境美学研究中,形式主义仍然是非常强大的。
    但我们认为,即便卡尔松的观点不具有说服力,这也不能为自然欣赏中的形式主义辩护提供依据。因为这种欣赏模式是具有选择性、排他性的,如果从长远来看,它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自然都具有形式上的美,如果从形式化的角度来鉴赏自然,自然的存在可能就面临着危险了。如果我们真正地热爱自然,生态地对待自然,是不能只注重自然的形式而漠视自然本身的存在的。所以就连分析纯粹审美判断时坚持一种极端形式主义的康德,在后来谈论自然美时也改变了论调,认为对自然美的欣赏,“不但自然成品的形式方面,而且它的存在方面也使他愉快”;并且这种愉快完全是无关实际利益(11),而是与一个人的良善、道德相关的。尽管康德对纯粹审美判断的分析大大影响了后来的自然审美中的形式主义,但他自己对自然美的看法又明显冲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而对自然的存在表现出一种几乎是符合生态伦理的兴趣,从而对生态审美具有启发意义。
    如果自然不存在了,自然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自然没有了生命存在,也就无所谓生态了。我们只有关心自然的存在,对自然的审美才可能是生态的。因此,我们主张对自然的生态审美首先要实现从关心自然的形式到关心自然的存在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不能像卡尔松那样在环境形式主义的传统思路内反形式主义。造成所有环境形式主义的根源,也是造成卡尔松反形式主义不具说服力和布德抱着形式主义不放手的原因,在于那种认识论对象化的看待自然的思维方式。如果用对象化的思维方式看自然,自然就会被视作放置在人的对立面的客观对象,会被当作现成的“自然物”。自然如果被视作自然物,它就成了有边界、有框架的东西了,那种框架化、形式化的观看方式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因此,要想摆脱自然欣赏中的形式主义,需要从认识论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换一种看待自然的方式。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证可以为这种思维方式的更新提供启示。
    根据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自然的本义并不是今天所说的“自然物”,“自然”在希腊文中原为“”,其本义“说的是自身绽开”,是自然而然的“涌现”过程。“”作为涌现过程,不仅是自然的存在者,它也是“超越性”的“在本身”(12)。而“”作为“自然的存在者”,它是指“原初的自然(Natur)”,自然的“存在者整体”。作为“存在者整体”,每一个看起来具体的自然物,都既是天、地、人、神的统一,也是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正因为希腊人的“”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海德格尔主张思考“存在”和“自然”时,都必须重返“”在伟大开端处的原初意义。在原初的意义上,自然不仅是涌现、是存在、是存在者整体,而且也是“生命”。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在这里所说的‘自然’一词中还回响着早期的希腊词语的意义,也与我们译为生命的而相当。”“在这里,‘自然’,也即‘生命’,指的是‘存在者整体’意义上的存在”(13)。
    海德格尔所说的“自然”的这种种原义,实际上都不限于古希腊人的观念中。我们知道,在远古时代各个民族都存在着自然活力论、万物有灵论,人不仅与人、也与自然和神灵生活在一起。这种把自然视作涌现、生命、存在和存在者整体的看法,对于矫正今天认识论对象化视野中的自然观是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的。对于这种意义上的“自然”,是没法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加以观照的。不仅那种涌现着、绽开着、持留着的生命强力没法被框架化,就是布德所说的那些细小自然物如“一棵树”,也是没法完全从形式角度来把握的。因为那一棵树并非一具孤立的个别的“自然物”,而是一个“存在者整体”;它植根于大地之中,矗立在天空之下,承受着神灵的眷顾,庇护着人的在场,它每一个枝条、每一片叶脉都舒张着生命的活力,并有着自己的历史。对于这样一个作为“存在者整体”的树,我们表面上可以站在它的对面,实际上却被树的氤氲生命和神性光晕所浸染、所包围了。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自然并感受到自然的美,那绝不只是被树的形式打动了,更主要是被树的生命存在打动了。
    但这样一来也许会引起人们的疑问:这种不是由关注自然的形式,而是由关注自然的存在获得的感动还是“审美”经验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这里关心自然的存在,是不带任何实用目的的;其次,我们这里所说的存在,是现象学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它是与现象统一的。在现象学存在论视野中,现象是存在的显现,“存在即意味着显现”。对存在的关注,也是对显现的关注,是对现象的关注。存在本身虽然是无形无体的,但存在的显现却可以是有形有象的,因而是可以感性地加以经验的。显现虽然不等同于形式,但由于“显现与显现物之间本质的相互关系”,“显现”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显现活动中显现的物,而显现物也就是“现象”(14),因此显现是可以包含诸如线条、色彩、形状等等感性因素的,只是这些感性因素不指向构成静态的、主观的形式特质,而是指向对绽开着、涌现着、生成着的生命过程和一个隐藏的丰富的世界的揭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看,对存在的关注也是对存在的显现和现象的经验,它仍然保持着审美的直接性和感性品格,与一种“灿烂的感性”直接相关(15)。
    这也就是说,实现从关心自然的形式到关心自然存在的观念转变,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一种自由的、生动的自然审美经验。而实际上只有当我们实现这种转变时,我们对自然的审美经验才能获得空前的深化和拓展,并真正成为一种“生态的”审美经验。因为我们只有放弃对自然的形式主义观照,才能更深切地感受自然的生命存在,获得与自然在生命存在根基上的最深刻、最内在的关联。并且也只有当我们实现这种转变时,才可以积极地消除那种排他性、选择性的自然审美的危险,真正把对自然的审美扩大到全体自然。因为虽然不是所有的自然都具有形式上的美,但是所有的自然存在都可以有自己的本真显现。如果我们不再从形式的角度界定自然的美,而是把自然的美看作是自然的生命存在本身的显现,看作是“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16),或许无须复杂论证便能从理论上过渡到一种现象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全美”的概念。这种现象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全美”概念,有助于塑造深度的自然生态审美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