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等译,第150页,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艾亨鲍姆:《“形式方法”的理论》,茨维坦·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第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⑧(17)(19)托尼·本尼特:《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曾军等译,第16页,第79-80页,第81页,第8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卞之琳等译,第10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⑤莫瑞·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李自修等译,第1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等译,第12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⑦(15)(16)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邓勇等译,第45页,第54页,第5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⑨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⑩(12)(13)费雷德里克·杰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李自修译,第7页,第341页,第340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1)路易·阿尔都塞:《一封论艺术的信》,陆梅林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第537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14)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第11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魏伯·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蓝仁哲译,第83页,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文学评论》2015年第2015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