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87页。 ②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0—152页。 ③[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123页。 ④于文夫:《从借鉴到重构:中国生态文学的西方因子及本土融合》,《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2期。 ⑤海子:《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 ⑥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1988年,第169页。 ⑦蒋子龙:《森林采风录(三题)》,《天津文学》1986年第12期。 ⑧[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96页。 ⑨[德]海因茨·佩茨沃德:《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邓文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⑩[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7页。 (11)[澳]阿德里安·富兰克林:《城市生活》,何文郁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16页。 (12)迟子建:《北方的盐》,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42页。 (13)张炜:《书院的思与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2页。 (14)蒋述卓:《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5)毕淑敏:《毕淑敏感悟心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69页。 (16)孟繁华:《建构时期的中国城市文学——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文艺研究》2014年第2期。 (17)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1988年,第170页。 (18)[英]雷蒙·威廉斯:《城市与乡村》,韩子满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页。 (19)王杰泓:《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2期。 (20)吴秀明等:《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65页。 (21)张炜:《永恒的自语》,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22)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23)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24)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4页。 (2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26)陈应松、张艳梅:《在大地和时代深处呼喊——陈应松访谈录》,《百家评论》2014年第2期。 (27)迟子建:《北方的盐》,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28)陈晓明:《城市文学:弯路与困境》,《文艺研究》2014年第12期。 (29)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93页。 (30)南帆:《文学:城市与乡村》,《上海文论》1990年第4期。 (31)曾繁仁:《西方现代文学生态批评的产生发展与基本原则》,《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2)陈文良:《中国生态文学发展困局之破解探究》,《思想战线》2013年第3期。 (33)高建平:《论城市美之源》,《外国美学》(第二十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60页。 (34)[美]阿诺德·伯林特:《美学回归与艺术新变中的美感论》,黄仲山译,《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35)[美]柯提斯·卡特:《作为符号的花园:自然/城市》,《外国美学》(第二十一辑),杨一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5页。 (36)[美]罗伯特·阿尔特:《现象的城市——都市体验与小说语言》,邵文实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1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