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话语方式中不在场的作者——福柯《什么是作者?》一文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2015年第201 张一兵 参加讨论

    二 作品和作者名字的空心化
    青年福柯剖白道,自己对作者不在场的思考并非是要刻意制造某种简单空洞的断言式口号,譬如与“上帝的死亡”相似的“作者的死亡”,而是希望能真正作些严肃的讨论。他认为: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作者消失所留下的空(vide)的空间;我们应该沿着它的空白和断层(lacunes des lacunes et des failles)的界线,仔细观察它的新的分界线,仔细观察这个空的空间重新分配的情况;我们应该等待由这种消失所释发的流动易变的作用。(13)
    那么,与作者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是什么呢?显然是作品(oeuvre)以及作者的名字(nom)。而作品、作者名字与那个正在缺席的作者留下的空白和断层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第一方面,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作品与正在消失的作者的断层关系。青年福柯指出,在学术思想领域,发现这种隐性的断层的任务落在了真正的批评之上:
    批评的任务不是重建作者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rapports de l'oeuvre à l'auteur),也不是通过作者的作品重构(reconstituer)他的思想和经验,进一步说,批评应该关注作品的结构(structure),它的建筑学(architecture),通过研究它们了解它们固有的内在形式(forme intrinsèque)和内部联系(relations internes)。(14)
    真正的批评从来就不是为了将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而作,分析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要维护作者的同一性,而恰恰是要深究已经离开作者、杀死作者的文本的结构,是要思考作品何以能被如此建构起来的过程和原因,是要透析作品建构的内在形式和复杂关联。我们能感到,这里的批评(学术评论)背后其实就是福柯所谓的考古学和后来的谱系学建构的批判现象学。
    由此青年福柯发问道,每当我们讨论一个作者时,他写的和说的一切,他所留下的一切,是不是都包括在他的作品当中?在这里,他再次例举尼采作品全集整理出版中发生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正是此时他与德勒兹正在紧张从事的工作。(15)面对大量不断新发现的尼采文献,我们在什么地方划定界限?毫无疑问,一切东西都应该出版,但我们能对“一切东西”的含义一致吗?当然,我们会包括所有他本人出版的东西,以及他的作品的手稿、他的警句安排和他页边的注释与修改。但是,如果在一本充满警句的日记里,我们发现某种参照符号,某种关于约会的提示,某个地址或一张洗衣账单,那么这其中什么应该包括进他的作品?一个人在他死后会留下千百万线索,只要我们考虑一部作品如何从千百万线索中提炼出来,这些实际的考虑便无休无止。(16)
    不难看出,这还是他在《科学考古学》中已经涉及过的那个“全集不全”的观点,即一个思想家作品中的统一性必然是后人阐释性操作(opération est interprétative)的意识形态统摄结果。批评的任务,是要除去作品重构中存在的遮蔽断层和空白的迷雾,让作者不在场的真相呈现出来。
    第二个方面是作者名字(nom)的空心化问题。又一个奇怪的概念!他的追问是:“作者的名字是什么?它如何发生作用?”他自认为,这就已经提出了一个专有名称(nom propre)的问题:“专有名称(包括作者的名字)不是一种单纯的指称,它还会是一个指示功能的他者(d'autres fonctions qu'indicatrices)。”(17)专用名称并不简单地指认它自己,它还会具有一种反指关系中的他性功能,即“表意之外的功能”。譬如,作为专有名称的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就不仅仅是指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的名字,它表征了包括“《基始分析》(Les Premiers Analytiques)的作者”或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创始者”这种名字之外相关联的一系列学术事件。同理,哥白尼、康德也不只是这两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表征科学革命和认识论革命的话语塑形和整体构式转换事件的专有名称。此时此刻,作者的名字早已是一种处在作者个人存在之外的学术他性存在。
    那么,作者的名字究竟是什么呢?青年福柯比较了作为常人的名字与作为作者的名字这两种名字在发生变动时所导致的不同后果。他描述道,当我们发现一个叫彼埃尔·杜邦的人竟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蓝眼睛,不是住在巴黎,也不是个医生,这些新发现都不会使彼埃尔·杜邦这个名字在我们心里不再指向原来那个人,可是,如果人们发现那些被我们归于莎士比亚名下的十四行诗和史诗剧作并不是莎士比亚写的,那无疑就会产生一种后果重大的变化,并由此必然会影响到作者名字发生作用的方式。
    这些差别表明,作者的名字不只是一种话语的要素(élément dans un discours,如一个主语,一个补语,或一个可以用名词或其它词类代替的成分),同时也具有一种分类的功能(fonction classificatoire)。因为它用作一种分类的方式。一个名字可以把许多文本聚集在一起,从而把它们与其他文本区分开来。一个名字还在文本中间确立不同形式的关系。(18)
    与寻常人的名字不同,大写的作者的名字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的姓名的代码,后者会被用以指认特定文本群、指称文本差异。甚至,当我们对同一个作者名字作判别性使用时,常能差异性地区分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中的文本性质。譬如我们在本文中对“青年福柯”与“福柯”的特设使用,就区分出了不同时期的写作出异质性文本的同一个作者。
    当然,青年福柯也特别指出并阐述了另一部分文本,即与有作者的那些文本不同的“其他文本”。“其他文本”是什么?福柯说,“一封保密信件可以有一个签署者,但它没有作者;一个合同可以有一个签名,但也没有作者;同样,贴在墙上的告示可以有一个写它的人,但这个人可以不是作者”。(19)简言之,还存在一种没有写作主体意义上的作者的文本。在青年福柯看来,
    作者的名字不像专有名称,专有名称可以从话语的内部移向产生这一话语的外在的(extérieur)实际个人,而作者的名字始终处于文本的轮廓之内,区分各个文本,确定文本的形式,刻划出它们的存在模式(mode d'être)的特征。它指的是某些话语集合(ensemble de discours)的存在,指的是这种话语在某个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作者的名字不会随一个人公民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但也不是纯属文学之事。它处在断裂(rupture)之中,引发了新的话语群(groupe de discours)和它们那独特的存在模式。(20)
    真是复杂的思想构境!依青年福柯之见,作者的名字更多地表现出话语群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特征,它处于写作主体的不连续性的断裂缺口中。包含一个作者名字的话语实践不会马上消失和被忘掉,比如青年福柯的种种复杂的哲学话语实践,它们也不会只得到那种通常人们赋予普通词语的短暂的注意。比后者幸运得多,它们指向的是“认识型”、“考古学”和“作者的不在场”之类的话语群组,涉及这些话语事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而它们的地位和它们的接受方式,由它们在其中传播的“文化”所控制。在解读福柯的不同文本时,作为文本写作主体的作者福柯是不在场的,他不过是上述这些话语群组的一个功能集合状态罢了。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些话语群组时,福柯这个名字已经是一种空心化的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