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西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比较(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纯菲 参加讨论

    性别群体相互关系的认知不同
    由于中西哲学世界观与认识论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关于作为性别群体的男性与女性相互关系的不同认知。西方哲学世界观与认识论具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点,运用于男女两性相互关系的认知,便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与对立,忽视两性间本应相依相融的本质属性,这种两性对立或两性分立性思维,在男权社会中由于男性一元的优势不断被强调,导致了“菲勒斯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形成,促成了男女两性二元不对等的文化构型。在历史的长河中,两性关系的差异与对立的一面愈演愈烈,终酿成20世纪女权主义政治运动的揭竿而起。
    中国哲学世界观与认识论则坚持一元论,强调事物的有机整体性,对于男女关系体的认知也强调两性关系相生相依的一体性,男人与女人在一体性关系中获得各自的性别定性。然而,在中国的伦理秩序中,构成男女相生相依的关系体的性别双方并非平等,而是主从有别,男尊女卑。中国伦理文化构成男尊女卑的一元差序格局,这就走向了两性相生相依的反面,两性差异与对峙也由此在历史中酝酿。不过,中国有机整体性的和谐文化具有调节这种差异与对峙的因子,伦理秩序中“孝”的设置就是这样的因子,“孝”弥合着两性间的尊卑序位,并使男性与女性角色成为共体、互为的角色。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难以发生像西方那样原发性的、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西蒙·波伏娃提出“他者”概念,意在说明西方女性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两性关系中的“第二性”位次,中国学者也借用此概念来说明中国女性的“第二性”位次。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女性于两性关系的序位判定,用“卑从”较之“他者”更合于中国传统女性性别文化实质,“他者”强调的是两性对立关系中女性被摒出“中心”的地位;“卑从”则强调的是两性构成性关系中女性“卑贱”的地位。
    中西传统女性观具有差异性
    传统女性观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对女性存在的本质、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等价值定位的认知。从中西共同的父权制大文化背景看,中西女性观具有一致性,即女性处于低于男性的“第二性”位次上,但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生存语境与父权制文化构型,又使中西女性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传统女性观的形成根源于“两希文化”,希腊充满理性色彩的二元不对等的文化思维模式与希伯来具有彼岸指向的罪感文化,使女性获有“双重原罪”:作为人类,在上帝与绝对理性精神面前是有罪的;作为女人,因缺少神性和理性面对男人也是有罪的。这样的女性观将西方女性牢牢地置于“第二性”位次。中国传统女性观是在中国强调尊卑秩序的一元差序文化格局中形成的,两性的价值认定是男尊女卑,女性被置于“位卑”的地位,与西方女性观相比,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和此岸指向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